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念與設計方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念與設計方式"

Copied!
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主要依據內容分析所得之資料,呈 現量與質的研究結果,並就各項統計結果進行討論。本章共分三節: (1)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念與設計方式; (2)各版本教科書內容與課 程綱要之關係;和(3)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特色。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念與設計方式

本節將根據第三章研究工具中所擬定的資料處理方法來進行,依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分冊內容分析表」所設計之分 析表,就「版本」與「冊別」分別進行量與質的分析,再針主題概念 的實質內容及設計方式進行探討,以了解各版本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主題概念和設計方式。

一、主題概念的分布情形

經由內容分析法分析六個版本 12 冊教科書課文中之內容,以「章」

或「單元」為單位,逐課逐冊的檢閱,就主題概念的字詞出現的次數 分布與百分比,以及單元頁數、科學史實、實驗、科學方程式、計算、

圖片、表格、名詞定義、觀念說明、器材、操作、活動、問題與討論 等之含量進行統計,所得結果如附錄一,並分述如下:

(一)A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A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1

(2)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的環境」出 現次數最多,有 339 次,佔 24.46%,接下來依序為「自然界的改變與 平衡」有 220 次,佔 15.87%;「地球上的生物」有 216 次,佔 15.58

%;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186 次,佔 13.42%; 「物質的組成與特 性」有 143 次,佔 10.32%;「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有 121 次,佔 8.37

%;「生態保育」有 82 次,佔 5.92%;「生活科技」有 68 次,佔 4.91

%;「生命的延續」有 7 次,佔 0.51%;「環境保護」有 2 次,佔 0.14

%; 「地球的歷史」和「創造與文明」最少,各只有 1 次,佔 0.07%;

「科學與人文」的部分則未出現。

24.46

15.58 10.32

15.87 8.73

13.42

0.51 0.07 4.91

0.14 5.92

0.07 0

5 10 15 20 25 3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

功能 生命的延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 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1 A 版教科書第 1 冊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6 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科學家小傳」方 式呈現,其中 5 則為西方科學家之故事、1 則為科學發現之小故事。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3)

6.圖片:共有 68 幅,平均每 1.85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3 個,其中 2 個為第一章的部分課文以表格呈現 的方式來說明內容,另 1 個則包含於第四章之活動中。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30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科學櫥窗」方 式呈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70 種。

11.操作:共出現 4 個,以課程活動中,學生需要具備的儀器、工 具、設備基礎操作、使用方法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為主。

12.活動:共出現 39 個,幾乎於課文每小節結束後均有安排一個 課堂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135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文內容中亦多穿插以「問題挑戰」及以「?」符號列出思考問題之 方式。

(二)A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A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2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自然界的構造與 功能」出現次數最多,有 695 次,佔 28.00%,接下來依序為「生命的 延續」有 347 次,佔 13.98%; 「生活科技」有 345 次,佔 13.90%; 「地 球上的生物」有 273 次,佔 11.00%;「生態保育」有 199 次,佔 8.02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有 184 次,佔 7.41%;「自然界的改變與平

衡」有 156 次,佔 6.29%;「地球的環境」有 75 次,佔 3.02%;「物質

的組成與特性」有 72 次,佔 2.90%;「地球的歷史」有 67 次,佔 2.70

(4)

%;「環境保護」有 54 次,佔 2.18%;「創造與文明」最少,只有 54 次,佔 0.60%;「科學與人文」的部分則未出現。

3.02 11

2.9

6.29 7.41 28

13.98

2.7 13.9

2.18 8.02

0.6

0 5 10 15 20 25 3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

的生物

物質的組 成與

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 平衡

自然界的 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 能

生命的延續地球的歷史生活科技環境保護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創造與

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2 A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2 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科學家小傳」方式呈 現,均為西方科學家之故事。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共出現 2 次,均屬於生物能量轉換式子。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13 幅,平均每 1.08 頁有 1 幅圖。

7.表格:未出現。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17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科學櫥窗」方 式呈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10 種。

(5)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43 個,除課文每小節後所安排課堂活動外,課 文內容中亦多穿插以「小活動」方式,增加學生自我學習的機會。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82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文內容中亦多穿插以「問題挑戰」及以「?」符號列出思考問題。

(三)B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B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3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上的生物」

出現次數最多,有 553 次,佔 24.64%,接下來依序為「自然界的改變 與平衡」有 529 次,佔 23.57%;「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445 次,

佔 20.28%;「地球的環境」有 382 次,佔 17.02%;「自然界的交互作 用」有 109 次,佔 4.86%;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89 次,佔 3.97%;

「生態保育」有 62 次,佔 2.76%;「生活科技」有 46 次,佔 2.05%;

「環境保護」有 9 次,佔 0.41%;「科學與人文」有 7 次,佔 0.32%;

「生命的延續」 、 「地球的歷史」和「創造與文明」的部分則出現最少,

分別只有各出現 1 次,各佔 0.04%。

(6)

17.02 24.64

3.97 23.57

4.86 20.28

0.04 0.04 2.05

0.41 2.76

0.32 0.04 0

5 10 15 20 25 3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3 B 版第 1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4 則,以「老猴爺說故事」之附註於課文當中,

其中 3 則為西方科學家之故事,1 則為有關臺灣天文之科學事件。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39 幅,平均每 1.04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2 個,均為「小百科」中之附表。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35 個,以附註於課文中之「小百科」方式呈 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45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18 個,其中單元五安排多達 5 個活動,單元一、

三、六、十二、十四、十五、十八則均未安排活動,分配並不平均。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89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討論外,課文內

(7)

容中亦穿插「牛刀小試」、「探究」等配合學生手冊的方式呈現問題。

(四)B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B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4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自然界的改變與 平衡」出現次數最多,有 356 次,佔 26.57%,接下來依序為「生態保 育」有 287 次,佔 21.42%;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233 次,佔 17.39

%; 「地球的環境」有 113 次,佔 8.43%;「地球上的生物」有 97 次,

佔 7.24%;「生活科技」有 72 次,佔 5.37%;「環境保護」有 50 次,

佔 3.73%;「地球的歷史」有 47 次,佔 3.51%;「生命的延續」有 30 次,佔 2.24%;「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有 25 次,佔 1.86%;「物質的組 成與特性」有 21 次,佔 1.75%; 「科學與人文」有 7 次,佔 0.52%; 「創 造與文明」最少,只有 2 次,佔 0.15%。

8.43 7.24

1.75 26.57

1.86 17.39

2.24 3.51

5.37 3.73 21.42

0.52 0.15 0

5 10 15 20 25 3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4 B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8)

2.科學史實:共有 8 則,以「老猴爺說故事」之附註於課文當中,

其中 4 則為有關臺灣天氣及地層之重大史實,3 則為西方科學家之故 事,1 則為生物生命史。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17 幅,平均每 1.11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5 個,其中 2 個為課文內容之附表,2 個為「探究」

問題中之附表,1 個為「小百科」中之附表。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31 個,以附註於課文中之「小百科」方式呈 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93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17 個,每單元內均至少有安排一個以上之課後 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85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討論外,課文內 容中亦穿插「牛刀小試」、「探究」等配合學生手冊的方式呈現問題。

(五)C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C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5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上的生物」

出現次數最多,有 328 次,佔 21.64%,接下來依序為「自然界的構造

與功能」有 281 次,佔 18.53%;「生活科技」有 234 次,佔 15.43%;

(9)

「地球的環境」有 201 次,佔 13.26%;「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169 次,佔 11.15%;「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有 136 次,佔 8.97%;「自然 界的交互作用」有 115 次,佔 7.58%; 「生命的延續」有 33 次,佔 2.18

%; 「環境保護」有 10 次,佔 0.66%;「創造與文明」有 6 次,佔 0.40

%;「生態保育」最少,只有 3 次,佔 0.20%;「地球的歷史」和「科 學與人文」的部分則均未出現。

13.26 21.64

11.15 8.97

7.58 18.53

2.18

15.43

0.66 0.2 0.4

0 5 10 15 20 25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5 C 版第 1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5 則,於課文內容中穿插介紹,均為西方科學 家之研究發現。

3.實驗:共出現 8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迷你實驗」方式呈 現,均為不必進入實驗室之小活動。

4.科學方程式:僅於第二章出現 1 次,屬於物理計量公式。

5.計算:僅於第二章出現 1 次,為科學方程式之例題。

6.圖片:共有 89 幅,平均每 1.29 頁有 1 幅圖。

(10)

7.表格:未出現。

8.名詞定義:僅於第四章出現 1 次,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名詞 解釋」方式呈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24 個,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知識快遞」

方式呈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33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3 個。除課文中所安排課堂活動外,課文旁亦 偶會穿插「探索活動」,以配合內容方式,增加學生動手做的機會。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63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文旁邊亦偶有附註以「動腦時間」之方式呈現問題。

(六)C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C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6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上的生物」

出現次數最多,有 551 次,佔 20.35%,接下來依序為「生命的延續」

有 413 次,佔 15.26%;「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397 次,佔 14.67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有 312 次,佔 11.53%;「生態保育」有 250 次,佔 9.23%;「創造與文明」有 210 次,佔 7.76%;「自然界的 交互作用」有 180 次,佔 6.65%;「生活科技」有 162 次,佔 5.98%;

「地球的環境」有 120 次,佔 4.43%;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43 次,

佔 1.59%; 「地球的歷史」有 37 次,佔 1.37%; 「環境保護」有 25 次,

佔 0.92%;「科學與人文」最少,只有 7 次,佔 0.26%。

(11)

4.43 20.35

1.59 11.53

6.65

14.67 15.26

1.37 5.98

0.92 9.23

0.26 7.76

0 5 10 15 20 25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6 C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3 則,於課文內容中穿插介紹,其中 2 則為西 方科學家之研究發現,1 則為生物科技之科學事件。

3.實驗:僅出現 1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迷你實驗」方式呈 現,為不必進入實驗室之小活動。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34 幅,平均每 1.21 頁有 1 幅圖。

7.表格:未出現。

8.名詞定義:更出現 4 次,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名詞解釋」

方式呈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30 次,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知識快遞」

方式呈現。

10.器材:各章課後活動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22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8 個,除課文中所安排課堂活動外,課文旁亦

(12)

偶會穿插「探索活動」,以配合內容方式,增加學生動手做的機會。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90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文旁邊亦偶有附註以「動腦時間」之方式呈現問題。

(七)D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D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7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上的生物」

出現次數最多,有 697 次,佔 22.40%,接下來依序為「自然界的改變 與平衡」有 608 次,佔 19.54%;「地球的環境」有 519 次,佔 16.68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421 次,佔 13.53%;「生態保育」有 309 次,佔 9.93%;「生活科技」有 180 次,佔 5.78%;「物質的組成 與特性」有 115 次,佔 3.69%;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有 64 次,佔 2.06

%;「生命的延續」有 61 次,佔 1.96%;「地球的歷史」有 57 次,佔 1.83%;「科學與人文」有 42 次,佔 1.35%;「環境保護」有 29 次,

佔 0.93%;「創造與文明」最少,只有 10 次,佔 0.32%。

16.68 22.4

3.69 19.54

2.06 13.53

1.96 1.83 5.78

0.93 9.93

1.35 0.32 0

5 10 15 20 25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7 D 版第 1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13)

2.科學史實:共有 5 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歷史櫥窗」方式 呈現,均為西方科學家之研究發現。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只出現 1 次,屬於物理計量公式。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64 幅,平均每 0.98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7 個,其中 6 個為課文內容之附表,1 個為「討論 教室」中之附表,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36 次,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小檔案」方 式呈現。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34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39 個,除課文中所安排課堂活動外,於每章節 後視需要安排「課後活動」,讓學生擴展理解及進一步應用概念。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152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及「討論教室」等方式提出問題或討論。

(八)D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D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8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自然界的構造與

功能」出現次數最多,有 1571 次,佔 36.76%,接下來依序為「自然

界的改變與平衡」有 748 次,佔 17.51%;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472

次,佔 11.05%;「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有 287 次,佔 6.72%;「生活科

(14)

技」有 255 次,佔 5.97%;「生命的延續」有 238 次,佔 5.57%;「地 球上的生物」有 230 次,佔 5.38%;「創造與文明」有 206 次,佔 4.82

%; 「地球的環境」有 192 次,佔 4.49%;「科學與人文」有 43 次,佔 1.01%;「生態保育」有 29 次,佔 0.68%;「地球的歷史」最少,只有 2 次,佔 0.04%;「環境保護」的部分則未出現。

4.49 5.38 11.05

17.51

6.72 36.76

5.57 0.04

5.97

0.68 1.01 4.82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8 D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13 則,以附註於課文之「歷史櫥窗」方式呈現,

其中 11 則為西方科學家之研究發現,1 則為生物演化史,1 則為科學 理論的變遷。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27 幅,平均每 1.24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4 個,其中 2 個為課文內容之附表,2 個為「活動」

(15)

中之附表,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59 次,均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小檔案」方 式呈現。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22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0 個,除課文中所安排課堂活動外,於每章節 後視需要安排「課後活動」,讓學生擴展理解及進一步應用概念。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87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及「討論教室」等方式提出問題或討論。

(九)E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E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9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生活科技」出現 次數最多,有 514 次,佔 20.12%,接下來依序為「地球的環境」有 439 次,佔 17.19%;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433 次,佔 16.96%; 「地 球上的生物」有 422 次,佔 16.52%;「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有 411 次,佔 16.09%;「創造與文明」有 62 次,佔 2.43%;「生態保育」有 60 次,佔 2.35%;「科學與人文」有 56 次,佔 2.19%;「自然界的交 互作用」及「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各有 49 次,各佔 1.92%;「環境 保護」有 29 次,佔 1.14%;「生命的延續」有 19 次,佔 0.74%;「地 球的歷史」最少,只有 11 次,佔 0.43%。

(16)

17.19 16.52 16.96 16.09

1.92 1.92

0.74 0.43 20.12

1.14 2.35 2.19 2.43 0

5 10 15 20 25

地球的 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自然界的 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 與功能

生命的 延續

地球 的歷史

生活 科技

環境 保護

生態 保育

科學與 人文

創造與 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9 E 版第 1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共有 8 則,以於每章結束後之「延伸閱讀」呈現。

3.實驗:共出現 7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動手做」方式呈現,

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4.科學方程式:共出現 1 次,屬於生物循環作用方程式。

5.計算:共出現 1 次,。

6.圖片:共有 176 幅,平均每 0.84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5 個。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4 個,以穿插於課文的方式呈現,用特殊色 塊標示,將重要觀念敘述於色方塊之內。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98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2 個,平均每章節結束後即安排一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115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的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17)

(十)E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E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10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自然界的構 造與功能」出現次數最多,有 840 次,佔 22.24%,接下來依序為「自 然界的改變與平衡」有 598 次,佔 15.84%;「生活科技」有 593 次,

佔 15.70%;「地球上的生物」有 459 次,佔 12.15%;「生命的延續」

有 322 次,佔 8.53%;「生態保育」有 315 次,佔 8.34%;「物質的組 成與特性」有 271 次,佔 7.18%;「地球的環境」和「自然界的交互作 用」均各有 182 次,分別各佔 4.82%;「科學與人文」有 9 次,佔 0.24

%; 「環境保護」有 4 次,佔 0.11%; 「創造與文明」最少,只有 1 次,

佔 0.03%;「地球的歷史」的部分則未出現。

4.82 12.15

7.18 15.84

4.82 22.24

8.53

15.7

0.11 8.34

0.24 0.03 0

5 10 15 20 25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10 E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未出現。

3.實驗:共出現 6 個,以附註於課文旁邊之「動手做」方式呈現,

(18)

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4.科學方程式:共出現 2 次,屬於生物循環作用方程式。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179 幅,平均每 0.80 頁有 1 幅圖。

7.表格:未出現。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5 個,以穿插於課文的方式呈現,用特殊色 塊標示,將重要觀念敘述於色方塊之內。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05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3 個,平均每章節結束後即安排一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128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的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 )F 版第 1 冊

1.主題概念:

F 版第 1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11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地球上的生物」

出現次數最多,有 1024 次,佔 40.67%,接下來依序為「地球的環境」

有 424 次,佔 16.84%;「生態保育」有 288 次,佔 11.44%;「自然界 的改變與平衡」有 229 次,佔 9.09%;「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156 次,佔 6.20%;「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有 114 次,佔 4.53%;「自然 界的交互作用」有 97 次,佔 3.85%;「生活科技」有 56 次,佔 2.22

%;「生命的延續」有 40 次,佔 1.58%;「地球的歷史」有 36 次,佔

1.43%; 「科學與人文」有 34 次,佔 1.35%; 「創造與文明」有 12 次,

(19)

0.48 佔%;「環境保護」最少,只有 8 次,佔 0.32%。

16.84 40.67

6.2 9.09

3.85 4.53

1.58 1.43 2.22 0.32 11.44

1.35 0.48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11 F 版第 1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 僅出現 1 次,以附錄於單元結束後「補充知識」

中介紹科學家的故事。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未出現。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205 幅,平均每 0.89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3 個。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7 個,以穿插於課文中「補充知識」的方式 呈現。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59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13 個,除課文內容中穿插之活動外,並每章節

(20)

結束後均設計一生活科技之教學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34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動動腦」的方式,提出學生思考與生活相關的一 些問題。

( )F 版第 2 冊

1.主題概念:

F 版第 2 冊教科書所呈現的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如圖 4.12 所示,依課文內容所歸納的 13 個主題概念中,有關「自然界的改變與 平衡」出現次數最多,有 658 次,佔 27.80%,接下來依序為「自然界 的構造與功能」有 477 次,佔 20.15%;「物質的組成與特性」有 346 次,佔 14.62%;「生命的延續」有 328 次,佔 13.86%;「地球上的生 物」有 217 次,佔 9.17%;「生活科技」有 115 次,佔 4.86%;「自然 界的交互作用」有 114 次,佔 4.82%;「生態保育」有 50 次,佔 2.11

%;「地球的環境」有 33 次,佔 1.39%;「創造與文明」有 12 次,佔

0.51%;「科學與人文」有 11 次,佔 0.46%;「環境保護」最少,只有

6 次,佔 0.25%;「地球的歷史」則未出現。

(21)

1.39 9.17

14.62 27.8

4.82 20.15

13.86

4.86

0.25 2.110.46 0.51 0

5 10 15 20 25 30

地球的環境 地球上的生物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 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自然界的交互作用 自然界的構造與功能

生命的延續 地球的歷史

生活科技 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 科學與人文

創造與文明

主題概念 百

分 比

圖 4.12 F 版第 2 冊教科書主題概念百分比分布直方圖

2.科學史實: 僅出現 2 次,以附錄於單元結束後「補充知識」中 介紹科學家的故事。

3.實驗:未出現。

4.科學方程式:共出現 7 次,其中 5 式為能量轉換公式;另外 2 式為化學計量公式。

5.計算:未出現。

6.圖片:共有 206 幅,平均每 0.88 頁有 1 幅圖。

7.表格:共出現 4 個。

8.名詞定義:未出現。

9.觀念說明:共出現 8 個,以穿插於課文中「補充知識」及「健 康小常識」的方式呈現。

10.器材:各章所附活動中所需使用到之器材共出現 123 種。

11.操作:未出現。

12.活動:共出現 24 個,除課文內容中穿插之活動外,並每章節

(22)

結束後均設計一生活科技之教學活動。

13.問題與討論:共出現 56 個,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

課本內容中亦穿插「動動腦」的方式,提出學生思考與生活相關的一 些問題。

綜上所述,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各版本第 1、2 冊教科 書,其主題的安排由單元名稱或章名即可得知,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就主題概念的分布而言,呈現最多的部分,在第 1 冊分別 為:A 版-「地球的環境」;B 版、C 版、D 版和 F 版-「地球上的生 物」 ; E 版-「生活科技」。在第 2 冊為:A 版、D 版和 E 版-「自然 界的構造與功能」 ; B 版和 F 版-「自然界的改變與平衡」 、 C 版-「地 球上的生物」。而主題概念所呈現最少甚至沒有出現的部分,在第 1 冊分別為:A 版-「科學與人文」;B 版-「生命的延續」、「地球的歷 史」、 「科學與人文」 ;C 版-「地球的歷史」、「科學與人文」;D 版-

「創造與文明」;E 版-「地球的歷史」;F 版-「環境保護」。在第 2 冊則分別為:A 版-「科學與人文」;B 版-「創造與文明」;C 版-

「科學與人文」 ;D 版-「環境保護」;E 版及 F 版-「地球的歷史」。

(二)就科學史實的分布而言,以 D 版第 2 冊出現 13 次最多,

其次分別為 B 版第 2 冊和 E 版第 1 冊出現 8 次、A 版第 1 冊出現 6 次、

C 版第 1 冊和 D 版第 1 冊出現 5 次、B 版第 1 冊和 E 版第 1 冊出現 4 次、C 版第 2 冊出現 3 次、A 版第 2 冊和 F 版第 2 冊出現 2 次、F 版 第 1 冊最少,只出現 1 次。

(三)就實驗的分布而言,以 C 版第 1 冊出現 8 次最多,其次分

別為 E 版第 1 冊出現 7 次、E 版第 2 冊出現 6 次、C 版第 2 冊及 D 版

第 1 冊出現 1 次,其它七冊則均未出現。

(23)

(四)就科學方程式的分布而言,以 F 版第 2 冊出現 7 次最多,

其次分別為 A 版第 1 冊和 E 版第 1 冊出現 2 次,C 版第 1 冊、D 版第 1 冊及 E 版第 1 冊出現 1 次,其它六冊則均未出現。

(五)就計算的分布而言,僅 C 版第 1 冊和 E 版第 1 冊分別出現 1 次,其它十冊則均未出現。

(六)就圖片的分布而言,以 F 版第 2 冊出現 206 次最多,其次 分別為 F 版第 1 冊出現 205 次、E 版第 2 冊出現 179 次、E 版第 1 冊 出現 176 次、D 版第 1 冊出現 164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139 次、C 版 第 2 冊出現 134 次、D 版第 2 冊出現 127 次、B 版第 2 冊出現 117 次、

A 版第 2 冊出現 113 次、A 版第 1 冊出現 68 次。

(七)就表格的分布而言,以 D 版第 1 冊出現 7 次最多,其次分 別為 B 版第 2 冊及 E 版第 1 冊出現 5 次、D 版第 2 冊及 F 版第 2 冊出 現 4 次、A 版第 1 冊及 F 版第 1 冊出現 3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2 次、

A 版第 1 冊出現 1 次,其它三冊則均未出現。

(八)就名詞定義的分布而言,僅 C 版第 1 冊和第 2 冊分別出現 1 次及 4 次,其它十冊則均未出現。

(九)就觀念說明的分布而言,以 D 版第 2 冊出現 59 次最多,

其次分別為 D 版第 1 冊出現 36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35 次、B 版第 2 冊出現 31 次、A 版第 1 冊及 C 版第 2 冊出現 30 次、C 版第 1 冊出現 24 次、A 版第 2 冊出現 17 次、F 版第 2 冊出現 8 次、F 版第 1 冊出現 7 次、E 版第 2 冊出現 5 次、E 版第 1 冊出現 4 次。

(十)就器材的分布而言,以 A 版第 1 冊出現 170 次最多,其次

分別為 D 版第 2 冊出現 134 次、C 版第 1 冊出現 133 次、F 版第 2 冊

出現 123 次、C 版第 2 冊出現 122 次、A 版第 2 冊出現 110 次,E 版

第 2 冊出現 105 次、E 版第 1 冊出現 98 次、B 版第 2 冊出現 93 次、F

(24)

版第 1 冊出現 59 次、D 版第 2 冊出現 57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45 次。

( )就操作的分布而言,僅 A 版第 1 冊出現 4 次,其它十一冊 則均未出現。

( )就活動的分布而言,以 A 版第 2 冊出現 43 次最多,其次 分別為 A 版第 1 冊及 D 版第 2 冊出現 39 次、C 版第 2 冊出現 28 次、

F 版第 2 冊出現 24 次、C 版第 1 冊及 E 版第 2 冊出現 23 次、E 版第 1 冊出現 22 次、D 版第 1 冊出現 20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18 次、B 版第 2 冊出現 17 次、F 版第 13 冊出現 45 次。

( )就問題與討論的分布而言,以 D 版第 2 冊出現 152 次最多,

其次分別為 A 版第 1 冊出現 135 次、E 版第 2 冊出現 128 次、E 版第 1 冊出現 115 次、C 版第 2 冊出現 90 次、B 版第 1 冊出現 89 次,D 版第 1 冊出現 87 次、B 版第 2 冊出現 85 次、A 版第 2 冊出現 82 次、

C 版第 1 冊出現 63 次、F 版第 2 冊出現 56 次、F 版第 1 冊出現 34 次。

二、設計方式的呈現情形

本研究將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的設計方式分成:

(1)可讀性及易讀性;(2)順序性及繼續性;(3)周延性及關聯性;

(4)實用性及生活化;(5)圖表配置及增強性;(6)實作性;(7)一

致性;(8)教學設計等八個項目分別檢視,茲將設計方式的情形分述

如表 4.1 至表 4.6 所示:

(25)

1.A 版教科書

4.1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A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2 冊 p.72

「你知道如何節約用水嗎?」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奧妙的生物體」,第2 冊「呼 吸與排洩」;教學份量適中;但看不出有考量 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課文內容自然與科技之間的概念配合程度不 高,如第 1 冊並未安排與生活科技有關之學 習活動,第 2 冊有關生活科技之概念以獨立 之單元主題呈現,似仍停留於分科教學。僅 能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如第 1 冊「水的作用」「認識氣體」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課文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如第1 冊的「水與生活」及第 2 冊的「環 境保護與生態平衡」,重視資源的保育與利 用,並透過「省水標誌」之本土題材,教導 省水的觀念。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學習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1 冊的「生物的分類」穿插常 見的植物與脊椎動物分類方法表,促進學生 理解的能力。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課文內容中於第 1 冊有安排「基礎操作」供 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的能力,

但至第2 冊時即刪除此一設計。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輔以「科學櫥窗」的方式用文字呈 現與主題概念相關的知識、資訊。公式僅於 2 冊出現 2 次,均與所學習之主題概念有 關,有其必要性。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幾乎於課文每小節結束後均有設計一 個課堂活動。至第 2 冊時,課文內容中設計 穿插了「小活動」方式,增加學生自我學習 的機會。每章中,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 論外,課文內容中亦多穿插以「問題挑戰」

及以「?」符號列出思考問題。

(26)

2.B 版教科書

4.2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B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1 冊 p.113

「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血糖」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我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2 冊「生殖」;教學份量適中;但看不出有 考量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課文內容自然與科技之間的概念未能互相配 合,第1 冊及第 2 冊均未設計有關生活科技 之教材。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亦未有相互關 聯及整合的內容。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學習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如第1 冊的「台灣的天氣」,教導學生關 心台灣天氣的變化;第2 冊的「生態系」,介 紹台灣梅花鹿,倡導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課文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2 冊的「板塊構造運動」穿插 地震震度分級表,促進學生理解的能力。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實驗及操作性教材以教學活動取代。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依內容屬性輔以「小百科」、「小叮 嚀」的方式補充資料。第1 冊及第 2 冊的學 習內容並未有公式出現。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及第 2 冊於每章均有設計與主題相關 之活動;課文內容中亦穿插多元的「牛刀小 試」「探究」等設計,並搭配學生手冊使用。

(27)

3.C 版教科書

4.3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C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2 冊 p.114

「生物體是由許多種元素所組成」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資訊與生活」,第 2 冊「百 變訊息」;教學份量適中;但看不出有考量不 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課文內容自然與科技之間的概念配合程度不 高,第1 冊及第 2 冊有關生活科技之概念以 獨立之單元主題呈現,似仍停留於分科教 學。僅能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如第1 冊「奇妙的水溶液」、第 2 冊「窺探岩 石中的秘秘」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課文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如第1 冊的「科技的發展」,介紹台灣科 技的發展;第2 冊的「圖的妙用」,介紹生活 中圖的種類與用途。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學習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2 冊的「細胞分裂」穿插減數 分裂過程圖,促進學生理解的能力。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課文內容有設計「迷你實驗」供學生運用實 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的能力。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依學習內容輔以「名詞解釋」、「課 程聯結」、「知識快遞」的方式補充資料。公 式僅第1 冊出現 1 次,與所學習的主題概念 有關,有其必要性。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及第 2 冊課文中均設計與內容主題相 關的活動,課文旁亦偶會穿插「探索活動」 以配合內容方式,增加學生動手做的機會。

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課文旁邊亦 偶有附註以「動腦時間」之方式呈現問題。

(28)

4.D 版教科書

4.4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D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2 冊 p.69

「生活中所見的木工產品以家具為主」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形形色色的生物」,第 2 冊

「動物的消化與循環系統」;教學份量適中;

但看不出有考量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 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1 冊自然與科技之間的概念尚能互相配 合,至第 2 冊開始於每章結束後均設計一與 課文內容有關之生活科技活動。與自然科學 各學科之間亦保持關聯,如第 1 冊「水的分 布」、第2 冊「水的濃度」。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課文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如第1 冊的「台灣常見的岩類」,介紹台 灣常見的岩類與用途;第 2 冊的「植物與生 活科技」,認識居家使用的木材。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課文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1 冊「大氣的構造」穿插大氣 的垂直分層圖,第 2 冊「血糖的恆定」穿插 血糖恆定的調節圖,促進學生理解的能力。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實驗及操作性教材以教學活動取代。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視學習內容輔以「名詞解釋」、「小 檔案」、「參考資料」的方式補充相概念。公 式僅第1 冊出現 1 次,與所學習的主題概念 有關,有其必要性。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及第 2 冊課文內容中除設計課堂活動 外,於每章節後視需要安排「課後活動」,讓 學生擴展理解及進一步應用概念。各活動除 附有與內容主題相關之問題與討論外,課本 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的方式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29)

5.E 版教科書

4.5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E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1 冊 p.83

「板塊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組成」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生命的共同性」,第2 冊「動 物身體的世界」;教學份量適中;但看不出有 考量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課文內容自然與科技之間的概念未能互相配 合,第1 冊及第 2 冊有關生活科技之概念以 獨立之單元呈現,似仍停留於分科教學。與 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的學習內容亦以獨立之 單元呈現未能保持關聯。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課文內容可見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及本土教材,如第1 冊「我們的居住環境」

及第2 冊的「神奇的材料世界」,與生活有關 的科技題材。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課文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1 冊「看看地球的結構」穿插 固體地球的分層圖,第 2 冊「生殖的方式」

穿插開花植物的授粉、受精示意圖,促進學 生理解的能力。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課文內容設計「動手做」供學生運用實驗及 操作各項科學儀器,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視學習內容輔以「特殊色塊」的方 式補充相關概念。公式於第 1 冊出現 1 次,

2 冊出現 2 次,與所學習的主題概念有關,

有其必要性。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及第 2 冊平均於每章節結束後即設計 一活動,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課 本內容中亦穿插「想一想」的方式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30)

6.F 版教科書

4.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F 版主題概念設計方式分析表

設計方式 分析說明

 可讀性、易讀性

文字敘述正確,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 中、敘述流暢易於閱讀

文字敘述符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 短適中、敘述大部分易於閱讀。如第2 冊 p.151

「聲音的大小稱為音量或響度」  順序性、繼續性

學習內容由淺入深,由簡至繁;教學份量 適中,難易適中,能適合該年級多數學生 的能力

課文內容由低結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 發展,如第1 冊「生命的演化」,第 2 冊「生 物的遺傳」;教學份量適中;但看不出有考量 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周延性、關聯性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之 間 的 概 念 能 互 相 配 合,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保持關聯,

注重科際間的整合,而非學科分化

雖於每章結束後以約一小節的篇幅設計一生 活科技活動及內容介紹,但部分與該章主題 內容並無太大關聯,如第2 冊第 1 章「生物 的生殖」結束後安排「資訊與傳播科技」,仍 停留於分科教學的型態。僅能與自然科學各 學科之間的學習內容保持關聯,如第1 冊「波 動與聲音」;第2 冊「浩瀚的宇宙」。

 實用性、生活化

內容與日常生活經驗配合,題材為生活中 常見的自然現象及活動,結合科學發現過 程史實,並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 並可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課文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 象,如第1 冊的「生命的舞台」,介紹阿里山 龍膽的花及台灣山鬃羊;第 2 冊的「鏡面成 像」,介紹道路旁常見的凸面鏡。

 圖表配置、增強性

有關內容主題的視覺圖表或插圖,可以幫 助學生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效果

課文內容均安排與內容主題有關的視覺圖表 或插圖,如第 1 冊「能量的轉移」穿插能量 塔圖,第 2 冊「細胞分裂」穿插細胞分裂的 過程圖,幫助學生較易理解與記憶。

 實作性

增進學生運用實驗及操作各項科學儀器 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性批判思考的科 學態度

較少實驗,操作性教材以教學活動取代。

 一致性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 一致、定義清楚。公式的出現必須有其必 要性及特殊意義,避免過多的公式出現

教科書中,術語、譯名、專有名詞的使用均 一致,並輔以「補充知識」的方式補充相關 概念,至第 2 冊時,設計增加了「健康小常 識」的方式補充相關概念。公式於第 2 冊共 出現7 次,與所學習內容有關,有其必要性。

 教學設計

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些與內容主題相關 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 讀理解與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 的能力

1 冊及第 2 冊於均課文內容中穿插活動外

,並每章節結束後均設計一生活科技之活動

。除各活動所附之問題與討論外,課本內容 中亦穿插「動動腦」的方式,提出學生思考 與生活相關的一些問題。

(31)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獲得下幾點發現,並分述如下;

(一)就可讀性及易讀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編排的文 字敘述符均合明確可讀,字詞難度及文句長短適中、敘述大部分均易 於閱讀。

(二)就順序性及繼續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均由低結 構向高結構,由概略向精確發展。教學均能分量適中,但皆看不出有 考量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個別差異設計。

(三)就周延性及關聯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自然與生活科技之 間的概念配合度不高,且與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關聯程度偏低,科際 間的整合並不明顯。

(四)就實用性及生活化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均多能與 日常生活經驗配合,兼顧本土科學、科技發展題材,並可應用於解決 日常生活的問題。

(五)就圖表配置及增強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中均圖 表豐富、配置適當,幫助學生較易理解與記憶,有較佳的增強與保留 效果。

(六)就實作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中,除 A 版第 1 冊、

C 版和 E 版有實驗及操作活動的設計外,其它版本冊別均缺乏此一設 計,多已將之納入活動中所取代。

(七)就一致性而言,各版本教科書課文內容中的術語、譯名、

專有名詞等使用一致性高,並多能在課文中視課文內容屬性,適時補 充相關概念,公式的使用也均能配合學習內容。

(八)就教學設計而言,各版本教科書均能在課文內容中插入一

些與內容主題相關的活動、問題與討論,藉以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與

深度,增進批判思考與延伸學習的能力。

數據

表 4.7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A 版第 1 冊對應能力指標統計表  單    元    順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單元名稱  形形色 色 的 生 物 奧妙的生物體 生態系 水與生活 水的特性 水的作用 認識大氣 認識氣體 大氣和生活 總  計  能力指標  過程技能  6  10 14  2  13 18 12 12 14 101  科學與技術認知  3 4 5 2 3 3 8 4 2 34  科學本質  3 3    1 2 5 2 4 3 2
表 4.8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A 版第 2 冊對應能力指標統計表 單    元    順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單元名稱  營 養 物質運輸生物體內的 呼吸與排泄 協調與恆定人體的 生殖 遺傳 生物的演化 地球環境的關 係人類活動與 與生態平衡環境保護 營建 住家環境與設備 總  計  能力指標  過程技能  11 9 5 3 7 9 7 9 7 12 7 86  科學與技術認知  3 4 2 4 4 1 1 3 3 3 3 31  科學本質  3
表 4.9(續)  單    元    順    序                          單元名稱  寶貴 的 空 氣 誰的汗腺較發達 血糖 神經e世代 我長大了 酢醬草的一天 刺激與反應 鴿子不會迷路 總  計 能力指標  過程技能  3 1 1 2 1 3 2 5 20  科學與技術認知  2 2 1 2 2 2 2   14  科學本質       1  1 2  科技的發展  科學態度  1    1 1 1 1 1 7  思考智能      2 1 1 1 2    9  科學應用
表 4.10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 B 版第 2 冊對應能力指標統計表  單    元    順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單元名稱  植物的構 造 與 功 能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生殖 遺傳 演化 地層與化石 板塊構造運動 大魚吃小魚 生態系 維護大自然的永續發 展 總  計  能力指標  過程技能  3 9 4 3 4 1 1 3 7 3 38  科學與技術認知  2 2 2 2 2        3 1 14  科學本質     3 2    1  6  科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試題的章節分布,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內容一共占了 70%,比去年高出 28%,大多集中在第壹 部分,有略為偏重。跨章節與跨科題型各占 18%與

(八)教科書編撰時宜兼顧各單元之學理基礎與生活實例,宜依照參考時數設計 教學「活動」

A-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教學檔案指標) A-2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教學檔案指標)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 中文科、常識科及圖書科協 作,以「活在資訊中」為主 題,進行本科、跨學科讀書 會,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 興趣..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