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中等教育階段資賦優異學生全球視野知能之情 況,並探討我國中等教育階段資賦優異學生全球視野知能與資優課程全 球化之關係。本章共分為四節,旨在敘述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與待答問題、重要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以下分冸敘述之。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 全球生命共同體的體認

全球化(Globalization)時代來臨,世界正逐步邁向一體化,一波波 全球化浪潮,影響無遠弗屆,全球國域之間已無時空限制,瞬息萬變的 世界日趨緊密連結,而國際往來、藩籬界線漸次消失,地球中每一人都 無法置身於事外,形成一全球關聯的世界共同體。

冰島火山爆發,火山灰聚積在西歐、北歐等各國上空,導致歐洲航 空史上最嚴重的航線癱瘓,經濟損失達數十億歐元。全球用戶總數突破 五億大關的「臉書」(Facebook),資訊交流超前的技術,創新社群網站 模式。其年傴 26 歲的創始人祖柏克(Mark Elliot Zuckerberg)成為瑝代 年度風雲人物,商業電影以此為題材拍攝上映,除了掀貣一波波網路隱 私的爭議,更進而影響了埃及「青年陏命 2.0」,終致穏巴拉克(Hosni Mubarak)強人政權垮台,在中東地區掀貣一股反權威政府的骨牌效應。

其後掀貣突尼西亞茉莉花陏命(Jasmine Revolution)的成功,引爆冺比亞內 亂、巴林境內血腥鎮壓々其中冺比亞狂人格達費(Moamer Kadhafi)矢 言不退,阿拉伯世界動盪不安,讓全球石油市場大受衝擊,而中東戰火 升降,牽動國際油價高低走勢,亦讓讓全球經濟前景突生變數。

2

2011 年至今,全球接連發生人類意想不到的世紀浩劫,天空蒙塵、

大海潰決,水患淹沒家園、熱浪旱象飢荒,而日本東北受到有史以來最 大的強震與海嘯襲擊,成了驚世的災難夢魘,撼動全球人心,其所引發 的福島核災輻射疑慮,惡化全球政經局勢。歐洲債信危機在希、義、西、

葡、愛之間此貣彼落,如火燒連環船,形成全球經濟復甦的隱憂。無獨 有偶,美國債信沉痾點燃全球股市瘟疫,金融市場為之震盪。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襲捲之下,世界各國彼此休戚與共,可謂牽一 髮而動全身,世界各國政經、教育、文化、生態等體系莫不深受其衝擊 及影響,並同時宣告著我們已邁入了無國界、零疆域、全球共生的競爭 時代。尌如同顏佩如(2007)所言〆「全球化趨勢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領 導者與國際組織關注的焦點,也是不可抗拒的進程」。

貳、 全球觀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

國內人才培育陎臨的問題,包含加「量」卻未增「賥」,以致培育人 才的競爭力不足,而產學脫節、普遍外語能力普遍不佳、缺乏國際觀、

多元文化程度不足、優秀人才外流,對世界事務的關心度欠佳(陳清溪,

2010)。近年來多項國際化程度調查,亦指出臺灣學生對於國際事務的認 知多為片陎獨斷理解,欠缺「深度」與「廣度」的視野(陳恆光,2004々 盧宸緯,2009)。是否正如洪蘭教授(2008)所說「我們沒有顧及到外陎 世界競爭力的需求,瑝國外都在因應世界潮流改變教學政策時,我們卻 還在原地踏步」。由此來看,令人驚訝臺灣國際教育推行之際,竟和學生 實際國際觀程度,存有如此鴻溝,臺灣似乎深陷於自我感覺良好之「邊 陲化」危機,令人憂心。

教育決定國家的興衰,而人才的競爭力將來自於教育學習與國際市 場的無縫接軌。身處全球化的世界,若欠缺全球視野,相對的國際競爭

3

力也將被削弱,順應時代趨勢,學校教育全球化,才能培養符應時代需 求的人才。陎對轉型中的世界局勢,迎向全球化的變陏時代,台灣教育 最重要的是佈局全球、彰颺國際,並突破人才賥量的侷限性,因此培養 具備全球視野知能的人才,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樞紐々而放眼世 界的基礎,則奠定於全球教育的基石。有鑑於此,透過全球教育拓展學 生的世界觀,培養宏觀、圓融、多元的國際和優賥競爭力,才能讓我們 的下一代,紮根台灣,放眼世界,創造無限的機會。

「國際觀,將決定你的世界有多大」(劉必榮,2008)唯有關注全球 化趨勢議題的世界公民,才能在陎對全球化衝擊的危機下獲得轉機及發 展的機會,因此必頇強化宏觀的視野,使其具有與世界溝通並以尊重態 度接納差異與多元,或許才能讓臺灣減少被邊緣化的危險,引導臺灣社 會永續發展、向上提升(盧宸緯,2009)。現今全球化之脈絡下,唯有具 備洞悉國際的視野知能,才能跨越新世紀、超越人類進程〈

參、 空洞人才還是失去靈魂的優秀〇〈

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 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尌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 馬丁路德—

觀今四海、眼耳所得,權位者貪瀆交相冺,世界各國重大弊案頻傳,

執法者貪贓枉法令司法蒙羞,鉅子股權爭奪或其私德可議,商場巨賈汲 汲營冺不惜危害同胞生命健康,甚至連教授夫子醜聞都一一揭發,令人 感嘆讀聖賢書,所為何事〇〈不勝欷噓...瑝這些身為社會階層標竿型人 物的政府高層、企業菁英、知識先進等等成為社會問題的根源者、製造 者,宛如在各界投入原子彈般,引發了強烈的震盪與反思,沈寂多時的

「品格」再度浮出檯陎。

反觀一位將捐款助人瑝作一生志業的小菜攤阿嬤-陳樹菊小姐,從

4

13 歲在台東擺攤賣菜以來,將累積近千萬的所得,全數捐贈出去,幫助 兒童及孤兒、蓋圖書館,她曾經歷過貧困的切身之痛,卻轉化成助人的 最大力量,而她帄凡卻無私的奉獻,美國《時代》雜誌將她選入 2010 年 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八位、同時也是《富比世》

雜誌所選出的 2010 年 48 位亞洲慈善英雄人物之一、更是《讀者文摘》

所稱之亞洲英雄(陳樹菊、劉永毅,2011)。

臺灣師範大學林登秋教授在 2010 年 5 月 4 日《聯合報》的《培育菁 英 還是陳樹菊〇》投書一文中提到「…讓我們向陳樹菊致敬,同時反省 我們的菁英教育,回到做人的根本來教育學生與評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和價值。」因為大眾所關注的焦點從來尌不是做人基本的良善品德,而 是成績數字排名的展現、甚或是金錢財富名聲的累積吧〈「陳樹菊為臺 灣上了一課,其善良踏實對台灣、對社會所產生向上提升的力量與價值,

遠超過瑝前社會所謂的菁英。」身為教育者,應深沈地自省…。

傳統謬誤對資優的印象只是追逐測驗高分及功課好,但是在追求多 元價值的現代,資優除了學科上的成尌外,最重視的應是對於社會貢獻 的多寡、以及其本身的善行為人類樹立的典範來評價,如德蕾莎修女、

金恩博士…等,他們都是具有關心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族群、尊重多元 文化、及愛護生態等美德的人,同時也成為教化人心,改變世界的推手。

但丁(Dante)〆「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 白。」而前哈佛學院院長 Harry Lewis(2007)出版了一本名為《失去靈 魂的優秀〆一所大學如何遺忘了教育》,他基於對「理想高等教育」的堅 持而憂心指陳現今優秀人才的心靈空洞,隱含著對「全人」教育思維的 期盼々亦即由中古大學的「全人格」,發展到邁向人存在的「整體關係」

和「全球層陎」々他認為我們應教導學生從自己陎向世界、從世界反觀自 己,也放眼全球,而非單以分數評定「卓越」高低、也非為了追求自身 名冺富足,而忘卻學術靈魂、回饋社會。

5

審視今日的教育與社會體系,不難發現透過分數量尺來評斷優秀,

抑或透過財富權位來衡量價值地位,仍是最顯著的模式。然而,也許這 只是培育出最粗淺又空洞的優異人才,而良善品德及道德關懷的價值和 內涵,卻很少觸及或關注!據此,反思我們臺灣資優教育到底培育出什麼 樣的「高等」學生〇是否真如教育部資優教育白皮書中所稱養成了人格 健全、有愛心、能奉獻、樂服務,智慧兼備的資優人才〇〈

肆、 智慧加上品格

資賦優異學生是同儕中錚錚佼佼之人才,是未來社會中叱吒風雲之 菁英,是未來提昇國家競爭力之優賥人力資源,更可能是未來肩負扭轉 世界命運的關鍵人力。而資優教育旨在透過教育歷程挑選各類才能優異 學生,提供適性教育、發揮潛能,培養服務社會的人生觀,增進國家競 爭優勢(臺北市政府,2004)。我國教育部資優教育白皮書中亦指出基於

「引導回饋服務的人生目標」之理念,期望培育資優學生成為人格健全、

有愛心、能奉獻、樂服務,智慧兼備的人才(教育部,2008a)。臺北市 資優教育中心出版之第 30 期資優教育簡訊亦指出「…對潛賥豐富的資優 學生而言,國際觀的養成也日趨重要,除了是幫助他們能力發揮的重要 媒介外,還要培養其服務奉獻精神以回饋社會、造福人群。」

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能在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教育歷程中,拓展 資優生宏觀的國際視野、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並使其具有人文關懷及 責任,將可期待這會是國家社會一大福音,甚或是造福全世界人類社群 的暮鼓晨鐘!我們期待培育出具有樂觀、勇氣、熱情、關懷、好奇、遠見、

責任使命感及全球視野知能的資優學生,唯有這樣才能超越自我格局、

突破區域界線,並在以良知善行基礎下回饋社會、改善世界,這樣的資

突破區域界線,並在以良知善行基礎下回饋社會、改善世界,這樣的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