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過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畫面描述、分析與詮釋,考證圖像的故事 主題與內容,並透過對作品時代背景和文化特性的理解,詮釋作品的製作目的 與圖像意涵。利用此方法對於過去尚未被辨識出的人物故事金銀器進行考證,

再將紋飾主題與器類功能相結合,推測製作者或贊助者的製作意圖。進行畫面 分析時,將畫面中各類物件與同時期其他材質上的同類圖像互相比對,觀其表 現方式與工藝特點的差異。除了畫面物件分析外,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畫面構圖 的表現方式,例如畫面如何表現空間感,或點景物件的使用布排等。對畫面構 圖的分析,有助於我們釐清圖像中格套與寫實被運用的情況。

(四)史學研究法

透過考察宋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日常活動、習俗和制度等 方面的史料,使本研究能在社會史的框架下,釐清宋代人物故事金銀器的社會 功能。透過文獻資料與圖像的比較,考證圖像描繪與表現的具體人物或物件。

第四節 研究回顧

過往研究中從未見以兩宋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甚 至以宋代金銀器為主題的專論書籍目前也僅見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一 書。既使如此,我們通過古代金銀器研究的通論書籍、考古出土報告書、展覽 圖錄和期刊論文等研究,仍能大致掌握宋代金銀器的發展與概況。以下研究回 顧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份為宋代金銀器研究發展現況,分為四個階段。第二 部份回顧宋代金銀器的裝飾工藝與紋飾研究。第三部份回顧金銀器中人物故事 圖研究,雖然尚未有金銀器人物故事圖的專題研究,但是仍有一些文章針對個 別出土物上的人物故事圖進行考釋。第四部份,從紋飾史與視覺文化的角度,

回顧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化對於宋代人物故事圖像的影響。

一、宋代金銀器研究發展現況

第一個階段為考古出土資料的積累,從 1949 年代便有宋代金銀器陸續出 土,1980 至 90 年代為金銀器出土的高峰期,至今日仍賡續不輟。中國各地考古 隊發表於《文物》、《考古》、《考古與文物》等重要考古期刊的調查資料與 考古報告,不但是研究金銀器一手材料的來源,更是能幫助釐清金銀器斷代的 重要調查研究。考古報告發表圖版多為黑白色,許多金銀器因為過於細碎僅以 文字敘述,為研究帶來許多條件上的限制。

5

6 學出版社,2003),頁 246-247。

17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北京:科學出 版社,2003,頁 246-247。

18 揚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銀首飾的類型與樣式〉,《文物與考古》,2008,頁 79-91。

7

8

中討論北宋孝行圖的圖像演變時,即以遼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折肩孝子圖鏨 花鎏金銀壺》為重要實例,認為此器的孝行圖為東漢魏晉南北朝過渡至北宋時 期的圖像表現。22

此外,揚之水針對個別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研究收錄於 2011 年初刊〈關 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一文,考證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人 物故事銀壺。23 此文也收錄於 2016 年出版的《物中看畫》一書,此書為論文集,

收錄 2006 年至 2014 年間十篇曾發表於期刊的文章。本書以個案研究的方式,

討論不同物質上的人物故事圖像,並佐以歷史文獻與歷代繪畫考釋其故事內容。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金花人物紋銀提梁壺》的人物故事圖像原刻榜題為「弘牙 先生」與「四浩先生」,過去研究中「四浩先生」被成功解讀為南山四皓,但 由於榜題的錯字,「弘牙先生」被誤讀為春秋時期的彈琴名家伯牙先生。24 揚 之水重新考證「弘牙先生」應為「洪崖先生」。初刊於 2006 年的〈人物故事圖 考〉考證了浙江義烏柳清鄉遊覽亭窖藏中,一組七件的人物故事銀片中的四件 人物故事內容,揚之水考證分別為蕭思話松下撫琴、初平牧羊、許由洗耳、相 如題橋和畢卓醉酒五個故事。 25《物中看畫》由於是論文集,每一章考證不同 年代與媒材的個案,在選擇器物時無明顯脈絡可循,作者主要著重在圖像內容 與名稱的考釋。總結揚之水對於金銀器上人物故事圖的圖像來源,與過去的研 究同樣認為其粉本應源自宋代繪畫。26

近年研究中王巍的碩論〈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圖像研究〉,以人物圖像為 題,將人物故事圖像納入討論,其中對於唐代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表現有 了較仔細的討論。作者將唐代金銀器的人物圖分類為狩獵、伎樂、童子、仕女、

高士和人物故事圖像。27 認為唐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中的人物服飾常以魏晉南 北朝風格表現。作者過去研究中對於唐代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釋讀有些疑 慮,提出新的解讀。並且試圖將唐代金銀器中人物圖像與唐代繪畫風格連結,

說明唐代人物畫對金銀器人物圖像的影響。

22 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行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 碩士論文,2012),頁 56-66。

23 揚之水,〈關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收藏家》,2011 第十期。

24《草原の王朝契丹 : 美しき 3 人のプリンセス》(九州國立博物館,2011),頁 79。

25 揚之水,〈人物故事圖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6 第一輯,頁 243-257。

26 揚之水,《物中看畫》,頁 8。

27 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河北科技大學美術學碩士,2018)。

9

10

使用繪畫的母體,並透過版畫可大量傳播和複製的特性,對其他地區的版畫達 成交流。32 筆者認為相同的圖像庫與模件概念在其他物質媒材的裝飾圖像中,

似乎也能成立,而此文對理解宋代視覺文化的建構,有許多啟發性。

2017 年 Fan Jeremy Zhang “Dreams, Spirits, and Romantic Encounters in Jin and Yuan Theatrical Pictures”收錄於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論文集,此書討論中國視覺與物質文化在晚唐至元代(9 至 15 世紀)時期的特 徵,以及如何被形塑。33 其中 Fan Jeremy Zhang 討論金元時期北方以平陽為中心,

向外發散的戲曲等娛樂文化如何成為視覺文化的養分,被轉化成圖像,並大量 運用在銅鏡、瓷枕、版畫和繪畫上。戲曲從菁英文學中汲取故事,經過演員與 觀者雙重的轉化後,成為流行於民間的通俗文學。由於大眾對未知事物的渴望 與幻想,產生許多以「夢」連結陰陽世界,或神仙與世俗世界等題材的圖像大 量出現。這些描繪有夢圖像的流行商品,透過發達的交易網絡從城市流向偏遠 地區。12 世紀北方地區器物上所流行的浪漫遇仙故事,便是在此背景下產生。

此外,作者特別提及全真教贊助的雜劇活動,以世俗的方式宣揚道教救贖、地 獄受難、八仙過海等宗教故事,其充滿神奇力量與夢幻靈異的道教戲劇,受到 大眾喜愛與普及,進一步激發了此種意象圖案的製作和流通。

從宋代紋飾研究中,大致可以了解宋代流行的人物故事圖題材以及故事反 映的文化內涵。而在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研究中,更關注的是什麼力量形塑了 圖像的誕生,並且注重地域性的差異。將不同物質中的視覺材料與葬禮、宗教、

流行文學、市場力量、戲劇表演、旅行和貿易等人類活動的連結,有助於我們 了解宋代視覺形象,如何將周圍文化轉化到人物故事圖像之中。Fan Jeremy Zhang 以銅鏡和磁州窯枕等媒材為例,說明了戲曲文化如何在金元時期對中國 北方人物故事圖像產生影響,以此為啟發,本文希望透過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 圖像,說明南方地區如何轉化戲曲文化成為紋飾的圖像素材。

32 黃士珊,〈唐宋時期佛教版畫中所見的媒介轉化與子模設計〉,《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 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 385-433。

33 Fan Jeremy Zhang, “Dreams, Spirits, and Romantic Encounters in Jin and Yuan Theatrical Pictures,”

in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