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內容與範圍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關係

本研究透過文人畫的文獻資料與象徵性圖案經由形式表現,延續對社會與生態 議題的的關懷,試圖從創作中傳達文人畫對社會的體現與情感的表達。本次的創 作融入了現代性技法,試圖在個人語彙中創造一條新的視覺表現,已改造生活場 域,藉由動物鳥禽類的擬人與蒙太奇式的構圖手法進行一系列的創作。

一、水墨現代技法的視覺效果呈現-冰封

在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下,造就了現代水墨的發展。回顧這三年研究所 的學習,為求個人水墨創作在這個時期有自我語彙的呈現與再造,透過長期的媒 材嘗試與經驗,將此技法呈現於畫作中,製造出冰封的效果,冰封一詞可說是人 類對於自然生態因氣候因素產生冰凍覆蓋的現象的一個形容詞,加強對畫作的創 新表現與生態議題給予觀者視覺的張力與水墨技法媒材的多樣性感受。

二、蒙太奇式的創作手法

蒙太奇原本是一個建築術語,意為構成、組合、裝備

後來被轉引到電影中,

意為剪輯、組合,成為了影片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並且在繪畫藝術中也 有充分的體現。場景蒙太奇作為一種藝術上的表現方法,它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 是圖面上的表達,而且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味與內涵。

蒙太奇所展現的驚顫的視覺美學,藝術家自然性的承載了這種潛意識活動方 式進行創作,即從主題、敘事、情節、情緒、節奏的需要出發,把內容分解為不 同段落、場景,然後把他們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在一起,產生連貫、對比、聯想、

襯托、懸念、畫面節奏……等,表達一定思想內容。

5

7 參閱,張修林《談文人》,載 http://essay.goodmood.cn/a/2010/0329/17_21317.html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東海大學,2004 年,http://tw.myblog.yahoo.com/ji-mi/article?mid=175&prev=277&next=100 ,2013 年 4 月 30 日瀏覽

28 張鐭《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頁 191-192

29 劉國松,﹤開拓傳統筆墨的後文人時代﹥,

http://cul.jschina.com.cn/gb/jschina/culture/node19885/node19921/userobject1ai1469104.html 2013 年 4 月 20 日瀏覽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破題。所謂破題,是指畫的主旨命意。畫家選擇海島生態入畫不全在興趣,更多 的是出於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與擔憂,…。51

李振明在後文人語彙觀點下,開始衍生出許多新語彙、符號,試圖透過具有 隱喻性的圖像、多元的畫面空間布局手法,將物象並置在同一畫面產生具有視覺 衝突與兼容並置的視覺張力效果,不單單嘗試突破傳統中國繪畫的既定形式,更 重要的是對於自我生命與傳達作品價值的追求。我能從李振明身上看到一個台灣 的「知識份子」,雖身長在這個海島型的土地上,但對這小小土壤細微的觀察,「以 天下為己任」的心態,關懷生態、關照下一代,從作品中看到對社會議題思考與 實踐。這也應該是對於「後文人彩墨」所稱呼的這個現在當下台灣從事水墨創作 的新一代,我認為應該要走的路。

51 羅世平,﹤自在之淨土—讀李振明的生態水墨﹥,《李振明作品集 2008》,臺中:臺中文化局,

2008 年,頁 8

31

32

33

34

與教育。

而在創作方面以自然為題材的藝術家,比起以其他題材為藝術形式表現的

藝術家有著更大的責任。人終究只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是無法脫離自然而存 在,在生態環境之中的任何改變,都會造成彼此的影響。但這個影響是在無形 之中無法快速辨認得知的,因而在環境變異時,沒有任何的預警與準備,甚至 還無知地加速其破壞;一旦氣候不再溫暖、河水不再豐沛,迫使大自然因生態 平衡而反撲時,人類將會和許多已滅絕的生物一樣從地球上消失。

台灣位處亞熱帶有著豐沛的雨水、高聳的山林是一個美麗的島嶼,有著多樣性 的寒熱帶物種,而身處島嶼的狀態下,孕育與演化具有台灣特有的生物結構,

種種的因素讓外來的民族讚為「福爾摩莎─美麗之島」。但漫隨著人類的開發,

這些珍貴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我們無度的開發、攫取與破壞下逐漸消逝。

當前的社會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掛帥的潮流中,在我們整體社會變異中,已 漸漸讓社會環境產生重視與肯定名利與社會地位,讓人與自然最根本的關係受 到輕忽,使我們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地與這些事物疏離了。

筆者認為,無論在口號的校訓下與政府的政策下,並不足以根本改善這個 根深蒂固的問題。必須喚起人心的責任做起;唯有讓自己用心體驗自己生活的 人,並且產生濃厚的情感,珍惜愛護一切。

所以對於具有社會責任的藝術家而言,不僅在藝術上要傳達人與人之間的 情感,還要聯繫人與自然間的情感。藉由敏銳的情感與觀察力展現社會議題的 闡述表達,引發共鳴,藉此讓人獲得啟發與再教育。

35

36

筆者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中看到運用多種運行的鏡頭組接,而恰巧的是園林 造景也採用了動態的觀察方式,能在移步流覽過程中,給空間開合變化帶來視覺 影響。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則竹之真形出矣」,也反映出「小中見 大」、「壺中天地」等園林美學,筆者利用這種美學觀,運用園林框景圖騰與裝裱 的邊框,分隔空間、約束觀者視域、引導觀者視線,透過花窗透景的方式呈現畫 中看畫、景中透景、連續性、借遠景而生成活動畫面,通過邊框對作品的重新定 義強化了視覺的表現。物象的主觀能動的選擇也可以改變作品外與作品內環境的 關係強調視覺選擇的主動性。

(二) 冰封—創造個人性技法

《冰封生態》這個系列技法為本創作研究的階段性實驗表現,在這個表現手 法上,具體是受到了現代水墨的影響,現代水墨又稱為實驗水墨,透過實驗的模 式尋找在創作中視覺效果的獨特性,製造出有如冰的自然性肌理,讓這個肌理有 效的能在作品中呈現非毛筆能夠呈現的半自動性的意外效果,且能為生態議題這 個題材表現時增強作品的視覺驚艷與呈現。

37

第三節 作品分析

現階段的創作,基於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以及對於水墨熱愛,對於生活環境 的擔憂與關懷,以「杞人憂天」的思緒,企圖在這個社會中傳達本身的聲音,對 於現今環境生態的省思與社會批判。

38

39

圖 16 作品(二)

作品名稱:觀望 年代:20012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58 ㎝

創作意涵:

回顧許多地震與生物反應的相關記錄,大多數都有記載動物因地震而產生的 異常行為,也就是「地震動物異常行為」(Seismic Animal Anomalous Behaviors), 簡稱 SAAB。在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我們能看到,災害前鳥 類有異常的大量遷徒。人們在感知器官上無法與某些生物一樣據有靈敏的反應,

對於災害能有提前預警的功效,透過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共享訊息,也是給予人類 在生態災害上的一個警訊,筆者在作品中要讓人了解在地球上生物都是共生共榮,

滅絕任何一方對於環境與人都是一種傷害。

形式分析:

城市大廈的俯視與生物平視的兩種空間,導入具有設計概念的構圖,產生具 有時間、空間的交錯。

40

圖 17 作品(三)

作品名稱:凝視 年代:2012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90×50 ㎝

創作意涵:

曾幾何時,一片綠油油的草原,清晰的明月照印在湖水之中印入眼簾,在此 時此刻清晰的明月已被那霧濛濛的煙霧所遮蔽住了,綠油油的草原儼然成為黑芶 芶的柏油,原始的森林已成為記憶,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往日的回味,環境的改變 已成為事實,生活的空間已是四面楚歌,對於生態的憂慮更是一種欲宣洩的心態,

隱藏在心。

形式分析:

以巨型生物大象坐落在城市街景斑馬線上,原始的草原物像與現代城市的時 空交錯,是一種超乎你我現實的一種視覺感,利用人類所創造的冰冷交通圖騰的 限制場景與一個自由物種的對比,製造不和諧的一幕,大象沉寂的背影,是擬人、

是擬物,都是為了呈現當下對於環境故土的關照。

41

圖 18 作品(四)

作品名稱:徘徊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210×95 ㎝

創作意涵:

將鸚鵡擬人化,帶有人性隱喻,棲息於城市建築與鋼筋水泥之中,現今的人 類也處在這種環境之下,是現今這個社會造成的絕對現象,讓我們無法勇敢地離 開這個環境,是現今的資本主義的造就功利主義,鸚鵡強而有力的學習能力,卻 不知自己一直重複的在做同樣的事,人們雖為萬物之靈,有著思考、有著判斷,

卻還是無法從現實之中,脫離這個社會現實的絕對與盲目之中,這些都是造成生 態環境永無復原的一項關鍵,逃離不了社會既定模式的運轉,逃離不了心態的貪 婪,這是一種社會的黑暗層面,是在黑洞中無法掙脫的,生態何去何從。

形式分析:

巨碑式的構圖,以中國的花窗的元素,利用觀者所在的空間與窗中景的空間 營造,製造處兩個空間的連結與延伸,試圖在這之中讓觀者能感受到身歷其境,

或者是就在眼前,給人們反思現今社會行為與生態破壞消逝。

42

圖 19 作品(五)

作品名稱:WHAT CAN I DO 年代:2013 年

媒材:水墨、紙本設色 尺寸:180×90 ㎝

創作意涵:

工業的高度發展直接形成環境的大量污染,重金屬滲透於土讓、於河川,改 變了生命的故土,這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身長的土地。我們看到自然的山川流 水,那是多少人所寄情、抒懷的對象,對於中國人來說,人們更多的從自然生命 與人的生命狀態對應在家園故土,從山水家園中得到哲理的啟示,是對於大自然 的熱愛、是對於歷史過往的思考、是對於國家命運的擔憂、是對於青春年華的感

工業的高度發展直接形成環境的大量污染,重金屬滲透於土讓、於河川,改 變了生命的故土,這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身長的土地。我們看到自然的山川流 水,那是多少人所寄情、抒懷的對象,對於中國人來說,人們更多的從自然生命 與人的生命狀態對應在家園故土,從山水家園中得到哲理的啟示,是對於大自然 的熱愛、是對於歷史過往的思考、是對於國家命運的擔憂、是對於青春年華的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