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下肢推蹬時的水平作用力

(一)、啟動步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表4-76 啟動步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差異分析表 高中體育班選手(N=8)

運動鞋

平均數

(倍率)

事後比較

標準差 2 3 4 5

1 2 3 4

赤腳 .780 .126

排球鞋 .859 .134 -

桌球鞋 .862 .179 -

慢跑鞋 .768 .229 -

5 拔河鞋 .785 .148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四、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的(水平、垂直)推蹬作用力

(一)、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水平)推蹬作用力 表4-95 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水平推蹬作用力差異分析表

高中體育班選手(N=8)

運動鞋

平均數

(倍率)

事後比較

標準差 2 3

1 2 3

第一步 .527 .171

第五步 .540 .119 -

第七步 .491 .130 -

(二)、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垂直)推蹬作用力 表4-96 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垂直推蹬作用力差異分析表

高中體育班選手(N=8)

運動鞋

平均數

(倍率)

事後比較

標準差 2 3

1 2 3

第一步 1.037 .215

第五步 1.152 .169 -

第七步 1.158 .143 -

85

四、結果呈現:

在測力板的數據將所測得的作用力除以受試者本身的體重予以標準化,單位以受試 者的倍率體重做表示,主要針對受試者在各動作分期中下肢踩踏測力板的水平及垂直作 用力。

數據分為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部份:啟動步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 力,顯著性p=.134,沒有顯著差異;第一步右側推蹬期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顯著性p=.165,沒有顯著差異;第一步右側回復期非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顯著性p=.609,沒有顯著差異;第二步左側移動期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顯著性p=.646,沒有顯著差異;第五步右側推蹬期慣用腳(水平)推蹬作用力,顯 著性p<.05,達顯著差異,進行事後比較,鞋子彼此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其他四款 鞋子在推蹬作用力量上明顯大於赤腳;第五步右側回復期非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 力,顯著性p=.066,沒有顯著差異;第六步左側移動期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顯著性p=.089,沒有顯著差異;第七步左側推蹬期非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

顯著性p<.05,達顯著差異,進行事後比較,排球鞋推蹬力量顯著大於赤腳;桌球鞋推 蹬力量顯著大於赤腳;排球鞋推蹬力量顯著大於慢跑鞋;排球鞋推蹬力量顯著大於拔河 鞋、桌球鞋推蹬力量顯著大於慢跑鞋、桌球鞋推蹬力量顯著大於拔河鞋;第七步左側回 復期慣用腳的(水平)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367,沒有顯著差異。

在垂直方向部份,啟動步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645,沒有顯 著差異;第一步右側推蹬期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112,沒有顯著 差異;第一步右側回復期非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827,沒有顯著 差異;第二步左側移動期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775,沒有顯著差 異;第五步右側推蹬期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258,沒有顯著差異;

第五步右側回復期非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319,沒有顯著差異;

第六步左側移動期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258,沒有顯著差異;第 七步左側推蹬期非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223,沒有顯著差異;

第七步左側回復期慣用腳的(垂直)推蹬作用力,顯著性p=.171,沒有顯著差異。

86

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推蹬期水平推蹬力量比較顯著性為 p=.223,沒有顯著差異;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非慣用腳推蹬期水平推 蹬力量顯著性為p=.867,沒有顯著差異。

五、討論:

將測力板所得的動力學數據分為垂直及水平方向做探討,穿著不同運動鞋在各動作 分期中發現垂直方向作用力並未達顯著差異;在水平作用力中發現,第五步慣用腳推蹬 期雖然達顯著差異,但是事後比較中並未發現運動鞋間有差異性,第七步非慣用腳推蹬 期中達顯著差異,可以看出排球鞋與桌球鞋在第七步推蹬期中推蹬作用力明顯大於慢跑 鞋及拔河鞋,再從平均時間來看排球鞋與桌球鞋在推蹬力量上無論是在第一步慣用腳、

第五步推蹬期慣用腳、第七步推蹬期非慣用腳都比慢跑鞋與拔河鞋來得快。在做推蹬期 第一步慣用腳、第五步慣用腳、第七步慣用腳之間的比較,彼此之間在垂直與水平推蹬 力量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87

第伍章 結論

本研究主要是在比較穿著不同運動鞋做5秒左右側併步時,各動作分期的時間參數、下 肢推蹬測力板的時間、推蹬測力板的地面反作用力、運動重心的高度與水平位移對移動 速度的關係及下肢關節的角度與角速度。本章分別依研究問題根據測試所獲得的資料,

經統計、分析與討論後,作出研究結論。

根據上方幾個參數的分析整理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在動作過程中,運動鞋在推蹬期所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在推蹬期無論是動作時間、推蹬測力板時間及推蹬測力板的反作用力上,

排球鞋與桌球鞋都比慢跑鞋來的動作時間要來得短,作用力要來得大,但在其他動作分 期上並未看出有明顯的差異性。在大學術科考試當中20 秒左右側併步主要是檢測考生 的敏捷性,從文獻中可以發現敏捷性跟肌力有高相關,本研究目的希望透過不同運動鞋 的測試,讓我們知道何種鞋子在考試時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們的成績。在實驗結果中我們 發現穿著排球鞋與桌球鞋在推蹬期的動作表現上,在推蹬期時排球鞋與桌球鞋也都比慢 跑鞋的水平作用力來的大,因此在先前所做的大學術科考試考生穿著鞋款調查表中最多 人穿的鞋款,分別為桌球鞋與排球鞋相同,故考生日後如果在大學術科考時可以嘗試穿 著排球鞋或桌球鞋。在運動重心方面,在推蹬時的重心水平位移越小,有利於身體重心 回復到中線,故考生在練習側併步時宜盡可能將重心留在中線位置,靠下肢做左右來回 運動。

88

引用文獻

山本博男、中山烏芳邦(1995)。拔河預備動作之探討。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綱引 雜誌,14,22-24。

王泠、李鴻棋(2003)。增強式肌力訓練對大專女子籃球選手彈跳能力之影響。大專體 育,5(1),231-237。

呂昭正、吳建龍、郭癸賓(2004)。柔道選手不同取位動作之上肢爆發力量之相關研究。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6-47。

吳志賢(2010)。增強式訓練對大專優秀橄欖球選手的速度、爆發力及敏捷之影響(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李詩琦(2012)。羽球鞋中底厚度以及材料特性對羽球專項步伐中足部生物力學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昭慶(2002)。著釘鞋與不著釘鞋百公尺途中跑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玉葉、相子元(2002)。國內常見拔河鞋之摩擦係數比較。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一),

32。

林聯華、相子元(2006)。不同膝關節彎曲角度對籃球防守準備姿勢其身體重心平衡穩 定性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6,15-21。

林信良、洪得明、劉于詮。三款不同避震結構羽球鞋的材料避震測試。國立臺灣體育大 學論叢,19(2),137-148。

邱宏達(2002)。不同慢跑鞋與地面組合之避震特性。成大體育,37(1),39-48。

徐美惠(2011)。不同敏捷訓練對高中柔道運動員下肢動力、敏捷能力與取位速度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

黃漢升(2010)。球類運動--排球。台北市:高等教育。

89

張至滿(1986)。體育測驗與評價。台北市:水牛

蘇宥甯(2009)。排球防守中騰空開跳步動作之應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崔秀里(2001)。不同直徑的桌球隊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世安(2010)。中國桌球運動員步法訓練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黃義峰(2009)。增強式訓練對於高中籃球選手下肢等長肌力、爆發力、敏捷性與無氧 耐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家昌、李健美(2001)。羽球步法訓練簡介。淡江體育,4,55-60。

陳佳慧、鞠欣馨、張家澤(2007)。增強式訓練對女子足球選手敏捷能力之影響。運動 教練科學,8,97-103。

陳浚良,劉兆達(2007)。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訓練對爆發力及腿肌力之效果-以臺北 市立體育學院排球選手為例。排球教練科學,9,63-71。

蘇仁福(1997)。增強式跳躍訓練對橄欖球選手體能和膝關節屈伸等速肌力的效果研究。

北體學報,6,43-74。

蘇琮筆、李恆儒(2008)。垂直振動訓練對於羽球專項步法敏捷性的影響。台灣運動生 物力學學會及台灣生物力學學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光碟,口頭發表 C1。

Adkins, C., Bain, S., Dreyer, E., & Starkey, R. (2007). Basketball drills, plays, and strategies.

Cincinnati, OH: Betterway Books

Baechle, T. R. (1994). Essentials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ochrane, D.J., Stannard, S. R. (2005). Acute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increases vertical jump and flexibility performance in elite female field hockey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 860-865.

90

Erdil, G., Durusoy, F., & Acar, M. (1991). The optical and acoustic reaction time values comparament between the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 wh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non-exercising. Turkish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6(1), 11-17.

Kent, M. (2006).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sport science and medicine.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McInnes, S. E., Carlson, J. S., Jones, C. J., & McKenna, M. J. (1995). The physiological load imposed on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3, 387-397 Munro, C.F., Miller, D.I., and Fuglevandet, A.J., (1987). Ground reaction forces in running:

reexamintion. J. Biomechanics, 20(2), 147-155

.

Roetert, E. P., Garrett, G. E., Brown, S. W., & Camaione, D. N. (1992). Performance profiles of nationally ranked junior tennis playe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research 6(4), 225-231.

Sheppard, J. M., & Young, W. B. (2006). Agility literature review: Classifications, training and testing. Jownal of Sports Sciences, 24 (9), 919-932.

Váczi, M., Tollár, J., Meszler, B., Juhász, I., & Karsai, I. (2013). Short-term high intensity plyometric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s strength, power and agility in male soccer players.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36, 17-26.

91

附 錄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論文題目: 穿著不同運動鞋左右側併步之生物力學分析 指導教授: 蔡虔祿教授

研究生: 藍偉倫

依實驗研究之規定,在實驗前研究者有義務將本研究過程與研究中所可能造成的危險性 向受試者說明,並在實驗過程中應盡其所能保護受試者之安全與權利。受試者如改變參 與研究之意願,可隨時退出本實驗,而不受任何限制,惟應於實驗前告知研究者。為使

依實驗研究之規定,在實驗前研究者有義務將本研究過程與研究中所可能造成的危險性 向受試者說明,並在實驗過程中應盡其所能保護受試者之安全與權利。受試者如改變參 與研究之意願,可隨時退出本實驗,而不受任何限制,惟應於實驗前告知研究者。為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