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哈伯瑪斯對互為主體性論述取向之批判性繼承

一 一 一

一、、、、 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批判性繼承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批判性繼承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批判性繼承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批判性繼承

在集中探討哈伯瑪斯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的批判性繼承之 前,在此先初步探討學者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評價,透過下述的 評價可以發現,胡塞爾與海德格對互為主體性概念的建構並沒有成功,這可以歸 因於其論述取向。簡言之,要建構出真正的互為主體性概念,是不能透過主客二 元模式的認識論或存有論的取向,而必須轉向主體-主體對等關係模式的語言學 取向,以下論述之:

(一 一 一 一) ) ) ) 對 對 對 對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評價 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評價 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評價 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述之評價

雖然胡塞爾鍾情於認識論的途徑,而海德格另闢蹊徑,從存有學的生存論分 析出發。但無論是胡塞爾的「超驗互為主體性理論」還是海德格的「『共在』的 互為主體性論述」,兩者皆企圖擺脫以傳統主體形而上學的先驗本體所導致的唯 我主義的方法論。無論是胡塞爾的「單子共同體」或海德格的此在的存在論結構

-「共在」,其不但納入了對「他者」的觀照,而且皆蘊含著不獨立於主體或人 類意識存在,但具有對每一主體均適用的、超越個人的特性的「互為主體性」特 徵。對於二十世紀哲學的互為主體性轉向,實有承先啟後之功。

但是依後世學者的評價來看,胡塞爾與海德格關於互為主體性的論述,終歸 是失敗的。他們失敗的理由又可從兩者的論述中,找出一些共通性。以下分述之:

1.1.

1.1.胡塞爾與海德格仍然擺脫不了從主胡塞爾與海德格仍然擺脫不了從主胡塞爾與海德格仍然擺脫不了從主胡塞爾與海德格仍然擺脫不了從主---客模式出發-客模式出發客模式出發,客模式出發,,來建構其互為主體性論述,來建構其互為主體性論述來建構其互為主體性論述來建構其互為主體性論述。。。。 胡塞爾從先驗自我出發,企求在自我的意識領域中建構出他我的這種構想,

仍然是一種傳統唯我論下「主客模式」的互為主體性理論。而在海德格的論述中,

由於其堅持人類的社會性源自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操作的工具關係,因此也把他人 一開始以「他物」來等同,並且以「操心」這個此有與其他存有者之工具關係規 定的範疇之下的「操持」概念來說明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同樣犯了將他人視為「客 體」的毛病。這種主客模式的理論並非自始至終就先體認到他者的主體性的存 在,而有「主我高於他者」弊端,更遑論滿足「互為主體性」的最低要求-主體 間的對等關係。

是故,這種以唯我主義出發的以「主客模式對互為主體性的偷換」,正符合 了維根斯坦的見解:「如果說,哲學必須具有一個第一人稱起點時,那麼,這個 哲學的終點也必定是第一人稱的」(引自張文喜,2001:45)。

2.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體性體性論述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對他人的體性論述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對他人的論述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對他人的「論述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對他人的「「間「間間 接接

接接」」」」把握與領悟把握與領悟把握與領悟把握與領悟。。。

此外,胡塞爾互為主體性理論與海德格的共有的互為主體性論述的共同缺點 在於自我對他人的把握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這種直接對他人的把握和 領悟的可能性已被胡塞爾『加以排除』和『加以否定』」(張再林,1997:189)。

的確,胡塞爾由於基於其現象學哲學的預設,認為一切非關純粹意識領域的東西 都必須加以「懸置」(Epoch’e)。是故,胡塞爾無法考慮到「語言」、「對話」、「溝 通行動」等在互為主體性層面上至關重要的問題。而致使他不得不從「自我意識 領域」這個他所認為的「唯一具備自明性」的起點出發,通過一連串複雜且辛苦 的分析來建構他的互為主體性理論,並造成了自我對他人的閒接把握。

同樣的,海德格認為此有與其他此有的照面是以世界的物為中介的。這種對 他者的間接的把握也同樣的使得海德格揚棄了主體間的直接對話與交往。而正是 從這種立場出發,海德格眼中的人類的實踐活動「不是人與人關係的日益親密而 是人與人的疏遠與日益封閉」(張再林,1997:233)。不是人類主體性的宏揚而

德格不願承認本真的相互共有,而十分經常的把非本真的日常的相互共有與相互 共有簡單的加以等同」(Theunissen,1965/1984:189),而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事實上,人際之間的對話與交往,很大部分都是通過直接的把握與理解來達 成的。「語言與對話,相較於意識層面,對於互為主體性應具有更顯著的關聯性」

(Crossley, 1996:8)。胡塞爾與海德格的論述,不免有無視現實之弊。

3.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論述皆將互為主體性視為理所當然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論述皆將互為主體性視為理所當然、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論述皆將互為主體性視為理所當然胡塞爾與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論述皆將互為主體性視為理所當然、、、不需不需不需不需 懷疑的既成前提懷疑的既成前提懷疑的既成前提懷疑的既成前提。。

無論是胡塞爾的「單子共同體」,還是海德格的「共有」,均一致的把其蘊含 之互為主體性視為理所當然、不需懷疑的社會本體。亦即,人與人的交往互動,

其必然遵循於這個使交往互動得以可能的社會本體,並形成現實的溝通共同體。

殊不知,在現實的社會互動中,有太多隱而不顯的錯誤的意識形態或結構性的權 力介入。使得人與人的交往互動遭受扭曲或淪為工具性的相互宰制。從這個角度 來看,胡塞爾的書齋哲學性格使得他的互為主體性概念僅限於形而上學的預設,

而缺乏對於現實社會的關照;然而,海德格即使忠實的反應了現實生活中人際之 間的這種趨同性、非自主性,但卻消極的將之稱為常態,甚至視其為存有開顯的 必經境遇,從而取消了批判現狀進而改變現狀的可能性。海德格雖然從他的共有 預設出發去探討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用「常人」概念,說明了因為共有的本質 結構而使此有在世所呈現出來的沉淪現象。),但這卻意味著共有的互為主體性 在現實社會的必然消解,常人現象的不合理性在他筆下雖然赤裸裸的揭露出來,

但這卻只能說是一種蒼白無力的批判。

從上述的批判中可以確認,胡塞爾和海德格的互為主體性論述蘊含著幾個不 合理性-「從主客模式出發對互為主體的偷換」、「不合現實的主體間間接關係」、

「互為主體的理想性與積極性的消解」,而正意味著其互為主體性概念的有待重 建。哈伯瑪斯顯然是基於上述的批判立場上對顯然胡塞爾與海德格互為主體性論

述進行批判性繼承的,以下說明之。

(二 二 二 二) ) ) ) 哈伯瑪斯 哈伯瑪斯 哈伯瑪斯 哈伯瑪斯對胡塞爾的批判性繼承 對胡塞爾的批判性繼承 對胡塞爾的批判性繼承 對胡塞爾的批判性繼承

在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之互為主體性論述中,「生活世界」的概念有著重要 的地位,這是因為做為溝通行動互補概念之生活世界,是哈伯瑪斯溝通行動之互 為主體性論述的基礎概念。在本章的第一節中談到了胡塞爾生活世界與互為主體 性之關係,哈伯瑪斯對胡塞爾的批判性繼承呈現在他對上述關係的重建。以下先 論述哈伯瑪斯對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繼承,再進一步論述他對生活世界 與互為主體性關係之重建。

哈伯瑪斯曾經在《後形上學思想》一書中提到他對於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 繼承:「我在這裡不想使用胡塞爾的方法和他引入生活世界概念的語境,但我吸 收了胡塞爾研究(生活世界)的核心內容,在我看來,溝通行動也是包含在生活 世界當中的」(曹衛東、付德根譯,2001:73)。從上述這段話可以看出哈伯瑪斯 對生活世界概念之重視,哈伯瑪斯雖然否定了意識哲學取向的胡塞爾現象學方 法,但他對於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內容卻是有所繼承的,在本研究的第四章 中,將會揭示出一個重點,生活世界不但做為溝通行動概念的互補,它甚至是溝 通行動得以可能的前提,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的互為主體性論述,在生活世界與溝 通行動結合的這個平台上逐步開展起來。

回到哈伯瑪斯對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繼承,哈伯瑪斯有條件的保留 了胡塞爾生活世界概念的兩個部份:「生活世界的非課題性」、「生活世界的奠基 性」。關於生活世界的非課題性,前面提到過,胡塞爾認為人們總是將生活世界 看作無庸置疑、不言自明,也就是用一種「不成問題」的非課題化自然態度來看 待的。但是這個非課題性的生活世界卻會形成我們認識與行動的共同視野,進一 步形成了人們相互交往的知識前提。哈伯瑪斯繼承了上述觀點,他把關於生活世 界的知識稱為「非課題性的知識」或「背景知識」(曹衛東、付德根譯,20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