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周易》道德教育之其他重要的概念與方法

除了以上探究之主要關於德育或修德之方法外,《周易》的思想還提示了在 德育或修德上的一些重要的概念或方法。

首先,「蒙」卦的主旨即為「啟蒙」,《周易‧蒙》卦辭曰:「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

17),王弼注:「筮者,決疑之物也。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決之不一,不 知所從,則復惑也。故初筮則告,再三則瀆,瀆蒙也」(王弼(魏)、韓康伯(晉),

1999:17),這是說明學習講究主動性,學習的開始是由學習者主動向教師提問 以求解惑,而非教師強迫學生學習,此外,學生在發問時也應先思考清楚,提出

真正切題之問題,且問過的問題也要吸收思考,否則便是白問!又如《周易‧彖 傳‧蒙》:「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7),

王弼亦曰:「時之所願,惟願亨也。以亨行之,得時中也」(王弼(魏)、韓康伯

(晉),1999:18),此強調啟蒙學習必須依循著適當的時機與情勢,教師以此施 用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收到成效,質言之,因時制宜並因材施教!

承上所述,王弼所說之「時之所願」事實上也可以解釋為須符合教育規準中 的「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歐陽教,1998b:15),也就是說,教學須考量 學生的身心發展歷程,配合學生身心的狀況而採取適當的教材教法,不宜以「揠 苗助長」,尤有進者,亦須顧及學生自由意志的表達,當學習者的心智能力發展 到能夠運用其理性思維和自由意志,作獨立思考與價值判斷時,教師應積極地協 助和鼓勵其發展如此之能力,而學習者的自願性與興趣也是於教育過程中,教師 應加以尊重之處,事實上「努力」和「興趣」實並不衝突的(Peters, 1966: 45;

歐陽教,1998b:15-16)15

其次,蒙卦中強調啟蒙之道在於依循「時中之道」,故由此可推知教學必然 須「循序漸進」,《周易‧漸》卦辭即曰:「漸,女歸吉,利貞」(王弼(魏)、韓 康伯(晉),1999:166),《周易正義》云:「漸者,不速之名也。凡物有變移,

徐而不速,謂之漸也。……歸,嫁也。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 歸也。婦人之嫁,備禮乃動,故漸之所施,吉在女嫁。……女歸有漸,得禮之正,

故曰利貞也。」(王弼(魏)注、陸德明(唐)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

Vol.7 485)胡瑗亦曰:「女子處於閨門之内,必須男子之家問名、納采、請期,

以至於親迎,其禮畢備,然後乃盛其禮,而正夫婦之道。君子之人處,窮賤不可 以干時邀君,急於求進,處於下位者,不可諂諛佞媚,以希高位,皆由漸而致之,

乃獲其吉也」(李光地 等,清/1983a:Vol.38 205),「漸」之意便是遵循其變化 法則,一步步地循序而進,就如女子出嫁,從在閨房中準備,到正式進入夫家,

中間有許多儀節禮數要依序完成,又如欲成就大業,不可急功近利,而必須積極 地循序漸進,不斷努力修德方得以有所成就,是無法用旁門左道或躁進急就而成 的。

承上所言,此又如《周易‧漸》每一爻辭所展示的狀況(王弼(魏)、韓康

15 關於 Peters(1966)論及「合自願性」教育規準之原述如下所言:that education at least rules out some procedures of transmission,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lack wittingness and voluntariness on the part of the learner.

伯(晉),1999:166-168):

2001:444)。道德教育亦然,認知發展論的心理學家多認為道德判斷屬於人的能 力,經實徵研究後發現,此能力基本上會隨者年齡發展,即道德能力的有身心發 展上的條件(張春興、林清山,1989:220),如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將人類道德意識的發展依先後次序分為四個層次七個階段16,因此,就客觀層面 言之,德育之實施亦須考慮不同學生之身心成長狀態,以求能循序晉升培養且發 展良好之「品德」。

16 其道德發展之四層次七階段臚列如下(Kohlberg, 1975: 132-134;歐陽教,1998a:181-183) 一、道德前期階段(pre-moral orientation):只根據情緒好惡,無所謂道德意識之善惡判斷;

二、道德成規前期階段(preconventional level)︰根據行為後果與苦樂作判斷,服從權威,

其中又分為兩個階段︰

(一)懲罰與服從取向(the 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根據行為結果判斷行為的好 壞,盡量避免受罰,能不受處罰的便是好的作為;

(二)相對功利取向(the 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以行為來追求快樂,能滿足自己或 他人需要便是好的作為,且以物質條件交換之觀點看待人際關係;

三、道德成規期階段(conventional level)︰不損及社群期望的行為即是好的行為,遵從團體規 範,其又分作兩個階段︰

(一)人際和諧取向(the interpersonal concordance or “good-boy-good-girl" orientation):即 順從傳統或習俗,受到別人稱讚的行為,就是好的;

(二)法律秩序取向(the 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好的行為就是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

四、道德成規後期階段(或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根據較合理之道德原則,就 事論事,此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民約法理取向(the 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尊重人權與社會契約所訂的民主法典,並 認為法律應做合理之修正與運用;

(二)個人道德判斷取向(orientation toward the decisions of conscience and toward self-chosen ethic principles appealing to logical comprehensiveness, universality and consistency):根據合邏輯且合情 理之普效性道德原則,以及自我的良知的發揮,來做道德判斷。

第三,在教學歷程中,宜「先嚴後寬」,如《周易‧家人》九三爻辭云:「家 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16),《周 易‧象傳‧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116),王弼曰:「以陽處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為一 家之長者也。行與其慢,寧過乎恭,家與其瀆,寧過乎嚴。是以家人雖嗃嗃、悔 厲,猶得其道,婦子嘻嘻,乃失其節也」(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16),

此九三過於剛健,治家過於嚴格,使得家人多所抱怨,亦可能產生悔恨與危險,

卻沒有違背天理正道,故終究能獲得吉祥,然而,若自始至終都放縱寬裕,即使 人人可隨心所欲、笑鬧豫樂,最後便導致遺憾,質言之,無論治家或教學,寧可 稍過嚴格,再以嚴格原則為根據以彈性行事,也不可寬裕放鬆,因為一旦寬裕放 鬆便很可能難以建立原則!

第四,作為教師須關懷學生,以誠信仁心對待學習者,如《周易‧彖傳‧臨》

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60),《周易折中》:「有說順之徳,則人心和附,剛中得應,

則上下交而志同,此其所以徳澤及於天下,而足以有臨也」(李光地 等,清/

1983a:Vol.38 256),「臨」是指「上監臨下」,即在上者監察親臨在下者,但是,

臨人者必須是溫和柔順、誠信仁慈之有德者,以其「仁德」監臨且施恩於在下者,

便是遵循了天理法則,又如《周易‧臨》上六爻辭:「敦臨,吉,無咎」(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62),朱熹(宋/1999:97)云:「居卦之上,處臨之終,

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也」,此再次強調在上者能溫柔敦厚地親臨眾人,根據

「仁德」與在下者相待,就能獲得吉祥而沒有差錯。換言之,就「關懷倫理學」

的意涵而言,學習的環境必須是免於各種暴力,同時教師要使學生信賴其能幫助 他/她們的學習(Noddings, 2002: 26),而學校作為關懷學生的教學場所,教師須 主動與學生談論其所遇到之困難或問題,且試圖協助解決(Noddings, 2002: 28)。 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教學開始時,以其為關懷者營造關懷的關係,且亦有 責任幫助學生發展他/她們關懷的能力(Noddings, 1992: 18),也就是說,作為教 育工作者,必須用依據「仁愛」之德行教學,進而能感化、發展學生實踐「仁愛」

德行之能力。

第五,同學朋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相互仿效鼓勵,也是德育之學習方法之 一,如《周易‧象傳‧兌》:「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王弼(魏)、韓康伯

(晉),1999:181),程頤(宋/1987:519)曰:「麗澤,二澤相附麗也。兩澤

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故君子觀其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互 相益也」,《周易正義》:「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相說之盛,

莫過於此也」(王弼(魏)注、陸德明(唐)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卷 十 2),「兌」卦是兩澤相連,有相互滋益之象,表示有德之人能樂於與人互相討 論道德之事,互相仿效對方的優點,互相激勵、互相勸勉,於是能相互增益彼此 之德行。同時,這也強調了德育之內涵亦著重培養學生開放的心胸,樂於接納別 人的批評,並樂於以誠信待人、與人交流,如《周易‧井》上六爻辭:「井收勿 幕,有孚無吉」(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53),王弼曰:「處井上極,

水已出井,井功大成,在此爻矣。故曰井收也。羣下仰之以濟,淵泉由之以通者 也。幕,猶覆也,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則物歸之,往无窮矣。故曰勿幕,有孚,

元吉也」(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53),在這次的取水養人事功已成 後,但是卻不覆蓋井口,而能無私地繼續供養眾人,如此能獲得吉祥,也就是說,

與朋友相互增益德行的基礎,在於能先開放心胸,以誠信的態度待人,另一方面,

此亦提醒教師以開放誠信的心胸對待學習者以及同僚,以創造真正關懷之學習環 境。

第六,從第三章第三節關於「憂患意識」的討論可知,《周易》憂患意識的 意涵是人對於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與德行的成就,由衷而起一種憂患之感,這是 經由道德主體對人事吉凶成敗的深思熟考,以及其天賦仁性之「逆覺體證」所導 致的生命關懷之情,進而產生在自我成德實踐層面上,深切的責任感和戒慎誠敬 的態度與作為,尤有進者,其中的「憂患九卦」更明示在人的生活與生命進程中,

如何藉由憂患意識的指導以趨吉避凶、實現生命!換言之,「憂患意識」實為道 德主體能透過自我的反省與思考,而持以戒慎誠敬的態度,實踐「仁智雙彰」的 精神,最後可以達到「天人和合」的境地,實現生命的價值,此即為《周易》「憂 患意識」的要求與內涵。

因此,由實現與成就生命的要求,「道德意識」是一種「應當」的意識,此

「應當」不是泛說知道或瞭解的概念,而是「存在的應當」,是人當下對生命及 其德行之自我負責的「應當」,並且,道德意識中「存在的應當」之抉擇就是一

「應當」不是泛說知道或瞭解的概念,而是「存在的應當」,是人當下對生命及 其德行之自我負責的「應當」,並且,道德意識中「存在的應當」之抉擇就是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