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行扶手框實驗測試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73-100)

圖 4-1 標準法碼示意圖

圖 4-2 國內型先行扶手框示意圖

圖 4-3 國內型掛具示意圖

圖 4-4 紅外線測距儀示意圖

圖 4-5 簡易施工架一架間

圖 4-6 500kg 混凝土塊

圖 4-7 底部基座 0.1mx0.5m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了克服法碼的加載方向,我們使用取代式鋼管配合鋼索來 達到滑輪的效果,採用的加載方式以五公斤法碼為加載單位(如圖 4-8),

另外,使用紅外線測距儀來增加其精準度(如圖 4-4),掛具與扶手框搭設 方式(如圖 4-9),完成實驗安裝後才可進行實驗,圖 4-10 為加載試驗受 力後之示意圖,因為可以持續加載而不受拉伸距離的限制。

以及設計之底部基座其螺帽具有上下調整 30 公分之微調高度,以克 服對扶手框施力無法達到水平的問題,微調螺帽使扶手框高度與施力鋼 索同高,才不會使實驗時產生偏心,造成實驗結果有所誤差。

圖 4-8 加載實驗示意圖

圖 4-9 搭設方式示意圖

圖 4-10 國內型先行扶手框受力後情形

對此,國內尚未對扶手框強度有詳細規範,所以在此參考日本對於 扶手框試驗規定,施以 30 公斤時,變位不得超過 100 公厘,破壞時之施 加重量不得低於 100 公斤【19】。

4-2 實驗流程與目的

一、實驗流程

(一)先架設簡易施工架並且使其固定 (二)固定掛具於簡易施工架上

(三)設置扶手框於掛具上

(四)設置鋼索於扶手框上並連接至鋼管,調整設計基座高度使鋼索 與地面平行

(六)紀錄實驗結果

二、實驗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瞭解先行扶手框設置於施工架上時承受之側向拉力造 成的最大變位值,本實驗利用法碼加載的力量來進行強度測試,所以本 實驗設計一強度高於原本基座之取代基座(如圖 4-11),以使進行實驗 時,使其側向拉力增加時而架間不產生滑動的現象,也不會影響先行扶 手框之測試結果:

圖 4-11 設計基座安裝後示意圖

4-3 國內型實驗結果

因為測試組數會持續增加,所以實驗前先在扶手框設定編號,以及 電腦紀錄的檔案編號設定,以進行分類來避免人為的遺失或檔案的混 雜。

使用標準法碼持續加載來測試扶手框之位移量、總共實驗三次,實 驗數據如表 4-1、表 4-2、表 4-3,曲線圖(如圖 4-12 至 4-14),發現破 壞位置與行為皆為扶手框的基腳以及掛具套管頂端。在加載 0-40kg 時,

發現每加上五公斤法碼位移約為 1.1-1.5cm,加載 40-75kg 時,發現每加 上五公斤法碼位移約 2cm,當到達降伏點時,加載五公斤法碼後,位移會 明顯增大許多,並且不持續加載,位移卻會持續增加,即達到降伏。以 下實驗測出扶手框降伏強度為 75-80kg 之間。

表 4-1 載重實驗第一次試驗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2 因加載重量,掛具有滑動至固定 10 3.4

15 5 20 6.5 30 9.4

40 12.3 至 40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1.5cm 50 16

60 20.5 65 22.5 70 24.3

75 26.3 至 75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2cm

80 29.8 至 80kg 增加 3.5cm 並持續增加位移,已達到降 伏

荷重-位移圖

0 20 40 60 80 100

0 10 20 30 40

位移(cn)

荷 重 (kg)

強度不變 達降伏強度

極限破壞

圖 4-12 載重實驗第一次試驗曲線圖

表 4-2 載重實驗第二次試驗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1.4

10 5 因加載重量,掛具有滑動至固定 15 6.4

20 7.5 25 8.6 30 9.6 35 10.9

40 12.1 至 40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1.1cm 45 14.1

50 15.9 55 18 60 19.9 65 22 70 24.1 75 25.9

80 28 至 80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2cm

至 85kg 增加 4.2cm 並持續增加位移,已達到降 85 32.2

荷重-位移圖

0 20 40 60 80 100

0 10 20 30 40

位移(cm)

荷重(k g)

極限破壞 強度不變

達降伏強度

圖 4-13 載重實驗第二次試驗曲線圖

表 4-3 載重實驗第三次試驗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1.2 10 2.7

15 4.4 因加載重量,掛具有滑動至固定 20 8.3

40 12.7 20-40kg 增加 4.4cm 60 22.1 40-60kg 增加 9.4cm 70 26.6

75 28.7

75-80kg 增加 4.6cm 並持續增加,已達到降 80 33.3 伏

85 38.2 迅速再放一個已產生明顯位移

荷重-位移圖

0 20 40 60 80 1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位移(cm)

荷重(kg)

極限破壞 達降伏強度

強度不變

圖 4-14 載重實驗第三次試驗曲線圖

將先行扶手框受力變形與未受力先行扶手框做一比較,實驗後發生 變形以及產生破壞之位置從圖 4-15、4-16、4-17 可以明顯發現,先行扶 手框與掛具因受外力而變形,由以上結果,可得以下的小結:

1、材質:管壁較薄,導致人員出一推力即產生位移。

2、因力臂稍長、導致掛具與扶手框產生之應力過大而產生永久變 形。

4、規範參考(護欄):於任何方向加以七十五公斤之荷重,而無顯 著之變形。實驗結果已產生明顯變形並不符合國內護欄規範。

5、參考日本測試標準:在扶手框上放中間加一重錘, 重錘為 30 公斤 時,變位不得超過 100 公厘,破壞時之重錘重量不得低於 100 公 斤重【19】。測試結果在 30 公斤時變位約 100 公厘,結果破壞 時重錘約為 75-80 公斤重,並不符合規範。

已明顯彎曲

圖 4-15 損壞部位示意圖(一)

開口已變形

圖 4-16 損壞部位示意圖(二)

底部已產生脫離

圖 4-17 損壞部位示意圖(三)

4-4 改良型及新型實驗結果

一、國內型改良之先行扶手框

對於國內業者自行研發之扶手框,改良方式為先行扶手框支柱部份 裡面在套入一直徑較小之內管,增加先行扶手框支柱部份之厚度,如圖 4-18 所示:

圖 4-18 國內改良型套管示意圖 實驗結果:

實驗數據如表 4-4、曲線圖如圖 4-19,發現破壞位置與行為與前述實 驗相同,皆為扶手框的基腳以及掛具套管頂端,不同處為先行扶手框上 部也產生破壞(如圖 4-20)

1、實驗後發現此型式至 120kg 達到極限破壞(放置兩分鐘即又增加 1.1 公分位移)。

2、符合日本先行扶手框規範規定,30kg 位移 7.8cm,100kg 未破壞。

3、雖達到日本測試標準,但仍需致力於降低此型式所產生之大變形 (100kg 位移多達 31.4cm),如圖 4-21。

4、增加厚度的方式確可提高扶手框的強度,但其效果不大,未來應可朝 增加管徑方式較為合理。

表 4-4 國內改良型載重測試實驗數據表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1.8 10 3

15 4.2 20 5.5 25 6.5 30 7.8 40 10.1 50 12.8

60 15.6 至 60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1.2cm 70 19.7

75 21.5 80 23.6 90 26.4 100 31.4 110 34.9

120 39.3 至 120kg,大約每加 5 公斤法碼增加 2.2cm 120 40.4 放置兩分鐘增加 1.1cm,並持續增加已達到降伏

荷重-位移圖

0 50 100 150

0 10 20 30 40

位移(cm)

荷重(kg)

50 強度不變

達降服強度

極限破壞

圖 4-19 國內改良型載重測試實驗曲線圖

圖 4-20 國內改良型載重測試實驗破壞示意圖

圖 4-21 國內改良型 100kg 之位移圖

二、新型先行扶手框

先行扶手框為施工架工程施工中之臨時構造物,用以當作勞工防護 護欄,以先行搭設的工法取代安全母索的使用,目前大部份用鋼管組合 而成,其他因其構造目的及特性亦有各種特定用途及材料所製成之先行 扶手框,如:鋁合金先行扶手框;此外,因為國內型先行扶手框組成構 件為掛具與扶手框搭配使用才能夠搭設,在搭設過程中有些許的不便 性,所以本研究在設計新型先行扶手框的同時,也把許多需要考慮的因 素加入,以下為新型先行扶手框的設計理念:

對於本研究所設計的新型扶手框,主要設計理念為:

1、一體成型的先行扶手框。

2、有效增加先行扶手框的強度而不增加呆重。

3、符合我國施工人員作業習慣,以及避免繁雜的步驟。

4、製作成本為業者所能接受。

先行扶手框因材質及組成構件不同,應分別予以設計、搭設、使 用、及管理,否則就無法得到其應有之經濟性與安全性的平衡,因此、

做新型先行扶手框設計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先行扶手框搭設及拆除作業 上的安全性及工作效率,以確保施工架搭設過程之安全性,以增加其可 行性。

新型先行扶手框型式為一體成型,減少發生掉落的意外;此為留置 式搭設,規格為護欄型式,表 4-5、4-6 為新型先行扶手框規格及搭設流 程介紹:

表 4-5 新型先行扶手框規格

下部設計 1、尺寸規格:

圓管直徑:2.54cm 圓管厚度:0.2cm

上橫桿至中橫桿距離:40cm

扶手框置於水平踏板後高度:90cm 2、重量:

重量為 8.6kg,與國內型相當,國內 型為 8.7kg

勾於立架上橫桿的設計

表 4-6 新型先行扶手框搭設流程表 搭設流程

1、舉起勾於立架上 2、推置使先行扶手框立起

3、先行扶手框立起 4、固定下部設計處,完成

實驗結果:

本實驗準備了兩片新型先行扶手框,分別編上一號、二號進行試驗:

實驗一:使用新型先行扶手框一號測試

實驗二:使用新型先行扶手框一號測試,再測試一次 實驗三:使用新型先行扶手框二號測試

實驗數據如表 4-7、4-8、4-9,實驗曲線圖如圖 4-22、4-23、4-24 1、實驗一與二得到以下結論:(1)30kg 重位移 1.3-1.5cm

(2)75kg 重位移 4-4.1cm (3)100kg 重未達破壞

(4)至 140kg 皆為線性,未達到塑性 2、實驗三得到以下結論:(1)30kg 重位移 1.8cm

(2)75kg 重位移 4.3cm (3)100kg 重未達破壞

(4)至 120kg 皆為線性,但放置兩分鐘後,發 生掛鉤處斷裂

3、對於實驗三之結果,因為其主要受力位置的焊接處理並不妥當,導致 破壞的現象發生(如圖 4-25、4-26),在此對新型扶手框做補強的工 作,並細部修正使新型先行扶手框更符合現況使用

4、對於本研究的新型先行扶手框,雖然國內並無相關規範,僅有護欄相 關規範來參考,護欄規範為:於任何方向加以七十五公斤之荷重,而 無顯著變形之強度。因其並無詳細說明,本研究之新型先行扶手框於 七十五公斤之荷重下產生 4.3 公分的位移視為無顯著變形;另外對於 日本的測試規範:在扶手框上放中間加一重錘,重錘為 30 公斤時,變 位不得超過 100 公厘,破壞時之重錘重量不得低於 100 公斤重,本研 究之新型先行扶手框符合規範要求。

表 4-7 新型扶手框一號第一次載重測試實驗數據表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0.2 10 0.5 15 0.8 20 1 25 1.3 30 1.6 40 2.1 50 2.9 60 3.4 70 3.9 75 4.1 80 4.3 90 4.8 100 5.2 120 6.1

140 7 至 140kg 皆為線性,未達到塑性

荷重-位移圖

0 50 100 150

0 2 4 6

位移(cm)

荷重(kg)

8 強度不變

圖 4-22 新型扶手框一號第一次載重測試實驗曲線圖

表 4-8 新型扶手框一號第二次載重測試實驗數據表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0.5 10 0.7 15 0.9 20 1.2 25 1.5 30 1.8 40 2.3 50 2.7 60 3.3 70 3.8 75 4 80 4.2 90 4.7 100 5.2 120 6

140 6.8 至 140kg 皆為線性,未達到塑性

荷重-位移圖

0 50 100 150

0 2 4 6

位移(cm)

荷重(kg)

8 強度不變

表 4-9 新型扶手框二號載重測試實驗數據表 法碼重量(kg) 位移(cm) 附註

5 0.2 10 0.6 15 0.9 20 1.2 25 1.5 30 1.8 40 2.5 50 3 60 3.4 70 3.9 75 4.3 80 4.5 90 5 100 5.6

120 6.7 至 120kg 皆為線性

120 10.7 放置兩分鐘後,發生掛鉤處斷裂

荷重-位移圖

0 50 100 150

0 2 4 6 8 10

位移(cm)

荷重(kg)

12 強度不變

掛鉤斷裂

圖 4-24 新型扶手框二號載重測試實驗曲線圖

圖 4-25 新型扶手框二號掛鉤斷裂示意圖(一)

圖 4-26 新型扶手框二號掛鉤斷裂示意圖(二)

4-5 結果比較分析

由國內型、國內改良型、新型的先行扶手框測試結果中,發現在抵 抗側向力的強度上,新型先行扶手框較為良好,分別為新型>國內改良 型>國內型;在受到相同的側向力作用下,新型先行扶手框發生位移較 小,位移產生的大小分別為國內型>國內改良型>新型;以下為本研究 所測試的三種先行扶手框結果比較分析,如表 4-10:

表 4-10 先行扶手框之結果比較分析表 先行扶手框型式介紹

國內型 國內改良型 新型

初始型,與掛具搭配搭 設

與初始型同,另加管徑 較小之內管增加厚度

設計後的一體成型新型 扶手框

先行扶手框結果比較分析

國內型 國內改良型 新型

重量 8.4kg 8.7kg 8.6kg

強度 70-80kgf 120kgf 140kgf 以上 國內護欄規範

75kgf 下位移 26-29cm 21.5cm 4-4.3cm

是否明顯變形 是 是 視為無顯著變形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73-1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