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結果非價」地位的弱化與其反省 一、規範理論與不法體系中的結果非價

首先要討論的問題是結果非價概念在不法體系中的地位,按照 Welzel的構想,不法概念中除了獨立出行為非價外,還必須把結果 非價的地位削弱,Welzel雖然仍接受結果非價作為不法體系的一 部,但減低法益侵害在不法體系中的地位,這引發了後代學者另一 波的反省。

第一波對「結果非價」刑法意義的反動,來自於Welzel的門生 Armin Kaufmann與後者的再傳門生Diethart Zielinski,德國學說稱 之為「波昂學派」(Bonner Schule)。這一派見解的論理前提仍是 以Welzel的目的行為論,但在思考歷程上則取向於規範理論角度,

而不是Welzel原始的存有論取徑,最後則導出「獨尊行為非價」的 論點70

Armin Kaufmann認為,法律條文的目的在於拘束社會成員,

社會成員因而負有服從法律的義務,此種對社會成員行為向度的法 律 期 待 , 即 為 所 謂 的 規 範 (Norm ) , 規 範 是 一 種 當 為 判 斷

(Sollurteil)71,法律規範的存在,是用抽象方式制約「受規範 者」(Normadressater)的行為,形成其行為矩度的當為要求72

70 除了波昂學派以外,早期亦獨尊行為非價觀點的亦有Friedrich Schaffstein,有 關其見解參考Friedrich Schaffstein, Handlungsunwert, Erfolgsunwert und Recht-fertigung bei den Fahrlässigkeitsdelikten, in: Hans Welzel-FS, 1974, S. 560 ff.

71 Armin Kaufmann, Lebendiges und Totes in Bindings Normentheorie. Normlogik und moderne Strafrechtsdogmatik, 1954, S. 49.

72 Kaufmann, aaO., S. 48 f.

例如刑法禁止殺人,社會成員就受到「不得殺人」的規範所拘束,

規範必然要求受規範者放棄或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使得規範的內 容獲得貫徹,此乃所謂規範的禁止或誡命機能73

轉譯法定構成要件為規範之後,Armin Kaufmann進一步導出 三 個 後 續 的 論 點 。 第 一 , 規 範 在 內 容 上 必 然 要 有 禁 止 素 材

(Verbotsmaterie),Armin Kaufmann在此維持了Welzel原有的見 解,主張規範能處理的對象,僅限於目的行為74,殺人罪的規範:

「不得殺人」,禁止的實際內容並非殺人的法益侵害實現流程,而 是一個具體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意志而將之展現於外的目的行 為。

第二個問題是,規範要如何決定那一些行為予以禁止或誡命?

Armin Kaufmann的論證是透過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必須先行確 認那一些是法秩序下應該保護的利益狀態,其乃價值秩序下「當為 存有」(Seinsollen)的積極、正面之秩序,從刑法的角度來說就 是值得保護的法益狀態75;其次,任何與上述受到法益保全狀態相 悖離的事件——亦即法益侵害事件,就是一種法秩序上應予負面評 價的狀態改變,Armin Kaufmann將這種狀態的出現理解為「結果 非價」76;最後,任何能夠造成上述正面評價轉化為負面評價秩序 的目的行為,在法秩序的視角下,當然也應賦予負面評價,Armin Kaufmann將此一目的行為的非難稱之為「行為非價」77

73 Kaufmann, aaO. (Fn. 71), S. 67 f., 74 ff.; Diethart Zielinski, Handlungs- und Erfolgsunwert im Unrechtsbegriff, 1973, S. 121 ff.

74 Kaufmann, aaO. (Fn. 71), S. 106 f.; ders., Zum Stande der Lehre vom personalen Unrecht, in: ders., Strafrechtsdogmatik zwischen Sein und Wert, 1982, S. 152 ff.

75 Kaufmann, aaO. (Fn. 71), S. 69 f.

76 Kaufmann, aaO. (Fn. 71), S. 70 f.

77 Kaufmann, aaO. (Fn. 71), S. 71 ff.; Zielinski, aaO. (Fn. 73), S. 125 f. 必須說明的

緊 接著作出 的第三個 推論即放 棄不法體 系中的結 果非價。

Armin Kaufmann與其弟子Zielinski均認為,刑法規範的目的,不是 外界法益狀態變動,而是試圖以刑事制裁制約受規範者,以令其實 施合法行為,這是一種規範取向的行為制約。刑法規範能只作用於 目的行為78,目的行為又來自於人的意志,因此規範的重心應是行 為「意志內涵」與「規範」間的關係,只要行為人透過意志驅動違 反刑法規範的客觀行為,即可完整而獨立地證立行為非價;結果的 出現或可歸責與否,只是目的行為實施之後,接連產生於客觀世界 的後果,一來不屬於規範對目的行為的管制範圍79,二來法益侵害 結果的出現,往往只是個案中無法由目的行為完全決定的偶發事件

(Zufall)80,「結果非價」當然不屬於不法體系,行為非價可以 單獨證立刑事不法81。這樣的見解表現在釋義學上,最重要的推論 就是既遂犯與未遂犯的刑責問題,按照Armin Kaufmann的看法,

既了未遂與既遂犯的不法內涵與其對應的刑責,理論上應該相同,

因為兩者都構成了完整的行為非價,結果的出現充其量只是未遂犯 的減刑事由而已,未了未遂則因尚未實現充分的行為非價內涵,刑 責 上 則 必 須 減 刑 處 理82, 結 果 非 價 無 論 如 何 只 能 是 刑 罰 需 求

(Strafbedürfnis)的考量83,而與不法內涵的實質證立無關84

是,雖然Armin Kaufmann的討論多集中於刑法的規範理論,但作為Welzel門生 的Armin Kaufmann 並 未 完 全 放 棄 目 的 行 為 論 的 存 有 論 結 構 , 只 不 過 Armin Kaufmann強調存有論結構下的規範理論側面而已。

78 Kaufmann, aaO. (Fn. 74), S. 154.

79 Zielinski, aaO. (Fn. 73), S. 142 ff., 204 f.

80 Zielinski, aaO. (Fn. 73), S. 130.

81 Kaufmann, aaO. (Fn. 74), S. 169 f.; Zielinski, aaO. (Fn. 73), S. 136 ff.

82 Armin Kaufmann, Die Dogmatik im Alternativ-Entwurf, in: ders., Strafrechts-dogmatik zwischen Sein und Wert, 1982, S. 243 f.

83 Zielinski, aaO. (Fn. 73), S. 205 ff.

「波昂學派」的見解完全否定法益侵害與結果非價在不法體系 中的地位,不法概念成為「單一行為非價論」85,這樣的看法雖然 源自目的行為論,但是許多目的行為論之支持者卻大加撻伐排除結 果非價的看法,因為主觀的目的性不可以沒有目標,其目標就是法 益侵害,若認為法益侵害實現不屬於不法,則無異認為主觀目的 性的實現化過程與不法無關,這樣的見解違反目的行為論的原始論 點86

將不法概念完全封鎖在行為非價的見解雖然未為後繼德國學者 接受,但他們的看法卻闡明了目的行為論倡導「行為具有獨立於結 果的不法內涵」以來,構築不法概念時的難題:第一,當不法行為 具有獨立於結果的內涵,而結果出現又非由行為人完全支配時,如 何 將 結 果 非 價 融 入 不 法 體 系 , 自 然 成 為 棘 手 的 困 擾87; 第 二 , Welzel區別行為非價(反社會秩序的倫理性)與結果非價(法益侵 害),原意乃導向二元的評價標準,但是波昂學派並未繼承這樣的 看法,而是重新回溯至以法益保護為中心的一元判準,「法益保

84 不過必須注意,縱然結果非價被認為是刑罰需求的問題,但Zielinski仍主張刑 罰需求的認定必須倚賴迴避可能性的結果歸責判斷,Vgl. Zielinski, aaO. (Fn.

73), S. 211 ff.

85 Vgl. Hans Joachim Hirsch, Handlungs-, Sachverhalts- und Erfolgsunwert, in: Dieter Meurer-GS, 2002, S. 7.

86 Z.B. Hans Joachim Hirsch, Der Streit um Handlungs- und Unrechtslehre, insbesondere im Spiegel der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TeilⅡ), in: ders., Strafrechtliche Probleme, 1999, S. 367 ff. Aähnliche Meinungen siehe auch Hans-Joachim Rudolphi, Inhalt und Funktion des Handlungsunwertes im Rahmen der personalen Unrechtslehre, in: Reinhart Maurach-FS, 1972, S. 55, 64.

87 Manfred Maiwald, Die Bedeutung des Erfolgsunwerts im Unrecht, Die Bedeutung des Erfolgsunwertes im Unrecht – Der Einfluss der Verletztenposition auf eine dogmatische Kategorie, in: Heinz Schöch (Hrsg.), Wiedergutmachung und Strafrecht, 1987, S. 65 ff.

護」為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實質內涵的共同根源88,但是在法益侵 害的前階段則另立以「法益危險」為導向的行為非價,最後則再將 結果非價的考量排除於不法內涵之外,這樣的想法實乃現代刑法學 從「行為規範」(Verhaltensnorm)角度詮釋行為非價的先聲,原 先其目的雖是法益保護,但是實際結果卻是建構出具獨立內涵的行 為規範系統89;最後,波昂學派反對單以評價規範判斷不法的看 法,主張不法乃用以預防未來社會成員有可能的違反規範行為,不 法的判定除了評價規範以外,還必須考量規範的政策功能90,此一 視角亦開啟未來將不法概念與一般預防機能結合的可能性91

單一的行為非價論雖然未受學說的接受,但其以融合規範理論 與目的行為論的見解,卻間接開啟了第二波對結果非價不法意義的 反動92,相關的學理不再完全強調結果非價必須放棄,毋寧重新以

88 Kaufmann, aaO. (Fn. 71), S. 275: „Aus der Zweckbestimmung – Rechtsgüterschutz durch Stärken der rechtstreuen Haltung – ergibt sich, daß das Strafrecht fragmentarisch sein darf, ja sein muß.“

89 Kaufmann, aaO. (Fn. 71), S. 75.

90 Kaufmann, aaO. (Fn. 71), S. 75.

91 Klaus Lüderssen, Erfolgszurechnung und „Kriminalisierung“. Die Jurisprudenz vor der Toren der Soziologie – Forschungsfragen an Adresse der Kriminologen, in: Paul Bockelmann-FS, 1979, S. 190 ff.; Günther Jakobs, Strafrechtliche Zurechnung und die Bedingungen der Normgeltung, in: Ulfrid Neumann u.a. (Hrsg.), Verantwortung in Recht und Moral, 2000, S. 57 ff.

92 本文所謂第二波對結果非價的反動,非指任何接受「行為規範」觀點的學者,

例如Günther Jakobs與Wolfgang Schild雖然完全從行為規範的角度證立刑事責 任 , 但 仍 堅 持 不 法 階 層 中 必 須 審 查 結 果 非 價 , 在 此 毋 寧 指Wolfgang Frisch與 Klaus Lüderssen仿效波昂學派將結果非價所反應的法益保護機能弱化,將之取 向 於 刑 罰 需 求 與 刑 事 政 策 必 要 性 的 角 度 。 有 關Jakobs與 Schild之 見 解 , 參 見 Günther 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AT), 2. Aufl., 1991, § 6 Rn. 75 ff.;

ders. aaO., S. 63 ff.; Wolfgang Schild, Zurechnung zum Verhaltensunrecht, in:

Günther Jakobs-FS, 2007, S 601 ff.

「『行為規範』/『制裁規範』或『結果發生之社會心理功能』」

的新包裝行銷93,詮釋行為與結果非價的關係94

「行為規範」綜合了早期「評價規範」與「決定規範」的論理 內涵,強調規範不僅用以評價行為是與規範期待相符,還必須能

「禁止或誡命」受規範者,使其恪遵行為規範,行為規範兼具評價 與決定規範的雙重功能95;至於行為規範的具體內涵,必須與法益 的完整保護相結合,受到禁止的行為態樣必須有法益侵害的高度可 能性,也必須是社會秩序所不容許者96,基本上這是一種從行為時

(ex ante)的情況所決定的不容許之法益危險製造97;然而,當行 為人違反了行為規範的要求,製造了法益不容許的風險時,並不必 然完全證立實施刑事制裁的必要性98,在此還必須考慮「制裁規 範」的問題。所謂的「制裁規範」則是從刑事政策與社會反應的需 求上,考量刑罰的社會反應以及刑事制裁必要性後,用以限制行為 規範違反者的處罰條件,這些處罰條件將與行為規範的違反,共同 構成不法的可罰性前提99,任何構成要件除了行為規範的違反之

93 有關 德 國 學說 上兩 波 對 結果 非價 概 念 反省 的概 述 , 參見 Schroeder, aaO. (Fn.

64), 172 ff.

94 Wolfgang Frisch, Vorsatz und Risiko, 1983, S. 57 ff.; Lüderssen, aaO. (Fn. 91), S.

193 ff. 國內文獻的討論,參見許玉秀,刑罰規範的違憲審查標準,載:民主.

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92-399,2005年9月;蔡 聖偉,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兼論刑法上行為規範與制裁規範的區 分,政大法學評論,91期,頁355-369,2006年6月。

95 Münzberg, aaO. (Fn. 18), S. 62 ff.; Wilhelm Gallas, Zur Struktur des strafrechtlichen Unrechtsbegriffs, in: Paul Bockelmann-FS, 1979, S. 158 f.; Frisch, aaO., S. 59.

96 Münzberg, aaO. (Fn. 18), S. 142 ff.

97 Frisch, aaO. (Fn. 94), S. 72 ff.; ders., Tatbestandsmäßiges Verhalten und Zurechnung des Erfolges, 1988, S. 70 ff.

98 Frisch, aaO. (Fn. 94), S. 60 ff.

99 Münzberg, aaO. (Fn. 18), S. 68 ff.; Frisch, aaO. (Fn. 94), S. 60 ff.

外,還必須考量其他的刑事政策理由以附加其他的可罰性條件,後 者的考量即為制裁規範的層面100

外,還必須考量其他的刑事政策理由以附加其他的可罰性條件,後 者的考量即為制裁規範的層面1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