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D.). 朱佑霖 Chu Yu-lin. 指導教授:曾肅良 博士 Advisor: Tseng, Su-Liang, Ph.D.. 中華民國 108 年 7 月 July 2019.

(2) 謝辭 四年前剛進藝史所求學的我,完全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在老師們悉 心的教育與引導下,最終也能獨當一面地完成碩士論文。在求學與寫作論文的 過程中,感謝命運的安排,讓我幸運地遇到許多良師益友。無論是在課業、研 究或生活上都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回憶。首先,感謝研究所修課時授予我知 識的王正華老師、余珮瑾老師、辛蒂庫斯老師、施靜菲老師、許雅惠老師、陳 韻如老師、曾肅良老師、黃健亮老師、福田美穗老師、蔡玫芬老師、蔡家丘老 師和諾斯邦老師。 其次,在論文寫作期間則要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曾肅良老師,和我的口 委老師許雅惠老師與劉靜敏老師。我的論文是以兩宋金銀器為題,在中國藝術 史研究中,屬於較為冷門的研究題目。因此很感謝曾老師願意給予我無限的研 究自由和信任,讓我鼓起勇氣作自己想做的題目。此外,特別感謝許雅惠老師, 從我論文的開始到最後,全程無私地給予指導與建議。許老師的建議總是帶給 我許多的啟發,老師充滿正能量的鼓勵,也給予我完成論文的信心。這段日子 裡,也非常感謝學長姐們在課業上的帶領與經驗分享,以及同儕和研究室夥伴 的互相砥礪與心靈支持。謝謝詩敏、憶翔、馨平、家銘、雅芬、睿文、豔均、 佩瑜、錡豫、閏雅、嘉偉、家倫、子軒、耀儀、沈自、欣晨學姊、明彥學長、 淑津學姊、孫璐、孟瑜、瑋婷、佑宇、鄒姊、姝嬛和等,很開心在讀研究所的 過程中能認識你們,感謝大家在這段時間對我的愛護與幫助,讓我的碩士求學 生涯能如此順利地走到終點。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兄弟,尤其是母親總是在言語和行動上給予我信 心和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謝謝您的栽培。這四年之間,有太 多的人和事要感謝,但礙於篇幅在此一併致謝。謝謝大家!.

(3) 摘要 兩宋時期城市興起帶起手工業的繁榮,使用金銀器不再是貴族專屬,市場 上流通著大量的金銀器,其中以素面無紋的實用饌器為主。若說唐代金銀器是 富麗堂皇,那宋代的風格便是典雅樸素,但少數飾有精美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 出土,讓我們一窺宋代金銀器在工藝高度與奢華程度上不輸唐代的一面。 過往研究多認為兩宋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多取用宋代繪畫圖像。實 際上,宋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不僅與宋代繪畫關係密切,亦與其他物質圖 像互動頻繁。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各類文學的蓬勃發展,同時以文學 作品為主題的圖像應運而生,並且為各種物質媒材所使用。其中,金銀器的稀 珍與高貴屬性,很好地說明了刻畫在其上的人物故事裝飾圖像,在兩宋流行與 傳播程度的廣袤。 本文旨在研究兩宋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來源與其形塑過程。首先 追溯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其次考釋兩宋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文本 來源與圖文轉譯關係。兩宋時期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開始以當代流行文學 內容,如踏莎行、裴航遇仙和赤壁賦等故事為題。明顯不同於前代金銀器中以 漢至六朝時期一直流行的傳統儒家、道教故事傳統。文末探討兩宋金銀器中的 人物故事圖像的形塑與組成方式,以及與繪畫、版畫、漆器、銅鏡等物質間圖 像與工藝上的互動關係,進而說明到了南宋末期金銀器故事圖像中使用主題格 套的傾向。 關鍵字:宋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裴航、物質文化.

(4) Abstract During the two Song Dynasties (960-1279), thriving cities brought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when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re no longer privilege to the nobility.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circulating in the market, among which the utensils dishes were plain with no decoration on it. If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Tang Dynasty (618-907) are magnificent, then the style of Song Dynasty is elegant and simple. However, a few of excavated gold and silver objects with beautiful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it shed light on the diverse style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Dynasty, which is not inferior to Tang Dynasty in terms of craftsmanship and luxury. In the past,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Dynasty were taken from the paintings of their age. In fact,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wer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intings but also frequently interacted with other material images. The rise of social status of literati in Song helped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mages based on literary works came into being and were adopted by various material media. Among them, the rare and noble attribute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ll explained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depicted on them were well-known and widespread.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source and shaping process of the narrative images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Firstly, I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Then, I examine the textual sources, and the trans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images and text on these wares.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gold and silver wares started to show the stories from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litera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Tasuoxing 踏莎行, Peihang yuxian 裴航遇以 and Red Cliff 赤壁賦. These patterns we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or Taoist story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o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from Han to the Six Dynasties. Finall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shaping and composition of the narrative images on two set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intings, prints, lacquerware, bronze mirrors, and other materials. This phenomena well explained the tendency of using some certain formatted image themes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Keywords: Song Dynasty, gold and silver wares, narrative decoration, Peihang, material culture.

(5)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 第四節. 研究回顧 .................................................. 4. 第一章 宋代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 ....................................................... 11 第一節 唐至遼早期(約 9-10 世紀)金銀器中人物故事的主題類型 ....... 12 第二節 唐至遼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特徵 .......................... 25 第三節 唐代金銀器對於漢至魏晉時期人物故事圖像的繼承與新意 ........ 32 第四節 兩件銀皮鏡盒中的人物故事圖像 .............................. 36 第二章 兩宋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中的戲曲意象 ................................................... 49 第一節 宋代金銀器中的〈踏莎行〉與頄化龍登科故事圖 ................ 49 第二節 南宋《裴航遇以鎏金橋梁銀釵》婚戀故事圖 .................... 58 第三章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反映的文人品味 ................................................... 65 第一節 兩宋金銀器中文人品味之〈赤壁圖〉圖像的挪用 ............... 65 第二節 宋代《人物故事圖银花片》的解析與圖文轉譯 .................. 72 第三節 從北宋 《人物故事圖银花片》看宮廷與民間圖像的交融 ......... 78 第四章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的形塑與不同媒材的互動 ................................... 82 第一節 兩宋金銀器工藝圖像的互動 .................................. 82 第二節 兩宋金銀器的特色與形塑 .................................... 88 結 論............................................................................................................................ 94 參考書目...................................................................................................................... 95 附錄............................................................................................................................ 111 一 、唐至遼時期人物故事圖金銀器資料表 ........................... 111 二、兩宋時期人物故事圖金銀器資料表 .............................. 112 三、遼宋時期人物故事圖包銀漆盒資料表 ............................ 113 四、宋代江南金銀器出土概況表 .................................... 114 五、宋代人物故事圖金銀器中的出土資料 ............................ 125 六、故事原文 .................................................... 126 圖 版.......................................................................................................................... 131. I.

(6)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兩宋時期城市興起帶起手工業的繁榮,使用金銀器不再是貴族專屬,市場 上流通著大量的金銀器。1 近年來兩宋金銀器出土數量已達一定程度,銀器出土 數量遠超過金器,其中以素面無紋的實用饌器為主。若說唐代金銀器是富麗堂 皇,那宋代的風格便是典雅樸素,但少數飾有精美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出土, 讓我們一窺宋代金銀器在工藝高度與奢華程度上不輸唐代的一面。傳統金銀器 研究屬考古學科的研究範圍,相關研究多圍繞器形與紋飾的分類、分期,以及 工藝技法的分析等,對於故事內容的考證經常被忽略。學者們認為宋代金銀器 裝飾的人物故事圖像在形式上,反映了宋代宮廷小品繪畫或文人繪畫的影響, 即認為宋代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是受到當時繪畫的啟發與影響而產生。然 而,提出此觀點的學者們並未進一步說明原由。對於此觀點,筆者提出的疑問 是,目前唐代已經發現不少以人物故事圖為飾的金銀器,那麼兩宋時期金銀器 中的人物故事圖為何不是延續唐以來的裝飾傳統,而是受到宋代繪畫的啟發? 想要回答以上問題,首先要了解宋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傳統 為何,其次是透過比較宋以前與宋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之間的差異,說明宋代 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所接收的新影響與啟發,其中又有那些是吸收繪畫元素 之後的表現。除卻繪畫元素之外,其他媒材的紋飾與圖像題材,如漆器、銅器、 版畫等物質,是否也是宋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的養分?中國藝術史研究討論 物質文化時,多會與視覺文化連結。因為人們在加工或生產的物品時,多受到 自身行為的文化經驗所影響,視覺經驗成為創作時重要的靈感泉源。2 本文以「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研究」為題,除了討論研究宋代金銀器 中人物故事圖的傳統與創新之外,欲將金銀器放入同時代的物質文化與社會背 景中,討論不同物質媒材間圖像的互動與流傳。並且將這些器物放回「原境」 思考,參考當時社會、經濟、制度等歷史背景下,不同物質的使用者階級與製 作意圖。3. 1. 揚之水,《物中看畫》(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頁 8。 Shih-shan Hua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Introdution, p. 1-6. 3 巫鴻在《禮儀中的美術》一書中提出將器物放回原境思考的研究方法。他的研究方法跨學科性 很強,融合了歷史文本,圖像,考古,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在繪畫圖像的解釋上不只是關注 於圖像的風格或圖像學等單一的方法,而是加入媒材、構圖、色彩、風格、敘事、比喻、觀看、 動機等因素,一同解釋。認為繪畫不只是圖像本身,而是要結合圖像與媒材兩者。並且會重構 繪畫原始的媒材、環境、目的、觀者等一系列因素。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北京市: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2. 1.

(7) 本論文將分為緒論和四個章節討論,緒論進行研究脈絡的敘述,說明研究 主旨與目的,以及相關研究回顧。第一章首先回顧宋代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 圖的主題與特徵。第二章以戲曲和通俗文學對宋代金銀器的影響為中心,討論 南宋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圖文轉譯問題。並以南宋《裴航遇仙鎏金橋梁 銀釵》為例,強調戲曲文化對南宋金銀器圖像形塑的影響。第三章蘇軾的赤壁 賦為核心,開啟一連串金銀器與文人品味,以及繪畫間互動關係的討論。最後 一章討論兩宋時期金銀與其他物質媒材,如版畫、漆器與銅鏡之間如何共同享 有一個互動式的圖像庫源,以及人物故事圖像的形塑過程為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人物故事」一詞在金銀器研究中,概指以人物活動或人物形象為內容的 紋飾,所指範圍較為廣泛。4 筆者挪用敘事畫研究中對於「敘事畫」的定義, 將「人物故事圖」定義為有明確故事文本或情節發生的人物圖像。5 如何判斷 一件人物圖像中是否有情節存在?筆者試圖以巫泓在〈墓俑:視覺傳統的開端〉 (On Tomb Figurines: The Beginning of a Visual Tradition)一文中,討論陪葬人俑 是否構成一個場景時所用的定義,作為本文「人物故事」定義主要的參照對像。 6. 若將每一幅人物故事圖,視為一群演員根據某個劇本或劇情演出,那麼構成. 「人物圖故事圖像」的條件大致有三點。首先,人物必須飾演角色;其次,人 物群必須佈置在視覺連貫的共同舞台上;第三,舞台上的角色與物像比例尺要 一致。以下將透過畫面中人物的位置、扮演的角色、視覺連貫性等,作為判斷 一個有人物的圖像,是否足以構成一個故事場景為依據。7 因此,唐宋時期金銀 器中常見的狩獵紋、仕女紋、童子紋、伎樂紋 、佛教人物等,多以獨立且重複 的人物裝飾畫面,人物之間無互動關係,也未能形成有共同場景的情節故事, 故未滿足「人物圖故事圖像」的構成條件,不列入本論文討論範圍。 此外,遼、 4. 譚前學,《盛世遺珍》(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頁 58。 「人物故事圖」是中國傳統畫史中被稱為「故事畫」或「故實畫」一類的敘事性繪畫,在漢 代畫像磚中已經出現。1970 年代末至 21 世紀初,學者們開始將西方敘事畫的概念放入中國繪 畫中討論,韓莊、巫鴻、古原宏伸、孟久麗(Julia Murrary )等人對於敘事性繪畫都提出不同的 定義,其定義多根據不同研究需求與目的而產生不同解釋。 古原宏伸在《中國畫卷の研究》將 所有涉及文本,有故事情節的繪畫都視為敘事畫。 孟久麗認為敘事一詞的特徵在於有情節,且 情節有變化或者衝突發生,並對觀者產生影響。 因此敘事畫是以文本內容為對象,重現故事的 某個場景。 風俗畫一類帶有紀錄性,以日常人物風貌為題材的繪畫並不被納入敘事畫類,例如 〈清明上河圖〉等。古原宏伸,〈序章〉,《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社),2005,頁 15-54。原文 Mirror of Morality 出版於 2007 年。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 《道德鏡鑒》( 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第一章。 6 Wu Hung,“On Tomb Figurines: The Beginning of a Visual Tradition”,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5, pp.22-23. 7 同上註。 5. 2.

(8) 宋時期宗教金銀器上常見的涅槃圖等佛教故事圖,雖未超出本文對人物故事圖 定義的範圍。但中國佛教圖像的演變與流傳,在藝術史研究中有其獨立傳統與 脈絡,故本文不論及佛教故事圖像。 本文使用的金銀器材料範圍,年代從唐代跨及兩宋人物故事金銀器。研究 困難在於宋代金銀器出土位置分散、規模較小,其相關研究數量,遠少於唐代 金銀器。根據二手研究資料和考古出土材料來看,宋代金銀器的出土地區主要 集中於,湖南、四川、浙江、江蘇、江西、安徽、福建、南京、上海等地。因 為出土位置過於零散,為彙整材料和圖版增加不少困難。宋代刻劃人物故事圖 的金銀器數量稀少,筆者整理宋代金銀器出土地 105 處,出土金銀器共 1665 件, 其中飾有人物故事圖的器物僅 15 件,佔所有出土物百分之 0.9%。(見附錄四、 五)由於宋代刻畫人物故事圖像的金銀器樣本數稀少,難以採用大數據分析其 特點。加上宋代金銀器的普及與商品化,相同作坊或類似風格的器物,透過航 運流傳到各地,因此本文不處理地域紋飾風格演變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建立圖版資料庫 為了確保使用材料的正確性,本文多選用有明確出土時間和出土地的器物。 使用考古學研究法有助於釐清研究材料的年代、器形、功能等基本資料。圖版 材料的蒐集以考古出土報告書中被定為宋代的標準器為主,由於考古報告書多 為黑白圖版,本文蒐集的彩色圖版主要源自中國各大國、公立博物館出版的展 覽圖錄專書,其中有明確年代範圍的器物。其次參考專書、期刊、拍賣目錄中 不同角度的金銀器圖版。 (二)比較藝術學研究法 此方法的核心是透過圖像的比較和對照,尋求主體與對照物的異同。8 本 文比較兩宋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與前代圖像之間的差異。利用此方法考證 人物故事紋飾的發展與轉變,探查圖像是否按照原本的文化脈絡發展,或受其 他者影響而改變。同樣的方法也是用在金銀器與其他材質器物的圖像比較之中。 (三)圖像學研究法. 8. 李倍雷、赫雲,〈比較藝術學方法研究〉,《東南大學學報》,第 13 卷第 2 期(2011 年 3 月),頁 94-98。. 3.

(9) 透過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畫面描述、分析與詮釋,考證圖像的故事 主題與內容,並透過對作品時代背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詮釋作品的製作目的 與圖像意涵。利用此方法對於過去尚未被辨識出的人物故事金銀器進行考證, 再將紋飾主題與器類功能相結合,推測製作者或贊助者的製作意圖。進行畫面 分析時,將畫面中各類物件與同時期其他材質上的同類圖像互相比對,觀其表 現方式與工藝特點的差異。除了畫面物件分析外,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畫面構圖 的表現方式,例如畫面如何表現空間感,或點景物件的使用布排等。對畫面構 圖的分析,有助於我們釐清圖像中格套與寫實被運用的情況。 (四)史學研究法 透過考察宋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日常活動、習俗和制度等 方面的史料,使本研究能在社會史的框架下,釐清宋代人物故事金銀器的社會 功能。透過文獻資料與圖像的比較,考證圖像描繪與表現的具體人物或物件。. 第四節 研究回顧 過往研究中從未見以兩宋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甚 至以宋代金銀器為主題的專論書籍目前也僅見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一 書。既使如此,我們通過古代金銀器研究的通論書籍、考古出土報告書、展覽 圖錄和期刊論文等研究,仍能大致掌握宋代金銀器的發展與概況。以下研究回 顧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份為宋代金銀器研究發展現況,分為四個階段。第二 部份回顧宋代金銀器的裝飾工藝與紋飾研究。第三部份回顧金銀器中人物故事 圖研究,雖然尚未有金銀器人物故事圖的專題研究,但是仍有一些文章針對個 別出土物上的人物故事圖進行考釋。第四部份,從紋飾史與視覺文化的角度, 回顧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化對於宋代人物故事圖像的影響。 一、宋代金銀器研究發展現況 第一個階段為考古出土資料的積累,從 1949 年代便有宋代金銀器陸續出 土,1980 至 90 年代為金銀器出土的高峰期,至今日仍賡續不輟。中國各地考古 隊發表於《文物》、《考古》、《考古與文物》等重要考古期刊的調查資料與 考古報告,不但是研究金銀器一手材料的來源,更是能幫助釐清金銀器斷代的 重要調查研究。考古報告發表圖版多為黑白色,許多金銀器因為過於細碎僅以 文字敘述,為研究帶來許多條件上的限制。. 4.

(10) 第二個階段為金銀器綜合性通論與鑑賞圖錄的出版,內容以概論中國古代 各時期金銀器的工藝發展與時代特色為重點。9 第三個階段為地域性金銀器研究與展覽圖錄的出版,此時的金銀器研究專 書,研究材料多以考古出土器物為中心,集中研究相同地域出土的金銀器,像 是四川、湖南、江蘇、鎮江、浙江、福建等地區。其研究方法延續考古學與類 型學的研究。根據金銀器的功能主要分成日常用器、首飾、宗教用器和貨幣四 個類型討論。展覽圖錄則是大量收錄各地博物館庫房內,未發表過的金銀器物 彩圖,並加入宋代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面向的思考。10 第四階段為宋代金銀器專論研究的出版,從不同角度和研究方法切入討論 宋代金銀器。加藤繁的重要專著《唐宋時代に於ける金銀の硏究》(19251926),2006 年中華書局現根據 1944 年譯本重印出版《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 : 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一書。11 此書較全面的梳理了唐宋時期關於金銀材 料的文獻資料,對金銀器的主要用途、各時期的價格、出產地和金銀飾品在唐 宋的流行都有詳細的論述,對於認識唐宋金銀材料皆有相當大的幫助。揚之水 2010 年和 2014 年分別出版《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和《中國古代金銀 首飾》兩套三冊的研究專書,主要以釋名學的角度考釋宋代金銀器的器物品名 與使用功能。12 2012 年廖望春出版《宋代金銀器物研究》,此書收集宋代金銀 器共 1746 件,分為器皿、首飾與宗教器三方面討論,其中器皿資料以四川彭窖 藏出土金銀器為主。13 此書研究目的在於辨別唐宋金銀器的不同,因此大量使 用考古學研究中類型學的分類法,對宋代各類金銀器的器型與紋飾進行分類與 分期,並討論宋代金銀器的禮俗、婚嫁、宗教等文化上的功能。宋代金銀器期. 9. 詳細書目資料請見參考書目。1994 年出版李澤奉、劉如仲的《金銀器鑒賞與收藏 》;1998 年 龔國強的《與日月同輝 : 中國古代金銀器》;2003 年曹燕萍的《金銀器 : 流金歲月》;2004 年 出版楊伯達的《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金銀器》和崔學諳主編的《北京文物精粹大系. 金銀 器卷》;2008 年出版賀云翱的《中國金銀器》、張靜、齊東方的《古代金銀器》和楊小林的 《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等書。 10 詳細書目資料請見參考書目。2003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 《四川彭州宋代金 銀器窖藏》; 2008 南京博物院编《金色江南 : 江蘇古代金器》; 2009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宋 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2009《湖南出土金銀器》; 2012 鎮江博物館《鎮江出土金銀器》; 2015 浙江省博物館《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 2016 浙江省博物館《錯彩鏤金─浙江出土金 銀器》。 11 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 : 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中華書 局,2006)。 12 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 揚之水,《中 國古代金銀首飾》三冊(北京:紫禁城出版,2014)。 13 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12)。. 5.

(11) 刊論文研究方向,大多圍繞在金銀器的工藝技術、造型裝飾、功能用途、發展 與影響。14. 二、宋代金銀器的裝飾工藝與紋飾研究 金銀器在製作過程中,一件器物通常是一個工匠獨立完成,成形工藝多由 一體打造而成。因此,過往研究雖會分類金銀器的各式器形和紋樣,但多會把 金銀器的器形、紋飾與工藝技法合併討論,再分析器形與紋飾的時代風格與特 點。1998 年龔國強在《與日月同輝 : 中國古代金銀器》一文中,將宋代金銀器 裝飾的特點結合宋代社會風氣,歸納出四點特色。15分別是商業化、仿古化、文 人化和寫實化。其中文人化指宋代金銀器中鑿刻詩詞及刻畫人物故事的畫面, 作者認為是受到當時文人賦詞作畫之風的影響。寫實化是指宋代金銀器的主題 紋飾源於現實生活,形象逼真,充滿濃郁生活氣息。裝飾以花卉、瓜果為最常 見圖案。在工藝上的創新有則有夾層技法、浮雕凸花工藝和鏤雕工藝。以上的 對宋代金銀器的研究觀點,直至今日仍被學者們持續引用。16 2003 年《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從宋代彭州出土窖藏金銀器歸納宋代 金銀器特徵。17 認為宋代金銀器是以唐代金銀器為基礎上發展變化,分為五點 特色。其中夾層技法的使用、立體與半浮雕的裝飾、仿古器形的出現,這三個 特點同於龔國強的研究。但在裝飾方面此書提出更細微的觀察,像是小碎點紋 襯地被大量使用,並取代唐代典型的魚子紋,成為有相同效果的地紋。以及器 物大量留白,器物裝飾多在口、足簡單紋飾,而主體多留白。2008 年揚之水歸 納兩宋金銀首飾的紋樣,則以瓜果、花卉,鸞鳳、水禽最為常見。認為其設計 構思大約與同時代的織繡紋樣有關,其連結點在於金銀頭面與衣裙是互相搭配 穿戴的關係。18. 14. 詳細書目資料請見參考書目。揚之水〈宋元金銀首飾制作工藝芻論〉、肖夢龍〈試談宋代金 銀器的造型和裝飾藝術〉、鄧莉麗〈宋代金銀器的中土化及其成因探析〉等等。研究者也經常 會以某一地區或某一出土金銀器窖藏,有範圍的來討論以上幾個議題,例如:張靜、齊東方 〈閩贛地區宋代金銀器〉、鄧莉麗〈江蘇出土的宋代金銀器研究〉、揚之水〈雙鬢風嫋蓮花— —蘄春羅州城遺址南宋金器窖藏觀摩記〉、呂冰、趙圓圓〈江蘇地區出土的宋代發簪紋樣藝術 特點研究〉等。 15 龔國強,《與日月同輝 : 中國古代金銀器》(成都 : 四川教育,1998),頁 140-145。 16 楊正宏、張劍,〈鎮江出土金銀器概論〉,《鎮江出土金銀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頁 3-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北京:科 學出版社,2003),頁 246-247。 17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北京:科學出 版社,2003,頁 246-247。 18 揚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銀首飾的類型與樣式〉,《文物與考古》,2008,頁 79-91。. 6.

(12) 2012 年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中認為宋代金銀器皿的紋樣可分傳統 與創新兩類,前者如龍紋、鳳紋、魚紋、八卦紋、綬帶紋;後者為折枝花紋和 人物亭閣紋,此前後兩類紋飾分別反映了宋代金銀器的象生化和圖景化。19 作 者提出了「圖景化」一詞,定義為「即把典故、故事或某一個生活場景放在紋 飾中」,例如人物亭閣紋、嬰戲球紋、佛陀涅槃紋。並沿用了前人對宋代金銀 器紋飾通俗化和文人化的觀點,認為宋代金銀器的寫生紋飾,可能從花鳥畫移 植到金銀器上。 2015 年《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收錄揚之水〈四時花信,展盡黃金縷 ─兩宋金銀器類型、名稱與造型、紋飾的詩意解讀〉一文,揚之水認為宋代宴 飲席間常以花事為歌,因此酒盞常見象生花式盞。用於放置酒盞的金銀盤,盤 心平面鏨刻的紋樣多與酒盞呼應,也常見花鳥紋。並直接推測金銀盤盞的像生 造型粉本,與鏨刻參考圖式的來源應與宋代花鳥畫有直接關係。20 其他論及的 宋代流行紋飾還有仿古紋、龜紋、鶴紋、鹿紋、翔鑾舞鳳紋、教子升天紋。然 而作者認為宋代裝飾人物紋的金銀器實例不多,因此略過不談。 歸納學界對於宋代金銀器工藝與紋飾發展的研究觀點,在工藝方面所有研 究都同意金銀器中夾層技法、浮雕凸花工藝和鏤雕工藝是宋代金銀器的創新。 紋飾方面,宋代金銀器中的花鳥紋被認為是取用了宋代花鳥畫或織錦服飾的圖 案。人物故事紋則被認為是受到宋代文人畫風氣影響而產生,甚至提出圖景化 一詞解釋宋代金銀器出現的人物故事圖像。然而這樣在金銀器上表現生活場景 或人物故事的圖像,早在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或鎮江 丁卯橋窖藏出土的《鎏金嬰戲紋三足銀瓶》中就已經可以看到許多例子,並非 宋代金銀器始有。就目前宋代金銀器紋飾研究而言,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三、 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研究 早期金銀器研究中,人物故事圖像多被歸於人物紋一類一起討論,多以 「人物故事」一詞帶過,鮮少針對畫面考證故事內容。過去金銀器中人物故事 圖的研究,多被作為研究其他器物或某一故事主題時的參考資料。例如揚之水 《物中看畫》和倪亦斌《看圖說瓷》兩書多以不同時代不同物品中出現相同的 故事主題,討論每一個故事主題各自的圖像傳統,同時考證尚未辨識出故事內 容的器物畫面。21 或者研究某一故事圖像的建立時,也會參考金銀器中的故事 圖像,例如陳亭蓉的碩論〈北宋二十四孝行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 19. 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12),頁 86-107。 王宣艷主編,《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北京:中國書房,2015),頁 26。 21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 7.

(13) 中討論北宋孝行圖的圖像演變時,即以遼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折肩孝子圖鏨 花鎏金銀壺》為重要實例,認為此器的孝行圖為東漢魏晉南北朝過渡至北宋時 期的圖像表現。22 此外,揚之水針對個別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研究收錄於 2011 年初刊〈關 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一文,考證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人 物故事銀壺。23 此文也收錄於 2016 年出版的《物中看畫》一書,此書為論文集, 收錄 2006 年至 2014 年間十篇曾發表於期刊的文章。本書以個案研究的方式, 討論不同物質上的人物故事圖像,並佐以歷史文獻與歷代繪畫考釋其故事內容。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金花人物紋銀提梁壺》的人物故事圖像原刻榜題為「弘牙 先生」與「四浩先生」,過去研究中「四浩先生」被成功解讀為南山四皓,但 由於榜題的錯字,「弘牙先生」被誤讀為春秋時期的彈琴名家伯牙先生。24 揚 之水重新考證「弘牙先生」應為「洪崖先生」。初刊於 2006 年的〈人物故事圖 考〉考證了浙江義烏柳清鄉遊覽亭窖藏中,一組七件的人物故事銀片中的四件 人物故事內容,揚之水考證分別為蕭思話松下撫琴、初平牧羊、許由洗耳、相 如題橋和畢卓醉酒五個故事。 25《物中看畫》由於是論文集,每一章考證不同 年代與媒材的個案,在選擇器物時無明顯脈絡可循,作者主要著重在圖像內容 與名稱的考釋。總結揚之水對於金銀器上人物故事圖的圖像來源,與過去的研 究同樣認為其粉本應源自宋代繪畫。26 近年研究中王巍的碩論〈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圖像研究〉,以人物圖像為 題,將人物故事圖像納入討論,其中對於唐代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表現有 了較仔細的討論。作者將唐代金銀器的人物圖分類為狩獵、伎樂、童子、仕女、 高士和人物故事圖像。27 認為唐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中的人物服飾常以魏晉南 北朝風格表現。作者過去研究中對於唐代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釋讀有些疑 慮,提出新的解讀。並且試圖將唐代金銀器中人物圖像與唐代繪畫風格連結, 說明唐代人物畫對金銀器人物圖像的影響。. 22. 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行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 碩士論文,2012),頁 56-66。 23 揚之水,〈關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收藏家》,2011 第十期。 24 《草原の王朝契丹 : 美しき 3 人のプリンセス》(九州國立博物館,2011),頁 79。 25 揚之水,〈人物故事圖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6 第一輯,頁 243-257。 26 揚之水,《物中看畫》,頁 8。 27 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河北科技大學美術學碩士,2018)。. 8.

(14) 四、宋代紋飾史與視覺文化研究 目前學界尚未出現有關宋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的綜合研究或討論,但在 中國紋飾史研究裡,對於中國各時期出現的裝飾紋樣已經累積不少研究成果, 其中對於作為主要紋飾之一的人物故事圖,已有較完整的認識。 人物紋在華夏的起源很早,史前時代的已經出現繪有人物紋的彩陶器,其 圖像如狩獵或祭祀等場景,多反映了原始部落的生活型態。28 商周時期青銅器 裝飾以動物紋為主,人物紋很少見。到春秋戰國時期,人文主義興起,代表鬼 神崇拜的動物紋逐漸被人物紋樣取代,青銅器和漆器等器物的裝飾題材包括了 狩獵、攻城、水戰、舞蹈、宴饗、採桑等等。漢代人物紋樣已經普遍地出現在 畫像磚、畫像石、壁畫、漆器、銅鏡等器物上,題材取自神話、歷史人物和現 實生活人物等,表現時人的宗教信仰、禮教規範和日常生活場景。由此可知, 在漢代人物故圖像已經成為器物的裝飾題材之一。29 魏晉時期的人物紋延續兩漢遺風,在墓室出土的壁畫、漆屏、石棺槨上, 除了歷史人物、神仙人物和生活場景之外,還出現了線刻「孝子圖」石棺槨, 以及描繪當代名士「竹林七賢」的磚刻人物畫。此時隨著佛教的東傳,大量的 佛教人物紋飾跟著傳入,除了佛陀和菩薩之外,飛天、舞樂人物、供養人等人 物題材也很常見。隋唐時期人物紋飾已逐漸被其他動、植物紋飾取代,除了小 部份保留了前代遺風,多數人物紋多帶胡風或西域色彩。唐代金銀器上出現嬰 戲紋、狩獵紋、歷史人物紋飾。30 2011 年谷莉的博士論文〈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將宋代人物故事紋分為 四類,道教神仙故事紋樣、民間神話傳說紋樣、歷史人物故事紋樣和社會教化 故事紋樣,其中社會教化故事紋樣又分為,孝子圖紋樣和高士圖紋樣兩類。31 作者主要取樣的對象為瓷枕和銅鏡,並對每一類人物故事圖的淵源和製作背景 都有深入的分析,認為宋代流行的人物故事紋與通俗文藝的興盛有直接關係, 像是話本小說、民間說唱戲曲、雜技馬戲等娛樂。於是道教神仙故事、民間神 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等等這類故事文本,成為通俗文藝的取材對象,大量被 製造的瓷枕與銅鏡遂成為主要載體。 2014 年黃士珊在〈唐宋時期佛教版畫中所見的媒介轉化與子模設計〉討論 繪畫與版畫的轉譯時,以雷德侯教授所提出的模組,子模概念為出發,思考版 畫挪用繪畫中的母題,重新排列組合成為新的敘事圖像。對北宋時期版畫如何 28.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1997),頁 98-105。 同上註。 30 同上註。 31 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蘇州: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博士班),2011。 29. 9.

(15) 使用繪畫的母體,並透過版畫可大量傳播和複製的特性,對其他地區的版畫達 成交流。32 筆者認為相同的圖像庫與模件概念在其他物質媒材的裝飾圖像中, 似乎也能成立,而此文對理解宋代視覺文化的建構,有許多啟發性。 2017 年 Fan Jeremy Zhang “Dreams, Spirits, and Romantic Encounters in Jin and Yuan Theatrical Pictures” 收錄於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論文集,此書討論中國視覺與物質文化在晚唐至元代(9 至 15 世紀)時期的特 徵,以及如何被形塑。33 其中 Fan Jeremy Zhang 討論金元時期北方以平陽為中心, 向外發散的戲曲等娛樂文化如何成為視覺文化的養分,被轉化成圖像,並大量 運用在銅鏡、瓷枕、版畫和繪畫上。戲曲從菁英文學中汲取故事,經過演員與 觀者雙重的轉化後,成為流行於民間的通俗文學。由於大眾對未知事物的渴望 與幻想,產生許多以「夢」連結陰陽世界,或神仙與世俗世界等題材的圖像大 量出現。這些描繪有夢圖像的流行商品,透過發達的交易網絡從城市流向偏遠 地區。12 世紀北方地區器物上所流行的浪漫遇仙故事,便是在此背景下產生。 此外,作者特別提及全真教贊助的雜劇活動,以世俗的方式宣揚道教救贖、地 獄受難、八仙過海等宗教故事,其充滿神奇力量與夢幻靈異的道教戲劇,受到 大眾喜愛與普及,進一步激發了此種意象圖案的製作和流通。 從宋代紋飾研究中,大致可以了解宋代流行的人物故事圖題材以及故事反 映的文化內涵。而在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研究中,更關注的是什麼力量形塑了 圖像的誕生,並且注重地域性的差異。將不同物質中的視覺材料與葬禮、宗教、 流行文學、市場力量、戲劇表演、旅行和貿易等人類活動的連結,有助於我們 了解宋代視覺形象,如何將周圍文化轉化到人物故事圖像之中。Fan Jeremy Zhang 以銅鏡和磁州窯枕等媒材為例,說明了戲曲文化如何在金元時期對中國 北方人物故事圖像產生影響,以此為啟發,本文希望透過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 圖像,說明南方地區如何轉化戲曲文化成為紋飾的圖像素材。. 32. 黃士珊,〈唐宋時期佛教版畫中所見的媒介轉化與子模設計〉,《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 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 385-433。 33 Fan Jeremy Zhang, “Dreams, Spirits, and Romantic Encounters in Jin and Yuan Theatrical Pictures,” in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10.

(16) 第一章 宋代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 本章目的在於了解宋代以前,金銀器紋飾中人物故事圖像的發展與樣貌。 中國古代以歷史、神話故事為主題的人物故事圖像,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古代 對金銀手工業的技術要求很高,因此六朝前金銀工藝發展速度緩慢,直至南北 朝時期外來金銀器的輸入,才推動中國金銀製造業進一步發展。34 唐代社會變 革以安史之亂(760)為界線,可劃分為前後兩期。唐代在 8 世紀中葉前,社會 基本由貴族把持,金銀器的製作亦由中央與皇室壟斷。此時期金銀器的人物紋 多以貴族生活為題材,表現狩獵、伎樂、仕女等人物紋,尚未出現人物故事圖 像。8 世紀中葉以後,中央徵調許多地方工匠至官府服役,為皇室、貴族打造 金銀用器,此時金銀器開始加入了人物故事與參軍戲等題材的紋飾。 同時,契丹作為唐朝的臣屬國,一直活動於東北草原地區,在器具用品上 多受唐文化影響。契丹成立官營作坊「斡魯朵」製作金銀器,其中金銀工匠多 源自被俘虜的漢族工匠。35 此外,唐朝的金銀器也透過賞賜等方式直接進入北 方草原。36 唐滅亡(907)後契丹建國為遼(907-1125),遼國在整個社會、制 度和手工業等部份全面淵承於唐。遼國以中原大量流散到遼地生活的漢族金銀 匠為基礎,成立了與唐朝相仿的皇家金銀器製造機構,為遼朝貴族打造金銀器。 37. 遼早期(907-982)金銀器受唐文化全面性的影響,器物紋樣也延續了人物故. 事圖像等裝飾傳統。38 同時,佛教在北方草原的盛行,遼晚期金銀器多用於製 作宗教用具,生活用器較少,喪葬使用的金銀器也多被鎏金銅器取代。39 本章節研究宋代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主要分成三節討論唐、 遼時期人物故事圖像的主題與畫面表現方式,以及金銀器使用風尚與圖像流傳。 金銀器上確定為人物故事的圖像,筆者現階段能找到最早的材料,是晚唐時期 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銀春秋人物紋三足壺》,由於未見更早人物故 事圖金銀器材料,因此宋以前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研究以唐、遼時期為主。 從唐、遼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反映的文化思想,應該可將其分類為儒、釋、. 34.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 227。 李建緯,〈北亞草原民族金銀器藝術─以契丹民族為主〉,《故宮文物月刊》324 期(2010 年 3 月),頁 60。 36 朱天舒,《遼代金銀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 47。 37 趙瑞廷、康宇風,〈唐代金銀工藝對遼代金銀器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 37 卷第 5 期(2008 年 9 月),頁 118-121。 38 遼前中期的金銀器紋樣基本全面模仿自唐金銀器文化,許多紋飾都能在唐代金銀器紋樣找到 相似的原型。朱天舒,《遼代金銀器》,頁 48。 39 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2001 年第 2 期,頁 76。李建緯,〈從考古材 料試析遼代金銀細金工藝之特點〉,《輔仁歷史學報》,2013 第 30 期。 35. 11.

(17) 道三類。筆者目前蒐集到的人物故事圖金銀器唐代共六件,遼代早期金銀器三 件。詳細材料資訊請參見附錄一。. 第一節 唐至遼早期(約 9-10 世紀)金銀器中人物故事的主題類型 唐代以前中國故事多以歷史、道教神仙等故事為主要組成內容,因此故事 多脫離不了神仙思想與歷史誡鑒。當這些故事被轉化成圖像後,其中一部分成 了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的素材來源。晚唐至遼早期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主題 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歷史人物、孝子人物和道教人物故事。其中歷史人物根 據文本的不同,又可分為經典人物與傳記人物兩類。唐代金銀器中有明確出土 報告和紀年的器物,分別有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銀春秋人物紋三足 銀壺》、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兩件《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以及大英博物 館藏《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另外兩件無紀年物為廣西橫縣博物館收藏的 《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與西安市文管會藏《撫琴舞鳳紋菱形銀盤》。 一、 以史為鑒—歷史經典中的人物故事圖 (一)孔子《論語》〈靈公問政〉人物故事圖 1985 年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大陶罐,出土銀器 19 件,現藏陝西 省博物館。40 8 世紀中葉以後帶足壺成為流行,此器為 9 世紀帶足壺的標準器之 一。41 同批銀器中一件銀碗銘刻「宣徽酒坊宇字号」;一件銀碟銘刻「盐鐵使 臣敬晦進十二」。宣徽酒坊為唐代內府「宣徽院」所屬酒坊。文獻記載雖未曾 提及宣徽院建置始末,僅說始於唐,但根據學者推測其設置時間應不晚於唐代 宗(766-779),並為後世延用。42 考古報告跟據銀碟銘文,認為此器為敬晦任 職盐鐵轉運使時,特別為進貢給唐宣宗(810-859)而打造。43 晚唐時期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銀春秋人物紋三足壺》,壺身以 三弧瓣成形,每一弧面腹部裝飾一幅人物圖像,並搭配一榜題。44 榜題分別為 「論語注 靈公問政」、「子路」和「少正卯」(圖 1-1-1、2、3)。這三幅圖像 中各有四人,畫面以腳下鋪有地毯的孔子為中心,身後跟隨兩位拱手人物。三 幅畫面都有一組人物,與孔子說話的對象根據榜題的提示,分別是衛靈公、子 40. 陝西省博物館,〈陜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6 第 1 期,頁 46。 41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頁 101。 42 仝建平,〈唐代宣徽使再認識〉,《蘭州學刊》,9 期(2009),頁 195。 43 陝西省博物館,〈陜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6 第 1 期,頁 47。 44 考古報告書斷代此批器物年代為唐代晚期,此觀點也被之後的學者們沿用。劉向群,〈陜西 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6 第 1 期,頁 46-49。. 12.

(18) 路和少正卯。〈靈公問政〉故事出自儒家經典《論語》,故事中衛靈公和子路 皆有出場,但未見少正卯。文本被轉譯成圖像後,缺少明顯地劇情與細節表現, 榜題成為辨識故事內容的重要提示。「少正卯」根據《史記》載「定兯十四年, 孔子年五十六,……,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45 魯大夫少正卯因亂政而被 孔子誅殺,是儒家經典中小人形象的代表。三幅圖像裡中衛靈公與子路見孔子 時都行跪禮,唯有少正卯是站姿。孔子一手指像少正卯,可能是在斥責其無禮。 銀壺刻畫的三個人故事圖,以衛靈公故事展開,加入代表儒家小人形象的少正 卯。銀壺畫面強調了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與中國早期認為圖像應帶有教育或鑒 誡功能的傳統一脈相承。. (二)列女古賢之節義─劉向《列女傳》故事 《鎏金銀注子溫碗》為紐約 J.J.Lally 古董公司購入的金銀器,現為美國明 尼波利斯藝術學院藏品。46 《鎏金銀注子溫碗》的年代問題,倪亦斌在《看圖 說瓷》一書中將此器定年為五代至北宋,卻未詳述原因。47 文中雖提及注壺與 溫碗在造型和紋飾上與唐代金銀器的關聯,但最終將年代定在北宋。48 筆者從 器物風格與紋飾推斷此組器物年代應定為遼代早期(907-982),以下說明。 《鎏金銀注子溫碗》分成酒注和溫碗兩器,通體鎏金,裝滿鑿刻紋飾。注 壺與溫碗下腹皆裝飾凸花蓮瓣紋,並在器底刻有相同錠形花押,表示成套。 《鎏金銀注壺》(圖 1-1-4)器身圓腹直頸,配穹形蓋,蓋面隆高配蓮苞鈕,壺 蓋與壺把相連,壺流與壺身連接處用剪花貼面加固,腹部刻五個蓮瓣形開光人 物故事圖。倪在書中僅收錄兩幅開光故事圖版。銀注壺的器形與唐代丁卯橋窖 藏出土的素面《銀執壺》(圖 1-1-5)肩以上的造型相同,壺流與壺身連接處皆 以銀花片加固。49 注壺的肩頸交接處裝飾葉瓣紋一周(圖 1-1-6),與丁卯橋窖 藏《鎏金銀薰爐》(圖 1-1-7)和遼早期耶律羽之墓《折肩孝子圖鏨花鎏金銀壺》 (圖 1-1-8)頸與肩交接處的葉瓣紋飾完全相同。 《鎏金銀溫碗》(圖 1-1-9)為五曲花瓣造型,碗底承外撇高圈足,內外皆 模壓成形。碗外壁口沿鏨刻蔓草紋飾一周,碗腹每一曲面皆裝飾連枝花紋和振 翅鴛鴦,碗下腹錘模出蓮花瓣紋,圈足飾水波紋。碗心以水波紋為地,鏨刻雙 魚戲珠紋。此件銀溫碗無論造型和鏨刻紋飾,皆與遼會同四年(941)阿魯科爾 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五瓣花口鏨花金杯》(圖 1-1-10)相似。《五瓣花口 45. (西漢)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注,〈孔子世家〉卷四十七,《史記‧世家》下(臺 北:臺灣古籍,2003),頁 944-945。 46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 59。 47 同上註,頁 66-67。 48 同上註,頁 66-67。 49 同上註,頁 66。. 13.

(19) 鏨花金杯》也是以模壓成型,內外皆鏨刻紋飾。杯外壁口沿飾聯珠與葉瓣紋一 周,腹部以魚子紋為地,每瓣開光內飾捲蔓蘆雁紋,五雁姿勢各異,其中也有 振翅高飛者。50 金杯下腹與圈足相接處,飾有相同的凸花蓮瓣紋,圈足同樣鏨 刻水波紋。此外,杯心以荷葉紋地,上模壓首尾相接的凸起雙魚紋(圖 1-111)。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另一件《鏨花金杯》(圖 1-1-12),杯心飾有與銀溫 碗相同水波地雙魚紋樣。《鎏金銀注子溫碗》這組金銀器無論在器型或紋樣上 都保留了唐代遺風,應與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銀器同為遼早期器物。 倪亦斌考證《鎏金銀注子》腹部一幅開光故事畫面,為「秋胡妻」(圖 1-1-13)人物故事圖。51 畫面右方的佩劍男子頭戴高冠,雙手抱拳屈膝弓腰向女 子作揖。女子綰雙環高髻,仰頭拱手還禮。兩人中間地面上有一圓盤狀容器, 背景有幾叢禾狀橋木,遠方上空處以細線勾勒山巒和雲朵,地面布滿魚子紋。 劉向《列女傳》記載〈魯秋潔婦〉:「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 秋胡西仕, 五年乃歸。遇妻不識,心有淫思。妻執無二,歸而相知。恥夫無義,遂東赴 河。」52 此開光畫面描繪的正是魯秋胡在歸家途中,經過桑田時搭訕正在採桑 的妻子一景,背景的高木叢應為桑林,地上的圓盤是裝桑葉的容器。此故事意 在彰顯秋胡妻子的操守與正義。. 二、傳誦不絕的訪賢故事─范雎與太公望 唐代是金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金銀器皿的使用更是滲透到社會等級觀念 之中。53 在唐代統治階級中,進貢和賞賜金銀器經常做為攏絡人心和表示友好 的手段,甚至是買官邀寵的好物。54 帝王賞賜金銀器物是唐朝對於有功於國家 的臣子進行表彰的方式之一。55 唐玄宗時期進奉金銀器風氣大盛,安史之亂後 逢年過節、皇帝生日時,宮廷權貴、地方官皆需要進奉金銀器成為慣例,官僚 之間也會競相攀比以求皇帝青眼。56 唐代學子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入仕,一是科 舉考試,二是門蔭,三是流外入流,四是行伍和入幕。其中門蔭出身者,多為 皇親貴族子孫或高官子弟,透過納資或番上若干年後,再參加本部簡試獲取官 職。57 進奉物品種類繁多,其中金銀作為重要品項,又以能作為陳設賞玩的器. 50. 于建設,《赤峰金銀器》(呼和浩特 : 遠方,2006),頁 213。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 59-70。 52 (漢)劉向著,張敬註釋,〈魯秋潔婦〉,《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頁 190-192。 53 齊東方,〈序言 〉,《唐代金銀器研究》,頁 5。 54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頁 265-267。 55 同上註,頁 265-267。 56 同上註,頁 262-263。 57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頁 139-142。 51. 14.

(20) 類為重。58《舊唐書‧齊映傳》記載作為宰相後被貶官的齊映,曾在皇帝誕日端 午時,進奉八尺高的銀瓶,並透過不斷地進奉財物重新獲寵。59 因此,在金銀 器上也出現了一些訪賢題材的人物故事圖像。 (一)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人物故事圖 現藏廣西橫縣博物館的《唐代鎏金人物銀盤》,盤身為海棠花形,通體鎏 金,左下側盤身缺失,盤沿裝飾纏枝蔓草紋,盤心飾海棠形開光人物故事圖像, 畫面有「范雎」和「鄭安平」二榜題(圖 1-1-14 )。60 此銀盤於 1980 年代於廣 西橫州徵集而來,盤身無紀年文字。61 銀盤為海棠花形,通體鎏金,左下側盤 身缺失。目前已知的幾件唐代海棠形銀盤,多為 9 世紀標準器。62 其中兩件盤 心裝飾人物故事圖,一件為大英博物館藏 9 世紀後期《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 一件為西安市文館會藏 9 世紀《撫琴舞鳳紋菱形銀盤》。三件銀盤在銀盤口沿 與腹部交接處,皆環飾一圈魚子凸紋,且三件盤長都在 20 公分以上,尺寸相近。 《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與《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在盤腹的對稱位置上, 都有四朵一樣的橢圓花連接盤沿與盤面(圖 1-1-15、圖 1-1-16)。 此件銀盤盤沿裝飾纏枝花紋奔獅(圖 1-1-17、18)與遼早期(遼會同四年 941 年)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鏨花雙獅紋鎏金銀盒》(圖 1-1-19)盒蓋裝飾的雙 獅特徵相似,尤其是獅尾上翹,尾端長毛散成幾股的造型表現,以及獅腿前後 肢上都有紋路。此外,銀盒蓋上雙獅搭配的魚子地纏枝花背景,與銀盤寬沿裝 飾的魚子地纏枝花卉幾乎相同。例如在細長枝蔓上不對稱地刻繪幾片小葉,以 及有著橢圓形花蕊和細密花瓣的纏枝花。此件銀盤器形為 9 世紀標準器,在紋 飾上帶有唐後期和遼早期風格,遼早期(907-982)金銀器紋飾皆承自於唐,又 唐亡於西元 907 年,推測此器製作下限約 9 至 10 世紀。 《唐代鎏金人物銀盤》盤面菱花形開光中有四人,左邊樹下男子屈單腿閒適地 坐在地上,束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袍,右手撐地,左手向前抬起視線往前呈說話 狀。樹與男子間的空白處,有一方形榜題寫「范雎」。畫面右邊是一騎馬男子, 男子頭戴軟幞頭,身著盤領窄袖衣,左手持韁,右手持馬鞭,編繩上綁著一物, 騎馬男子視線向前似與樹下男子交談。畫面上方男子衣著與騎馬男子雷同,雙 手抱拳在胸口前方,回頭望向騎馬男子。兩人之間空白處有「鄭安平」方形榜. 58.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頁 263。 同上註。 60 黎文宗、黄强和黄秀柳,〈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文物春秋》,2016 第 12 期,頁 105107。 61 同上註,頁 105。 62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頁 62-63。 59. 15.

(21) 題。畫面下方的侍童散髮,身提向微傾欲往前走,身邊地面置有一綑竹簡和類 似扁擔的條狀物。63 范雎為戰國時期魏國人,因為傳奇的人生經歷,成為後世戲劇取材對象。 元代雜劇作家高文秀,便以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為源本,創作了 《須賈大夫誶范叔》一劇。64 〈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原為魏國中大夫須賈 的門客,齊襄王聽聞了范雎的名聲,派人送禮給他。須賈因此誣陷范雎賣國, 魏相國魏齊便命人鞭打折辱范雎。65 范雎經歷一番艱辛逃出,在鄭平安的幫助 下躲藏起來,時逢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國,鄭平安連夜帶著范雎拜見王稽,尋 求庇護。王稽將范雎帶回秦國,秦王重用飯雖官至相國。范雎上位後便報復魏 相國等人對自己曾經的侮辱。並且回報幫助過他的恩人,向秦王舉薦鄭平安為 將軍、王稽為河東太守。司馬遷評價范雎為「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66. 范雎和鄭安平在故事中的主要互動有二,一是鄭安平幫助范雎躲藏並將他 引薦給王稽;二是范雎當上相國後向秦王推薦鄭安平為將軍。銀盤畫面中心站 立的男子因為把視線導向騎馬男子,使騎馬男子和樹下的范雎成為畫面重心。 「鄭安平」的榜題位於上方男子和騎馬男子之間,搭配兩人相似的服裝,是否 暗示兩人同為「鄭安平」的身份?男子從站立到騎馬,可以解釋為鄭安平因為 范雎從布衣當上將軍的改變。史實記載當須賈知道范雎成為秦相國時,直言 「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也成為後世提及青雲之器、青雲直上、青雲 67. 平步等成語的典故。 范雎自己位極相國後,也提拔鄭安平為將軍。故事中鄭 平安表現的識才之明,使此圖成為帶有訪賢寓意的故事題材。. (二)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人物故事圖. 63. 此件鎏金人物銀盤,曾於 2016 年南寧市博物館展出,當時博物館的研究員對其人物圖像的釋 讀為「鄭安平夜與祿見王稽」故事。研究員根據騎馬男子馬鞭上垂墜的物品,認為是使者信物 「符節」,因此判斷騎馬人物是王稽。黎文宗、黄強和黄秀柳,〈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 105-107。 64 翟金明,〈元代文人發跡劇研究〉(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2016),頁 18-19。 65 (西漢)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注,〈范雎蔡澤列傳〉卷七十九,《史記‧列傳》二 (臺北:臺灣古籍,2003),頁 595-660。 66 同上註,頁 631。 67 黎文宗、黄強和黄秀柳,〈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頁 105-107。. 16.

(22) 《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 出土於陝西西安北邙山墓葬群,同出銀器共 15 件, 現為大英博物館藏。68 這批銀器中,一件銀杯的圈足外銘十八字「唐乾符四年 (877)王大夫置造鎮司公廨重二兩半分」一周。69 此銘文可作為此批銀器定年 為 9 世紀後期的證據。其中一件《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圖 1-1-20)。70 盤面 菱形淺腹,錘打成形,盤沿裝飾模沖紋樣,花紋鎏金。器身上鏨文「乾符四年」 字樣。盤心菱形開光中,從中斜切一河道,左岸有一老者著寬袍,盤坐岸邊左 手握竿垂釣,身後有四座小山;右岸有駿馬一匹,周圍有三人佇立,遠望在對 岸垂釣的老人。老者在江邊垂釣的人物形象源自《史記》〈齊太公世家〉中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人物形象。 畫面中佇立於對岸觀望老者的三人,與姜尚號太公望的「望」字有雙關之 意,既是期望也是遠望,表現周文王渭濱訪姜尚的故事。周文王拜太公望為軍 師,太公望因輔佐周朝取代殷商有功,後受封於齊國,成為齊國的始祖。太公 望的故事不但帶有訪賢求才寓意,也可作為人物發跡故事來看。 《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刻劃的范雎與鄭平安故事,以及《太公望唐草 紋菱形盤》,都暗藏對人才的渴望,以及自喻等待被伯樂提拔的千里馬等意涵。 以《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為例,銀盤上的人物故事圖,不但將銀盤比喻為 青雲之器,也隱喻了范雎的提拔之恩和鄭安平的識才之明,無論對贈禮或收禮 之人而言,其寓意皆大歡喜。作為唐代上層社會創作主力為的帝王及宮廷重臣, 其監製的藝術品多反映上位者的喜好與思想。這兩件銀盤的故事主題,正好反 映了唐代宮員進奉金銀器向帝王邀寵升官的最終目的。 三、儒家孝道之精神─古代孝子人物故事圖像 遼代的宗教政策為儒釋道三教並行,遼代金銀器的人物圖像繼承了漢魏以 來圖繪孝子故事的傳統,表現儒家文化中重視孝道的一面。71 孝子故事在中國 有悠長的歷史,從春秋時期《孝經》的出現,西漢(傳)劉向作《孝子傳》, 宋遼金流行於華北地區的《孝行錄》,以及元代之後佔據主要地位的《二十四 孝》又稱《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等孝子故事一直很流行。72 68. 《太公望唐草紋菱形盤》,館藏編號 1926,0319.10。文中提及北邙山位於陝西西安境內。後藤 守一,〈大英博物館所藏の唐代金・銀器〉,《考古學雜誌》,1930 第 12 卷 3 號,頁 208-209。 69 同上註,頁 211。 70 韓偉,《海內外唐代金銀器萃編》(三秦出版社,1989),頁 205、87。 71 鄭永華,〈遼代燕京道教初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 期(2013), 頁 55-58。 72 西野貞治氏談及孝子故事:「記載孝行故事,並以孝子傳或孝子圖命名的書籍,與《孝經》 同樣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書籍,至六朝末共計出現十餘種。至今仍可通過許多資料看出這些書 籍大量流傳的盛況,但是,傳存的記錄最晚至南宋通志略,即使是稍後的晁公武、陳振孫等文 獻收藏家們似乎也未曾見到,或許其中的多數已在南宋戰火中散佚。」西野貞治氏早在 1956 年 就曾在他的著名論文《陽明本孝子傳的特點及其與清家本的關係》的開頭部分有如此論述。. 17.

(23) 1992 年發掘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被盜擾,追繳回金銀器數十件,其 中包括《折肩孝子圖鏨花鎏金銀壺》。根據墓志可知墓主耶律羽之的生卒年, 為唐大順元年(890)至遼會同四年(941)。73 耶律羽之為契丹貴族,與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同出一脈,屬堂兄弟。其墓葬規模宏大,隨葬品工藝精湛,部分器 物為唐朝輸出品,例如海獸銅鏡、絲織品、瓷器等。74 《折肩孝子圖鏨花鎏金銀壺》,折肩圓口的壺身造型源自粟特風格,肩頸 與壺腹各有四個開光,開光內裝飾孝子故事圖像,共八幅。75 故事內容分別為 頸部:郭巨埋兒(圖 1-1-21)、楊香扼虎救父(圖 1-1-22)、王裒泣墓(圖 1-123)、伯瑜泣杖(圖 1-1-24);腹部:老萊子戲彩娛親(圖 1-1-25)、原穀(元 覺 )諫父(圖 1-1-26)、王祥臥冰求鯉(圖 1-1-27)、蔡順拾椹(圖 1-1-28)。 76. 從漢代以來到宋元時期孝子圖像一直都是墓室壁畫、畫像石、瓷器、版畫等. 題材上的流行的人物故事主題,惟有唐代是傳統孝子圖像的空白期,未曾發現 相關圖像。因此,這件遼早期《折肩孝子圖鏨花鎏金銀壺》對於研究孝子圖的 發展傳統,無疑是重要線索。77 隋唐時期在意識形態上,統治者表面以儒釋道三教並用,實則以最能鞏固 社會綱常、倫理秩序的儒學為重。78 儒家提倡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的核心為三 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儒家的名教之治,即為禮教規範。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唐代《銀春秋 人物紋三足銀壺》刻劃的正是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教導子路,君子要固守 道德本心的故事。遼代《鎏金銀注子溫碗》其中一個開光畫面刻劃了漢代《列 女傳》〈魯秋潔婦〉的故事,也符合儒家女性對道德的詮釋,以節死明志。 「孝」作為儒家文化中家庭倫理的核心,是以孝悌為本,維護親親、尊尊、長 長的宗法等級制度。79 遼早期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折肩孝子圖鏨 花鎏金銀壺》刻劃了八幅孝子故事圖像,也是遼代貴族接受儒家孝悌倫理觀念 的表現。. ﹝日﹞西野貞治:〈陽明本孝子伝の性格並に清家本との関係について〉,《人文研究》7:6 (1956.7)。 73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遼耶律羽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6 第 1 期,頁 4-32。 74 同上註。 75 于建設主編,《赤峰金銀器》,頁 60-60。 76 九州国立博物館編集,《草原の王朝契丹 : 美しき 3 人のプリンセス》( 西日本新聞社, 2011),頁 96-97。 77 陳亭蓉比較了從東漢到北宋時期,郭巨、原谷(元覺)和老萊子三圖的演變過程,認為北宋 之後的孝子圖像,形式上已形成固定表現模式。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 本成形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 56-66。 78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頁 203。 79 同上註,頁 3-4。. 18.

(24) 四、道家老莊思想─神人仙境寄寓的道教人物故事圖 唐建國初年李淵集團出於政治目的,積極扶持道教,並聲稱與老子李耳同 宗,透過道士借神靈之口大造輿論神化自身,強調其稱帝的正當性。80 唐太宗 當政後,正式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道教成為與佛教具有相同政 治地位的正式宗教。81 雖然唐太宗認為「神以事本虛妄,空有其名」,但相較 於佛教人多勢眾,且無益於國家勞動力,道教講忠孝義節與儒家有相近之處, 而被唐皇室大力提倡。82 唐代對道教的崇尚,在唐玄宗(685-762)以前是出自 政治目的,神化李唐統治;江山鞏固之後,開元末年(741)國家歌舞昇平,唐 帝王轉向追求宗教目的,道教內涵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術,昇仙極樂成為帝王的 目標。83 安史之亂(755-763)後,國勢一蹶不振,唐帝王沉溺於長生不老之術。 84. 皇室對道教從政治利用轉向宗教崇拜的變化,也反映在金銀器中神仙與高士. 故事圖像的出現。. (一)昇仙與救贖─ 高士、隱士與道士 1987 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器 121 件(組),埋藏下限為 874 年。85 這批金銀器多來自咸通年間(860-874)皇室與貴族供奉。根據金銀器上的刻款, 知道這批地宮器物多數是皇室為迎奉佛骨,特地命宮中文思院、官辦銀作坊與 86. 大興善寺金銀作坊打造而成。 法門寺地宮出土裝飾有人物圖像的金銀器,共 有十一件,皆為 9 世紀後半葉器物。其中八件為佛教人物圖像,一件為伎樂圖, 另外兩件同名為《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或稱為《銀鍍金人物畫鹺簋》的茶器, 腹壁各裝飾四幅開光高士故事圖,八幅人物故事因為無榜題可循。87. 80.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頁 192-194。 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臺北:老古文化,1987),頁 57-58。 82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頁 196。 83 同上註,頁 198。 84 同上註,頁 202-203。 85 地宮建造年代的最遲應不晚於咸通十四年,即公元 873 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考 古發掘報告》上冊(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出版 ,2007),頁 3-8。 86 梁子,〈唐代文思院及其金銀器─兼論法門寺地宮金銀器產地之區分〉,《故宮文物月刊》, 第 207 卷(2000),頁 80-103。楊伯達從法門寺出土的銀涵字銘,發現大興善寺的金銀作坊也 參與了法門寺這批金銀器的打造。中國金銀玻璃珐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金銀玻璃珐 琅器全集 2》(石家莊市 : 河北美術,2002),頁 6。 87 見陝西省考古硏究院,《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下冊(北京市 : 文物,2007),彩版 148、153。 原考古報告書稱其為〈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中國金銀玻璃珐琅器全集 2》一書辨認此器 為「鹺簋」,為茶器用於儲鹽。 81. 19.

(25) 第一件銀香寶子鑿刻四幅人物故事圖像,在《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書中, 分別被識為「郭巨埋兒圖」、「王祥臥冰圖」、「顏回問路圖」和「仙人對弈 圖」。88 〈郭巨埋兒〉與〈王祥臥冰〉孝子故事,最早收錄於漢代《古孝子 傳》,後見魏晉《搜神記》。王巍透過歷代孝子圖像的比對,確認《法門寺考 古發掘報告》對二圖的識讀有誤,認為此二圖應為高士人物圖像而非孝子圖, 筆者也同意此觀點。89 1. 晉虞喜《志林》〈王質爛柯〉 「仙人對弈圖」人物故事圖就學者考證後,應定名為「王質爛柯圖」(圖 1-1-29)。90 壺門開光畫面中,兩位男子席地正坐,束冠身著長袖衣袍正在下棋, 畫面-左邊的男子右手執棋,右邊男子左手放在棋碗中。畫面正中間的男子屈起 一腳閒適地觀棋,身後露出一腳斧頭。爛柯山王質遇仙傳說,現存最早記載見 於晉虞喜《志林》。91 故事描述主角王質上山伐木時,見仙人下棋,便在旁觀 棋。棋局尚未結束,王質發現斧柄(柯)已經腐朽,趕緊下山但家鄉已人事全 非。此後「爛柯」一詞成為圍棋的別稱。這個故事也不斷地流傳和改寫於後世, 如北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以及北宋李昉《太平廣 記》等皆有收錄。今日王質爛柯多被比喻為,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人的恍如 隔世的感覺,但對於唐人而言,訪山遇仙不但是夢想之事,更是許多人心之所 向。 第二件《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器腹同樣有四個開光裝飾,分別為「王子 喬吹笙引鳳圖」、「伯牙撫琴圖」、「仙人對飲圖」和「金蛇吐珠圖」。. 92. 2. 西漢《列仙傳》〈王子喬吹笙引鳳〉 「蕭史吹簫圖」(圖 1-1-30)在壺門形開光內,畫面左邊是一男子束冠身著 開襟長袖衣袍,跪坐團蒲之上,雙手持笙吹奏。右邊有一鳳凰張翅、右腳站立 左腳屈起,面對男子似在隨樂舞動。後者圖像右邊有一男子束冠外衣披掛在雙 臂上,側身坐於團蒲,腿上置琴彈奏。兩鶴振翅隨樂舞於左方,一鶴飛躍於半 空,一鶴單腳獨立於地。細觀「蕭史吹簫圖」會發現圖中男子所奏樂器應為笙 而非蕭。蕭史與王子喬的故事中,雖都提到了鳳凰和白鶴等祥瑞動物,但兩人. 88. 《中國金銀玻璃珐琅器全集》書中,則認為四幅人物圖皆源自二十四孝故事。中國金銀玻璃 珐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金銀玻璃珐琅器全集 2》,頁 37。 89 王巍在文中對於人物所持樂器進行考證。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圖像研究〉(河北科 技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8),頁 79-91。 90 倪亦斌,《看圖說瓷》,頁 113-116。 91 吉黎霞,〈爛柯山傳說的歷史傳承與宗教內涵〉,《弘道》,1 期(2008),頁 108-113。 92 考古報告書定名,但未詳加解釋原因。陝西省考古硏究院,《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下冊, 彩版 150、152、149 和 151。. 20.

(26) 吹奏不同樂器,前者持蕭後者吹笙。93 從樂器來判斷,此圖刻劃的應為〈王子 喬吹笙引鳳〉故事。相同的故事題材也見於西安城區出土的唐代《撫琴舞鳳紋 菱形銀盤》。1968 年西安城建局送交,現藏西安市文管會。94 海棠形銀盤,圈 足脫落。齊東方根據此銀盤器形與浙江臨安光化三年(900)錢寬墓出土器形相 同的海棠形白瓷盤,將此器定年於 9 世紀。95. 3. 干寶《搜神記》〈隋侯珠〉 「金蛇吐珠圖」(圖 1-1-31)源自《搜神記》〈隋侯珠〉故事。96 故事畫 面中隋侯彎腰一手吃驚的摀著嘴,一手伸出接住大蛇吐出的金珠。隋侯救蛇, 蛇吐珠回報,寓意善有善報。 唐人對於金銀器的喜愛,與道教文化中煉丹能長生的思想,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係。97 從漢代以來,古人對黃金持有的神祕觀念不斷被繼承,認為黃金不 朽的特性,具有象徵永生的意涵。唐人相信服用以金銀煉製的丹藥,和使用金 銀製作的食器即可保有永恆的生命,不老不死。98 唐代從太宗到宣宗共有六朝 皇帝死於丹毒,滿朝臣子死於服丹者更是多不勝數。以及從何家村窖藏出土的 金銀盒、罐內所盛裝的金屑、金箔、丹砂、石英、鐘乳石等煉丹原料,即可證 實唐人對於追求延年益壽、羽化昇仙的狂熱。 在金銀器的裝飾紋樣上,法門寺所出土的兩件《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上 的人物故事圖像,幾乎都與道教思想中的神仙故事有關,《列仙傳》和《搜神 記》記載許多凡人昇仙或善有善報的故事,而銀香寶子上所選擇的故事主角, 其身份恰好多為皇親貴族,例如太子、駙馬和王侯等等。這些帶有道教傳奇色 彩的神仙靈異故事,不但是上層供奉者們內心對昇仙渴望的投射,也反映當時 社會環境中神仙故事在唐人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二)道教代表人物─洪崖先生與四皓先生 2003 年發掘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吐爾基山遼墓,出土器物 200 餘件 (組),其中包括《金花人物紋銀提梁壺》與《嵌寶石鎏金包銀漆盒》。考古 報告根據墓葬形制、帶有唐晚期風格的器物與契丹人物壁畫,推斷此墓為遼代 93. 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圖像研究〉,頁 85-86。 保全,〈西安市文管會收藏的幾件唐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1 期(1982),頁 54-55。 95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頁 62。 96 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圖像研究〉,頁 92。 97 武瑋,〈唐代金銀器中的道教文化〉,《殷都學刊》,2 期(2006),頁 103-106。 98 武瑋,〈唐代金銀器中的道教文化〉,頁 104。 94.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methods, regression, survival data analysis,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mostly religion-oriented (namely Buddhism or Taoism), and today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m has been derived from

and Transport (+9.23%) on account of dearer prices of gasoline, gold jewellery, fresh fish and fresh pork, as well as rising charges for meals bought away from home.. On the contrary,

Had I the heaven’s embroidered cloths, Enwrought with golden and silver light, 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s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light,. I would sprea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