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宋金銀器的特色與形塑

第四章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的形塑與不同媒材的互動

第二節 兩宋金銀器的特色與形塑

存世宋代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大至可分為兩種工藝類型,第一種為平 面鑿刻法,以鑿刀在正面鑿刻紋飾。唐代與遼代金銀器也多以平刻技法表現人 物故事圖像。此種技法可視為對過去工藝圖像的繼承。第二種為浮雕技法,在 金銀片背後錘擊,使正面凸起,再用刀在正面鑿刻紋飾。這種技法多見於南宋 時期金銀器的人物故事圖上,並且多將全器施以鎏金。在南宋末年的飾品上,

除了浮雕技法外,還盛行使用鏤雕技法,在人物故事圖背景的地紋作鏤空裝飾,

如南宋浙江德清銀子山出土的兩件《人物故事紋銀鎏金帔墜》(圖 4-2-1),或 者其他主題的首飾也可見,如南宋江蘇金壇出土的《靈芝瑞兔銀簪》(圖 4-2-2)。而這樣在首飾上作鏤空裝飾的金銀器,也一直持續流行到元代。

(一)平刻人物故事圖

示意圖 年代 品名 尺寸 館藏

《人物故事銀花片》7 枚 長 32.5cm

寬 24cm 義烏博物館藏

南宋 《赤壁賦山水人物銀

盤》 直徑 26.5cm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 藝術學院收藏

-

(二)浮雕人物故事圖

示意圖 年代 品名 尺寸 館藏

南宋 《鎏金八角銀盤》

盤長 17.5cm,寬 13.4cm,高

1cm

邵武市博物館藏

南宋 《鎏金八角夾層銀盞》

盞長 9.3cm,

寬 7.5cm,高 5.5cm

邵武市博物館藏

89

90

91

銀釵》第一幕 銀釵》第五幕 十八籤圖 (經平行翻轉) 十四籤圖 (經平行翻轉)

宋代在各地皆有出土的《許由巢父故事鏡》與其他故事鏡中,畫面相同的 構圖模式皆為以樹為天空,人物活動在地平線上,前景加上河流裝飾。例如

《中國銅鏡圖典》收錄的《許由巢父故事鏡》、《撫琴人物故事鏡》和《樓閣 人物鏡》等等。筆者欲強調這種以剖面視角表現地平線的方式,其殊異之處,

是在宋代繪畫中幾乎看不見的。利用這種構圖方式,可以把水池、河流等景色 放到前景;而中景架起的地平線,用來表現故事的主要情節;空下的後景可以 便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可以表現天空或遠景。此外,此種製造地平面的作法,

在表現鏤空工藝時,便顯得非常重要,明確了人物站立的位置,使的人物不會 如懸浮在半空一般不自然。以南宋《人物故事紋銀鎏金帔墜》為例,在簡單的 畫面中,因為有了地平線,所有的物像才得以安放,此件帔墜同樣以樹葉布滿 天空。《中國銅鏡圖典》提到湖北襄陽一座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墓,就 曾出土過《樓閣人物鏡》,並且此類銅鏡傳世與出土物皆有不少。由此推知,

這類前景有地平線,後景以樹為天的構圖模式,很有可能是出自銅鏡的裝飾圖 像,後為銀器所用。

《許由巢父故事鏡》 《撫琴人物故事鏡》 《樓閣人物鏡》 南宋《人物故事紋銀鎏 金帔墜》

《裴航遇仙鎏金橋梁銀釵》第 二幕

《裴航遇仙鎏金橋梁銀釵》第 三幕

《裴航遇仙鎏金橋梁銀釵》第 四幕

92 愛蓮(圖 4-2-10)、陶淵明愛菊(圖 4-2-11)、王羲之觀鵝(圖 4-2-12)和林和 敬愛梅(圖 4-2-13)。這四個開光的構圖與《裴航遇仙鎏金橋梁銀釵》的相似

93

94

結 論

本文以宋代裝飾有人物故事圖像的金銀器為中心,對周圍的故事圖像、定 年、功能與跨媒材的交流等問題展開研究,並且觀察與前代的繼承關係。唐代 或遼早期所見金銀器中,以《論語》、《列女傳》、《孝子傳》等儒家故事進 行道德勸說的故事主題,其故事題材多源自漢至六朝時期,並以圖傳的方式為 唐代金銀器所吸收。宋代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因為新興的市民階層與文 人集團的出現,為了迎合市場的品味,金銀工匠吸取了許多當代流行的故事文 本,將其轉化成圖像,故事主題與類型相較於前代更加的多元和世俗化,其中 以登科、婚戀等戲曲故事與當代文學為取材對象。而唐代以來把歷史高士人物 比喻道教神仙的公式,在宋代逐漸被弱化。宋代金銀器圖繪歷史故事的目的比 起道德鑒戒的功能,更多的是欲表達主人內心嚮往的生活或志向。

敘事手法表現方面,宋以前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多為單景式構圖,一 個開光畫面表現一則故事中的一個場景瞬間,有固定的時空。而宋代金銀器的 人物故事圖,則帶有高度敘事性。單景敘事將文本描述的不同時空與場景融於 同一畫面。多景敘事則以開光的表現方式將劇情一幕幕展開。南宋所見的人物 銀盤,皆使用滿版的構圖方式,除了人物之外,環境背景也是刻劃重點,並且 善於暗示、象徵等手法,將文本內容更完整的呈現。

工藝效果與風格方面,宋代登科、婚戀題材的金銀器,多使用華麗的凸花 或鏤空工藝,全器通體鎏金,看起來富麗堂皇。而文學性較強的赤壁賦或歷史 故事則多採平刻、未鎏金的工藝,達到素雅的效果。這裡可以看出市場對於不 同的故事圖像應以怎樣的面貌被表現,似乎是有明確的選擇。宋代金銀器中每 一個人物故事圖像的組成,都是一個複雜的形塑過程,工匠轉譯文本時根據文 本內容,在有限的圖像庫中取用所需的物像模件,重新排列組合成符合文意的 圖像。而宋代交易網絡的發達,更是促進了不同媒材間圖像模件的交流。

本文所選用宋代十二件金銀器中,多數圖文轉譯關係緊密,許多圖像是從 文字直譯而成。而原先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多以開光表現,到宋代則多以滿 版方式表現。並且空間構圖多變,空間營造上較前代更加立體。此外,宋代金 銀器也唐代延續了開光人物故事的表現方式,此類人物故事圖像多會從現有圖 像庫中尋找圖像元素,再根據故事情節,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圖像。此種重組 圖像的人物故事圖,到了元代似乎成了金銀器人物故事圖構成的主要方法。宋 代對於元代金銀器人物故事的影響也是未來可以繼續探討的部分。本論文立題 新穎,各方面尚留有許多未能完善之處,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95

96

97

98 版社,1998,頁 398-405。

趙婧、蔣金治、趙一新,〈金華南宋鄭繼道家族墓清理簡報〉,《東方博物》,

86-99 90。

蔡劍鳴,〈江蘇無錫興竹宋墓〉,《文物》,1990 第 3 期,頁 19-23。

蔣明明,〈浙江绍興市桐梧村南宋墓葬〉,《考古》,2006 第 4 期,頁 95-96。

鄭金星等,〈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塔基發掘記〉,《考古》,1961 第 6 期,頁 302-315。

黎毓馨,〈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發掘簡報〉,《文物》,2002 第 5 期,頁 4-32。

黎毓馨,〈杭州雷峰塔地宮的清理〉,《考古》,2002 第 7 期,頁 18-20。

黎毓馨,〈阿育王塔實物的發現與初步整理〉,《東方博物》,2009 第 2 期,

頁 33-49。

薛堯,〈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 第 11 期,頁 571-576。

鎮江市博物館、金壇縣文管會,〈金壇南宋周瑀墓〉,《考古學報》,1977 第 一期。

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蘇州吳張士誠母曹氏墓清理簡報〉,《考古》,

1965 第 6 期,頁 289-300。

顧蘇寧,〈南京江寧縣牧龍鎮宋秦檜家族墓清理報告〉,《東南文化》,1988 第 2 期,頁 56-61。

三、圖錄與專書 外文

Shih-shan Hua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日〕九州国立博物館編集,《草原の王朝契丹 : 美しき 3 人のプリンセス》,

西日本新聞社,2011。

〔日〕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 : 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

中華書局,2006。

〔日〕古原宏伸,《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2005。

〔日〕板倉聖哲,〈イメージの中の赤壁−宋代絵画と工芸〉,收於西田宏子、

多比羅菜美子編,《宋元の美:伝来の漆器を中心に》,東京:根津美術館,

2004,頁 42-44。

〔日〕斯波義信原著,方健、何忠禮等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

江蘇人民, 2000。原著出版於 1988 年。

〔美〕Ebrey, Patricia Buckley(伊佩霞);Shih-shan Huang(黃士珊) et al.,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100

〔美〕J. J. Lally & Co. oriental art, Silver and gold in ancient china, New York, 2012.

〔英〕Jessica Rawson,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 Lomdon, 1992.

〔英〕羅森(Jessica Rawson)著,《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2。

中文

于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

于建設,《赤峰金銀器》,呼和浩特 : 遠方,2006。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宋元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王以坤,《書畫裝潢沿革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王志健編著,《說唱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宣艷,《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北京:中國書房,2015。

付黎明、許靜,《宋代女性頭飾設計藝術探賾及其文化索隱》,吉林:吉林大 學出版社,2014。

史樹青,《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臺北:臺灣商務,199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朱天舒,《遼代金银器》,北京 : 文物出版社,1998。

吳高彬主編,《義烏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宋德金、史金波,《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巫鴻,文丹譯,《重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巫鴻,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李白著,安旗等編,《李白詩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李凇主編,《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 東美術出版社,2008。

101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李澤奉、劉如仲,《金銀器鑒賞與收藏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杜家驥,《中國古代人際交往禮俗》,臺北:臺灣商物印書店,1998。

周蕪編,《中國版畫史圖錄》(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 態》, 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板倉聖哲、賴毓芝等,《捲起千堆雪─赤壁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2009。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鄧縣彩色畫像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

南京博物院编,《金色江南 : 江蘇古代金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南京博物院编,《金色江南 : 江蘇古代金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