• 沒有找到結果。

伍、陰陽五行思想與中醫

中西醫學由於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理論體系與診療 方法,以及不同的發展的模式。西醫對人體的生理認識是以解剖為基礎,中醫則 以臟腑系統的功能為基礎;中醫之五臟非解剖學的五臟,而是具有整體功能的 五臟;例如中醫的心病,非即西醫所謂的中醫心臟病。同時,西醫以病灶、細菌 來定疾病名稱,中醫則以臟腑、氣候來定名中醫。中醫循氣化宇宙論的思維進路 形成了獨特的宇宙觀、身體觀、疾病觀及疾病防治觀。身體觀在「人與天地相參」

大元書局,2005 年 6 月,頁 141。

76 風水學中論龍脈,龍脈即山脈。「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借龍之全體,以喻夫山之形真 山之綿延走向謂之脈,如“人體脈絡,氣血之所由運行”。論龍脈起源,龍脈有分支、大小、長 短,故謂龍猶樹,有大幹、小幹、大支、小支。就陰陽風水的山川格局而論,風水理論以龍脈的聚 結,即山水的聚結來進行考察,有大、中、小三種格局。大聚為都會,中聚為大郡,小聚為鄉村、

陽宅及富貴陰地(墳墓)。龍脈的聚結處,為陰陽風水地倚傍之山,從幹龍或支龍而來者,常 稱來龍,或稱主山,也稱鎮山。

77 論風水格局,「砂」指前、後、左、右環抱穴位的群山,與來龍呈主從關係。風水論砂有很多講究,

謂之「砂法」。除同於論龍之法(講究形象美觀、生氣發越)外,砂山寓象稱名(喝形),如玉台、

華蓋、文峰、筆架、三台、錦屏、雙鞍……等。另外,論其格局,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獸 砂山,以及案山、水口山、朝山等。風水家以穴為中心,以前山為朱雀、後山為玄武、左山為青龍、

右山為白虎;風水追求南向為正,則東西南北與左右前後之分為一致,但又因有非正向者而習 以四獸稱之,則不論東西南北,只言前後左右。「以其護衛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 壓,不折不竄,故雲: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說明了砂山對於生態環 境、景觀及心理感受相當大的作用。

78 風水論「穴」,屬類比說法,指其猶如人身之穴。風水選穴方法稱穴法,須總體權衡龍法、砂法、

水法,故云:「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鐘處也。」穴的選擇,關鍵在於「內氣萌生,

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內氣萌生即言穴暖而生萬物也;外氣成形即言山川融合成形 象也。風水所稱的「穴」,即今人之所謂「場所」,倘能獲得周圍山川拱衛,防範風砂侵襲,自然 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環境。

79 風水理論中提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山主靜,水主 動,風與水相互對比、襯托。風水水法之「水」是指流動的水,來宜曲水向我,去宜盤旋顧戀,此 水為有情;水最忌諱「直沖走竄,激湍陡瀉」。

80 墳墓風水區的四至,尤其是前面,要有一定的長寬面積,所謂“福厚之地,雍容不迫,地貴 平及”,也就是堂局或明堂要平坦寬暢。

81 穴位前方中軸線上,近處的山崗為「近案」,遠處的峰巒為「遠朝」。此兩處山崗、峰巒最好是

「案如貴人幾席,可俯而憑也,朝而人臣面君,敬而拱拜也」;案山和朝山增加風水穴位中軸線 前後的呼應、襯和(後有來龍)。

思路的指引下,中醫將人放在宇宙自然中來考察,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和有 機組成部分,提出「生氣通天」的命題,形成人天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有機整 體觀,較之割裂人與自然聯繫的西醫學觀點,更符合生命活動的現象。中醫的疾 病觀強調,一切身心運作違反正常的生命活動者,均屬人體陰陽失調而致病的 狀況;它不以身體組織結構及物量(如血壓、肝指數……等)的變化作為衡量疾 病的單一標準,而是更強調整體機能的正常與否。關於致病的原因,中醫提出

「邪正相爭」的論點;孟慶雲先生認為,它是一種「審證求因的有多元特徵的系 統決定論的病因學」82其與西醫致病因素的因果決定論還原模式不同。在病理變 化的機制方面,中醫著眼於整體機能失調的動態分析方式,提出以臟腑、氣血、

經絡病變為基礎的表裡、虛實、寒熱、出入、進退之疾病傳變理論,相較於西醫學 從身體個別組織器官病變及物量異常論病理變化,有其根本性的差異。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思維。古人把 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結果加以分析、歸納,利用陰陽、五行學說的原理原則闡述 自然界一切現象以及事物間的關係,並且藉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作 為醫學上診斷和治療的根據。

古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通過長期觀察,認識到自然界各種事物無不存在著對 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可以用陰、陽來概括。例如: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 屬陰;白天屬陽,黑夜屬陰;火屬陽,水屬陰。依此類推,就把熱性的、運動的 向上之特性的事物屬陽,涼性的、靜的,有向下之特性的事物屬陰。

陰陽所包括的涵義和範圍很廣泛,既有具體的物質,也有抽象的概念。陰與 陽既是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及互相聯繫的,甚而可以互相轉化。陰與陽各自 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沒有陰就無陽,沒有陽也能有陰,這就是

「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例如: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陽)都必須由 體液(陰)供給它營養,否則就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而功能活動

(陽)又是產生營養物質(陰)的動力,沒有臟腑的功能活動(陽),飲食就 不能變成人體可以利用的營養物質(陰)。

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互相轉化,例如:地面上的水(陰),經過蒸 發可以變成氣體(陽);天上的水蒸氣(陽)遇到冷凝結成水(陰),又下降 到地面上來,這就是陰陽的互相轉化。在醫學臨床上也有陰陽在互相轉化的例子 有些肺炎病人開始有高熱、面紅、口乾,脈搏快而有力,這是陽證的症候。若細 菌力量過強,身體的抵抗力不足,則病人就從陽證轉化為陰證,出現手足冰冷、

面色蒼白、脈搏沉細而弱。

陰與陽二者並非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在不斷的運動以維持相對平衡。

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氣、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謝,都是在不斷的「陰消陽長」、「陰消 陽長」的過程中保持相對平衡,以維持人體健康。例如:陽盛則陰衰,陽虛則陰 盛,陰盛則陽衰,陰虛則陽亢。具體而言,例如一般高熱病人(陽盛),多有體 液消耗現象(陰虛);身體功能衰退(陽虛)的病人,多有怕冷表現(陰盛)。

82孟慶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特點及發展〉,《中國醫藥學報》,1989 年 3 月,頁 4。

陰陽應用在人體生理方面,主要是在表示身體各部分組織和器官,由於內、

外、前、後、上、下等部位有屬性的不同,而用陰陽來說明。如身體的背部屬陽、腹 部屬陰,外部屬陽、內部屬陰,上部屬陽、下部屬陰。人體內臟中的心、肝、脾、肺 腎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五臟雖都屬陰,但五臟依 所在部位又可再分陰陽,如心肺的部位在上,所以屬陽臟,而肝腎在下,故屬 陰臟。同時,在每一臟腑之中又可再分陰陽,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 陽等。

陰陽在人體病理上的應用,將外來的邪氣(病邪)分為陰邪與陽邪,陰邪致 病,必致陰偏勝而出現寒症;陽邪致病,必致陽偏勝而出現熱症。身體的正氣也 可分為陽(氣)與陰(液)二方面,陽虛出現外寒症,陰虛出現內熱症。在人體 病理上,都以「陰陽失調」、「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 熱」來概括說明。

中醫學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病證盡管它的現象 千變萬化,但總可用陰證和陽證來概括。在疾病診斷上的八綱辨證,就是以陰陽 為總綱,並且表證、熱證、實證屬陽,裡證、寒證、虛證屬陰。故《黃帝內經》說: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由於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是各種病理現象的基本表現,因此在診斷出疾病陰 陽屬性之後,即調整其陰陽,使其恢復到相對的平衡狀態,這就是陰陽在疾病 治療方面的應用原則。所謂「熱者寒之」,對陰證用陽藥--寒性病用溫熱藥;

又所謂「寒者熱之」、「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另外,治療所用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也用陰陽來概括。寒涼、滋潤的藥物屬陰,

溫熱、燥烈的藥物屬陽。藥味酸、苦、鹹的屬陰,辛、甘、淡的屬陽。藥物具有收斂、

下降作用的屬陰,具有上升、發散作用的屬陽。藉藥物的作用調整人體陰陽的偏 盛、偏衰情況,使其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五行」在最初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五種物質──木、火、土、金、

水,古人把這五種物質作為自然界萬物的基礎物質特性,並將一切事物和現象 依其特性分別歸納於五行之中。經過抽象化的過程,最後發展成為一種歸類方法 和推演事物間相互關聯的「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主要是以五行的相生、相剋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關係。相生規律就是 五行之間有互相助長、促進的關係與作用,五行相生的規律為: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能生火。相剋規律就是五行之間有互相克制、制 約的關係與作用,五行相剋的規律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木又克土。

【五行相生相剋圖】

在五行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這兩方面關係。生我者 是「母」,我生者是「子」,所以五行的相生關係又稱為「母子關係」。在五行相克 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係。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

在五行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這兩方面關係。生我者 是「母」,我生者是「子」,所以五行的相生關係又稱為「母子關係」。在五行相克 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係。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