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部因素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菇類生態環境 (頁 36-47)

三、六大傳統菇類發展期(民國五○—七○年代)

第三節 中部菇類聚集環境的形塑

一、 內部因素

一、 內部因素

(一)環境合宜—平原、丘陵、山地等多樣化的自然條件

從西部平坦廣闊的沖積扇平原地形,大肚溪南北岸地勢略高的大肚台地與八 卦台地,往東漸次至以丘陵地形為主體的台灣西部麓山帶,再到綿延疊翠的雪山 山脈、中央山脈。一覽中部三縣在垂直地形上的多樣化,氣溫亦隨海拔高度而變 化,蘊含了各種菇類的生長條件。中部菇類聚集環境形塑之因,就從自然環境提 供發展的舞台開始。

中部地區從平原到高山,擁有適宜菇類生長的多樣化環境。圖 2-3-1 為中部 地區不同海拔高度氣象測站的氣溫雨量圖,以員林、雙崎、日月潭測站分別代表 平原、丘陵、山地氣候特色,根據第一節「菇類生態環境」內容:中部平原地區 夏季氣溫可達 30℃,適宜性喜高溫的草菇生長;冬季氣溫在 20℃以下,因此洋 菇、木耳等菇類其農作時節宜在冬季至翌年春季時進行。而位在台中縣和平鄉的 雙崎測站資料則表現了丘陵地形的氣溫特徵,年均溫在 20℃左右,夏季氣溫亦 能保持在 25℃以下,是中溫菇種良好的生長環境,故太空包方式栽培的香菇、

木耳及少部分杏鮑菇在台中新社、南投魚池、水里、埔里、國姓等山地丘陵一帶 能全年栽培,尤以溫度在 20℃以下的冬季為生產旺季。高山地區部分,海拔高 度約 1,014 公尺的日月潭測站,統計出年均溫在 20℃以下,終年涼爽溼潤,加上 山區日夜溫差變化大及段木原料取得容易,適合段木香菇的栽培,目前產區分布 於南投仁愛、信義等地區;其餘脫離自然環境限制生長的菇種,如金針菇、秀珍 菇、杏鮑菇及後續新興的雜菇類,則多在西部平原地帶設立人工環控菇舍,持續

資料來源:農業產銷班組織體系資料服務系統 http://agrapp.coa.gov.tw/agr-Sed/agrJsp/Login.htm,g

(97/08/04 瀏覽)。

整年性的生產活動。

雖然現今多能以人工創造的環境,改變菇類栽培的時節與空間限制。但也因 為合宜的自然環境奠定中部地區菇類發展的基礎,才有後來生產方式調適與轉變

的可能。

資料來源:1、菇類分布—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2008/09/18 瀏覽);

2、氣象測站資料—員林、雙崎測站資料來自中央氣象局(1994-2007),

《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分地面資料》;日月潭測站資料來自屏東科技大學

(二)研發單位—農試所的試驗推廣

* 其餘已開發菇類(50 年代至今):銀耳、蠔菇、夏季鮑魚菇、鳳尾菇、姬松茸、柳松菇、雲芝、猴頭菇、

紫丁香蘑、茶樹菇、滑菇。

農試所在洋菇罐頭產銷時期的推廣工作,為配合農林廳洋菇原料輔導小組計 畫,多分派研究專員至全台各洋菇栽培縣市進行講習,輔導各鄉鎮農會及菇農關 於洋菇栽培技術的改良。後隨著產銷計畫結束及台灣朝向多樣化菇類發展趨勢,

農試所於民國 76 年(1987)開始不定時在霧峰所址開設菇類訓練班,學員受訓 時間為期五天,內容從菌種培養基製作、堆肥醱酵技術、病蟲害防治到菇舍環境 衛生管理等皆有,而菇類栽培技術面向則僅限於少數菇種的介紹,如當時常見的 洋菇、木耳、草菇、香菇、金針菇等。由於民國七○年代資訊及交通不若現今發 達便利,故開課班數及授課人數不多,參加學員多為鄰近資訊取得相對容易的農 民,加上農試所田間試驗工作是利用當地氣候特性進行栽培,因此多就霧峰地區 或中部適宜環境推廣試種。換言之,中部地區菇類的發展不只自然環境上合宜種 植,由農試所提供的人文條件亦為聚集環境形塑因素之一。

近年來,欲轉行進行菇類栽培的民眾增多,農試所也積極辦理菇類訓練班,

有認識菇類產業的園丁計畫基礎班、食用菇蕈栽培訓練班、菇類保健與行銷管理 班等,一年開課總班數約三至四班,授課人數每班約 40 人左右。圖 2-3-2 為民 國 92 年(2003)至 97 年(2008)(民國 93 年停辦)統計出各縣市參加訓練班結 業的學員數。資訊傳遞與交通易達性擴大了農試所推廣的範圍,來自各縣市的學 員皆有,惟仍以中、彰、投三縣最多,在總學員數 507 人當中,台中縣佔 101 人、

彰化縣次之,有 99 人、南投縣則有 58 人,三縣市共佔總比例一半以上,且多為 初階入門者,推論位於中部新投入業者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也躍躍欲試加 入菇類生產的行列。

資料來源:整理自宋細福(2000),頁 282-285;農試所(2008);高育仁(1996),頁 1024;謝健男(1989),

頁 71。

(三)菌種掌控—技術純熟且集中的菌種場

台灣培植菌種以作為商業性買賣,至洋菇罐頭產銷時期才發展成熟。初期由 霧峰一、二家菌種場自日本引進洋菇菌種試種栽培,後民間消費者對這類菇蕈頗 為偏好,台北的酒家甚至以「松茸」29 (siong1 jiong530來稱呼它,願意以 1 台 斤 42 元的天價收購,而當時稻穀 100 台斤也不過 40 元(黃繁光,2008:57),

在此重利誘惑下,帶動了菇類產業的發展,並促進菌種場行業的興起。發展源起 於霧峰的菌種場,也將技術逐一在中部地區擴展,影響到後來洋菇罐頭產銷計畫 中,由農林廳執行菌種設備檢查並核配合格執照的菌種場,以中部地區通過數量 最多。圖 2-3-3 顯示當時(民國 53 年)中部菌種場分布於霧峰鄉及大里鄉31最為 密集。除此之外,負責洋菇產銷事務的省農會及台灣省食用菇類菌種協會位於大

29 據訪問農試所已退休的菇類研究技正宋細福先生得知:松茸為白蘑科的一種,但並非洋菇,

日本人視其為珍品,價格非常昂貴,當時真正的松茸一公斤好幾萬元;而戰後初期,普遍台灣 人不識這兩種菇類的差別,誤植洋菇為松茸,因此農家獲得比稻穀更好的收入而喜滋,消費者 也以為買到松茸佔盡了便宜。(97/04/20 訪談)爾後這兩種名詞常被互相轉用,研究者在田調過 程中,菇農較常使用「松茸」(siong1 jiong5)、「茸仔」(siong1 jiong5)等閩南語音彙稱呼之。

30 本文採用 TLPA(台灣語拼音法),上標數字為聲調調號。

31 民國 81 年(1992)改制為大里市。

圖 2-3-2 民國 92 年-97 年(93 年停辦)農試所菇類訓練班班員來源數量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易學網http://agrapp.coa.gov.tw/resource/jsp/index_1024.jsp

(97/10/07 瀏覽)。

里,後來(民國 66 年)農試所也遷至霧峰,在近水樓台之便下,菌種技術及洋 菇栽培方式得以頻繁交流與改進,亦為中部地區早期洋菇生產方興未艾之因。如 由洋菇菌種場轉為經營金針菇栽培的霧峰菇農 J4 所示:

「‥‥‥為什麼這裡最多,因為老師就在這裡,即使他願意種,我在屏 東,有問題了怎麼辦,這麼遠,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啊,不像現在,所以 他既然資訊取得不易,都必須派人去講習,他們也會有人來參加,但是 有個缺點啦,以前省農會在做的時候,各級農會來嘛,教一教再回去教,

但是有人還是不會啊,啊我們菌種協會在這裡,所以這邊有問題的人,

一腳步就來大里了。」(97/03/20 訪談,內容以閩南語音譯)

而伴隨著台灣進入多樣化菇類成熟期,已奠定良好菌種技術的中部地區,在 具研究性質的農試所與市場導向的菌種業者雙管齊下努力發展,成為台灣菇類菌 種主要供應地區。以中部地區擁有菌種發展悠久及製菌技術純熟的優勢,除了瓶 裝栽培方式的菇農(如金針菇、杏鮑菇),菌種能自己製作以節省生產成本;採 用太空包栽培法的菇農(如木耳、香菇、秀珍菇、杏鮑菇),菌種來源有自己接 菌製包,亦有向專業製作太空包業者購買後直接進行栽培,圖 2-3-4 為中部現今 從事菌種及太空包販售業者統計,以新社鄉及埔里鎮佔絕大比例,主要提供香菇 菌種的太空包;而以覆土法為栽培方式的洋菇及草菇菇農,仍需向菌種場購買,

圖 2-3-3 洋菇罐頭產銷時期中部菌種場分布圖 圖 2-3-4 現今中部菌種場及製作太空包場分布圖

資料來源:林景明(1966,頁 100-101)。 資料來源:台灣菇類發展協會(2007)、97 年 10 月田調結果。

台中縣 台中縣

南投縣 南投縣

彰化縣 彰化縣

台中市 台中市

目前有提供洋菇、草菇菌種業者分布於霧峰,各有一家。台灣洋菇與草菇生產重 鎮雖位於南部地區,以自然環境為生長條件的傳統菇舍栽培為主,然而為調節產 期以避免市場供需波動過大,中部菌種場與菇販分別控制上游菌種供應量及下游 運銷通路,並希冀以中部整年環控生產的洋菇取代之。

霧峰洋菇菌種業者 F1:「‥‥‥南部要種的人我們盡量勸說不要這麼 多,因為都好到那些收菇的,他就佔你價格了,這些收菇的過去也是太 惡劣了,給人家那種菇寮的收四、五十塊,一出來就會打擊到這些用冷 氣設備的。現在草寮如果不要種,我們都叫他不要再種了,第一點我就 是要從菌種控制住,像冷凍寮要用的菌種我一定要供應他,如果要種一 些中溫、高溫有的沒的,我們是叫他不要種,像今年那個高溫菇算沒有 在冷凍栽培裡面的,我就盡量菌種把他控制住,不要種那麼多,因為種 了大家爭相生產,成本都下去了,變成大家都沒有賺錢,很辛苦,所以 在菌種我能控制住的就控制。」(97/07/16 訪談,內容以閩南語音譯)

技術成熟且集中的菌種場,除了對中部地區早期洋菇產業發展推波助瀾外,

在面臨台灣洋菇產銷萎縮的窘境下,或轉行或轉型至其他菌種培植與菇類栽種,

並與農試所研究單位相輔相成,致使中部地區仍能掌握製菌技術純熟的態勢,促 進多樣化菇類的發展。

(四)轉型契機—金針菇引領環控栽培

在六大傳統菇類時期,除了金針菇採用人工環境控制生產外,其餘菇類均靠

在六大傳統菇類時期,除了金針菇採用人工環境控制生產外,其餘菇類均靠

在文檔中 第一節 菇類生態環境 (頁 36-4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