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民國家的族群結構、語言政策、社會發展與人口競爭等因素往往影響各族群語言 社群的語言變化與融合。尤其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現象更象徵著族群成員之間的 認同感、來往接觸情形並反映出其意識型態的取向(許小穎,2007:121-122)。本節僅 就台灣與新加坡的族群結構、族群接觸與語言政策三種因素,探究形成兩部電影前揭種 種語言使用現象的原因,並嘗試比較分析如下:

(一) 族群結構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語言的國家,人口 340 萬。1965 年脫離馬來西亞統治而獨 立建國成為自由貿易港口後,為了迅速建設國家,自中國、印尼以及印度等地大量引入 勞工,因此族群組成以華人、馬來人以及印度人三大民族為主。根據新加坡政府統計,

新加坡華人占 76.2%,其他為馬來人及印度人。53

華人主要語言是新加坡閩語和新加坡華語,馬來人為馬來語,印度人的母語為淡米 爾語(顧長永,2006:22-23)。在華人社群中以閩南語使用者最多,占 42.2%,54其他依 次為潮州話、廣府話、海南話、客家話。在新加坡雖然華人為最大族群,然而由於位處 印尼及馬來西亞兩大回教國家之間,種族問題相當敏感,因而政府高度尊重居少數的馬 來族群,並不以華語與華族獨尊(顧長永,2006:23)。

至於台灣方面,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前的人口結構以閩南的漳、泉籍佔 76.67%,

其次為客家人、原住民;及至國民政府來台後,外省籍的中國軍民才大量湧入,而成為 僅次於閩南人的第二大族群。55不同於新加坡政府包容、尊重各族群的語言政策,國民 政府既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並也視之為反共復國的基地,遂而將大中華民族主義延長

53 其次為馬來人占 14.%,其包含印尼人和當地土著,印度人則占 8.3%,其他族群為 1.1%(葉玉賢,2002:

80-81)。

54 廣東潮州籍次之,佔 22.3%,廣府籍佔 17%,海南籍佔 7.3%,客家籍 7%,其他籍貫的華人僅佔 4.2%

(周長楫、周青海,2002:1)。

55 根據黃宣範於 1993 年估算,以台灣 2100 萬的人口計算,閩南人:73.3%;外省人:13%;客家人:12

%;原住民:1.7%(黃宣範,1993:21)。

到台灣,在台厲行「國語運動」56而壓抑其他族群語言,期能促使台灣人內化為中國人,

在「獨尊國語」的高壓政策57下,本土語言從而日益萎縮。

(二) 族群接觸

新加坡華人社群中的母語並非華語,各族有各自的方言,雖然閩南籍中的泉籍比漳 籍人口略多一些,然而因為彼此往來頻繁語音相互融合吸收,遂發展成為有如廈門腔一 樣的漳泉混合腔。因為華人長期與馬來人生活在一起,各族群間彼此接觸的結果,文化、

語言是相互滲透的,遂有不少馬來語被吸收到閩南語詞彙中,這些詞彙以當地特有的物 品與地名為主。又新加坡曾經長期受到英國殖民統治,並且獨立後以英語做為官方語言 之一,是故在學校、官方與交際場合中被視為頂層語言,這個頂層語言必然影響新加坡 各族母語,當然也滲透新加坡閩語之中。另一方面,當地閩南語的語音和詞彙也受到同 區域內的馬來西亞與印尼兩國華僑中人數更多的粵語的影響,從而發展為新加坡特殊的 閩南語(周長楫、周青海,2002:2-3)。

職是之故,在《小孩》中呈現新加坡閩語、新加坡華語、新加坡英語交雜使用的現 象,誠如 Fishman 所言:

語網成員的經驗、互動、興趣越廣泛,語言的花樣就越多,在許多語區中,中產 階級的語網特別複雜,因為他們與低階層有直接的接觸,譬如老闆跟夥計、教師 與學生……。(Fishman 著、黃希敏譯,1991:85)

從片中閩南族的老闆與其閩南族以及馬來族員工交談時的混合語言表達形式,即可獲得 印證。

至於台灣方面,全國總人口中的外省人口所佔的比率僅有 10.2-12.8%(許極燉,

1998:33),卻是擁有絕對支配權力的族群,於是「國語」挾著威權政治的強勢推廣而 成為最「強勢語言」,致使台灣各族群本土語言逐漸失去主體性,淪為「弱勢語言」,即 使人口比例居絕對優勢的閩南語亦不能倖免。

56 「國語」一詞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的定義內容為北京話,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則稱之為「普通話」,而不 用「國語」一詞。以下除了強調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國語」政策而使用「國語」一詞之外,其他地方則一 律稱為「台灣華語」。

57 1955 年教育廳規定「不講國語者,應予以記缺點或警告」。於是在學校講台語便會受到罰錢、體罰、掛狗 牌等污辱的處罰(謝麗君,1997:44)。

是以,《陣頭》呈現男主角阿泰受到「國語教育」影響,造成母語能力衰退,華語 庭的主要語言已轉向華語(59.8%)和英語(21.5%),25-39 歲及 50-54 歲年齡層人士的家庭語言則處於轉 型之中,使用方言者約有 3 成左右,使用華語者則占 4 成左右(Leow, 2001;許小穎,2007:125)。又,根 據調查新加坡最受觀眾歡迎與喜好的前 10 名電視節目,都是華語節目,足證新加坡雙語教學之成功(洪鎌 德,2002:543-584)。

63 正如前揭第三節第六目「語碼混合」所呈現之語例。

語,於是青年人呈現華、英語碼混雜的現象,而中老年人則呈現華、閩語混雜的現象,

至於就讀國小 EM3 的國彬、文福與 Terry 的姊姊則呈現單語使用現象,分別單一使用華 語與英語,並未有其他語碼混雜其中,且英語及華語的發音皆較為標準。

此外,儘管自 1980 年代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廣英語,然而新加坡華人之中,老年人 的英語卻混雜各族群語言的腔調及語法,而發展成獨樹一格的新加坡英語(Singlish),

但並不影響溝通而為社會普遍接受,正如電影中呈現的新加坡英語使用現象。然而新加 坡英語由於特殊腔調與文法,常被外國人誤以為是在講馬來語或印度語,李光耀因而提 倡「講正確英語運動」(顧長永,2006:52-53),鼓勵國民學習以英、美的英語為標準的 規範英語,並要求廣播媒體與學校教育務必使用規範英語。此一語言政策造成華人社會 階層的語言使用差距,社會階層高者向英語靠攏,中下社會階層之勞動者則偏向使用較 英語稍低階的新加坡華語或最低階的母語(即「華人各語族母語」)(準如本論文第三 節第三目「語言使用階級差異」之示例)。

至於台灣方面,百年來歷經兩次殖民統治的時代,在殖民主義(colonialism)統治 下所實行的媒體、教育以及文化體制的制約,從而被迫形成由台語人(包含閩南語、客 家語、原住民語)轉為日語人再轉為華語人的語言轉用現象。64綜觀這兩個時期,日本 以及國民政府為鞏固政權皆視語言為權力的場域,藉由語言與思想的操控,以達到改造、

同化的終極目標。

職是之故,少數人口的外來統治者以優勢的政治力,凌駕於被支配族群的多數。兩 次的「國語」運動皆強力衝擊本土語言的語言地位,使之淪為「低階語言」,更使得台灣 人對於母語產生自卑感,罹患了「集體失語症」,甚而自願放棄母語,導致台灣的本土語 言處於不斷萎縮之中。片中阿泰的語言使用現象即為「獨尊國語」的教育政策下真實的 寫照。

根據 W. Stewart 的分析,多元種族的社會在建國的過程中,對語言規劃所採取的政 策,可歸納為兩大類:一是獨尊一種語言,利用教育及法律等手段消除其他語言,而獨 尊一語做為國語;一是各種語言並存,而擇其一做為不同族群溝通的語言(郭振羽,1995:

57)。由此可知,新加坡與台灣雖然皆屬多元族群的國家,然而國家語言政策的方向卻大 逕相庭。台灣屬於前者,新加坡則屬於後者。因此兩地以本土為題材的電影之語言風格,

真實反映了國家語言政策所形塑而成的社會語言風貌。語言學者黃宣範與鄒嘉彥曾分別

64 此處「語言轉用」(shift)係指本來使用甲語言或方言的居民,放棄甲語(方)言,轉而使用乙語言或方 言(鄒嘉彥、游汝傑,2007:52)。

為台灣與新加坡的語言位階製圖如下:

圖六-1 台灣語言位階圖65 圖六-2 新加坡語言位階圖

(資料來源:黃宣範,1993:16-17) (資料來源:鄒嘉彥、游汝傑,2007:81-88)

(圖六-1 說明:H1、H2 同屬高階語言。H1 為洋化的知識份子,說話(國語)時經常夾雜洋文,

H2 為一般的國語。台灣各族群語言為中階語言,台灣國語屬低階語言)

(圖六-2 說明:E 即標準英語,為頂層語言。SE 為新加坡英語,M 為華語,兩者皆為高階語言66。 m 為各族群語)

六、 結語

《陣頭》與《小孩不笨》這兩部以本土題材為創作背景的鄉土寫實電影,其戲劇語 言真實反映了故事人物中的思想情感、文化程度、生活經驗等,並詳實呈現兩地社會語 言的樣貌,透過台、新兩片電影中語言使用現象的比較分析,吾人可以從中了解兩地之 間的社會、文化以及語言風貌的異同。尤其電影的戲劇語言當然必須力求接近生活實況,

有時候演員必須脫離劇本口白而即興表達,盡力將生活語言自然呈現,方能貼近小人物

65 黃宣範的台灣語言位階排序將台灣話(台灣所有方言)置於台灣國語之上之論點,獲得許多語言學者的 支持,然而本研究發現此種位階的排列應有商榷餘地。

66 國家之中的語言可區分為官方語言與非官方語言,官方語言當然為頂層語言,而非官方語言則因使用範 圍、人數與情境又有高低階之分。如新加坡官方明訂馬來語、英語、華語(筆者案,指所有華人的語言,包 含閩南語、客家語及粵語等)、淡米爾語四種地位平等,皆為官方語言,其實此乃為求各族群和諧共處的泛 政治性宣示而已。實際上英語為頂層語言中的最高階語言,而 1979 年提倡「華語」運動(此處的華語定義 則改為純指中國的「普通話」)以來,華語已逐漸取代華人各族母語的家庭語言地位;也就是說,華語乃是

66 國家之中的語言可區分為官方語言與非官方語言,官方語言當然為頂層語言,而非官方語言則因使用範 圍、人數與情境又有高低階之分。如新加坡官方明訂馬來語、英語、華語(筆者案,指所有華人的語言,包 含閩南語、客家語及粵語等)、淡米爾語四種地位平等,皆為官方語言,其實此乃為求各族群和諧共處的泛 政治性宣示而已。實際上英語為頂層語言中的最高階語言,而 1979 年提倡「華語」運動(此處的華語定義 則改為純指中國的「普通話」)以來,華語已逐漸取代華人各族母語的家庭語言地位;也就是說,華語乃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