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其他特殊現象之押韻

喚醒吟魂。亙敲鐘擊鉢,響應林園。龍頭師友重,牛耳主盟尊。功勒石、德旌門,僅 及刻銀樽。何似佗、鑄金賈島,絲繡平原。 正聲雅叶箎塤。歎涇清渭濁,異派同 源。糊塗新世界,渾沌舊乾坤。人境事、總難言,任雨覆雲翻。幸漢學、千鈞一髮,

賴以長存。90

此詞屬平聲「一韻到底」之詞牌,其韻腳為「魂、園、尊、樽、原/塤、源、坤、翻、存」,

此中「園、原、源、翻」四韻字屬第 7 部,餘皆為第 6 部平聲韻字,顯亦因旁轉而通押。

綜上舉證論述,可見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際,即便依詞韻填詞,亦採「從 寬派」之主張,故出現第 6 部、11 部、13 部韻字通押之情形。尤常見者,係依作詩習性,

以詩韻通押觀念填詞,包括詞韻第 3、5、10 三部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以及相鄰兩部之 韻字予以旁轉通押;蓋詩韻韻字原不見互屬之情形,而鄰近韻字確常見通、轉之故也。

(四)其他特殊現象之押韻

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押韻,亦出現少數特殊現象,茲舉數例供參酌。其一,

王少濤〈離亭宴〉(訪幽谷子於叶東路中即事):

綠水青山如畫。惹我心情瀟灑。萬里長江天盡處,雲影波光相思 。古岸小舟橫,繫住

89 以上兩詞,見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08、215。

90 此詞不見《臺中詩乘‧沁園詩存》載錄,然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 輯所收《沁園詩存》手抄本,則錄有此詞,頁 78。

橋邊漁舍。 柳漾夕陽斜掛。裊娜炊煙低□ 。客路風光無限好,寫入寄樓詩話。

憶友望簝東,幾點啼鴉飛下。91

此詞見於《王少濤全集‧雜錄》及《臺灣日日新報》,皆未標詞牌;上片第四句皆作「雲 影波光相思」,「思」字未協韻;下片第二句,「裊娜炊煙低□」,皆空缺一字,且為押 韻字。今依字數查《詞譜》所錄〈離亭宴〉下,收有宋‧張昇詞,並移錄如次:

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隱映竹籬 茅舍。 天際客帆高掛。門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危 樓,紅日無言西下。92

取之與王少濤所作相較,發現王氏顯係步韻張昇之作,於焉「雲影波光相思」之「相思」,

宜正作「相射」;「低」後空缺之字,宜作「亞」為是,「低亞」,低垂之意。由是觀之,

臺灣清領、日治時期文人所填作品,許多遣詞用韻,因手民誤植,以致誤認作者出律、出 韻之現象,所在多有。茲更舉王少濤〈減字木蘭花〉(愧怙先生淚墨書後)為例:

盈淚墨。歷敘平生事愴惻。垂訓箴言。絕勝黃金與子孫。 蔡公知命。道德性情兼孝 行。仰止高山。留得芳名在世間。93

詞中「垂訓箴言」,各本均無異詞,然「言」字出韻,必正作「言箴」為是,「箴」與「孫」

協韻,此亦手民誤植之例也。

其二,王霽雯〈蝶戀花〉:

二十五絃彈夜月。際此中秋,一曲珠簾下。寶篆香勻蟾影射。丫環報道人來也。

手亂心荒音不雅。暗問靈犀,何事深牽惹。故意發嗔私語罵。 良辰美景能孤寡。94

此詞押韻字為「月、下、射、也/雅、惹、罵、寡」,此中唯「月」韻屬第 18 部入聲韻,

91 此詞見王少濤撰:《王少濤全集‧雜錄‧詞》,頁 571;又見《臺灣日日新報》第 5253 號,1915 年 2 月 7 日。

92 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2,卷 18,頁 1241。

93 見王少濤撰:《王少濤全集‧雜錄‧詞》,即見吳福助、楊永智主編:《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 集 73》;又見《臺灣日日新報》第 5648 號,1916 年 3 月 18 日。

94 此詞見《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 年)。所引詞見 1934 年 12 月 1 日,94 期,頁 14。

餘皆屬第 10 部仄聲韻。然依戈載《詞林正韻》所載,入聲韻未獨用時,可派入平、上、

去聲之韻部。今查「月」韻未獨用時,係派入第 10 部平聲及去聲韻,95則知王氏此詞「月」

字係派入去聲,並未出韻。他如陳懷澄〈離別難〉(送蔡伯毅之中華),三、四句云:「捧 來毛義檄,為娛親所激。」96即以入聲「激」派入第 3 部上聲韻,故能與「檄」字互協,

亦同此例。

其三,絳秋〈虞美人‧閨情〉:

楊花柳線傷離別。耐到秋時節。小樓人靜獨徘徊。喜見雙雙相識燕歸來。 韶光 倏忽催人老。共訴相思苦。從今聚首勝鴛鴦。舊恨銷除長樂未央宮。97

按:〈虞美人〉之押韻,屬兩句一換韻之「轉韻」格。此詞上片起兩韻「別、節」屬第 18 部入聲韻;三、四句「徊、來」兩韻,一屬第 3 部平聲韻,一屬第 5 部平聲韻,係依 詩韻將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下片末兩韻,「鴦」韻屬第 2 部平聲韻,「宮」韻屬第 1 部平聲韻,亦符合前舉「相鄰兩部韻旁轉通押」之原則。唯起兩韻,「老」字屬第 8 部仄 聲韻,「苦」字屬第 4 部仄聲韻,均未符合前揭三現象之押韻原則。細考之,蓋以閩南語 系文讀之「老」韻,與白讀之「苦」韻互協,顯係以方音為據而予以互協,現象極特殊。

自現代漢語方言加以觀察,此二字以代表方言之廈門話為例,苦字音讀 、老字音讀

、 ,苦字與老字文讀音韻母上,苦字主要元音為舌面後半低圓脣元音,老字為 舌面後半高圓脣元音,音近可協。98而此現象,宋人已有前例,如同屬閩籍之葛長庚,所 作〈賀新郎〉(倚劍西湖道),韻腳為「道、草、袍、老、破、坐、那、個、過、暮、麼、

帽」,此中屬第 4 部魚模韻之「苦」、「暮」兩字,與屬第 8 部蕭豪韻之「道、草、袍、

老、帽」,以及屬 9 部歌戈韻之「破、坐、那、個、過、麼」等韻字互協;另一閩籍詞人 陳合所作〈寶鼎現〉(神鰲誰斷),韻腳為「造、左、棗、報、補、藻、到、鎖、做、老、

過、考、早」,此中屬第 4 部魚模韻之「補」字,亦與屬第 8 部蕭豪韻之「造、棗、報、

藻、到、考、早」,以及屬第 9 部歌戈韻之「左、鎖、做、過」,相互協韻99,皆是文音、

白音互協之例證,此亦讀者所宜知也。

95 見清‧戈載:《詞林正韻》,頁 82。

96 此詞見《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11 月 20 日 3 版。

97 《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1934 年 12 月 1 日,94 期,頁 14。

98 詳參《漢語方音字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年 2 版),頁 125、180。

99 上舉葛長庚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4,頁 2580;陳合詞,見唐 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4,頁 2989。通協論點,可參考魯國堯:〈論宋 詞韻及其與金元韻的比較〉,見《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年),頁 385-4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