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但是西歐的「多元馬克思主義」42 之間並無「共識」。如果「第 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的問題是「唯心辯証或唯物辯証」、是「概 念的辯証或實際的辯証」;伯恩施坦和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在 於:「在唯物辯証的情況下,它的科學性」;而「西方馬克思主義」

37 H.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on, New York, 1954, p.314.

38 K. Korsch, a.a.O., S.159.

39 K. Korsch, Karl Marx, Hamburg, 1981, S.145.

40 H.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on, p.317.

41 A. Schmidt, a.a.O., S.192; J. Habermas, Theorie und Praxis, S.435f.

42 這是一本書的標題﹕W. F. Haug, Pluraler Marxismus, Berlin, 1985.

的問題在於:「唯物辯証是自然的或社會的」,那麼法國的馬克思主 義者阿圖色 (L. Althusser) 毋寧在這個問題脈絡中開啟了一個新的向 度,質言之:在理論建構中「科學的或意識型態的」辯証。

在巴謝拉 (G. Bachelard) 的影響下,阿圖色進行了一個知識論的 反省:把「理論」的「對象」嚴格地界定為「普遍性I」,它是永遠 在理論之先就已被把握的「具體-現實」:無論是被意識型態地把握 或是以科學方式被把握的。由於它一定是以某種方式被把握的,所以 絕不能和「純粹的、客觀的『對象』」、即「所謂純粹現象」相混淆。

因此,對他來說,馬克思的辯証既非無處不在的「現實運動」的法則,

也不是人與自然間的所謂相互涉入關係,因為「現實」和「自然」都 不是「理論」所能夠達到的,反而,它們毋寧「始終在思想之外而獨 立存在(馬克思)」。43 馬克思的辯証因而也不是黑格爾式的,因為

「馬克思主義原則上拋棄了原初哲學的意識型態謎思和它的有機概 念,而代之以對於具體『對象』的複雜結構的既予性的承認」。在此 條件下,「一點都不意外:在馬克思(1857)的導論和毛澤東(1937)的 文章裡一點都看不到這種黑格爾式有機範疇的蹤跡。」44 馬克思的辯 証指的毋寧是「歷程」:一個「上層決定」 (Überdeterminierung) 決 定 (bestimmt)「總是已經給定了的複雜全體」的發展之歷程。45

在否決了所有黑格爾因素後,阿圖色在這裡承認:正是「這個決 定性的哲學範疇,歷程」,是馬克思借用自黑格爾的,並且它也是所 謂黑格爾辯証的「合理內核」。46 而馬克思也正是把這個範疇當作「普

43 L. Althusser, Für Marx, Frankfurt/M, 1968, S.125f.

44 Ebd., S.143f.

45 Ebd., S.166.

46 L. Althusser, Montesquieu, Rousseau, Marx: Politics and History, London, 1982, p.181f.

遍性Ⅱ」而施用於李嘉圖(作為「普遍性I」)上,於是做出了他自 己的理論(「普遍性Ⅲ」)。這樣,馬克思就把李嘉圖動了起來﹕馬 克思成了「動態的李嘉圖」或「黑格爾化了的李嘉圖」。47

接近阿圖色學派的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內格理 (A. Negri) 將馬 克思主義溯源於斯賓諾莎主義,因而相對於「霍布斯-盧梭-黑格爾」

這一系資產階級觀點而樹立一「馬基維利-斯賓諾莎-馬克思」的傳 統。48 這樣,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親屬關係很顯然是被拒絕了。此外,

在他一九七八年應阿圖色之邀而在法國高等師範學院所作的授課演 講中也指出:「我從不認為馬克思是黑格爾主義者」。雖然馬克思在

《大綱》中無數次指涉黑格爾著作、使用黑格爾語彙,但是內格理提 醒﹕在這些使用後,馬克思幾乎無例外地都緊接著表示:必須糾正 它。例如說:「稍後就必須糾正這種唯心的表現方式,它帶來一種幻 象 (Schein):彷彿問題只在於概念的規定和這些概念的辯証似的」

(MEW42,85f)――所謂「糾正這種唯心的表現方式」,內格理說:這 裡顯見「對黑格爾主義的深奧形式毫不縱容!」49 如果阿圖色還承認 馬克思在「歷程」這個概念上對黑格爾的繼承,那麼這位義大利馬克 思主義者毋寧徹底拒絕了馬克思主義裡所有的黑格爾因素。

同樣嚴厲的拒絕――儘管從不同的方向――,也被另一位義大利 人 做 出 了 : 德 拉- 弗 帕 (Della-Volpe) 學 派 的 代 表 者 寇 累 提 (L.

Colletti)。他遵循德拉-弗帕的軌跡50,堅持邏輯的「(不)矛盾律」

是所有科學的原則,因而根本拒絕了辯証的可能。這樣,他不僅一方

47 L. Althusser/E.Balibar, Reading Capital, London, 1979, p.92.

48 A. Negri, Die wilde Anomalie, Berlin, 1981. 阿圖色有類似意見。見 Reading Capital, p.102.

49 A. Negri, Marx beyond Marx: Lessons on the Grundrisse, New York, 1991, p.57f.

50 Cf. G. Della-Volpe, Logic as a Positive Science, London, 1970.

面相反於列寧的警句、一方面也相反於所有以黑格爾為導向的西方馬 克思主義者,而宣稱:「黑格爾和《資本論》毫不相干。」51 馬克思 之所以把資本主義看作是矛盾的,並不是因為對他來說,「像對黑格 爾來說那樣,所有事情都是矛盾的」、從而資本主義――就像辯証唯 物主義所相信的那樣――也和所有任何東西一樣是矛盾的;反而,他 之所以把資本主義看作是矛盾的,是「因為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個顛 倒的、頭腳倒立的東西。」52

相反於所有黑格爾式馬克思主義,寇累提獨樹一幟地強調了馬克 思與康德的關係。一方面就歷史關係而言,寇累提相信康德「透過費 爾巴哈的中介」而影響了馬克思。53 另方面就理論關係說,「馬克思

――無論他自己是否知道、也無論是否透過中介的過程――清楚地得 到這個原則:實際的存在,相較於任何蘊涵於概念裡的東西來說,總 是『多出』了些甚麼。」54 換言之,思想 (ratio cognoscendi) 和存在 (ratio essendi) 間有著一個本質的區別,而黑格爾的神秘化,也就在 於取消了這個區別。這個區別,對寇累提而言――一如對阿圖色而言

― ― 是 極 為 重 要 的 : 「 正 是 這 個 立 場 , 才 為 任 何 唯 物 的 認 識 論 (gnoseology) 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起點,並使得科學免於成為形上 學。」55

51 L. Colletti, Marxismus und Dialektik, Frankfurt/M, 1977, S.27.

52 Ebd., S.35ff.

53 L. Colletti, Marxism and Hegel, p.113. 這個觀點受到例如提帕納羅的質疑。Cf.

S.Timpanaro, On Materialism, London,1975, p.79.

54 L. Colletti, Marxism and Hegel, p.122.

55 L. Colletti, „A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view”, in Western Marxism: A Critical Reader, London, 1978, p.3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