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 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林 家 鈺 撰 中華民國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學生:林 家 鈺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現況,並探 討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的相關情形,以及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 分析教師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桃園縣國中教 師,以隨機抽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380 份,回收率90.5%。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屬於中高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兩項為工作負荷 及學生行為。而女性教師有較高的工作負荷壓力,40歲以下教師有較高 的個人發展壓力,導師的工作壓力高於行政或專任教師。 二、 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屬於中等程度,其中較差的前兩項為身體不適 及焦慮反應。而女性教師有較多的身體不適感及焦慮反應,單身者有較 多的焦慮反應,導師的自覺身心健康最差。 三、 工作壓力能有效預測其自覺身心健康,並解釋其總變異量41.0%,在控 制個人背景變項後,「身體不適」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工作負荷」及「個 人發展」,「焦慮反應」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工作負荷」、「個人發展」 及「人際關係」,「憂鬱反應」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個人發展」及「人 際關係」,「生活適能」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個人發展」及「學生行為」, 「人際互動」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個人發展」及「人際關係」。整體而 言,研究對象「個人發展」、「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學生行 為」等壓力越大,其自覺身心健康越差,其中以「個人發展」最具影響 力,而「人際關係」次之。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建議,提供教育當局、學校或教師個人參考,藉 以紓解教師工作壓力,促進教師自覺身心健康。 關鍵詞: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 iv.

(4) Research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Student : Lin Chia-yu. Advisor : Chen Cheng-y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s between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To analyze the predictability between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after controlling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targeted group of this study mainl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which were tested by randomly sending them with the Self-edited structure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There were 38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The retrieved probability was 90.5%. The major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Work stress of subjects were above the average. The two primary causes of work stress among subjects were workload and student’s behavior. Female teachers got higher workload stress, and teahers that below the age of 40 got higher stress from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class leader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got higher work stress than administrators or designated teachers. 2. The perceived Well-Being of subjects reached the middle level.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f physical discomfort and anxiety responses are the worst. Female teacher got more physical discomfort and anxiety responses. Unmarried persons got more anxiety responses. The class leader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got the worst perceived v.

(5) Well-Being. 3. The level of work stres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perceived Well-Being (adjust R2 =41.0%). After controlling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primary predictors of physical discomfort are workload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primary predictors of anxiety are workloa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predictors of compression ar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predictors of life fitness ar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behaviors. The primary predictor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ar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ver all, the higher. level. of. subjects'. stress. from.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orkload and students’ behaviors leads to the more worse of perceived Well-Be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powerful fact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second one. Due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to th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school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lieve. work stress and promoting perceived Well-Being of teachers.. Topic Keywor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ork Stress 、Perceived Well-Being. vi.

(6) 誌謝 首先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陳政友老師的悉心指導與鼓勵,不斷與我 討論與研究論文的方向與方法,讓我瞭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也感謝李 思賢教授和黃雅文教授撥冗審查研究計畫與論文,巨細靡遺地給予指正 與建議,引導我對研究問題看的更深、更廣,並嘗試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感激各位老師讓我的論文更加完整,使我獲益良多。 感謝研究所同窗三年的好友們,沒有你們的陪伴,研究所生活不會 這麼開心、有趣,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和成長,也互相幫忙與關心,都是 我珍貴的回憶,多麼慶幸能認識你們,與你們一起求學。感謝源美、美 娟、俊任、秋蓉、敏萍、玲玲、慧如等好友們陪在我身旁,謝謝你們在 忙碌中常撥時間陪我聊天,給我開導,聽我吐苦水,安慰焦躁暴走的我, 讓我一直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也感謝各校協助發放問卷以及於百忙之 中為我填答問卷的桃園縣國中教師們,沒有你們抽空協助問卷填寫及回 收,我便無法完成此一論文。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們,特別是媽咪,我想我念了研究所一定讓你 感到很開心及驕傲,而我即將要畢業了!啟瑞,姊姊一直記得你說:「你 要去工作讓我念研究所的話」,放心吧!你還不用花錢姊姊也畢業啦! 感謝所有研究所期間曾給予我溫暖眼神與鼓勵話語的師長、同事、同 學、好友及家人們,在此由衷誌謝。. 願大家平安喜樂,幸福美滿。. 家鈺.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vii.

(7) 目次 書名頁.........................................................................................................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ii 授權書.......................................................................................................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誌謝..........................................................................................................vii 目次.........................................................................................................viii 圖目次........................................................................................................x 表目次......................................................................................................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6 第六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自覺身心健康的意涵與相關研究....................................26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或架構................................................................37 viii.

(8)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 之分佈情形........................................................................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自覺身心 健康的關係........................................................................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78 第四節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之預測....................79 第五節 討論....................................................................................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98. 參考文獻..............................................................................................104 中文文獻........................................................................................104 英文文獻........................................................................................112. 附 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114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信函..................................................................115 附錄三 預試問卷..................................................................................127 附錄四 正式問卷..................................................................................131 ix.

(9) 圖目次 圖 2-1-1. 一般適應症候群.....................................................................12. 圖 2-1-2. Kyriacou & Sutcliffe 教師研究壓力模式..............................14. 圖 2-1-3. Moracco & McFadden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6. 圖 2-1-4. Tellenback , Brenner & Lofgren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7. 圖 3-1-1. 研究架構................................................................................37. 表目次 表2-2-1.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21. 表2-2-2. Smith健康四模式....................................................................28. 表3-2-1. 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38. 表3-3-1.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各向度信度分析表.................................46. 表3-3-2. 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各向度信度分析表.........................46. 表4-1-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51. 表4-1-2.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各分量表之得分.....................................55. 表4-1-3.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各分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56. 表4-1-4. 研究對象自覺身心健康各分量表之得分.............................60. 表4-1-5. 研究對象自覺身心健康各分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63. 表4-2-1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0 表4-2-2.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身心健康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4. 表4-3-1.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分析摘要表.....78. 表4-4-1.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及工作壓力等預測變項之 共線性診斷..............................................................................80. 表4-4-2.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身體不適之 複迴歸分析..............................................................................84. 表4-4-3.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焦慮反應之 複迴歸分析..............................................................................85 x.

(10) 表4-4-4.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憂鬱反應之 複迴歸分析..............................................................................86. 表4-4-5.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生活適能之 複迴歸分析..............................................................................87. 表4-4-6.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人際互動之 複迴歸分析..............................................................................88. 表4-4-7.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 複迴歸分析..............................................................................89. x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 及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在科技變遷、科技導向的社會中,團體及環境的惡化、來自工作場合 的新要求,以及社會本身不斷的改變,都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壓力(陳鏡如, 2003)。台灣工作者工時偏長,近幾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工作者的工作壓 力感受越來越大,長期工作壓力所導致的疲勞問題,可能產生不利健康的 行為、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危害工作者家庭與社會功能,更可能損及公共 安全與社會整體福祉(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 根據民國93年一份針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內容與時間調查」的研究發 現,以每週工作40小時來說,教師每週上課約14小時、改作業或考卷約6.2 小時、準備教學約5.6小時、與家長聯絡或溝通約1.7小時,其他如行政工 作、導護、學校事務等約9.7小時(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 同年進行的「全國教師工作時間調查」,發現81.7%的全國教師有超時工. 1.

(12) 作的傾向,老師平均每天加班2.1小時,51.13%的老師想轉業,這都說明 教師的工作內容相當繁複(羅水德,2004)。超時工作對教師乃家常便飯, 因而影響工作品質,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都不斷壓抑教師的身心健康, 逐漸出現各種身心症狀。 張琰(1999)認為造成長期壓力的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些小小要求 日積月累所致,人們常相信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外界、工作、同事、經濟, 但壓力的真正起源還是內心,換言之,你是自己施加壓力給自己。Nagel & Brown(2003)研究發現近三十年來,教師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若有再 次選擇的機會,有三分之一的現職教師不願再進入教育現場,有30%的教 師在執教的第五年就想離開;Munt(2004)的研究指出過大的工作壓力 使教師精神衰弱,可見教師工作壓力不只國內教師存在,國外教師也為其 所苦。黃義良(2001)指出教師這一角色,已經不再是昔日人人稱羨的「鐵 飯碗」,而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蘇國興(2003)亦提出教師的工作壓力來 源很多,舉凡學生行為與學習問題、教師專業知能與個人發展、人際關係、 家長意識的提高、行政配合與支持、九年一貫課程的衝擊、社會加諸於教 師能力的要求,都讓教師面臨更甚往昔的角色扮演,這一切不斷加重教師 的工作壓力。. 2.

(13) 學校是培育學生健全人格、促進良好生活適應的主要場所,而教師是 學校教育的主要推動者(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2005),也就是說百 年樹人的教育的品質取決於師資的良窳,可是當教師身心俱疲、自顧不 暇,又怎能有餘力專注於教學上。何況現在教師所肩負的社會期望不只在 於教會學生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品性才德、處理學生偏差行為, Kyriacou & Chien (2004)認為造成教師壓力的主因是教育政策的改變與 大量的工作,再加上社會大眾對於教師工作負擔的誤解、學生管教、師生 親溝通等,何金針(2009)則認為教育工作重視人的身心靈全方位輔導工 作,教育的對象是多樣化的,老師常為行為偏差學生傷透腦筋;再加上教 育制度的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短時間內傳統與創新需求不斷累 加,使得教師感覺過度負荷,這些永不間斷的要求與挑戰,都一直增加教 師的壓力。郭生玉(1992)研究發現當教師投入大量心力與精神在教學之 中,卻無法得到正面回饋,容易造成教師的失落感,工作壓力便累積而生, 對於教育品質的專業性與教師的身心健康,都造成相當影響。 「壓力是一種阻力,也可能是一種助力」,但研究證明長時間處於高 度壓力狀態下,多會對個體產生許多負面的身心影響。Kyriacou & Sutcliffe 在1979年調查發現有十六種症狀與壓力有關,依次是疲勞、挫折、憤怒、. 3.

(14) 緊張、焦慮、壓抑、神經質、頭痛、心跳加快、沒有能力應付的感覺、失 聲、高血壓、恐懼、胃酸、流淚、出汗(引自王以仁等,2005)。 教師是一項助人的專業職業,也是一種良心事業,這樣工作需要投入 很大的精神與時間,需要花許多心力在學生身上,也因此會有極大的壓力 (陳聖芳,1999)。既已知工作壓力會造成負面身心影響,而身心不健康 的教師又難以有良好的教學表現、師生關係,為增加教學成效也維持教師 身心健康,希望藉由本研究瞭解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之影響,提供教 育當局、學校或教師個人參考,藉以紓解教師工作壓力,促進教師自覺身 心健康,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和自覺身心健康分佈情形。 二、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自覺身心健康的關係。 四、探討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之後,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 影響。. 4.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之現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狀況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 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有何關係? 五、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是否能預測自覺身心健 康?.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自覺身心健康會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 三、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上有顯著相關。 四、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能有效預測自覺身心健. 5.

(16) 康。.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有關之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國中教師 本研究所稱國中教師,係指97學年度經由教育行政當局依法聘任至桃 園縣國民中學,具有合格教師資格,含導師、科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之 教師,不包括實習、代課(理)教師。 二、個人背景變項 本研究中所稱的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兼任職務。 (一)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二)年齡:指研究對象實際年齡,以出生年月區分。 (三)教學年資:指學校教師從事學校教育及相關事務之實際年資。 (四)婚姻狀況:區分為未婚、已婚、離婚、其他。 (五)教育程度:區分為專科(含以下)、大學、碩士、博士。 (六)兼任職務:區分為教師兼行政、教師兼導師、專任教師。. 6.

(17) 三、工作壓力 係指教師在學校系統中執行工作角色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本研究將教 師工作壓力分為工作負荷、學校行政、個人發展、學生行為、人際關係五 個向度,利用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工作壓力越大,越低則反之。 四、自覺身心健康 本研究將身心健康定義為自覺性的,除臨床醫學上的疾病診斷以外, 亦強調個人主觀認定之健康情況,以五個向度來衡量,包括身體不適、焦 慮反應、憂鬱反應、身體適能、人際互動,利用自編問卷的得分推測受試 者的身心健康,得分越高表示自覺身心健康越差,越低則反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研究方法限制:本研究屬於橫斷式的調查研究,故無法提供因果關係 推論上的確切證據。 二、研究對象限制:本研究對象僅限於97學年度桃園縣國民中學合格教 師,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母群體,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之國民中學教 師。. 7.

(18) 三、研究工具限制:本研究工具為自編結構式問卷,所測得的個人背景變 項、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等資料,僅限於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另答題者可能因部分問題敏感而產生自我防衛的心理,不願作答、填 答時有所保留或不真實,因而影響研究結果。.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包括第一節「教師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自覺身心健康的意涵與相關研究」及第三節「工作壓力與自覺身 心健康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壓力的定義與理論: 壓力這個名詞源自於物理學及工程學,意指將力量加諸到某一種物體 或系統上,使其變形扭曲。1929年生理學家Cannon首先將壓力概念應用 在生物學,指出具有壓力的事件會影響個人的生、心理,是提出面對壓力 時身體如何反應的第一人。1956年內分泌學家Selye將壓力帶入社會科學 領域,認為壓力是對任何要求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反應,當個體面對刺激 時,身體各器官會產生適應性反應,並且需要重新回到正常狀態。 1983年Selye提出壓力是無法避免的,他將壓力分為四大類:(1)優 壓(good stress):愉快、可激發潛力的壓力。(2)劣壓(bad stress): 不愉快、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的壓力。(3)高壓(overstress):超過個 人能力所能承受的壓力。(4)低壓(understress):個人可承受的壓力或. 9.

(20) 可能無壓力的情況。 Lazarus(1966)提出壓力為一種涉及有機體無法有效應付某些未來刺 激的心理狀態;Kaplan & Stein(1984)則認為壓力是一種由個體知覺環境的 要求具有威脅性,所引發生理及心理緊張的狀態,亦即是個體被迫要去處 理的任何情況;Robert & Angelo(2001)認為壓力是由外界行為、情境或事 件所造成特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因而引起個人產生的生理調適反應歷程 (引自王以仁等,2005)。 1984年Lazarus & Folkman綜合各方論點,提出壓力不僅是刺激也是一 種反應,壓力即是指個人對環境需求的負荷超過自己身心適應的程度,可 區分為刺激論、反應論、互動論三種理論。 (一)刺激論 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注重外在情境的刺激,強調壓力來源的重要 性,理論基礎為物理學的虎克定律(Hook’s Law),當物體所受的力量若 在彈性範圍內,則外力消失時物體會恢復原狀,若大於彈性範圍,則永久 變形,人亦是如此,如果外來的刺激或壓力過重,將造成生理或心理上長 時間的傷害。Canon於1932年提出個人面對壓力時會產生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反應,以適應生活,刺激理論著重以客觀標準來測量壓力,而. 10.

(21) 忽略個人對壓力認知與感受程度不同,面對壓力時會有不同的認知歷程與 處理方式(蘇國興,2003;曾瀞瑤,2004;丁淑萍,2005)。李勝彰(2003) 提出將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此刺激來自客觀存在的社會與外在環境的事 件,它使個體產生不適感。 (二)反應論 將壓力視為個體對於環境中不同壓力源產生之生理及心理的反應結 果,Selye(1956)將老鼠放置於壓力源下的實驗,發現老鼠在壓力下出現腎 上腺腫大,免疫組織萎縮,造成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提出不論壓力源 為何,皆會誘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人類在面對壓力時,腦下垂體會分泌 某種荷爾蒙,刺激腎上腺素,幫助身體對外界刺激採取緊急應變措施,稱 為「一般適應症候(GAS)」,也就是說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有共同的反應, 這些反應包含三個階段,如圖2-1-1所示。(潘正德,1995;黃惠惠,2002; 蘇國興,2003) 1.警覺反應期(stage of alarm reation): 個體知覺到壓力,並將訊息傳到全身,產生「戰或逃」的反應 2.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 個體對壓力產生抗拒反應,會嘗試各種因應方式以抗拒壓力刺激,也許. 11.

(22) 會產生焦慮、不安、急躁等症狀 3.衰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由於個體適應能力有限,長期且持久的壓力將導致身心疾病。 以反應取向來界定壓力,忽略同樣的生理反應可能來自不同的壓力情 境,忽略每一個體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所產生的反應可能有差異。(黃惠 惠,2002;蘇國興,2003;丁淑萍,2005)。. 正常抗壓程度 警告反應期. 抗拒期. 衰竭期. 圖2-1-1 一般適應症候群(引自黃惠惠,2002). (三)互動論 互動論將壓力視為個體對環境刺激經其主觀認知,對生理、心理、行 為反應三層面的影響,是環境刺激與個體間交互作用的一種關係,葉重新 (1998) 認為壓力是衝擊個人內外的一種刺激,是個人對內外環境事件 產生心理或心理上的反應,也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廖居治 (1999)認為壓力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交互作用的一種過程,此一過程. 12.

(23) 足以使人產生焦慮、緊張、或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火光祖(2005)提出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知覺環境刺激超過個體負荷而產生緊張狀態。 總結來說互動論認為壓力是當個人知覺到自己擁有的資源並無法滿足外 在環境的要求,或外在環境不能滿足個人的內在需求,在不平衡的感受與 認知中,經由個人對於環境的判斷與評估而產生了壓力感受。 Gmelch(1988)提出壓力循環模式:可以分為壓力源、個人知覺、 因應反應、結果四個階段。 1.壓力源:各種刺激與對個人的特殊要求。 2.個人知覺:個體對壓力所產生的反應,會因個人主觀認知而異。 3.因應反應:當個體認知無法應付工作負荷時,對壓力所產生生理或心理 的反應。 4.結果:個人長期承受強烈且負面的壓力,會加重不良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二、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研究取向,來自於一般壓力的研究模式,包含壓 力情境和壓力反應,壓力情境是一種刺激,為產生壓力的外在客觀環境或 事件,壓力反應是教師因外界刺激所作之調適因應,是一種身體和情緒的. 13.

(24) 症狀(邱從益,2004a)。Kyriacou & Sutcliffe是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先 驅,Moracco & McFadden與Tellenback , Brenner & Lofgren的模式均延伸 至其理論,以下分別探討此三種工作壓力模式: (一)Kyriacou & Sutcliffe模式 Kyriacou & Sutcliffe(1978)主張的教師壓力研究模式,認為教師 的壓力感受來自教師知覺環境的需求,而環境的要求可能來自他人所施加 的壓力,也可能是自我施加的壓力,如圖2-1-2所示。 7.教師個人特質:教師的屬性變項、人格 需求、適應信念、態度、價值系統. 1.可能 的壓力 源:物 理與心 理的. 2.評估 對個人 自尊和 安全是 否造成 威脅. 3.實際 的壓力 源. 4.適應 機轉: 減少壓 力的威 脅感受. 5.教師壓 力:負向 情緒,含 生理、心 理和行為 反應. 8.非職業的 壓力源 圖2-1-2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教師研究壓力模式. 14. 6.慢性壓 力症狀: 身心症、 心臟病、 胃潰瘍、 心理疾病.

(25) (二)Moracco & McFadden模式 Moracco & McFadden(1982) 參考Kyriacou & Sutcliffe 的理論模式 提出另一個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認為教師的壓力源包含學校內外在的環 境,分為潛在的壓力源與實際的壓力源,經由教師個人認知的評估機轉與 因應機轉,並受教師特質影響,決定壓力是否減少、有無出現反應動作、 或發展成長期而持續的負面壓力導致身心疾病,如圖2-1-3 所示。 此工作壓力理論有四個回饋圈,如下所述:(黃義良,1999;邱從益, 2004b) -A-表示壓力與因應機轉的關係,如因應機轉無法減低壓力時,潛在壓力 源便會發展為實際工作壓力。 -B-表示教師在壓力症候下運作的情形,這時教師會知覺更多的壓力。 -C-表示長期處於壓力下產生身心疾病時,教師需要家庭的協助。 -D-則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的成功與否的經驗以及其社會資源的支持與 否,都會影響評估結果,以及對於壓力事件的決定。. 15.

(26) D. 7.教師特質. 社 會 潛 在 壓 力 源. 1.工作. 過去 經驗. 人格 特質. 2.評估 機轉. 3.實際 壓力源. 價值 觀念. 4.因應 機轉. 5.壓力 徵兆. 6.長期 症狀. A B. 家 庭. C. 圖2-1-3 Moracco & McFadden (1982)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三)Tellenback , Brenner & Lofgren模式 Tellenback , Brenner & Lofgren(1983)也參考Kyriacou & Sutcliffe 理 論模式略做修正,認為學校的社會特質和教師的個人特質,都是造成教師 工作壓力的可能壓力來源,如圖2-1-4 所示: 1.學校壓力源和教師壓力反應間的關係 2.教師特質對於教師壓力的影響 3.評估、適應機轉和非職業性壓力源對壓力的關係. 16.

(27) 1.學校、 社會特質 3.可能的 壓力源. 5.一般性 緊張. 4.實際的 壓力源. 6.身心健 康損傷. 7.退出工作. 2.教師特質. 非職業性 的壓力源. 評. 估. 因應機制. 圖2-1-4 Tellenback , Brenner & Lofgren (1983)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綜合以上三種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可以知道教師感受到的工作壓力來 源有很多,不論是內在或外在因素都有交互作用,要瞭解及測量教師的工 作壓力程度,就需先瞭解會讓教師產生壓力的因素及來源為何。. 三、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工作壓力會造成個體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三方面的反應,在生理方面 的症狀包括神經、心血管循環、腸胃及肝膽、肌肉、皮膚等系統的疾病, 在心理方面有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疲憊、焦慮、憂鬱、冷漠、失眠及精神官. 17.

(28) 能症等症狀,在行為方面則可能因為長期的身心症狀,而導致藥物使用、 生活習慣改變、人際關係不良、自殺等現象(張耀騰、陳興一,2003)。 陸洛(1997)認為工作壓力是在個人(工作者)與環境(職場)的特異性 關係中產生的,並且工作壓力可能會對個人的福祇造成不良的後果。人的 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職場上打拼,如果以所處環境的時間長短來決 定環境對個人身心發展及生活適應的影響程度,除了家庭以外,工作對個 體的影響可能就是最廣最深的,既然工作與人有如此密切的關係,伴隨而 來的工作壓力便更值得重視(張郁芬,2001)。 黃智慧(2003)提出教師如長時間處於工作壓力之下,不但影響自身 的身心健康,更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工作動機,甚至影響教學效能、學生 學習及基礎教育品質。何金針(2009)指出工作與多重角色的衝突,會直 接影響其產生對教育政策不勝負荷的工作壓力與消極被動冷漠的服務態 度,甚至受不了壓力的重擔,出現焦慮、緊張、失眠,罹患憂鬱症、躁鬱 症,想離開教育現場或提早退休。而Perlberg 與Kremer-Hayon在1998年針 對歐美等12個國家進行跨國研究,發現教師壓力似乎是一個國際性問題 (引自吳政融,2002)。鄭雅文(2001)認為工作壓力所造成的心理性疲 憊是導致職業傷害的重要危險因子,也是歐美及日本等工業先進國家極為. 18.

(29) 重視的職業衛生議題。 Kyriacou(1987)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是由教職工作所導致,使教師知 覺到威脅其生理或心理的安寧,是一種負面的消極狀態,如挫折、焦慮、 緊張等;程一民(1996)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與人、 事、物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感,這些負面情感,限於個人知覺, 包括情緒與行為層面;張郁芬(2001)則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當教師在從 事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評估為威脅或有礙工作表 現,並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限於個人知覺,包括情緒及行為等層面;林 水木(2001)提出教師工作壓力就是學校教師就其本身工作,對於內外在 環境的變遷與需求,自我覺知難以既有的經驗與資源來加以有效處理,導 致身心干擾與掙扎,致使個人工作效能產生變化的現象;康純怡、林文郎 (2001)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無法負荷或達到來自於社會上或教師 本身給予過高的期待時,所產生的負面情感反應,如焦慮、挫折、壓抑等 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李彥君(2002)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從事教學 相關工作,面對工作困境威脅,無法滿足內在自我期許時,感到苦惱、威 脅、焦慮、困擾、緊張或不愉快、以致產生負面感受,影響其工作表現的 一種行為、情緒、精神或生理上的反應歷程;吳宗立、林保豊(2003)提. 19.

(30) 出教師工作壓力即是教師在和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行政、學生、 家長及同事的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而表現出負向的情感知覺與 反應;蘇國興(2003)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 產生生理或心理的緊張狀態;Pearson & Moomaw (2005) 認為工作壓力 是因為工作而導致的不愉快情感,如憤怒、緊張、挫折、憂慮、沮喪和焦 躁的情緒;陳素惠(2005)則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 受工作情境刺激與個人認知兩者互動過程,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或行為的 反應症狀;丁淑萍(2005)提出教師職業壓力乃是教師在從事學校教育工 作時,在職務上所造成的生理、情緒之負面之感受;盧雅萍(2006)則認 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因教學情境中,如工作、人 際、行政、教學、個人發展等因素產生困擾,經由個人知覺其造成生理、 心理或行為的負面反應。 雖然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不同,但總結來說均認為教師面臨 超出己身預期或能力的情境,引發生、心理上的緊張狀態,甚至導致特殊 行為反應,所以研究者擬將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為教師受到自身週遭的工作 情境刺激,透過個人認知所產生生理、心理或行為的緊張反應。. 20.

(31) 四、教師工作壓力的可能來源 陸洛等人(1995)認為工作壓力源可區分成六大類,分別為(1)工作 本身之因素,包括工作負荷、工作種類、薪資等;(2)經理的角色,包括 角色定義、角色模糊、角色衝突;(3)與其他人之關係,包括工作中的人 際關係;(4)生涯與成就,包括生涯發展、升遷機會、工作穩定性;(5)組 織結構和氣氛,包括官僚結構、溝通和組織氣氛;(6)家庭與工作。黃慧 妮(2003)提出教師角色依照教學、訓導、輔導、行政及研究五個層面可 分為十七個角色:教學活動設計者、領域專家、學生能力引發者、評鑑者、 班級經營者、生活輔導者、協助學生社會化、行為輔導者、生涯輔導者、 規劃校內活動、校內外協調、配合校內外活動、家長溝通者、行動研究者、 課程發展者、改革者、以及專業工作者。一般來說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通 常被分為許多面向交互作用而成,學者認為的來源不一,以下為研究者所 整理之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可能來源: 表2-2-1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Kyriacou & 英國綜合中學教師 Sutcliffe(1978) Chaplain(1995) 英國中、小學教師 Jepson & Forrest 英國中、小學教師 (2006). 1 不足的工作條件 2 學生問題行為 3 不良的學校風氣 4 時間緊迫 1 專業發展 2 學生行為與態度 3 工作任務 1 負面環境因子 2 角色衝突 3 同事間人際關係 4 學生的態度行為. 21.

(32) 1 工作負荷 2 人際關係 3 教學工作 4 行政支持 5 個人發展 6 違反教育倫理 林純文(1996) 台灣地區國小教師 1人際關係 2工作負荷 3學生行為 4專業知能 5時間支配 葉龍源(1998) 中部五縣市國小兼 1 上級壓力 2 行政負荷 3 人際關係 主任教師 4 內在衝突 5 決策參與 黃義良(1999) 台南縣國小教師兼 1 人際關係 2 工作負荷 行政工作者 3 時間壓力 4 專業知能 陳聖芳(1999) 台東縣國小教師 1 與同事關係緊張 2 行政不支持 3 工作負荷 4 師生家長關係 5 缺乏工作外在報酬 郭峰偉(2000) 高雄及台南縣市國 1 與學校和行政人員的關係 2 工作負荷 中教師 3 學生的學習方面 4 學生的不良行為 5 角色方面 6 教師專業發展 李彥君(2002) 中部地區小學教師 1 工作負荷 2 心理需求 3 行政支持 4 學生表現 5 人際關係 黃宏建(2002) 台中縣國中教師 1 教師生涯發展 2 工作中人際關係 3 工作本身內在因素 4 組織中的角色 5 組織架構與氣氛 楊淑麗(2003) 台中、彰化、南投、 1 工作負荷 2 人際關係 3 學校行政 雲林縣市國中教師 4 缺乏專業認同 5 學生輔導 蘇國興(2003) 台北市國小教師 1 班級教學 2 行政影響 3 學生行為 4 專業不適任感 5 工作負荷 黃智慧(2003) 台北縣國小教師 1 工作方面 2 行政方面 3 學生方面 4 家長方面 5 人際關係 6 專業生涯 邱從益(2004a) 高雄市國民中學 1 人際關係 2 行政負荷 3 專業知能 4 校長要求 5 內在衝突的壓力 郭耀輝(2004) 高雄縣、屏東縣國 1 學生行為 2 時間支配 3 工作負荷 小教師 4 行政支持 5 專業發展 丁淑萍(2005) 台北市國中教師 1 工作量 2 管理制度 3 待遇條件 4 個人發展 5 專業不適任感 6 組織氣氛 盧雅萍(2006) 高雄市國小級任教 1 工作負荷 2 人際關係 3 行政支持 程一民(1996) 台北縣國小教師. 22.

(33) 師 鄭至成(2008) 屏東縣國小教師. 4 教學活動 5 個人發展 6 角色壓力 1 工作負荷 2 人際關係 3 學生行為 4 行政支持 5 專業知能 6 變革適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工作壓力來源及發展的量表問卷,研究者擬將本研究 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分為五個部分:工作負荷、學校行政、個人發展、 學生行為、人際關係,以五個構念發展適合的問卷來測量,調查這五個因 素對教師產生工作壓力的多寡與影響性。. 五、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 在有關工作壓力的研究中,發現個人因不同的背景變項,在工作壓力 的感受上會有不同,本研究僅針對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任教科目、兼任職務等變項與工作壓力的關係加以探討。 (一)性別 在 性 別 方 面 , 國 內 外 學 者 的 研 究 結 果 不 盡 相 同 。 Moracco & McFadden(1982)研究認為女性教師在同事關係與工作負荷量方面的壓 力較男性教師大;葉龍源(1998)、蔡純姿(1997)、林水木(2001)、 江欣霓(2002)、楊淑麗(2003)、李勝彰(2003)、周子敬及彭睦清(2005) 等人的研究均發現女性教師知覺到工作壓力大於男性;葉婉榆等人(2008). 23.

(34) 針對職場疲勞的研究,也發現女性工作疲勞高於男性。另外吳宗立及林保 豊(2003)指出性別在於工作壓力上有顯著差異,男性教師的自我期許壓 力大於女性教師;程一民(1996)認為在工作負荷及人際關係方面,男性 教師工作壓力大於女性教師;吳水丕及呂佩珊(2008)、鄭志成(2008) 的研究均認為男性教師之工作壓力較大。 丁淑萍(2005)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教師在「整體職業壓力」無顯著 差異,DeFrank & Stroup (1989)、蘇國興(2003)、盧雅萍(2006) 與洪惠靖(2007)研究均指出性別不會影響工作壓力。綜合以上性別變項 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影響並無一致的結論。 (二)年齡 DeFrank & Stroup(1989)的研究發現,年齡較輕的教師在待遇方 面的壓力較大,而年齡較大的教師在同事關係方面的壓力較大,Chaplain (1995)指出年齡較大及較輕的教師工作壓力較大,青中年教師壓力較 小,江欣霓(2002)、蘇國興(2003)、盧雅萍(2006)的研究均認為國 小教師工作壓力因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葉龍源(1998)及楊淑麗 (2003)的研究則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並不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綜 合以上年齡變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影響並無一致的結論。. 24.

(35) (三)教學年資 周子敬及彭睦清(2005)發現年資10年以下的教師,工作壓力大於年 資較長的教師。蘇國興(2003)發現教學年資11-15年的國小教師感受的 工作壓力顯著大於5年以下與21年以上之教師。楊淑麗(2003)、陳素惠 (2005)、盧雅萍(2006)的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壓力會因服務年資不同而 有所差異,葉龍源(1998)則認為工作壓力不會因教學年資而有所差異。 江欣霓(2002)認為任教5-20年的國小教師其整體工作壓力大於21年以上 者,但張郁芬(2001)認為資深教師的人生閱歷較豐富、教學經驗充足、 比較能處理所面臨的壓力,而資淺教師則有較大的壓力,尤其在學生行 為、班級教學和專業發展上。綜合以上教學年資變項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 影響並無一致的結論。 (四)婚姻狀態 楊淑麗(2003)發現在整體工作壓力或部分壓力層面上已婚者高於未 婚者;林水木(2001)認為未婚教師某些項目上,比已婚教師感受較多的 工作壓力。江欣霓(2002)、李彥君(2002)及蘇國興(2003)則是認為 婚姻狀況不影響教師工作壓力。 (五)教育程度. 25.

(36) 陳聖芳(1999)研究指出,具有研究所學歷的教師,其人際關係上感 受較大的壓力。葉龍源(1997)的研究發現,一般大學畢業教師,比研究 所及師範體系畢業的教師,感受較大的壓力。黃義良(1999)、李彥君 (2002)、楊淑麗(2003)、蘇國興(2003)及洪惠靖(2007)則是認為 教育背景對工作壓力沒有顯著差異。 (六)兼任職務: 張郁芬(2001)、楊淑麗(2003)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不因職務不同 而有所差異,但江欣霓(2002)、郭耀輝(2004)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各 項工作壓力會因擔任職務不同而有顯著差異。Kyriacou & Sutcliffe (1978)及陳聖芳(1999)的研究都發現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負荷 壓力較大。但丁淑萍(2005)認為導師的工作壓力大於專任教師及兼任 行政教師,蘇國興(2003)及洪惠靖(2007)研究發現在整體工作壓力 上,級任教師感受的壓力大於兼任行政工作教師。. 第二節 自覺身心健康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1998)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動態的身體、. 26.

(37) 心理、靈性及社會完全安適狀態,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dynamic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r infirmity)。」健康可分為五個層面:包括身 體健康(physical health)、情緒健康(emotional health)、社會健康(social health)、精神健康(spiritual health)、成就感(intellectual health)(劉 潔心,2002),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從適能的觀念解釋 健康是由五個安適狀態所構成:1.身體適能、2.情緒適能、3.社會適能、 4.精神適能、5.文化適能。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類的平均餘命逐漸增加中,全球死亡率已經降低 到15‰以下,早期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現在已經愈來愈少, 對生命健康也已經愈來愈沒有威脅,現在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與生活型態 有關,世界衛生組織(2000)認為健康是一種基本人權,人人都享有健康 平等的權利,張郁芬(2001)認為大眾對健康的需求已從滿足基本的生存 需求,逐漸演變成追求更美好的生命價值或幸福感。卓俊辰(2001)則是 認為現代人生命健康最主要威脅是身體機能退化性的疾病,而其形成的原 因主要是生活型態的轉變,包括不均衡的飲食、缺乏運動、吸菸、酗酒及. 27.

(38) 過大的壓力等。黃雅文、姜逸群(2005)提出健康的意義會隨時空、環境 與背景改變,以往醫療照護不佳的時期,認為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如 此觀點其實並不周延,而影響健康有四大因素,包含醫療照護體系、遺傳、 環境與生活型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生活型態。尹祚芊(2000)認為生 活型態就是生活作息、習慣、嗜好、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及均衡的飲 食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Smith(1981)認為健康是「連續」的概念,身心健康是一種動態的, 會隨生活變化而有所波動,而非「健康」與「不健康」二分的類別性質。 Smith將健康區分成四個模式,如表2-2-2所示: 表2-2-2 Smith健康四模式 健康構面 臨床模式 角色表現模式 適應模式 疾 病 症 狀 未 表現出社會角 對環境可以維 健康 呈現 色的最大期待 持彈性的適應 從環境疏離, 有明顯疾病 角色表現失敗 自我矯正能力 不健康 症狀 失效 資料來源:邱兆宏,2004. 幸福模式 安適感、生活 品質滿意 虛弱、生活品 質不佳或不 滿意. Downie等人(1996)認為健康必須包含「真實幸福」和「身強體健」, 「真實幸福」是指反應個人享有美好生活的過程,例如對生活有控制感、 擁有友誼,「身強體健」則指健康身體的4S:力氣(Strength)、耐力 (Stamina)、柔軟度(Suppleness)、技能(Skills),並且必須要調整積. 28.

(39) 極與消極健康中的不平衡(游恆山,2002)。 研究者認為身心健康不能完全用醫學生理上的診斷與他人(專家、諮 商師等)的心理評估來衡量,個體的自體感受性也相當重要,個人知覺到 自己生理、心理的狀況與反應,亦是研究者想要當成身心健康的衡量標 準,故以問卷蒐集個體自覺的身心健康現況,包含受試者確知的部分疾病 診斷,也測量受試者自覺的身心狀況。. 二、測量身心健康的量表 國內研究者多以負向指標來測量身心健康,如「一般健康量表」,包 括身體反應、焦慮和失眠症、社會功能失調、憂鬱等四個向度,得分越 高表示身心健康狀況越差(張玨,1987)。如「中國人健康問卷」分為 身體不適、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部分,包括身體症狀、焦慮/擔心、社 交功能、憂鬱/家庭關係不良等四個因素(林惠琦,1997;謝佳容,1999)。 又如「生理心理健康狀況檢查表」,分為身體不適、情緒不安、情緒緊 張、生活適能、人際適應等五個因素(戴智慧,1985;李文詮,1991)。 陸洛等人(1994)所發展的「中文版職業壓力指標」量表,包括身體健 康量表,分為冷靜及活力兩個向度;以及心理健康量表,分為心理滿足、. 29.

(40) 心理彈性及心理平靜三個向度。李坤崇(1998)發展「教師身心健康量 表」,包括身體化症狀、焦慮症狀、情感症狀、精神或認知症狀等四個 分量表。近期研究中則有張郁芬(2001)編製的「國小教師健康狀況調 查問卷」,包含身體不適、焦慮反應、憂鬱反應、人際互動及生活適應 等五個層面,楊淑麗(2002)編制的「國中教師健康狀況調查問卷」, 包含身體不適、焦慮反應、憂鬱反應、生活適應問題及人際互動問題等 五個層面,蘇國興(2004)編製之「國小教師身心健康狀況量表」,包 含身體不適、憂鬱反應、焦慮反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層面。 綜合上述學者對身心健康的定義及發展的量表問卷,研究者擬將本研 究的自覺身心健康以五個構念來測量,包含「身體不適」、「焦慮反應」、 「憂鬱反應」、「生活適能」、「人際互動」,以負向指標來測量,得分 越高表示自覺的身心健康越不佳。. 三、個人背景與自覺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 (一)性別 一般來說女生的平均餘命比男生長,但女性的健康似乎比男性差,自 覺身心健康的感受也比較差。Rollins(1996)研究指出尤其是在心理健康. 30.

(41) 方面,除了反社會性人格及酒精與藥物濫用者外,女性在精神疾病的盛行 率較男性高,特別是憂鬱症、焦慮症等輕型精神疾病,女性的罹患率更是 遠高於男性(引自張郁芬,2001)。張郁芬(2001)、江欣霓(2002)、 盧雅萍(2006)的針對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上均發現男性教師不論在身體 健康或心理健康上都優於女性教師。楊淑麗(2002)研究發現,國中女性 教師的身體不適顯著高於男性教師。蘇國興(2003)則是指出國小女性教 師,在「身體不適」、「焦慮反應」和「整體健康」上,其健康情形比男 性國小教師差。不過王玉華(2006)以國小校長為對象之研究發現,不同 性別在身心健康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二)年齡 張郁芬(2001)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年輕者較年長者的身心 健康差,「21~30歲的國小教師」在身心健康整體層面、焦慮反應、憂慮 反應、人際互動、生活適應問題等方面均較年長者差;江欣霓(2002)、 盧雅萍(2006)的研究都發現51歲以上的教師身心健康優於年輕者。但蘇 國興(2003)認為國小教師的身心健康,並不因年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楊淑麗(2003)以國中教師為對象的研究也發現年齡在身心健康方面並無 顯著差異。因此雖然年齡會影響身心健康,但其中的差異性,仍需要更多. 31.

(42) 的研究來釐清。 (三)教學年資 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均顯示年資愈高的工作者,其工作壓力感受會降 低(程一民,1996),張郁芬(2001)研究指出,在憂鬱反應及及人際互 動問題上,資淺教師較資深者差;楊淑麗(2002)研究發現,教學年資較 深的國中教師,在身體不適層面,顯示較佳的身心健康,但整體而言並無 顯著差異。江欣霓(2002)、蘇國興(2003)研究也認為不同任教年資的 國小教師,其身心健康並無顯著差異。所以任教年資是否會影響身心健 康,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釐清。 (四)婚姻狀態: 江欣霓(2002)、蘇國興(2003)現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不因婚姻狀況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張郁芬(2001)的調查發現未婚之國小教師在憂鬱反 應、人際互動及生活適應方面都較已婚教師差,楊淑麗(2003)的調查卻 發現已婚國中教師在焦慮反應方面較未婚教師高,未婚教師的人際互動問 題顯著高於已婚教師。 (五)教育程度 楊淑麗(2003)的研究顯示不同學歷之國中教師,在身心健康整體層. 32.

(43) 面或分層面上並無顯著差異,蘇國興(2003)研究也顯示國小教師身心健 康,並不因最高學歷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但盧雅萍(2006)的研究發現 師範專科比師範大學畢業者的身心健康較好。 (六)兼任職務: 張郁芬(2001)研究指出,國小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不因擔任職務不 同而有所差異;張健群(2008)則發現國中教師的身心健康會因擔任職務不 同而有所差異,擔任導師者身心健康差於擔任行政者。江欣霓(2002)針 對國小教師的研究發現,級任教師在「身體不適」方面會比科任教師差。 蘇國興(2003)則認為國小級任教師在「身體不適」和「焦慮反應」層面 的健康,比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差。.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 陳鏡如(2003)在「放下壓力」一書中,提到百分之八十的疾病主要 與壓力有關,而壓力可以簡單區分為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壓力通常 是忽然發生的,而且不會維持很久的時間,可能是發生在身體或強烈的情 緒狀態下,慢性壓力則通常維持一段時間,儘管不像急性壓力對身體造成 的嚴重影響,但其造成的不平衡卻是相當危險的。. 33.

(44) 1980年Schuler認為50%~80%的疾病與壓力有關,會影響身體健康與 生活品質,1986年Bash & Kersch發現許多疾病如憂鬱症、冠狀心臟病、 胃潰瘍、氣喘、糖尿病、物質濫用、事故傷害等,與壓力有某程度的相關 存在(引自邱兆宏,2004)。曾瀞瑤(2004)的研究發現高付出低回饋的 工作會對健康有不良反應,李淑娟(2008)在「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 報告」一書中指出壓力會引發各種身心反應,若壓力未適當因應,身心反 應調節不良,長期以往將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許多身心疾病的表現受 到壓力影響,一旦發生身心疾病,又構成壓力,不斷惡性循環,陳秀卿 (2000)指出無論國內外有關工作壓力影響的研究,都不再只著重在心理 健康層面,而是同時重視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層面的影響。 林芳兒(2005)在「壓力轉換心理術」一書中提出緊張性刺激與身心 健康的關係,緊張性刺激可以區分為物理性的(如噪音、氣候等)和心理 性的(如人際關係、工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對人體的交感及副交感 神經造成影響,可能會進入慢性壓力狀態,包含身體、行動、情緒、認知 方便的變化,最終導致身心健康的影響,生理方面可能有消化、內分泌代 謝、呼吸、循環、神經、皮膚系統的疾病、身心症,心理方面則進入憂鬱、 不安狀態,甚至心理疾病的產生。. 34.

(45) 潘正德(1995)在「壓力管理」一書中提到,可用U型曲線圖說明壓 力與疾病的關係,過高或過低的壓力都可能會引起疾病,在適量的壓力才 是最健康,也就是說過高的工作壓力刺激,會使個體承受不住而導致工作 表現不佳,終至崩潰,而過低的工作壓力刺激,則無法激發個體表現,所 以說適當的工作壓力被視為改善整體工作表現及避免不良工作影響的方 式。陳秀卿(2000)用契合論來解釋壓力,認為不同工作壓力向度與張力 (生理、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有三種型態:U型、線型與不對稱型, 所以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見得是負面的。郭明德(2004)認為壓 力管理的目標並非要消除所有壓力,適當的壓力的確有助於工作績效。 不過一般來說,研究普遍傾向於工作壓力會導致身心健康的不良影 響,藍采風(2000)指出壓力會造成個人在主觀、行為、認知、生理、健 康及組織(工作與人際)各層面的不良影響,林麗娟(1997)以某家民營 公司的主管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主管人員的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呈顯著 負相關,陳忠貴(2000)的研究發現軍人的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有負相關, 蘇美卿(2004)針對高雄市員警所作的研究也發現工作壓力過大,員警的 身心健康越差,林佳蓉(2004)針對國際領隊人員所做的研究發現工作壓 力越大,領隊的身心健康越差;針對教師的研究則有張郁芬(2001)、江. 35.

(46) 欣霓(2002)、蘇興國(2003)、楊淑麗(2003)、黃智慧(2003)與盧 雅萍(2006)等人,均發現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越高其身心健康越差,吳聰 增(2005)針對國小總務主任的研究也發現高工作壓力的總務主任知覺到 的身心健康各層面問題比低工作壓力者嚴重。邱兆宏(2004)與丁淑萍 (2006)針對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健康生活型態進行研究,發現壓力與個 人健康、自覺疲憊有顯著相關,工作壓力越高,健康生活型態越低。國外 學者Lerner, Levine, Malspeis, & D’Agostino(1994)針對美國職場員工1319 位18~64歲的男女進行調查,發現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會有影響, Verhoeven, Maes, Kraaij, & Joekes(2003)針對歐洲13個國家共2796名中 學教師,研究有關工作壓力與健康狀況的調查也發現,教師工作壓力越 高,越容易出現身心症狀及情緒耗竭的情形。 根據以上文獻發現,工作壓力越大,越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身心狀 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得知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及影響,為 避免教師因無法適應工作壓力影響身心健康,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教學成 效。故本研究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母群體,探討其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 康的關係,知道哪些是工作上的壓力源,希望能夠提供教師有效的減壓管 道,營造良好身心健康,繼續百年樹人的工作。. 36.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共分為五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與進度」及「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依序陳 述。.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個人背景變項 ◆ 性別 ◆ 年齡 ◆ 教學年資 ◆ 婚姻狀況 ◆ 教育程度. 工作壓力. 自覺身心健康. ◆ 工作負荷. ◆ 身體不適. ◆ 學校行政. ◆ 焦慮反應. ◆ 個人發展. ◆ 憂鬱反應. ◆ 學生行為. ◆ 生活適能. ◆ 人際關係. ◆ 人際互動. ◆ 兼任職務. 圖3-1-1 研究架構. 根據過往的相關文獻,以及結合本研究前述的動機與目的,提出本研 究的架構圖,如圖3-1-1 所示,藉此了解各變項間的關係及內涵。. 37.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母群體:以桃園縣97學年度經由教育行政當局依法聘任至桃園縣公 立國民中學擔任行政或教學之合格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級任 教師、科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約5106人。 二、 樣本:根據Krejcie & Morgan (1970)的建議,母群體介於5000~6000 人,應抽樣357~361人。若考慮問卷回收及無效問卷,根據楊淑麗 (2003)、邱從益(2004)、張健群(2008)對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之相關研究,回收率約在86.6~94.2%,以回收率85%預計,約需 樣本420人,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4所國中,校內隨機抽樣30名教 師為樣本。本研究共計發出420問卷,經正式施測問卷回收391份問 卷,並經剔除填答不完整、填答方式錯誤等無效問卷之後,共得有 效問卷380份,回收率達90.5%,茲將有效樣本人數分配列於表3-2-1。 表3-2-1 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施測學校/有效問卷份數. 合計. 會稽國中/27. 青溪國中/28. 中壢國中/28. 楊梅國中/26. 平興國中/29. 福豐國中/29. 龍潭國中/27. 平鎮國中/29. 新明國中/30. 新坡國中/20. 幸福國中/30. 仁和國中/30. 慈文國中/22. 南崁高級中學:國中部/25. 38. 380.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之分析與歸納,並參酌多位研究者之研究問卷, 據以編製出本研究問卷雛型,先經由國內九位專家學者之效度考驗,再經 由預試問卷之信度考驗,乃形成最後之「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 康」問卷,再以此自編結構式問卷作為本研究之調查工具,所採取的問卷 包括三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及「國中教師自 覺身心健康」。 一、初稿擬定 (一) 個人背景變項 根據研究目的、架構與文獻探討,擬定之個人背景變項包括下列數項: 1. 性別:分成男性、女性 2. 年齡:以出生年月來蒐集 3. 教學年資:以從事學校教育及教學實際年資達幾年來蒐集 4. 婚姻狀況:(1)未婚(2)已婚(3)離婚(4)其他 5. 教育程度:(1)專科(含以下)(2)大學(3)碩士(4)博士 6. 兼任職務:(1)教師兼行政(2)教師兼導師(3)專任教師. 39.

(50) (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本問卷係參酌程一民(1996)所編制的「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量表」、 李彥君(2002)編製之「教師工作壓力量表」、楊淑麗(2002)編制之「國 中教師工作壓力量表」及丁淑萍(2005)編製之「職業壓力調查量表」。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共包含47題,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 方式填答,填答者依知覺到的實際經驗,選擇最符合的答案,由「從未困 擾」、「極少困擾」、「偶爾困擾」、「經常困擾」、「總是困擾」,分 別給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愈高表示工作壓力愈大,反之則 愈小。本研究工作壓力分為下列向度: 1. 工作負荷:係指受試者因工作特性所產生的壓力,包括工作量、工 作時間、教學活動、教材準備等方面,共11題。 2. 學校行政:係指受試者因上級單位或行政人員的要求、態度、考評 等因素,而影響個人工作進行所產生的壓力,共9題。 3. 個人發展:係指受試者因個人之人格特質、升遷、進修或個人專業 程度,影響個人對工作發展性或教學科目所產生的壓力,共11題。 4. 學生行為:係指受試者因教學方式或學生個人因素,所產生在教學 及相處上的壓力,共8題。. 40.

(51) 5. 人際關係:係指受試者在工作中面對人際關係上的壓力,包括同 事、家長及家庭各方面,共8題。 (三) 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 本問卷係參酌戴智慧(1985)修訂之「生理心理健康狀況檢查表」、 張郁芬(2001)編製的「國小教師健康狀況調查問卷」、楊淑麗(2002) 編制的「國中教師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蘇國興(2004)編製之「國小教 師身心健康狀況量表」。 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問卷共包含35題,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 量表方式填答,填答者依自覺的身心健康狀況,選擇最符合的答案,由「從 未覺得」、「極少覺得」、「偶爾覺得」、「經常覺得」、「總是覺得」, 分別給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愈高表示自覺身心健康越差, 反之則越好。本研究自覺身心健康分為下列向度: 1. 身體不適:係指受試者自覺身體不舒服的情況,共7題。 2. 焦慮反應:係指受試者因焦慮而有情緒緊張、過激反應等,共7題。 3. 憂鬱反應:係指受試者因憂鬱而容易有情緒低落、反應遲緩、失去 興趣等,共7題。 4. 生活適能:係指受試者對生活現況的適應能力,共7題。. 41.

(52) 5. 人際互動:係指受試者與生活周遭人物的互動情況是否良好,共7 題。. 二、專家效度 本研究之原始問卷編製完成後,為考驗本問卷題目之代表性與適用 性,乃進行專家效度之建立。專家效度所請益之專家學者,皆為國內在學 術上卓然有成,對於教育實務長期奉獻、耕耘之教育先驅,且對工作壓力 與身心健康相關議題上有獨到見解,相信透過這些專家學者的指導與斧 正,將有助於本研究問卷效度之建立。 首先建立專家效度學者名單(如附錄一),於 98 年 4 月中旬起陸續 送出專家效度問卷(見附錄二)給九位專家學者。請專家就每一道題目內 容之適切性,內容涵蓋面與研究主題是否相關,遣詞用字是否恰當給予評 分,評分標準如下: 1 分:非常不適用,表示此選項無意義,應予以刪除。 2 分:不適用,表示此選項不需要或不適用,應做大幅度修正。 3 分:尚可,表示此題修改後仍可以採用。 4 分:適用,表示此選項需要且適用,與研究概念符合。. 42.

(53) 5 分:非常適用,表示此選項與研究概念相符合,為本研究所需,不可省 略。 共發出九份專家效度問卷,回收九份,回收率為100%,所有題目適 切度評分平均都在4分以上,僅一位專家學者未針對每一題題目進行適切 度評分,參酌各專家學者的建議,進行文字用語上的修改,避免語意不清, 並刪減題幹上的時間副詞(如常常、經常、有時),避免與選項重疊,有 暗示受試者發生這種現象的可能性。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原有47題,經專家效度後減為45題,其中 第五題「我費盡心思認真教學,學生成績卻不如預期理想」有三位學者認 為不屬於「工作負荷」之分量,建議刪除之。第12題「學校的若干行政措 施,妨礙了我工作的進行」,涵蓋了第14、16、17、18、19、20題之題目, 也刪除之。針對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方式填答,填答者依知 覺到的工作壓力,由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未困擾」、「極少困擾」、「偶 爾困擾」、「經常困擾」、「總是困擾」,同時測量壓力與困擾可能使受 試者不知如何填答,故將選項改為「從未如此」、「極少如此」、「偶爾 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問卷」 原35題,經由專家指導與斧正,認為並無題目需要刪減,故全數保留。. 43.

(54) 參酌各專家學者的建議進行問卷修改後,擬定預試問卷(見附錄三), 包含「個人背景變項問卷」共6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共45題及 「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問卷」共35題。. 三、預試問卷分析 本研究問卷初稿依專家學者意見修正後,於民國98年5月上旬起進行 預試,先以隨機抽樣抽取桃園縣14所國民中學,於剩餘學校中隨機抽取一 所學校當作預試學校,該校隨機抽樣30名教師,考慮回收率及漏答情況, 共發出40份預試問卷,回收40份,回收率達100%。 待回收後進行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本問卷為李克特(Likert)五點式 量表問卷題型,試題分析著重問卷內部一致性的考驗(Cronbach α 係 數)。關於信度係數的接受度,根據吳明隆、涂金堂(2005)表示,信度 係數佳的量表或問卷,其總量表的信度係數最好在.8 以上;分量表之信 度係數最好在.7 以上,如果是在.6 至.7 之間,還可以接受使用;如果分 量表或總量表的信度係數在上述範圍以下,則應考量重新修訂量表或增刪 題項。 在「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各分量表方面,「工作負荷」原有10題,刪. 44.

(55) 除預試問卷第6題,正式問卷「工作負荷」分量表共計9題。「學校行政」 原有8題,刪除預試問卷第18題,正式問卷「學校行政」分量表共計7題。 「個人發展」原有11題,刪除預試問卷第25題,正式問卷「個人發展」分 量表共計10題。 其餘題目均保留,正式問卷「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共計42題,「國中 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共計35題(見附錄四)。 在「國中教師工作壓力」預試時各分量表介於.738~.869,總量表的α 係數則為.906,正式施測各分量表介於.772~.878,總量表的α係數則 為.941,如表3-3-1,顯示本構面具有良好的信度。在「國中教師自覺身心 健康」預試時各分量表介於.892~.928,總量表的α係數則為.972,正式施 測各分量表介於.871~.910,總量表的α係數則為.963,如表3-3-2,也顯示 本構面具有良好的信度。. 45.

(56) 表3-3-1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各向度信度分析表 構面. 國中教師 工作壓力. 向度. 各向度α係數. 原題數/ 刪減後題數. 預試. 正式施測. 工作負荷. 10/9. .755. .839. 學校行政. 8/7. .869. .845. 個人發展. 11/10. .738. .772. 學生行為. 8/8. .823. .878. 人際關係. 8/8. .810. .793. 總量表α係數 預試. 正式施測. .906. .941. 表3-3-2 國中教師自覺身心健康各向度信度分析表 構面. 國中教師 自覺 身心健康. 向度. 各向度α係數. 原題數/ 刪減後題數. 預試. 正式施測. 身體不適. 7. .902. .902. 焦慮反應. 7. .909. .910. 憂鬱反應. 7. .895. .871. 生活適能. 7. .928. .886. 人際互動. 7. .892. .884. 46. 總量表α係數 預試. 正式施測. .972. .963.

(5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蒐集並分析有關國內外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因素、理 論及資料,以建立研究架構,並依據研究目的,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編 制問卷。本研究之效度採取專家評鑑法,初稿擬定後,函請各領域學 者、專家及教師,針對問卷內容評估其適用性,進行量表之內容效度 測定,綜合各方意見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改問卷內容完成預試問卷。 二、於98年5月上旬進行預試問卷之發放與回收,施測前先與抽樣學校的 行政單位進行聯繫,尋求同意及協助,約定施測時間、施測方式及回 收日期。抽樣某國中40名教師進行預試,以了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的 反應、問卷的適用性、估計施測所需時間和施測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 題,然後根據預試資料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Cronbach α 係 數),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正式施測問卷。 三、於98年五月中旬~六月上旬進行正式問卷之發放與回收,抽樣14所學 校,每校隨機抽樣30名教師,共計420份問卷,待回收問卷回收後, 進行資料檢核、編碼、譯碼,共回收391份,剔除無效問卷11份後, 共計有效問卷380份,以SPSS進行資料分析。 四、根據資料分析撰寫研究報告,並發表成果。. 47.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問卷於施測回收後,刪除無效問卷,以SPSS for Windows 15.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如下: 一、以描述統計建立「個人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及「自覺身心健康」 之現況,類別變項以次數分配、百分率來呈現,連續變項則以平均值、 標準差呈現。 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探討國中教師不同背景資 料變項在工作壓力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如有顯著差異,組間變異數若 同質則以薛費氏法(Scheffe’s )進行事後比較,組間變異數若不同 質則以Dunnett’s T3進行事後比較。 三、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orrelation)判斷工作壓 力與自覺身心健康兩者之相關性。 四、控制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後,以複迴歸( multiple regression)統計 分析,探討教師的五個向度的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的預測力。. 48.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目的在於呈現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並作進一步的分析與討 論。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 康之分佈情形;第二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自覺身心健康 的關係;第三節研究對象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關係;第四節研究對 象工作壓力對自覺身心健康之預測;第五節討論,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 之分佈情形 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本研究個人背景變項可分為「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婚 姻狀況」、「教育程度」、「兼任職務」,其次數分配及百分率的描述如 下(見表4-1-1)。 (一)性別 在研究對象中,男性有88人(23.2%),女性有292人(76.8%)。 (二)年齡 在研究對象中,平均年齡為35.62歲,標準差為7.70,其中20~29歲有.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In the event that reduction of staff entitlement affects the number of senior teachers (i.e. teachers appointed at promotion ranks) and/or the headship entitlement of a school, a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