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牛銘實(2008)。「兩岸關係和國家安全民意調查」(無研究計畫案號),美國杜克大學亞太 安全研究中心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第74期,頁33-60。

   (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 認同》,頁27-51。台北:業強。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 學刊》,第1期,頁5-39。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9—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99 卷,第2期,頁5-39。

吳玉山(1999)。〈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結構與理性〉,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結構與理性〉,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 兩岸關係理論》,頁153-210。台北:五南。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杜素豪、廖培珊(2007)。〈態度量表中的回答模式:以「外來人口影響」與「兩岸統合」

兩題組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11卷,第2期,頁3-51。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

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心:台灣選舉中的政治符號〉,《選舉研 究》,第11卷,第2期,頁1-41。

耿曙(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岸研究〉,《中國大陸研—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岸研究〉,《中國大陸研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岸研究〉,《中國大陸研 究教學通訊》,第71期,頁1-6。

   (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 卷,第3期,頁1-32。

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 與研究》,第42卷,第6期,頁1-27。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09)。〈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 勢分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網站。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

tonduID.htm。2009/05/30。

張佑宗(2006)。〈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以台灣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 吳政治學報》,第22期,頁121-60。

張茂桂(1993)。〈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 233-78。台北:業強。

盛治仁(2001)。《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 期,頁143-86。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認同、利益、威脅與認同、利益、威脅與 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1-22。

陳陸輝、耿曙、涂萍蘭、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 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2期,頁87-125。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 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頁1-20。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

傅恆德(2003)。《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台北:韋伯文化。

游盈隆(1996)。《民意與臺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1990年代臺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 旦。

黃俊傑(2000)。〈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黃俊傑(主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黃俊傑(主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黃俊傑(主編),

《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頁260-95。台北:正中。

蕭高彥(2004)。〈國族民主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11期,頁1-33。

閻學通、漆海霞(2005)。《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Vol. 44, No. 4:484-512.

Dittmer, Lowell (2005). “Taiwan’s Aim-Inhibited Quest for Identity and the China Factor.” Journal of Asian & African Studies, Vol. 40, No. 1/2:71-90.

Hendry, David F. (1995). Dynamic Econometrics.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eh, John Fuh-Sheng (2005). “The Uneasy Status Quo i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wan’s Public Opin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pei, Taiwan, September 24.

Hsieh, John Fuh-Sheng, and Emerson M. S. Niou (1996). “Salient Issues in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Electoral Studies, No. 15:219-35.

    (2005). “Measuring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on Taiwanese Independence.” China Quarterly, No. 181:158-68.

Keng, Shu (2007).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No.

32:63-80.

Keng, Shu, Lu-huei Chen, and Kuan-bo Huang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Vol. 42, No. 4:23-66.

Lacy, Dean (2001). “A Theory of Nonseparable Preferences in Survey Respon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5, No. 2:239-58.

Liu, I-chou, and Szu-Yin Ho (1999). “The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of the Taiwan People.”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5, No. 3:1-34.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Vol. 44, No. 4:555-67.

臺灣民主季刊

    (2008). “The China Factor in Taiwan’s Domestic Politics.” In Philip Paolino and James Meernik (eds.),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Challenges in Transformation (pp. 167-81).

Aldershot, UK & Burlington, VT: Ashgate Press.

Rigger, Shelley (1999). “Social Sci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ritique.” Pacific Affairs, Vol. 72, No. 4:537-52.

    (2001).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What It Means, and Why the Taiwanese Prefer It.”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14, No. 2:103-14.

Shaw, Carl K. Y. (2002). “Modulations of Nationalis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sues & Studies, Vol. 38, No. 2:122-47.

Jia-wei Li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and research method.

Shu Ke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aishang studies.

Lu-huei Chen is research fellow at Election Study Cen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political behavio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Pragmatic or Idealistic? Measuring th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