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及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在科技變遷、科技導向的社會中,團體及環境的惡化、來自工作場合 的新要求,以及社會本身不斷的改變,都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壓力(陳鏡如,

2003)。台灣工作者工時偏長,近幾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工作者的工作壓 力感受越來越大,長期工作壓力所導致的疲勞問題,可能產生不利健康的 行為、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危害工作者家庭與社會功能,更可能損及公共 安全與社會整體福祉(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

根據民國93年一份針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內容與時間調查」的研究發 現,以每週工作40小時來說,教師每週上課約14小時、改作業或考卷約6.2 小時、準備教學約5.6小時、與家長聯絡或溝通約1.7小時,其他如行政工 作、導護、學校事務等約9.7小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

作的傾向,老師平均每天加班2.1小時,51.13%的老師想轉業,這都說明 教師的工作內容相當繁複(羅水德,2004)。超時工作對教師乃家常便飯,

因而影響工作品質,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都不斷壓抑教師的身心健康,

逐漸出現各種身心症狀。

張琰(1999)認為造成長期壓力的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些小小要求 日積月累所致,人們常相信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外界、工作、同事、經濟,

但壓力的真正起源還是內心,換言之,你是自己施加壓力給自己。Nagel &

Brown(2003)研究發現近三十年來,教師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若有再 次選擇的機會,有三分之一的現職教師不願再進入教育現場,有30%的教 師在執教的第五年就想離開;Munt(2004)的研究指出過大的工作壓力 使教師精神衰弱,可見教師工作壓力不只國內教師存在,國外教師也為其 所苦。黃義良(2001)指出教師這一角色,已經不再是昔日人人稱羨的「鐵 飯碗」,而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蘇國興(2003)亦提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 源很多,舉凡學生行為與學習問題、教師專業知能與個人發展、人際關係、

家長意識的提高、行政配合與支持、九年一貫課程的衝擊、社會加諸於教 師能力的要求,都讓教師面臨更甚往昔的角色扮演,這一切不斷加重教師 的工作壓力。

學校是培育學生健全人格、促進良好生活適應的主要場所,而教師是 學校教育的主要推動者(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2005),也就是說百 年樹人的教育的品質取決於師資的良窳,可是當教師身心俱疲、自顧不 暇,又怎能有餘力專注於教學上。何況現在教師所肩負的社會期望不只在 於教會學生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品性才德、處理學生偏差行為,

Kyriacou & Chien (2004)認為造成教師壓力的主因是教育政策的改變與 大量的工作,再加上社會大眾對於教師工作負擔的誤解、學生管教、師生 親溝通等,何金針(2009)則認為教育工作重視人的身心靈全方位輔導工 作,教育的對象是多樣化的,老師常為行為偏差學生傷透腦筋;再加上教 育制度的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短時間內傳統與創新需求不斷累 加,使得教師感覺過度負荷,這些永不間斷的要求與挑戰,都一直增加教 師的壓力。郭生玉(1992)研究發現當教師投入大量心力與精神在教學之 中,卻無法得到正面回饋,容易造成教師的失落感,工作壓力便累積而生,

對於教育品質的專業性與教師的身心健康,都造成相當影響。

「壓力是一種阻力,也可能是一種助力」,但研究證明長時間處於高 度壓力狀態下,多會對個體產生許多負面的身心影響。Kyriacou & Sutcliffe 在1979年調查發現有十六種症狀與壓力有關,依次是疲勞、挫折、憤怒、

緊張、焦慮、壓抑、神經質、頭痛、心跳加快、沒有能力應付的感覺、失 聲、高血壓、恐懼、胃酸、流淚、出汗(引自王以仁等,2005)。

教師是一項助人的專業職業,也是一種良心事業,這樣工作需要投入 很大的精神與時間,需要花許多心力在學生身上,也因此會有極大的壓力

(陳聖芳,1999)。既已知工作壓力會造成負面身心影響,而身心不健康 的教師又難以有良好的教學表現、師生關係,為增加教學成效也維持教師 身心健康,希望藉由本研究瞭解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之影響,提供教 育當局、學校或教師個人參考,藉以紓解教師工作壓力,促進教師自覺身 心健康,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和自覺身心健康分佈情形。

二、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身心健康的關係。

四、探討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之後,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 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之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狀況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 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有何關係?

五、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是否能預測自覺身心健 康?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

三、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上有顯著相關。

四、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能有效預測自覺身心健

康。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有關之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國中教師

本研究所稱國中教師,係指97學年度經由教育行政當局依法聘任至桃 園縣國民中學,具有合格教師資格,含導師、科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之 教師,不包括實習、代課(理)教師。

二、個人背景變項

本研究中所稱的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兼任職務。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年齡:指研究對象實際年齡,以出生年月區分。

(三)教學年資:指學校教師從事學校教育及相關事務之實際年資。

(四)婚姻狀況:區分為未婚、已婚、離婚、其他。

(五)教育程度:區分為專科(含以下)、大學、碩士、博士。

(六)兼任職務:區分為教師兼行政、教師兼導師、專任教師。

三、工作壓力

係指教師在學校系統中執行工作角色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本研究將教 師工作壓力分為工作負荷、學校行政、個人發展、學生行為、人際關係五 個向度,利用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工作壓力越大,越低則反之。

四、自覺身心健康

本研究將身心健康定義為自覺性的,除臨床醫學上的疾病診斷以外,

亦強調個人主觀認定之健康情況,以五個向度來衡量,包括身體不適、焦 慮反應、憂鬱反應、身體適能、人際互動,利用自編問卷的得分推測受試 者的身心健康,得分越高表示自覺身心健康越差,越低則反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研究方法限制:本研究屬於橫斷式的調查研究,故無法提供因果關係 推論上的確切證據。

二、研究對象限制:本研究對象僅限於97學年度桃園縣國民中學合格教 師,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母群體,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之國民中學教 師。

三、研究工具限制:本研究工具為自編結構式問卷,所測得的個人背景變 項、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等資料,僅限於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另答題者可能因部分問題敏感而產生自我防衛的心理,不願作答、填 答時有所保留或不真實,因而影響研究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