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1981 年以後的荀子研究:歷史、思想脈絡 中的荀子思想

在 1980 年的《日本中國學會報》第 32 輯,同時刊登了片倉 與三浦的兩篇有關荀子的研究論文,此事似乎象徵著一九七○年 代日本學界對荀子研究的高度興趣,但事實是,在此之後,日本 學界有關荀子研究的規模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尤其對荀子研究的 興趣從原先的「天論」和「性惡論」等問題逐漸轉向荀子思想的 來源,及其在中國歷史、思想史中的角色定位之議題。其中,竹 田健二在一方面觀察荀子「天」概念之「雙重性」,(即:「主 宰」之「天」和「天人之分」或「非命論」之「天」),而在思 想史的脈絡中思考荀子「天論」為何具有這種「雙重性」。竹田 也指出:荀子之「理」概念還沒到「形而上的理法」之層次,而 這可能是因為荀子危懼「理」之「形而上化」會發展至神秘主義

「天人關係」。在這個問題上竹田試圖把荀子思想的特色在當時 的思想潮流的脈絡裡面掌握。47

歷史學者渡邊信一郎於 1983 年發表〈荀子之國家論〉一文,

此文一方面是基於日本學界當時「中國古代帝國形成論」的論爭 成果而加以發揮,另一方面則試圖釐清荀子的國家論於中國古代 國家與人民的統治關係之間,到底發揮了何種功能,並同時相當

47 竹田健二,〈荀子における天〉,《待兼山論叢》,號 23(哲學篇),1989。

76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一期

廣泛地探討荀子政治思想的來源問題。48值得注意的是後面這 點,因為直至七○代的研究為止,有關荀子思想來源的議題,大 部分的學者只注意到儒家和道家學派這兩個方面,而未廣泛地討 論其他思想來源的可能性,因此渡邊這部分的討論饒富意趣。目 前位居日本學界荀子思想研究核心地位的菅本大二,其與內山和 片倉具有相似的問題意識,而基本上亦承續著渡邊所舖陳的研究 方向。以下,我們將由渡邊以降,逮至菅本的研究來看日本近二 十年的荀子研究。

渡邊信一郎的論文首先介紹石母田正的「古代國家之社會分 業論」和內山俊彥的上述研究,渡邊一方面指出,他們兩位的研 究是關於荀子分業論的相當重要的分析,但另一方面亦同時評判 兩者。渡邊認為,石母田所主張的中國古代國家是「擬制共同體」, 此一主張仍有待實證研究的支持;而渡邊批評內山所觀察的荀子

「分業論」在整個荀子國家論中的角色與各種功能(如「橫之分 業」和「縱之分業」的關係)等問題仍有不少模糊不清之處。如 此,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渡邊開始分析荀子所面對的「國家」

的形象。渡邊指出,荀子的國家是一個「各種公共關係之總體」,

可說是與我們所想像的「國家」沒甚麼太大的差別。此外,有關

《荀子》的社會結構與各個社會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關係,

渡邊認為,荀子的「國家」是由官僚制度來統治人民,即「編戶」

之統治。換言之,是一種「由君子對小人的統治」,也就是說,

是種「精神勞動對物質勞動」的統治關係。在此,渡邊強調兩點:

第一、由於荀子察覺到戰國末年的經濟發展使得整個中國社會提 升為高度的分業社會,因此荀子的社會理論之基礎在於他對「物 質資源與利害對立」問題的認識上。第二、荀子的「辨」的概念

48 渡邊信一郎,〈荀子の國家論〉,《史林》,卷 66,號 1,1983。

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 77

是支持其「精神勞動對物質勞動統治」的主張。故荀子的國家論 之基礎在於由「分」與「禮」來支持「欲物」之關係以及其認知 論。此外,由於脩「禮」之與否,關係著個人的社會階層之變動,

所以當時整個國家是由「均衡」和「統合」的原則來維持著社會 的循環。最後,渡邊探討荀子政治思想理論的來源。渡邊指出,

我們可從《左傳》裡看到原始的社會分工的概念。但是作為一套 社會理論,荀子國家論的重要來源應該是來自於以《尹文子》為 主的稷下、黃老學派的思想。至於荀子的「國家論」對後世的影 響,渡邊認為漢代的國家運作只承接了荀子國家理論的形式方 面,而荀子提出以「欲」、「辨」作為「分工」與「禮治」的基 礎理論部分,對漢代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直到東漢末年才在《中 論》裡開始復甦。總的來說,渡邊對荀子「欲論」、「認知論」

的基礎分析研究,看來只是主張荀子國家論的基礎是當時戰國時 代的社會環境而已,而卻未提及有關荀子的宇宙論和思想本身等 的問題。這或許是他沒有參考從板野、松田、到片倉等對荀子的

「天論」,以及澤田、池田、島等對「性論」所做的討論的緣故。

另外,石田秀實從中國古代人的思維方式(比「邏輯思想」

更廣泛)來論述戰國諸子的思想,由此來對《管子》四篇與《荀 子》對語言的看法來進行分析研究。49石田認為,《管子》四篇 提倡「虛心」而完全排斥所有知識、判斷的標準,是一種特別的 心理狀態,也就是「氣」的充分擴張的狀態。在這種架構之下,

由自己的「身體動作」來掌握對象,以因循「不言之言」。相形 之下,荀子提倡「虛壹而靜」的「大清明」,這其實這是荀子將

《管子》四篇的「虛心」用在日常認知的過程中修得而成的一種 境界,但若如此,「大清明」境界係指「完全空白」的狀態,所

49 石田秀實,〈《管子》四篇と《荀子》正名篇における「ことば」の問題〉,《日 本中國學會報》,輯 37,1985。

7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一期

以無法產生對象世界的名字。因此,在荀子的知識論中有「類」

概念的範疇。但如此又會碰到問題,即「類」的範疇既然是普遍 的,何以會產生不同語言和「奇辭」等「異常」情況。石田認為,

荀子提出「約」的概念來說明普遍的「類」範疇產出不同語言的 理由。換言之,即是把認知的對象,經過不同「約」的作用而後 形成不同「實名」概念。整體而言,石田對中國古代的知識論,

與認知過程及語言之間關係的分析,提供了《管子》(乃齊學)

與荀子哲學一條不同的發展脈絡。

到了九○年代。就筆者所知,從七○年開始至今仍繼續發表 有關荀子的文章者,只有兒玉六郎一位,但兒玉在 1993 年所出版 的《荀子的思想》一書,仍侷限在七○年代所提過的「荀子性樸 論」的範圍。50於九○年代開始學術活動的新一代學者菅本大二,

把荀子的思想當作是戰國思想之綜合,並從荀子思想的來源及其 對後代的影響的兩個視角以試圖釐清荀子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以 及政治社會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51菅本在 1991 年發表的第一 篇〈荀子法家思想之容納〉一文中表示,52過去的討論集中於荀

50 兒玉六郎,《荀子の思想》(東京:風間書房,1993)。

51 菅本大二,〈荀子における法家思想の受容〉,《日本中國學會報》,集 43,1991;

菅本大二,〈「分」の思想〉,《中國文化:漢文學會報》,號 50,1992;菅 本大二,〈《荀子》〈禮論〉における「大一」と楊倞〉,《筑波中國文化論叢》,

號 12,1992;菅本大二,〈賞と罰の結合:法家における法の內容〉,島根大 學教育學部國文學會,《國語教育論叢》,號 5,1995;菅本大二,〈荀子の「無 法者以類舉」:「禮」を支えた「類」〉,《大久保隆郎退官紀念論集》,2001。

菅本最後一篇中的「無法者以類舉」一句是在《荀子》〈王制〉和〈大略〉兩篇 中所出現的。

52 菅本大二,〈荀子における法家思想の受容〉,《日本中國學會報》,集 43,1991。

本篇有筆者的翻譯。請參閱:菅本大二原著,佐藤將之、張哲挺、盧彥男共譯,

〈荀子對法家思想的接納:由「禮」的結構來考察〉,本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 報》,2003,期 11,頁 111 至 136。

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 79

子對法家(譬如:韓非、李斯)思想的影響,卻很少論及荀子之 前的法家(即:商鞅、慎到、申不害)對他思想的影響。在此文 中,菅本首先分析荀子「禮」的內涵,並指出荀子的「禮」往往 被比擬為各種度量器,而「禮」的這種內涵是在孔孟思想中所未 見的。而荀子的「禮」甚至被提升為通貫個人、宇宙的根本原理。

其次,菅本分析《荀子》「禮論」中對「禮之起源」的看法,而 發現此中有「從人偽中產生」和「從太一發生」的兩種說法。53相 形之下,在荀子之前的法家文獻當中,也有「從人偽中產生」和

「從『道』發生」的兩種說法,而這暗示著荀子思想中「禮」概 念與「法」概念的親密度。在後半部分,菅本進一步分析荀子作 為政治理論的「禮治」概念,其中內含的法家成分。在這裡,菅 本的觀察可歸納為四點:第一、在荀子思想中,「禮」是實現「分」

(即官僚機構中的適當分工)的最好方法,如法家中的慎到大力 提倡「分」之重要。54第二、在荀子中,「禮」是為了合乎「道」

的「倫理矯正」的手段,如同《管子》中法家的「法」,是「為 了達成『道』的手段。從此處亦可以看到荀子思想中最深奧之處 的「禮」,是與「法」相當接近地。第三、荀子的「聽政」理論 實際上是把申不害官僚操縱術擴大至全民統治的範圍。以及第 四、荀子主張貴族若不履「禮」,便淪為庶人,而這意味著「禮」

與「法」同樣具有很大的強制力量。

菅本在近年的論文〈荀子的「無法者以類舉」:支持「類」

的「禮」〉(2001)中,進一步討論荀子「禮」的政治理論在漢

53 關於這一點,菅本在〈《荀子》〈禮論〉における「大一」と楊倞〉中,進一步 指出:荀子的這種「禮」之起源的兩種說法似乎彼此不相容,而這矛盾便被搬到 楊倞的注裡。

54 菅本在次年發表的〈「分」の思想〉中,更詳細地描述了荀子身為初期法家「分」

概念之綜合者。

8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一期

代司法制度上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菅本注意到,荀子思想中「禮」

的概念是居於「法」之上的,而在漢代的司法論爭中,「春秋之 義」往往是成為判例所依據的關鍵。換言之,在漢代對王公和高

的概念是居於「法」之上的,而在漢代的司法論爭中,「春秋之 義」往往是成為判例所依據的關鍵。換言之,在漢代對王公和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