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修改與建議

2016 年 6 月 10 日下午 3:30-5:00,10 位同學參與了我的讀劇發表。根據會後收 到的同學們的反饋。人物描寫上,大家普遍喜愛修亞,認爲男主陳聰、女二號洪 喬瑄的人物性格稍顯扁平,欣怡的個人成長與轉變不明顯。尤其作爲男主的陳聰,

其所作所爲都看不出像是會吸引女生喜愛的類型。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反之亦然。陳聰之所以會出軌,喬瑄之所以會插足,以及他們的相愛都會有其内 在的原因。在修改版時,我豐富了這一點。作爲女主的欣怡,我在修改時,也試 圖用更多單獨的場景和動作來視覺化她的思考和轉變。

在情節設計方面,有一些場景的設計目的沒能讓大家理解,這方面我認爲可 能由於自己在劇本創作上的風格比較鏡頭化,語言讀起來并不通順,但是如果真 的把這些畫面拍出來大家也許就能理解了。同時在寫作的時候,我還考慮到演員 的表演空間,讓一些讀起來隱晦的描寫,在表演中變得清晰。而對於大家提出的 一些人物關係轉變上的突兀,後續修改中我試圖在過度場次加入更多伏筆,使人 物關係能夠持續漸進地變化。

臺詞上,男主角陳聰的許多臺詞被反映拉低了他本應閃光的個人形象,在後 續修改中,我修改了這部分的臺詞,讓陳聰在言談舉止中更加溫文爾雅、滴水不 漏。除此之外,讀劇中一些小角色的臺詞有些搶戲,讓對白顯得雜亂也是大家廣 泛提出的問題,修改中我減少了不必要的功能角色,更多的讓主角用自己的行爲 語言講故事。

在讀劇之前,我并沒有透露這個作品的主題,但是大家通過閲讀劇本瞭解了 我的意圖。也有同學和老師在口試答辯中一樣,問到了劇名和主題的關係。這個 劇名當初因聯想到月的陰性屬性而起,之後受到電影《Dolores Claiborne》的啓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才最終確定了它的名稱。許多人問我爲什麽不把月蝕這一場景加入劇情之中。然 而我認爲,相比于以月蝕的形象出現,墮胎這件事更因該以它本來的面貌出現才 更符合我創作的初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馬順成、于群(2013)。〈臺灣地區「刑法」與「優生保健法」探析——以墮胎行 爲爲研究視角〉,《净月學刊》,1:99-102。

王輯思(2013)。〈美國憲政歷程:25 個影響美國的大案〉。2013 年 2 月 20 日,取 自 http://www.sto.cc/70257-51/

中國新聞周刊網(2013)。〈全球堕胎争议:女性能为自己身体做主吗?〉。2013 年 7 月 19 日,取自 http://politics.inewsweek.cn/20130719/detail-65970-all.html

井迎兆(譯)(2014)。編劇心理學:在劇本中建構衝突(William Indick)。臺北:

五南圖書。

李碧娥、楊玉娥(2000)。〈未婚女性於第一孕期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經驗歷程〉。

《護理研究》,4:459-469。

李銀河(2002)。《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2004)。〈青少女懷孕對生理、心理社會之衝 擊〉,《臺灣性學學刊》,2:93-109。

李逢堅、陳彥聿(2006)。〈青少女墮胎經驗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3:25-40。

何長珠、釋慧開等(2015)。《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新北:揚智文華。

易智言等(譯)(1994)。電影編劇新論(Ken Dancyger,Jeff Rush)。臺北:遠流。

周鐵東(譯)(200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Robert McKee)。

北京:中國電影。

康坦絲•波、黛納•達文區,黃瑋瑩(譯)(2007)。《愛你自己——性教育的逆向 思考》。臺北:寂天文化。

高遠(譯)(2013)。編劇的藝術(Lajos Egri)。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煜(譯)(2015)。不存在的孩子(Le Naour,J.Y.,Valenti,C.)。北京:中國政法大 學出版社。

許慧琦(2002)。《「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梅惪惠(2010)。〈未婚女性非預期懷孕與人工流產之心理調適〉。國立暨南大學輔 導與諮商研究所。

郭貞伶、陳雅汝(譯)(2013)。生命的自主權(Ronald M.Dworkin)。北京:中國 人民大學出版社。

路易士•波伊曼(著)楊植勝等(譯)(1997)。《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 胎》。臺北:桂冠。

楊美惠;張躍宏(2000)。〈女人的可見性和男人的性焦慮-當代中國大陸的女性意 識與男性研究的萌芽〉,《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6:57-60。

楊裕仁、林婉玉(2005)。〈未婚青少女墮胎經驗及相關照護需求研究〉,《學校衛 生》,6:53-77。

蔡憫生(譯)(2007)。時時刻刻(Michael Cunningham)。臺北:高寶國際出版。

蔡娟如(譯)(2015)。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Christopher Vogler)。臺北:商周出版。

劉森堯(譯)(2006)。玩偶之家(Henrik Ibsen)。臺北:書林。

鍾大豐、鮑玉珩(譯)(2012)。電影劇本寫作基礎(Syd Field)。北京:世界圖書 出版社。

魏豐(譯)(2014)。電影編劇創作指南(Syd Field)。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