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文明

科學史實 ˇ ˇ ˇ ˇ ˇ ˇ

實驗 ˇ ˇ

科學方程式 ˇ ˇ ˇ ˇ ˇ

計算 ˇ ˇ

圖片 ˇ ˇ ˇ ˇ ˇ ˇ

表格 ˇ ˇ ˇ ˇ ˇ

名詞定義 ˇ

觀念說明 ˇ ˇ ˇ ˇ ˇ ˇ

器材 ˇ ˇ ˇ ˇ ˇ ˇ

操作 ˇ

活動 ˇ ˇ ˇ ˇ ˇ ˇ

問題與討論 ˇ ˇ ˇ ˇ ˇ ˇ

二、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設計方式比較

根據本研究第四章第一節分析審查通過的六個版本 12 冊的教科 書後,得知各版本教科書主題概念的設計方式,茲將六個版本教科書 的設計方式進行比較後,評析如下:

1.A 版

綜合而言,A 版教科書在設計方式上採結構化的編排,注重生活 化、活動化、彈性化,重視科學與技術認知和過程技能的培養,採用 關聯科學的概念,以探究自然現象為主,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配 合活動記錄本運用問、做、答或討論的教學設計,頗具學習主動性,

各單元的插圖,亦能呈現單元主題的特性。

A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採學科本位取向,明顯偏重自然科學概念 的習得,有關科技的發展、設計與創作等課程明顯不足,至第2 冊始 有獨立之生活科技單元主題。教學活動雖生活化但多為室內活動或實 驗,較少使學生走出戶外學習的機會,亦看不出有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之設計。

2.B 版

綜合而言,B 版教科書在設計方式上與 A 版雷同,教學活動並能 註明配合學生手冊第幾頁進行,有助學生學習活動之進行。每單元開 始前均採生活化之人物對話做引言,增進學生之學習興趣。課本內容 多以圖片說明取代文字敘述,有助學習增強

B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亦採學科本位取向,明顯偏重自然科學概 念的習得,有關科技的發展、設計與創作等課程缺乏,如嚴格來說僅 第 2 冊的活動 6-3「利用太陽能」與科技有關,其它章節幾乎沒有,

亦無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設計。課程內容雖豐富,但像是第1 冊共分

18 單元,單元切割過細,知識的學習過於零散。

3.C 版

綜合而言,C 版教科書在設計方式上有獨立之生活科技教材主 題,更注重以學生為教學設計的重心,以生活經驗、鄉土題材與問題 解決為主題。課程設計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並培養解決問題及創造 思考的能力。活動記錄本亦能適當的配合教學活動之進行,每單元開 始前以沐籃為主角的敘述,提出將學習主題的核心問題。課本並於全 書最後提供若干個主題活動,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中。

C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雖無明顯之學科本位取向,但有關自然科 學、科技的發展、設計與創作等主題均安排於同一本教科書,科際整 合情況並不明顯,只是把各學科主題的教材拆開後重新排列,合成一 個領域來教。

4.D 版

綜合而言,D 版教科書在設計方式上與 A 版雷同,更強調以學生 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運用本土的實例,有助於學生連結經驗與概念。

教學活動並提供學生探索自己的想法、互相討論、批判思考的學習過 程,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學生活動記錄本亦能適當的配合 教學活動之進行,提供學生記錄學習過程或成果。

D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亦採學科本位取向,明顯偏重自然科學概 念的習得,有關科技的發展、設計與創作等課程於第1 冊嚴重缺乏,

至第2 冊時始將生活科技的內容納入各章結束後的活動中,但部分活 動與單元主題並無太大之關聯。

5.E 版

綜合而言,E 版教科書在設計方式上,仍以科學與技術認知和過 程技能的培養為主,輔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注重學生探索的過程,

由各單元活動中之問題與討論獲得科學概念,透過課本中呈現的問 題,讓學生從書籍中或生活中尋找答案,並可將答案帶到課堂討論,

增進師生互動。

E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以學科為本位,明顯注重自然科學概念的 習得,有關科技的發展、科學的態度等內容比例甚少,第2 冊只有一 章的內容是有關生活科技的單元主題,其它單元主題均以科學為主,

內容安排上從單元主題名稱即可看出學科概念分立的情況。

6.F 版

綜合而言,F 版教科書以培養具科學素養之國民為內涵,以最常 用的科學概念為核心,配合生活上的主題來規劃適合學生學習的教 材,教材設計生動活潑,以豐富的圖表、插畫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尤其重視活動之設計,使學生藉由活動了解基本的知識、獨立思考和 解決問題的能力。

F 版教科書課程內容,雖不侷限學科本位之學習,強調科學與科 技並重,但全書有關生活科技部分全以附加於每章結束後之生活科技 活動方式教學,此一設計與D 版類似,內容多了有關該活動主題的概 述,學習內容與該章之主題有部分的關聯,仍為以往純生活科技內容,

把它轉化成教學活動附錄於各章最後。

三、綜合討論

綜上所述,各版本教科書第 1、2 冊各章節課文內容中,主題概念 及設計方式雷同,茲將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主題概念和設計方式的差異 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各版本教科書主題概念的共同集中於生命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由相互比較的結果顯示,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主題概念共同交集部

分最多的分別為:組成地球的物質、地球和太空、生命的共同性、生 命的多樣性、物質的構造與功用、物質的形態與性質、動物體內的恆 定性與調節、生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與動物行為、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生殖、遺傳與演化、地層與化石、生物和環境、

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等概念。

(二)教材設計多元化,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各版本教科書中有關科學史實、科學方程式、計算、圖片、表格、

觀念說明、器材、活動、問題與討論等設計均以生動活潑的標識或色 彩,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並配合內容做適當安排。

(三)主要以生活科技活動呈現生活科技、科學與人文、創造與文明 這三大主題概念

但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在生活科技、科學與人文、創造與文明 這三大主題概念之安排多以於各章之後安排生活科技活動主,或者內 文中將這三方面的相關字詞分散於各章節內容中,如 B 版教科書。

(四)各版本教科書內容在設計上大多沿襲了之前課程標準的模式 比較六個版本12 冊的教科書,在設計上各章節的主題與之前課程 標準之教材內容雷同,在內容章節中仍有內容屬性明顯的學科屬性(生 物、理化、地球科學、生活科技)情形,即使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 規範下,不論教材內容或教學設計上均極為類似。

(五)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納入本土教材,更具生活化 各版本教科書在設計上能以學生為中心,採結構化的編排。教材 內容設計生活化、活動化、彈性化,重視科學與技術認知和過程技能 的培養,以探究自然的現象為主,教學活動配合學生手冊,運用問、

做、答或討論的教學設計,且視內容屬性安排一些本土教材,就新課 程而言,是以往統編本教科書所看不到的。

綜觀各版本教科書內容的特色,在主題概念方面仍重生物與環境 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主要架構,設計方式仍難擺脫學科本位主義,實驗 與操作性教材多已被教學活動所取代,過多的教學活動使教科書設計 變的花俏,以自然為主的課程設計,忽略了生活科技的概念,好像生 活科技課程只能以教學活動來呈現,無其它可供學習的方式,曲解了 大主題的核心概念教學的美意。教科書內容的主題設計多是以生物和 地球科學的主題為單位,把各主題的材料拆開後重新排列,但卻是合 成一科(陳文典,2003)。這些都是足以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可 見合科領域教科書的設計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