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文獻探討

「女人是他身體的絕對主人,她要不要孩子,什麽時候要,決定權完全屬於她。」

——Le Naour,J.Y.,Valenti,C.p38 這句話乍一聽來有些自私,但是從古至今,女性大多數時候都是身不由己,

要不要孩子從來由不得自己,而是成爲政治、宗教、父權、夫權利益爭奪夾縫中 的工具,時至今日也並沒有完全掌握控制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第一節、墮胎

(一)墮胎與自主權

墮胎,意指「蓄意」殺死一個發展中的人類胎兒(Dworkin,1993/郭貞伶、陳 雅汝譯,2002,頁 7)。雖然墮胎看似是是否從一個女性的身上扼殺掉正在孕育的 小生命的問題,但墮胎卻又從來不僅僅是婦女自己的事情,它受到夫權的牽制,

關係到一個家庭的穩定,又因爲不同的宗教解讀而被認爲是罪惡的行爲,同時由 於國家政治甚至軍事的需要常常受到政策法律的管制。這意味著墮胎這個看似個 體的選擇,其實並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在社會各方面因素拉扯下的選擇。

那麽,當女性追求自主選擇墮胎的權利,就真的能夠獲得自由得到解放嗎?

也許並非這樣。墮胎行爲本身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行爲,墮胎是對女性身體 的傷害,甚至會對女性之後的生育造成不良的影響。然而許多女性卻往往因爲錯 綜複雜的原因,不得不選擇墮胎。

《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的作者西蒙•德•波伏娃認爲,生育就是婦 女的主要束縛,是男性統治的工具。其實,只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做母親的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利,才是真正的解放(Le Naour & Valenti/高煜譯,2015,頁 264)。

(二)墮胎對於個體

每個墮胎的婦女都有自己特殊的原因,而本劇本想要創作的墮胎故事則起源 於未婚先孕,所以文獻中只探討未婚先孕的情況,對於婚姻內的非預期懷孕等其 他情形不做討論。

1、墮胎的抉擇

通過李徳芬等人(2005)對相關主題文獻的回顧可以看到,導致女性,尤其 是青少女意外懷孕的原因可以歸納爲多種因素;包括個人、社會系統、環境。而 個人因素又包括認知因素、情意因素、行爲因素(李逢堅、陳彥聿,2006,頁 27)。

臺北女性權益促進會(2006)曾提倡將「未婚懷孕」正名爲「非預期懷孕」。 旨在防止未婚先孕女性的「汙名化」(梅惪惠,2010,頁 7),但是在現實生活中,

人們通常還是使用「未婚先孕」、「意外懷孕」等詞匯稱呼這個事情。而且事實上,

女性在未婚先孕所承受的壓力和汙名化從未有一刻停止過。

諸多關於女性墮胎的研究都顯示,由於當代對於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導致 很多青少女對於性的知識及如何在與男性的交往中保護自己意識淡薄或沒有正確 的意識。而「男生在青春期較容易受到同儕性話題的影響」(李逢堅、陳彥聿,2006,

頁 27),並較容易和同儕分享性話題,從而獲得比女生更多的性認知。然而同儕間 傳遞的性資訊很可能是錯誤的,尤其如果這種資訊只在男生中間傳播,更有可能 包含著刻板印象和帶有性別歧視的不良訊息。加上許多媒體傳播有偏差的性訊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可能助長不良性訊息的擴散。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許多青少女在還沒有充足 的性知識、避孕知識的情況下,就在感情衝動下發生了性行爲。並且由於男生比 女生懂得更多性知識(即使這些知識有對有錯),他們便會在發生性行爲的過程中 以這些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爲,從自己的立場對女生提出性要求。

「Leigh(1989)研究也會發現,女性對於性的需求下強調對情緒的渴望,而 男性則強調征服、愉悅及性張力的釋放(鄭翔好,2007;轉引梅惪惠,2010,頁 13)。在兩性關係中這種不對等的需求導致未婚女性追求親密關係時對婚前性行為 的矛盾與擔心遠大於男性。黃羨斐(2000)在大學校園女生的婚前性行為研究發 現,女性會面臨的衝突包含對性的罪惡感、擔心外界的眼光、擔心「懷孕」、新舊 觀念的掙扎與矛盾、或是怕男友認為自己隨便、怕未來交往的其他異性無法接受 自己等(梅惪惠,2010,頁 13)。同時由於來自學校和家庭的性知識的閉塞,以及 社會依然偏於保守的風氣,青少女在發生婚前性行爲後往往面臨內心的不安和壓 抑,更不敢與和家人朋友進行溝通。

種種這些因素所導致的意外「懷孕」屢見不鮮,而意外「懷孕」往往會讓女 孩子陷入困境手足無措。

2、決定墮胎

她們生氣是因為身為女性,在生理上必須承擔避孕的責任,否則就必須面對

「懷孕」的事實。

——康坦絲•波,黛納•達文區,頁 36

「從 Holes 和 Rache(1967)提出壓力生活事件的排行中顯示,『懷孕』是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居第十二的生活壓力事件」(梅惪惠,2010,頁 3)。當未婚女性發現自己懷孕時,

這個消息對她們來説是令人震驚的,並且可能伴隨生氣、恐懼、緊張等多種情緒。

在肚子一天天變大之前她們必須做出選擇,要麽生下孩子要麽放棄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女性常常陷入「母職的迷思」,許多人相信懷孕有可能 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保證未來的幸福,并因此進入一段婚姻關係,覺得這樣成就 了身為人的目的。因爲關係對女性來說非常重要,女性很難從一段關係中分離。

所以她們不容易從親密關係中脫離出來去思考問題,尤其是當她又與一個新生命 產生羈絆的時候。女性在面對問題時還會考量「他人」的想法,而這個「他人」

有時不僅僅是男友,還有家人、朋友甚至社交圈更外圍的人物。所以當女性考慮 是否要墮胎時,她是在做一個既影響自己又影響他人的決策(Gilligan,1993/王雅各 譯,2002,頁 95;轉引梅惪惠,2010,頁 12)。

「如 Sihvo,Bajos,Kaminski 和 cocon group(2003)在的研究中發現,25 歲以下 的女性決定人工流產大多是考量自己的身份(梅惪惠,2010,頁 14)。Coleman 等 人(2005)認為,當懷孕衝擊到女性的親密關係、教育、工作、個人計畫時,這些 因素大都會使女性選擇人工流產。」(梅惪惠,2010,頁 14)。

然而由於在傳統觀念中,生育往往與婚姻相關,所以未婚懷孕的女性往往被 社會規範所不容。選擇墮胎,便不得不考量將要面對的社會壓力。社會對男性較 多包容,在女性墮胎歷程中較少受到批判,甚至於在生育事件中置身事外,讓未 婚青少女被逼到第一線,獨自承擔一切,忍受社會的不公平對待(李逢堅、陳彥 聿,2006,頁 28)。

同時,未婚先孕的女性在情緒上還會感受到父權的壓力:傳統父權文化對於 女性有強烈的對於不貞的恐懼,擔心女性以為有墮胎後盾會變得放縱,連帶性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係也會更加紊亂,甚至帶來社會的動盪不安(劉仲多,1998),這也是凸顯出社會 對於女性的規範是將性與貞節捆綁於一起,故將人工流產、墮胎視為破壞社會秩 序與善良風俗的行為,不應該讓女性有其權利(梅惪惠,2010,頁 10)。

所以未婚懷孕女性即使選擇墮胎,也往往有可能在之後承受社會輿論的責難。

許多女性清楚地意識到,做下終止懷孕歷程的決定時,就改變了一生(波、達文 區,1998,頁 23)。

3、墮胎之後

廖梅花(2000)認為墮胎或許可以暫時解決「一個問題」,但可能會是許多問 題的開端(楊裕仁、林婉玉,2005,頁 55)。

即使是平常的時候,也很少有女人喜歡去做每年例行性的婦科檢查。雖然這 是爲了檢查身體、預防潛在疾病而進行檢測儀器的探入,但這樣的檢查依然會讓 女性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波、達文區,1998,頁 46)。「然而人工流產則是更具 侵入性的,它是一種不受歡迎的越界,這樣的手術已經超越了陰道這個女性的私 人領域——這個只有愛人、醫生或她自己才可以觸碰的地方,而直接到達子宮」(波、

達文區,1998,頁 46)。這樣伴隨疼痛、羞恥的經歷可能會觸發女性愧疚、自責、

生氣、後悔、悲傷、罪惡感等融合的負面情緒(李逢堅、陳彥聿,2006,頁 25)。 而對於未婚青少女來説,「這種不安的情緒往往演變爲『墮胎後遺症』(post abortion syndrome,PAS),產生包括罪惡感、生氣、焦慮、關係的結束、沮喪、失落感、

麻木、自殺等許多其他心理問題」(李逢堅、陳彥聿,2006,頁 28)。

在人工流產後,女性可能會面對周邊人對人工流產的評價,由於社會仍將墮 胎視為是女性身體經驗的汙點,人工流產通常與不道德、傷害生命、性的放縱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想法捆綁在一起(梅惪惠,2010,頁 4)。

在人工流產汙名化的背後,凸顯出女性的性活動是被限制的,即使人 工流產是一個合法化、正當的醫療程式,但在汙名之下,其合法、正當性 全然消失。墮胎汙名化會將合法醫療程式抹滅,並貶低購買與提供的過程,

破壞人工流產合法性和可接近性。」(梅惪惠,2010,頁 4)

未婚女性除了面對人工流產外,還需要承受未婚懷孕、婚前性行為等社會 評價與批判等多方壓力。

由於社會對墮胎一事一直爭論不休,墮胎的女性可能因爲同時在身體上的痛 苦和社會氛圍的不認同中掙扎不已。她們會因此對自己產生質疑,不確定自己選 擇墮胎這個決定是對是錯。因此,人工流產不像是離婚、親人的逝世、或流產等 被公開承認、被社會認可或可以坦白分享,不管合法與否,大多數女性選擇了以 隱秘的、寂寞而孤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論是在人工流產之前或之後(波、達 文區,1998,頁 67)。

(三)墮胎在影視作品中的呈現

由於本作品中關於墮胎紛爭的故事受到真人真事的啓發,所以本故事中這一 紛爭也根據真實情況發生在未婚先孕的情境下。其實,有大量影視作品都涉及未 婚先孕,面臨墮胎與否的選擇這一議題。

不管是未婚先孕,雖然曾有墮胎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送人

不管是未婚先孕,雖然曾有墮胎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送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