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單純之美

在文檔中 自然的脈動--黯曖之美 (頁 36-41)

第三章 自然的黯曖之美

第二節 單純之美

(圖 11)柯洛(Camille Corot,1796-1875)。【摩特楓丹的回憶】(局部),1864,油彩/畫布。

一次偶然隨手將柯洛(Camille Corot,1796-1875)畫作【摩特楓丹的回憶】

的主題遮起,顯露出背景變化微妙,若有似無卻深厚、悠遠的意象,使筆者假設:

主題可以顯露出作品的敘事性,某些特定的主題能有移情的作用,使得觀者的情 緒完全受創作者左右,然而,整個畫面的深度和氣韻卻得仰賴「背景」來營造,

若假設為真,沒有顯著主角的畫面,依然能夠傳達出創作者當下的意念和情緒,

或許還比以敘事性的手法更為深刻。

筆者從自然取材,試圖捕捉每一個景的空氣、水氣、光暈、風甚至氣味、溫 度及感情,這樣的假設和手法似乎也十分契合,因此,低彩度色調、缺乏強烈對

比的手法、主客關係以及被簡化或是經過刻意選擇的構圖之造形成為筆者最想探 究的方向。

(圖 12)東山魁夷。【凍池】,1977,膠彩/紙本,175x118cm。

取材上,筆者偏好以塊面為主的主題,如草地、整片的樹林,天空,海面,

沙灘等等,而這些體材在畫面呈現上往往都是以水平展開或是上下延伸的型式為 主,且具有近似的色彩,其原因是筆者認為在表現大塊面的繪畫過程較能使自身 跳脫「刻意描繪」的層次,能夠很自由的享受畫筆在畫面上彈跳、摩擦、遊移的 趣味,有時會意外發現自己以一種固定的、具節奏感且自然而然產生的身體律動

作畫,與幼時恣意隨手抓起任何可能留下痕跡物品塗鴉的愉悅與成就感產生了聯 結,或是貼近於以手型塑泥土時留下指紋掌印的樂趣。

(圖 13)東山魁夷。【道】,1950,膠彩/紙本,134x103cm。

筆者十分喜歡東山魁夷的【道】這件作品,若不去探究所繪內容究竟為何,

只見畫中只有三個色塊,乍看之下有點類似極簡主義(Minimalism)繪畫,然而 細看則是一條綿延至遠方的道路、柔軟的青草地與天空,三個塊面皆是以許多筆 觸交織而來的,畫家自己解釋這是一條不指涉任何實際地點、一條心中的道路,

而他在一篇評論腓特里希的作品時曾寫道:

「他的構圖常常巧妙地使用線條所表現的心理性質。水平線表 現安靜感,垂直表現莊嚴感,斜線表現動感,再加強傾斜來表現激 烈的動勢與不安的氣氛。」

(圖 14)東山魁夷。【霧】,1951,膠彩/紙本,180x116.5cm。

有趣的是,在筆者的觀點中,東山與腓特里希在垂直與水平線運用上的特質 是十分貼近的;除此之外,東山魁夷的作品亦打破單點透視,使得觀者的視線能 自由游移於畫作的任何一個角落,也因此看他的作品能有一種遊歷於其中的樂 趣。

筆者非常喜歡水平式構圖所傳達出的安穩、單純、寧靜、悠遠等等特質與跳 脫單點透視的自在,為了保有這些特質,筆者在作品當中亦刻意將造型簡化或是 將其他方向的構圖動線給削弱,以避免過多的變數去刻意引導觀者的視線。

(圖 15)歐陽文慧。【門口的肖楠-散去的晨霧與下弦月】,2009,油彩、銀箔/畫布,50x120cm。

在作品【門口的肖楠-散去的晨霧與下弦月】中,筆者試圖將所有的造形簡 化至接近幾何,去除任何以單點透視暗示的遠近,以色彩和不同筆觸去試圖處理 霧氣、薄透的雲層、微微受光的山坡及近處的樹葉,僅以空氣感去暗示被描繪物 之間的關係;在將造型簡化後,筆者發現自己更能專注的去探討筆觸與筆觸之間 的關係、色彩在不同方式下交疊的效果,以及筆觸在遠近景上的變化差異;而在 這些細微差異的探究過程中,引發筆者對下一階段「低彩度」可能性的好奇。

在文檔中 自然的脈動--黯曖之美 (頁 36-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