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知識分子思維的創作分析

第三節 作品分析

現階段的創作,基於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以及對於水墨熱愛,對於生活環境 的擔憂與關懷,以「杞人憂天」的思緒,企圖在這個社會中傳達本身的聲音,對 於現今環境生態的省思與社會批判。

38

39

圖 16 作品(二)

作品名稱:觀望 年代:20012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58 ㎝

創作意涵:

回顧許多地震與生物反應的相關記錄,大多數都有記載動物因地震而產生的 異常行為,也就是「地震動物異常行為」(Seismic Animal Anomalous Behaviors), 簡稱 SAAB。在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我們能看到,災害前鳥 類有異常的大量遷徒。人們在感知器官上無法與某些生物一樣據有靈敏的反應,

對於災害能有提前預警的功效,透過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共享訊息,也是給予人類 在生態災害上的一個警訊,筆者在作品中要讓人了解在地球上生物都是共生共榮,

滅絕任何一方對於環境與人都是一種傷害。

形式分析:

城市大廈的俯視與生物平視的兩種空間,導入具有設計概念的構圖,產生具 有時間、空間的交錯。

40

圖 17 作品(三)

作品名稱:凝視 年代:2012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50 ㎝

創作意涵:

曾幾何時,一片綠油油的草原,清晰的明月照印在湖水之中印入眼簾,在此 時此刻清晰的明月已被那霧濛濛的煙霧所遮蔽住了,綠油油的草原儼然成為黑芶 芶的柏油,原始的森林已成為記憶,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往日的回味,環境的改變 已成為事實,生活的空間已是四面楚歌,對於生態的憂慮更是一種欲宣洩的心態,

隱藏在心。

形式分析:

以巨型生物大象坐落在城市街景斑馬線上,原始的草原物像與現代城市的時 空交錯,是一種超乎你我現實的一種視覺感,利用人類所創造的冰冷交通圖騰的 限制場景與一個自由物種的對比,製造不和諧的一幕,大象沉寂的背影,是擬人、

是擬物,都是為了呈現當下對於環境故土的關照。

41

圖 18 作品(四)

作品名稱:徘徊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210×95 ㎝

創作意涵:

將鸚鵡擬人化,帶有人性隱喻,棲息於城市建築與鋼筋水泥之中,現今的人 類也處在這種環境之下,是現今這個社會造成的絕對現象,讓我們無法勇敢地離 開這個環境,是現今的資本主義的造就功利主義,鸚鵡強而有力的學習能力,卻 不知自己一直重複的在做同樣的事,人們雖為萬物之靈,有著思考、有著判斷,

卻還是無法從現實之中,脫離這個社會現實的絕對與盲目之中,這些都是造成生 態環境永無復原的一項關鍵,逃離不了社會既定模式的運轉,逃離不了心態的貪 婪,這是一種社會的黑暗層面,是在黑洞中無法掙脫的,生態何去何從。

形式分析:

巨碑式的構圖,以中國的花窗的元素,利用觀者所在的空間與窗中景的空間 營造,製造處兩個空間的連結與延伸,試圖在這之中讓觀者能感受到身歷其境,

或者是就在眼前,給人們反思現今社會行為與生態破壞消逝。

42

圖 19 作品(五)

作品名稱:WHAT CAN I DO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180×90 ㎝

創作意涵:

工業的高度發展直接形成環境的大量污染,重金屬滲透於土讓、於河川,改 變了生命的故土,這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身長的土地。我們看到自然的山川流 水,那是多少人所寄情、抒懷的對象,對於中國人來說,人們更多的從自然生命 與人的生命狀態對應在家園故土,從山水家園中得到哲理的啟示,是對於大自然 的熱愛、是對於歷史過往的思考、是對於國家命運的擔憂、是對於青春年華的感 受、也是告慰平生的喜悅,山川故土對於我們來說何其重要,如今透過資訊的傳 遞、透過影像的紀錄,慢慢的我們將找不回原來的山河故土,再也無法再依靠自 然之景抒發胸中之氣。

形式分析:

巨碑式的構圖,以中國的花窗的元素,利用觀者所在的空間與窗中景的空間 營造,製造處兩個空間的連結與延伸,試圖在這之中讓觀者能感受到身歷其境,

或者是就在眼前,給人們反思現今社會行為與生態破壞消逝。

43

圖 20 作品(六)

作品名稱:曾經、何時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240×120 ㎝

創作意涵:

人士城市生活的主體,社會的發展根本目標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城市的 發展歸根結柢也就是為了人類。人類在公爺革命後,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城市發 展,但在缺乏與自然相應,城市發展出現畸形,自然的景象也因氣候的變遷,改 變了自然生態的面貌,冰封了城市也冰封了河川家園,改變了生活環境。

形式分析:

巨碑式的構圖,以中國的花窗的元素,利用觀者所在的空間與窗中景的空間 營造,製造處兩個空間的連結與延伸,試圖在這之中讓觀者能感受到身歷其境,

或者是就在眼前,給人們反思現今社會行為與生態破壞消逝。

44

圖 21 作品(七)

作品名稱:掙扎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180×150 ㎝

創作意涵:

生存與生活是不一樣的,生存是一種權力,任何生物在這世間有生存的權利,

故謂「生存權」,就人人平等的角度我們必須給予保障。但生活更是遠比生存更 重要,會因時間空間、歷史與社會背景的不同而有種種差異。生存權在現今普遍 是存在的,而生活在這社會之中的狀況是因人而異,有不同的格調。

人之所以為人,便是擁有比其他物種更好的生活。漫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 工業的進步,人們看似生活在舒適與方便的世界裡,孰不知正在與如何活在舒適 的空間做掙扎,因為好環境越來越少,人們也開始擔憂的越多,自然不見了、新 鮮的空氣不在了、清澈的溪水混濁了,生存條件改善了,生活環境卻快消失了。

形式分析:

中軸式的構圖,帶有設計的線性元素配置,以借景的手法,利用觀者所在的 空間與窗中景的空間營造,製造處兩個空間的連結與延伸,試圖在這之中讓觀者 能感受到身歷其境,或者是就在眼前,給人們反思現今社會行為與生態破壞消 逝。

45

圖 22 作品(八)

作品名稱:冰封-築巢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90 ㎝

創作意涵:

有一天我們是否露宿於街頭,有一天我們的家不在溫暖,有一天我們無法再 適應環境的變遷,因為人的自私,我們無法保證這一切的事,是否有一天會到來,

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造就這時代,還是人們自我貪婪的慾望無法滿足,只有在困 苦之中方能體悟自然之大,只有在無助之時才能看清環境的現實。

形式分析:

透過中國園林不同窗型的花窗型態,表現觀者的空間連接,畫面形成兩種距 離的景色對比產生敘事性。

46

圖 23 作品(九)

作品名稱:冰封-回不去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90 ㎝

創作意涵:

環境是自我感受的延伸,人為的破壞是造就物種消逝的主要關鍵,人們談論 拯救物種多樣性,擁有所有物種是件歡樂的事情。但是保持物種多樣性真正的原 因是,生態系統會依賴物種多樣性來應對普通氣候變化。

當我們提到「滅絕」一詞,可能只會聯想到遠古時代的恐龍,但殘忍的事實 卻是,在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上,許多物種正瀕臨滅絕。除了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生物也會想辦法「自力救濟」。生物雖然慢慢地再因應人為 破壞尋求自我的救濟,但不識每一個生物都有這種能力繼續生存於急速改變的環 境之中。

形式分析:

透過中國園林不同窗型的花窗型態,表現觀者的空間連接,畫面形成兩種距 離的景色對比產生敘事性。

47

圖 24 作品(十)

作品名稱:鳥巢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90 ㎝

創作意涵:

鳥巢是家的象徵,而家是我們最溫暖的避難所,自然中的鳥築巢時用的是天 然枯枝建造出自然的造型,在自然之中增添了許多新意,也增添了許多溫馨。人 類自工業的發達,一方面利用工業科技的發達,一方面也有了重回自然的念頭,

但冰冷的鋼筋與重金屬的污染所換來的鳥巢體育場,帶來的卻是汙染,卻是不真 實的自然,而作品帶來的是一種諷刺,藉由這個觀點喚起人類面對環境,應做出 真正為自然而自然的事。

形式分析:

透過中國園林不同窗型的花窗型態,表現觀者的空間連接,畫面形成兩種距 離的景色對比產生敘事性。

48

圖 25 作品(十一) 作品名稱:家園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90 ㎝

創作意涵:

近來核四議題在台灣社會中爭論不休,為了家園我們應該反對繼續興建核電 廠,還是未了眼前之利繼續興建呢?在沿著北台灣的濱海公路上的東北角風景特 定區中,一座座核電廠映入妳我眼簾,在心中產生的不安,盡是無法言喻。在社 會、政治、經濟變遷的過程中,反對興建核電廠是人民為了下一代生存而發出的 聲音,台灣在外人眼中是個福爾摩沙,是一個極具美麗的寶島。 對於眾多在地 人,他們在故土家園與生活已經回不去了,核電廠所帶來的身心層面的不安,徹 底翻攪了我們的生活,漸漸的反核就成為生活哲學;對於許多外地人,東北角的 貢寮是他們對社會理想與正義的啟蒙地甚至變成第二故鄉;對於國際關心反核的 朋友,貢寮成為外國人心目中的反核聖地甚至莫名的成為世界的鄉愁。在十幾年 的時、空、人、事,面對反核猶如面對生活中的所有磨難、反省、努力所積累出 的實戰與共同記憶,不但是學問,也是台灣共同的資產。

近來核四議題在台灣社會中爭論不休,為了家園我們應該反對繼續興建核電 廠,還是未了眼前之利繼續興建呢?在沿著北台灣的濱海公路上的東北角風景特 定區中,一座座核電廠映入妳我眼簾,在心中產生的不安,盡是無法言喻。在社 會、政治、經濟變遷的過程中,反對興建核電廠是人民為了下一代生存而發出的 聲音,台灣在外人眼中是個福爾摩沙,是一個極具美麗的寶島。 對於眾多在地 人,他們在故土家園與生活已經回不去了,核電廠所帶來的身心層面的不安,徹 底翻攪了我們的生活,漸漸的反核就成為生活哲學;對於許多外地人,東北角的 貢寮是他們對社會理想與正義的啟蒙地甚至變成第二故鄉;對於國際關心反核的 朋友,貢寮成為外國人心目中的反核聖地甚至莫名的成為世界的鄉愁。在十幾年 的時、空、人、事,面對反核猶如面對生活中的所有磨難、反省、努力所積累出 的實戰與共同記憶,不但是學問,也是台灣共同的資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