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文

丸山升,「作為問題的1930年代-從『左聯』研究、魯迅研究的角度談起」,

世紀中國網,2005年12月27日。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5727>

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0)。

子安宣邦,「『世界史』和日本近代的觀點」,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 年12月),頁243~248。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4)。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近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

2004)。

王屏,「論日本人『中國觀』的歷史變遷」,日本學刊(北京),第2期(2003 年),頁33~47。

王曾才,西洋現代史(台北:東華,2000)。

代田智明,「論竹內好-關於他的思想、方法、態度」,世界漢學(北京), 第1期(1998年),頁64~73。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 吳曉東,「何謂『文學的自覺』」,上海文學(上海),02期(2006年),頁78~80。

李政勛,「『東亞』,『竹內好』,『去』國民國家」,發表於「城流鄉動:2007 年文化研究會議暨第八屆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台北:中華民國文化研究 學會,2007年1月6-7日)。

周佳榮,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香港:商務,1994)。

孫歌,「在大陸語境中『翻譯』竹內好-進出政治正確的中國論述」,中國 大陸研究,第50卷第1期(2007年3月),頁69~84。

---,「作為方法的日本」,文化研究網,1995年3月。

<http://www.cul-studies.com/old/asp/list3.asp?id=92&writer=sunge>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主體彌散的空間:亞洲論述之兩難(南昌:

江西教育,2002)。

<http://www.cul-studies.com/old/asp/list3.asp?id=89&writer=sunge>

---,「極限狀態下的政治感覺」,開放時代(廣州),第1期(2004年),頁 150~158。

---,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2005)。

---,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2001)。

---,「亞洲知識共同體」,國立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講座,2004年4 月28日、5月4日、5月5日。<http://www.cecs.nctu.edu.tw/ec-08/ec8-2.html>

孫歌、陳光興、白永瑞,「關於東亞論述的可能性」,陳光興個人網頁,2004 年12月。<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chen_kuanghsing05.htm>

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中國事務網,

2001年3月23日。<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67>

郜元寶,「文學家的基本立場-竹內好的魯迅論」,上海文學(上海),第2 期(2006年),頁81~89。

張君玫,「『心的劃界與翻譯』:作為一個後殖民的言說主體」,交通大學社 會與文化研究所,2006年4月27日。<http://www.cecs.nctu.edu.tw>

張崑將,「關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子安宣邦為中 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59~288。

陳光興,「『亞洲』作為方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7期(2005年3月),

頁133~178。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

陳光興訪談,陳祐禎整理,「文化『間』實踐的可能性:與孫歌對話」,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9期(2003年3月),頁201~235。

曾倚萃,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超克亞洲的知識脈絡(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8)。

程凱,「思想如何成為自身的-解讀『竹內魯迅』的一種線索」,2006年1 月4日。<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literature/200601/3257.html>

黃俊傑,「子安宣邦對東亞『現代性』的再思考」,收入子安宣邦著,陳瑋 芬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頁203~217。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溝口雄三、汪暉,「沒有中國的中國學」,讀書(北京),第4期(1994年),

頁82~87。

溝口雄三、孫歌,「關於『知識共同體』」,開放時代,2004年3月29日。

<http://www.opentimes.cn/tp/jchg/2004/03-0329-001.htm>

葛兆光,「重評90年代日本中國學的新觀念──讀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 中國》」,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2年12月。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9009.htm>

---,「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

「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12月),頁183~206。

劉堃,「『文學者』魯迅──竹內好的兩讀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 州),第3期(2006年),頁87~102。

薛毅,「現代價值與東方理想──讀竹內好的《近代的超克》」,華東師範大 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06年11月25日。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2605_2.htm>

韓毓海,「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變奏」,中國評論網,2006年10月19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3/2/0/100232053.html?coluid=

21&kindid=273>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91)。

蘆恒,「文明論與地域共同體-新世紀初韓國人的東亞觀」,國際邊緣網,

2005年11月28日。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sia/02.htm>

二、英文

Takeuchi, Yoshimi, What Is Modernity? Writings of Takeuchi Yoshimi, trans. by Richard F. Calichm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聯絡作者:吳珮蒨

地址:80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E-mail:Lavender1999@hotmail.com

聯絡作者:辛翠玲

地址:80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 E-mail:clshin@mail.nsysu.edu.tw

收稿日期:2007年12月14日 審查通過:2008年5月23日 責任編輯:蔣逸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