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析論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若干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析論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若干問題"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I S S N : 1 0 1 9 - 6 7 0 6 DOI:10.6239/BOC.201606.05

析論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若干問題

王偉勇

∗ (收稿日期:104 年 10 月 20 日;接受刊登日期:105 年 4 月 11 日)

提要

本文係就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情況,自詞牌、詞韻、詞句三方面,予以歸 納析論。就詞牌言之,本文發現臺灣文人填詞之際,除運用已然定調之通行詞牌外,若遇 同調異名者,亦好用罕見之名稱,呈現趨新避俗之現象。且善取詞牌字面之意,緣調名賦 情,頗有視詞牌為「詞題」之意。甚至較不在意其宮調屬性,而好自創新調名,以應景切 情。就詞韻言之,本文發現臺灣文人,為求合於宋人用韻之實況,乃追隨清人整理詞韻之 從寬派以填詞,如取第六部「真、文」韻、第十一部「庚、青」韻、第十三部「侵」韻, 予以混押,即是其例。又好以作詩之習性填詞,爰恆以詞韻第 3 部、第 5 部、第 10 部互 屬之韻字,予以混押;或將相鄰兩部之韻字,旁轉通押,如以第 1 部與第 2 部、第 3 部與 第 4 部、第 6 部與第 7 部韻字通押,皆是其例。就詞句言之,本文發現臺灣文人填詞,係 依賴以邠《填詞圖說》、康熙御製《詞譜》為準。然其造句常針對同一樂節內之詞句,予 以彈性變化,此亦承自兩宋豪放派詞家之習性,以酬和寄意為主,不為娛賓遣興而作。 關鍵詞:清領、日治、臺灣文人、填詞、詞牌、詞韻、詞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

一、前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許俊雅教授刻主持《全臺詞》編纂之工作,筆者有幸應邀共襄盛舉, 了解箇中若干問題,因撰成此文,為之引證析論,期澄清臺灣文人處清領、日治時期填詞 之真相,俾便後續處理。 許教授所蒐之資料,大抵含賅清代康熙 21 年(1683)至光緒 20 年(1895)臺灣割讓 日本,以及日本統治臺灣(1895-1945)時期。收錄之原則為作者隸籍臺灣,如韓必昌、 施士洁、許南英(三人皆臺南人)是也;或非出生臺灣,然曾來臺為官,作品寫於臺灣者, 如滿洲鑲紅旗人六十七、湖南武陵人朱景英,即是其例。此外,亦有未當官,僅來臺遊歷 之人士,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追隨劉家謀來臺之黃宗彝,以及應臺北板橋富紳林兵爪 (鶴壽)之聘為西席之吳鍾善、來臺遊歷之沈琇瑩等。1 至論可資蒐尋臺灣古典詞之媒介,不外報章、雜誌及專著。就報章、期刊言之,如《臺 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2 、《臺灣民報》3 、《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 成(1930-1944)》4 、《臺灣詩報》5 、《臺灣文藝月刊》6 、《風月》7 等,皆是其例。就專著 1 以上各家生平,可參見施懿琳主編:《全臺詩》(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4 年 2 月起)。韓必昌見 第三冊,頁 81;許南英見第十一冊,頁 151;施士洁見第十二冊,頁 1;六十七見第二冊,頁 237; 朱景英見第三冊,頁 15;吳鍾善生平,見《臺灣文獻匯刊》(廈門:九州出版社,2004 年),頁 1-2; 沈琇瑩生平,見《沈傲樵父子詩詞選集》(臺北:慈廬主人自印本,1979 年),頁 1-37。至於黃宗彝 生平事蹟尚未見出版。 2 《臺灣日日新報》係日人守屋善兵衛於西元 1898 年,併購《臺灣新報》《臺灣日報》而創辦者。創 刊初期有六版面。1905 年 7 月 1 日後,報社將漢文版擴充,獨立發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每日六 個版面,幾與日文版等量齊觀。1910 年 11 月後,《臺灣日日新報》增為八版,其中漢文版常佔兩版。 1911 年 11 月 30 日,該報恢復日文版中添加兩頁漢文版之模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遂停刊。迄乎 1937 年 4 月 1 日,因應時局變化,《臺灣日日新報》終全面廢除添加兩頁漢文版之模式,然 1937 年 11 月 9 日該報又特設「臺日漢詩欄」供大眾投稿,此中亦刊登詞作,迄 1944 年後全面停刊。相關介 紹詳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網址:http://cdnete.lib.ncku.edu.tw/twhannews/user/intro.htm), 最後瀏覽時間:2015 年 9 月 22 日。 3 《臺灣民報》乃蔣渭水於 1923 年 4 月 15 日於日本創辦之白話文報紙,1927 年 8 月,獲准自東京遷回臺 北,以周刊形式發行。1930 年擴大改組為新民報社,持續發行《臺灣新民報》;1932 年 4 月 15 日,正式 獲准發行日刊,方便民眾閱讀。詳參「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3830, 以及 http://sinmin.nmtl.gov.tw/opencms/sinmin/intro.html?rdm=1297502369762),最後瀏覽時間:2015 年 9 月 22 日。 4 周石輝:《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 年)。 5 《臺灣詩報》曾今可主編,創刊於 1949 年 1 月 1 日,屬月刊,由「臺灣詩壇」於臺北發行,目前僅見 2 期。 詳參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51/), 最後瀏覽時間:2015 年 9 月 22 日。 6 《臺灣文藝月刊》,鄭汝南主編,臺中「臺灣文社」發行,於 1919 年創刊。原名《臺灣文藝叢誌》, 1922 年,改名《臺灣文藝旬報》;1923 年又改回原名;1924 年復更名為《臺灣文藝月刊》,1925 年停 刊。詳參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01)

(3)

在臺灣印行之先後言之,如《臺灣文獻叢刊》8 、《臺灣省通志》9 、《臺灣先賢詩集》10 、《全 清詞鈔》11 、《臺中詩乘》12 、《鯤海粹編》13 、《連雅堂先生全集》14 、《重修臺灣省通志》15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16 、《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集》17 、《臺灣 先賢詩文集彙刊》18 、《臺灣文獻匯刊》19 等,皆是其例。 本文所欲處理者,含賅臺灣文人填詞所使用之詞牌、押韻、詞句等問題。至於稱「臺 灣文人」,不用「臺灣詞人」,蓋緣當時之詞作皆附於文人之詩文集而流傳,且不少係詩社 雅集酬和之作,罕見詞社之組織。依文獻記載,日治時期全臺僅有兩個詞社—巧社與小題 吟社;巧社在臺北,小題吟社在嘉義。兩詩社均由詩社同仁,因志同道合,另行設立詞社, 可惜兩詞社維持不到二年即解散。巧社創立於昭和 9 年(民國 23 年,1934),次年社員即 不再有詞作唱和出現。小題吟社創立於昭和 18 年(民國 32 年,1943),但昭和 20 年(民 國 34 年,1945)盟機轟炸劇烈,會員終究星散避難,詞社亦不再運作。20

二、詞牌問題

臺灣清領、日治時期之文人,於填詞選用詞牌之際,常見之習性,歸納言之,蓋有 最後瀏覽時間:2015 年 9 月 22 日。 7 《風月》於 1935 年 5 月創刊,1937 年第 45 期改名為《風月報》;1941 年復改名為《南方》,1944 年三度更 名為《南方詩學》,1944 年停刊。按:《風月》編輯群有林欽賜、謝雪漁等人,《風月報》主編為簡荷生,均 由臺北大稻埕「風月俱樂部」出版;《南方》、《南方詩集》,由臺北南方雜誌社出版。詳參臺灣文學館「臺灣 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14/index.html),最後瀏覽時間: 2015 年 9 月 22 日。 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60 年 2 月)。 9 張炳南監修,李汝和主修,廖漢臣纂修:《臺灣府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年 6 月)。 10 劉克寰發行:《臺灣先賢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年 10 月)。 11 葉恭綽鈔纂:《全清詞鈔》(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 9 月)。 12 王建竹主編,曾藍田校對,陳瑞堂發行:《臺中詩乘》(臺中:臺中市政府,1976 年 12 月)。 13 邱秀堂編撰,王國璠編訂,黃守元發行:《鯤海粹編》(臺北:中國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0 年 3 月)。 14 簡榮聰發行:《連雅堂先生全集》附錄三《臺灣詩薈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年 3 月) 按:《臺灣詩薈》為連橫(雅堂)主編之期刊,創刊於 1942 年 2 月,停刊於 1925 年 10 月,凡 22 號。 15 林洋港等監修,高育仁等主修,戴書訓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年 12 月)。 16 如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凡十部,即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史料叢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年 11 月至 2004 年 11 月) 17 吳福助,楊永智主編:《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集》(板橋: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 年 12 月)。 18 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臺北縣:龍文出版社,1992 年 3 月)。 19 陳支平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九州出版社,2004 年)。 20 見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0 卷 3 期(1959 年 9 月),頁 97。

(4)

兩端:(一)詞牌避俗用新;(二)緣調名以賦情。茲舉例說明如次:

(一)詞牌避俗用新

現今流傳之詞牌(或別稱詞調)約有 800 餘種,其中同調異名者不計其數,作者使用 之際如何取捨,確乎因人而異。譬如北宋賀鑄,其《東山詞》21 (一稱《東山寓聲樂府》) 雖以舊調譜新詞,卻好別立新名,如不用〈七娘子〉,而用〈鴛鴦語〉;不用〈小重山〉, 而用〈璧月堂〉、〈群玉軒〉;並用〈鷓鴣天〉與〈半死桐〉等。迄乎明、清兩代,因前人 使用「同調異名」之詞牌綦夥,且為避俗用新,因之在個人作品中,同一詞牌並存兩種以 上名稱之現象,實隨處可見。如朱彝尊(1629-1709)《曝書亭詞》22 ,即同時出現多首名 為〈邁陂塘〉、〈摸魚子〉23 之作品;厲鶚(1692-1752)《樊榭山房詞》24 ,亦同時出現多 首名為〈念奴嬌〉、〈百字令〉25 及〈臺城路〉、〈齊天樂〉26 之作品,要皆同名異稱之詞牌。 流風所及,臺灣文人填詞亦有類似之情形,如施士洁(1856-1922)《後蘇龕合集》所錄《後 蘇龕詞草》27 ,即同時出現〈金縷曲〉與〈貂裘換酒〉28 、〈壺中天慢〉與〈百字令〉(參 注 22)、〈摸魚兒〉與〈買陂塘〉(參注 20)等同調異名之情形;蔡惠如(1881-1929)詞 作中29 亦出現〈貂裘換酒〉、〈賀新郎〉、〈金縷曲〉(參注 25)等同調異名之作品。 21 宋‧賀鑄《東山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1 月),冊 1,頁 643-699。 22 清‧朱彝尊《曝書亭詞》,見《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8 月),冊 3,頁 1379-1510。 按:所收《曝書亭詞》實包含朱氏所撰《江湖載酒集》、《靜志居琴趣》、《茶煙閣體物集》等詞集。 23 〈摸魚兒〉,又名〈摸魚子〉〈買陂塘〉〈陂塘柳〉〈邁陂塘〉〈山鬼謠〉等,見清‧康熙帝御製:《詞 譜》(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 年 11 月),冊 4,卷 36,頁 2613。按:萬樹《詞律》卷 19,另載〈安 慶模〉一名,見《索引本詞律》(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9 月),頁 387。 24 清‧厲鶚《樊榭山房詞》,見《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冊 5,頁 2771-2825。 25 〈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酹江月〉〈赤壁詞〉〈酹月〉〈壺中天慢〉(或簡稱〈壺中天〉〈大 江西上曲〉、〈太平歡〉、〈壽南枝〉、〈古梅曲〉、〈湘月〉、〈淮甸春〉、〈白雪詞〉、〈百字令〉、〈百字謠〉、 〈無俗念〉、〈千秋歲〉、〈慶長春〉、〈杏花天〉等,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3,卷 28,頁 1948。 26 〈臺城路〉,又名〈齊天樂〉〈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4,卷 31, 頁 2191。 27 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見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 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頁 333-352。按:《後蘇龕合集》,原有《臺灣文獻叢刊》排印本(1965 年 11 月),此《彙刊》本即據此影印。又,施氏生於農曆 12 月 19 日,與蘇軾同月同日,故以「後蘇龕」 冠其各類著作。 28 〈賀新郎〉,又名〈金縷歌〉、〈金縷曲〉、〈金縷詞〉、〈乳燕飛〉、〈賀新涼〉、〈風敲竹〉、〈貂裘換酒〉 等,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4,頁 2626。 29 蔡惠如詞作,見廖振富編著:《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 12 月)。詞 作見頁 65-71。

(5)

其次,臺灣文人填詞之際,若遇同調多異名者,亦常選用罕見之詞牌名稱,如: 許南英(1855-1917):用〈南樓令〉,不用〈唐多令〉(唐亦作糖);用〈十拍子〉,不 用〈破陣子〉;用〈賣花聲〉,不用〈浪淘沙〉;用〈瀟瀟雨〉,不用〈八聲甘州〉。30 施士洁(1856-1922):用〈點櫻桃〉,不用〈點絳脣〉。31 傅錫祺(1872-1946):用〈壽星明〉,不用〈沁園春〉。32 林純卿(1876-1933):用〈小蘭干〉,不用〈少年遊〉。33 蔡惠如(1881-1929):用〈瀟瀟雨〉,不用〈八聲甘州〉。34 王少濤(1883-1948):用〈開元樂〉,不用〈三臺〉;用〈蒼梧春〉,不用〈十六字令〉。35 此中自亦有特殊原因,如施士洁所以選用〈點櫻桃〉,乃因「汪艾民司馬父楫冰先生 手繪櫻桃一冊,並填此闋郵寄索和,即依原調奉酬」(參注 28),可知此詞牌之選用,端 為和人原調;而原調用〈點櫻桃〉,又因題櫻桃畫冊之故也。又如傅錫祺用〈壽星明〉,不 用〈沁園春〉,乃因「壽林君灌園王母羅太夫人米壽」(參注 29);亦即因林灌園(即林獻 堂)祖母八十八歲壽辰,故用〈壽星明〉詞牌,以致祝福之意,誠然心裁別出。至若許南 英、蔡惠如選用〈瀟瀟雨〉,不用〈八聲甘州〉,乃藉詞牌字意以應歌詠主題,與音樂全不 相干。 蔡惠如詞題為「夜雨」(參注 31),固是如此;許南英詞題為「落葉」,其內容實亦相 涉,茲移錄如次: 餘生如此樹,值深秋、蕭瑟落江潭。似杜陵老去,支離南北,飄泊東南。前度婆娑生 意,對此復何堪。遠眺秋江淨,露出精藍。 招呼兒童淨掃,與樵青竹裡,烹茗清 談。問歸根何處,此理正遐覃。是天時、冬藏秋斂。向招隄、問訊老瞿曇。齊解脫, 與墜車醉者理相參。(參注 27) 此詞起首云:「餘生如此樹,值深秋、蕭瑟落江潭」,下片復云:「呼兒童淨掃,與樵青 30 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見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賢詩文集 彙刊》,第一輯,頁 203-218。〈南樓令〉見頁 204、208;〈十拍子〉見頁 204、206;〈賣花聲〉見頁 208、217;〈瀟瀟雨〉見頁 217。 31 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40。 32 傅錫祺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鶴亭詩集》,見《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不分卷;〈壽 星明〉詞見「民國己未年(1919)」欄,頁 96。 33 林純卿撰,黃哲永主編,呂興昌審訂:《曙村詩草》,見《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六輯,頁 1-47。〈小 闌干〉見頁 46,「闌」原作「蘭」字,逕改。 34 廖振富編著:《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頁 69。 35 王少濤撰:《王少濤全集‧雜錄‧詞》,見吳福助,楊永智主編:《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集 73》, 頁 569-572。〈開元樂〉、〈蒼梧春〉(按:宜作〈蒼梧謠〉為是)同見頁 572。

(6)

竹裡,烹茗清談」,可見值深秋之際,葉落如雨注,可淨掃用以烹茗,許氏選用〈瀟瀟雨〉 詞牌,寫景抒情,自是貼切。 然詞牌原有聲情,臺灣文人填詞似乎以寫意為是,較不在乎聲情。如〈點絳唇〉,取 名自江淹〈詠美人春遊〉詩:「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36 。所以又名〈點櫻桃〉,乃藉 櫻桃喻女郎口脂;此唐詩已見,如白居易即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37 之詩句,李 商隱〈贈歌妓〉二首之一詩亦云:「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38 ,皆是其例。 而〈點絳唇〉或標仙呂宮,聲情「清新綿邈」;或標黃鍾宮,聲情「富貴纏綿」;或標仙呂 調,聲情「嗚咽悠揚」39 ,調情尚稱寬闊。然櫻桃畫冊,雖見雅趣,終非本意,遑論聲情! 又如〈八聲甘州〉別名〈瀟瀟雨〉,乃因柳永〈八聲甘州〉起句云:「對瀟瀟暮雨灑江 天」40 。此調屬仙呂宮,宜寫「嗚咽悠揚」之情,許南英所作別帶入理趣,自不符調情。

(二)緣調名以賦情

詞體發展至北宋中期,蘇軾(1036-1101),以橫放傑出之筆力,不願被曲子所束縛, 恆藉詞牌字面之義,寫志抒情。此現象,在蘇軾之前,原亦如此,區別在於是否可配樂傳 唱耳。譬如南唐李煜在亡國之前,選用〈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一斛珠〉(曉妝初 過),寫出宮廷、家庭之樂;亡國之後,填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時了)41 ,寫亡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之苦痛與不堪,顯亦緣調名以賦情。然此等作品 係依樂律填作,可供人傳唱。蘇軾之選調則未必盡然,用心時三聲均仔細區別,如填作〈陽 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42 ,每句後三字,音律與王維原作比較絲毫不爽:第一句「溢 清寒」,王維原作「浥清塵」,音律均為「入、平、平」;第二句「轉玉盤」,王維原作「柳 色新」,音律均為「上、入、平」;第三句「不長好」,王維原作「一杯酒」,音律均為「入、 36 此詩見南朝陳‧徐陵著,吳兆宜箋注:《箋注玉臺新詠》(臺北:廣文書局,1979 年 5 月),卷 5,頁 24。 37 依據唐‧孟棨《本事詩‧事感第二》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 素口,楊柳小蠻腰。」,見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 4 月)上冊,頁 22。 38 此詩可見劉學鍇、余恕誠撰:《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 10 月), 下冊「不編年詩」,頁 1794。 39 〈點絳唇〉宮調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1,卷 4,頁 278;聲情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載〈燕南芝菴先生唱論〉,《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卷 27, 頁 338。 40 宋‧賀鑄:《東山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1,頁 54。 41 以上所引李煜詞,分別見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 1999 年 12 月),上冊「正編」卷 3,頁 759、742、758、741。 42 宋‧賀鑄:《東山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1,頁 401。

(7)

平、上」;第四句「何處看」,王維原作「無故人」,音律均為「平去平」,即是一例。然蘇 軾多半時候,皆以字面意思取捨,幾於「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43 之境。譬如宋神宗 元豐三年(1080)正月,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其傳世名作多緣調名以賦情。以元 豐三年二月至五月初至黃州所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為例,即是以此調名「占卜」 其未來。詞中雖有「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之驚慌憾恨,實亦宣示「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之執著信念。迄乎元豐五年(1082)三月,經兩年之潛藏修練,蘇軾既徹悟 人生。乃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調,表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 雨也無晴」之心境,亦即企圖將人生過往之「風波」從此「鎮定」,不再計較。他如懷念 歐陽修,乃於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填作〈醉翁操〉(琅然);期待「小舟從此逝,江海 度餘生」,乃於元豐六年(1083)四月填作〈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皆同此理。44 查考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際,亦承繼蘇軾填詞之態度與習性。除前小節之 舉例外,茲更以蔡惠如〈東方齊著力〉(送獻堂總理東上)作品為例: 春方微波,東方著力,放棹汪洋。翩翩俊侶,攜手帝王鄉。十上才名鼎沸,羨和靖、 鯤海人龍。國家事,百年大計,煞費商量。 秕政尚囂張,渾不似、文明憲法條章。 幾時改造,夙志總能償。可憶東林黨獄,千秋青史姓名香。從今看,歐風亞雨,吹徧 東方。45 此詞詞牌名〈東方齊著力〉,乍看易認定係〈東風齊著力〉之誤;蓋其格律、押韻、句式 等,皆同〈東風齊著力〉,而諸詞譜並未見〈東方齊著力〉之詞牌故也。然此詞係大正十 四年(1925)6 月 11 日,46 為歡送林獻堂赴日本而作。而日本自中國方位視之,即在東方, 且已進行明治維新(1852-1912),修內政,廢幕府,定憲法,立國會,頗見一番新氣象。 反觀中國, 國父雖推翻滿清,然軍閥仍虎視眈眈; 國父甚至於民國十四年(1925) 三月十二日,亦即林獻堂赴日前三個月辭世,蔡惠如乃感嘆:「秕政尚囂張,渾不似文明 憲法條章。」於焉期待林獻堂值此「春方微波,東方著力,放棹汪洋」47 之際,能擷取他 43 此乃清‧劉熙載《藝概‧詞概》所言,見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 2 月),冊 4,頁 3690。 44 以上所引用蘇軾詞及編年,見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9 月), 上冊,頁 275、356;中冊,頁 451、467。 45 廖振富編著:《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頁 67-68。 46 按:此詞原刊載於《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7 號,即大正十四年(1925)6 月 11 日,頁 15。 47 按:此三句乃虛寫,否則 6 月不可能稱「春」。前兩句意指民主憲政剛開花,東亞各國正朝此方向協 力邁進。兩「方」字皆作副詞,與末句作名詞用者有別。第三句,既歡送林獻堂赴日,亦指東亞各國 正向西洋學習民主憲政。

(8)

人之長;並察覺此趨勢已銳不可擋,故詞末云:「從今看,歐風亞雨,吹徧東方。」由此 判斷其詞牌改〈東風齊著力〉為〈東方齊著力〉,實深有寄意,非率爾為之也。 此外,施士洁亦有一闋題為〈百念齡〉(陳孚其封翁五夫人七十有四雙壽)之作品, 原詞如次: 兕爵添春,龍燈弄月,弧帨雙懸珂里。第一是、螺陽望族,消受得、詩人燕喜。更螽 斯、麟定齊賡,有傳硯文孫,趨庭令子。算魯殿靈光,邵窩安樂,不墜滄桑劫裏。 聞說太邱交道廣,又功在枌榆,門多桃李。況我友、癭民語我,好留作、口碑心史。 信福人、天錫箕疇,看仙耦劉樊,壽朋黃綺。悵洄溯無從,登堂一醉,遙祝岡陵而已。48 查諸詞譜,均有未見〈百念齡〉之詞牌,經統計其字數,始知實乃〈金明池〉,又名〈昆 明池〉、〈夏雲峯〉49 。施士洁因向朋友夫人祝壽,爰依臺灣祝人長壽曰「食百二」(亦 即「活至一百二十歲」)之習俗,將詞牌改為〈百念齡〉。因「二十」可寫成「廿」,其 大寫即是「念」,「百念」,即「一百二十」之謂也。 茲更舉洪棄生(原名洪繻,1866-1929)、林朝崧(字痴仙,1875-1915)之作品為例: 洪棄生〈淒涼調〉(詞紀近事,失於平質,蓋時方頭會箕斂,沿門挨戶,無能免者, 故不覺其言之直也。) 何來轣轆。淒涼甚、人人似坐刀鏃。不勝蒿目,謀生計盡,或歌或哭。洋氛怎惡。更 沿戶咆哮怒蹴。好無情、天魔部曲。者輩果魚肉。 試看城村路,老幼號咷,孰堪 敲撲。市場最苦,到如今、局翻棋覆。莫憶當年,想黃金、都填壑谷。謾逋逃、已是 家家上簿錄。 〈醜奴兒慢〉(紀事同上) 奇般異狀,還是驚波駭浪。念當日、天愁雲慘,又下魔王。釜裡游魚,那知一霎沸狂 湯。催科為計,不須撫字,新法西洋。 幾處賣絲,幾家賣穀,空自醫瘡。問何事、 翻囊胠橐,簸稗揚糠。則見他來,崢嶸頭角似饑狼。筭緡箕斂,有無力者,怎耐鎯鐺。50 48 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50。 49 清‧康熙帝御製:《詞譜》於〈金明池〉附注云:「調見淮海詞,賦東京金明池,即以調為題也。李彌 遜詞名〈昆明池〉,僧揮詞名〈夏雲峯〉」,冊 4,頁 2643。 50 以上兩詞見洪棄生:《洪棄生先生遺書‧詩文類‧詞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冊 3,卷 2, 頁 1424-1425。

(9)

林朝崧〈望海潮〉(春潮) 春來春去,潮生潮落,年年歲歲相同。鹿耳雨晴,鯤身月上,幾番變化魚龍。海國霸 圖空,剩蘋洲鋪練,桃漲翻紅。吞吐江山,軍聲十萬勢猶雄。 群飛亂拍蒼穹,願 楊枝入手,咒使朝東。弱水易沉,蓬山難近,騎鯨枉候天風。萬感倚樓中,恨浪淘不 到,塊壘愁胸。判作隨波鷗鷺,身世託漁篷。51 以上引詞,洪棄生兩詞係作於光緒 24 年(1898),反映臺灣乙未割讓日本(1895)之後, 日本在臺灣橫征暴斂、苛求民賦之情形。一調寄〈淒涼調〉(即〈淒涼犯〉),寫出臺灣 百姓「謀生計盡,或歌或哭」之淒涼,「老幼號咷,孰堪敲撲」之慘狀;一調寄〈醜奴兒 慢〉,寫出日本似「魔王」、「餓狼」之醜惡,以及臺灣百姓「幾處賣絲,幾家賣穀,空 自醫瘡」之處境,可證其所選詞牌正切合其抒寫內容。至若林朝崧〈望海潮〉,亦作於乙 未割臺之後,係寫在臺南鹿耳門觀海潮之感受,調寄〈望海潮〉正切合其情景。斯可證當 時臺灣文人填詞恆將詞牌字面之意,作為書寫情志之依託。明乎此,則知日人治臺之後, 無論內渡大陸或居住臺灣之文人,為何喜填〈如夢令〉、〈意難忘〉之詞牌,蓋藉以抒寫 前塵如夢、回憶難忘之鄉情也。如: 許南英〈如夢令〉(別臺灣): 望見故鄉雲樹。鹿耳、鯤鯓如故。城郭已全非,彼族大難相與。歸去。歸去。哭別先 人廬墓。52 施士洁〈如夢令〉(自題四十九歲小影贈孫韶青茂才)兩首: 一樣塵中小謫。田海剎那今昔。回首七鯤鯓,吹散黑風無跡。逋客。逋客。雙鬢九年 催白。(四十內渡,今九年矣!) 鏡裡春光似箭。留取影兒幾片。持贈箇儂家,還是老傖真面。相見。相見。慚對璧人 顏汗。53 51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附《無悶草堂詩餘》,見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一輯,頁 290。 52 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11。 53 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38,按:作者自云作於內渡 9 年, 即光緒 30 年(1904)。

(10)

洪棄生〈意難忘〉(感事): 一夢黃粱,看世情似水,斷盡人腸。江山餘瑣屑,雲物換蒼茫。天黯黯,海浪浪。是 黑劫紅羊。最不堪、故鄉花草,都付斜陽。 中原舉目淒涼。問伊誰破碎,失卻金 湯。回頭非錦繡,轉瞬見滄桑。塵擾擾,事忙忙。豈電火流光。歎此生、蓬萊已隔, 又作傖荒。54 以上三詞,許南英〈如夢令〉係寫日人侵臺,拜別臺灣,但見地理如故,城郭已非之狀; 施士洁所作,則寫內渡九年後,鬚髮催白,唯藉幾張相片追憶前塵,並申不能患難與共, 唯存愧懟之情。洪棄生〈意難忘〉係寫於「丙申十二月二十夜」,即明治 29 年(1896) 臺灣已割讓,中原舉目淒涼,臺灣復遠隔重洋,落入日本手中,誠然進退維谷,莫可奈何, 唯藉詞抒意難忘之情耳。 此外,臺灣文人緣調名以賦情有時亦產生誤用之情形,如許藜堂之壽詞〈壽樓春‧ 五十自壽〉、賴惠川〈壽樓春‧步許藜堂韻〉、林緝熙〈壽樓春‧自述〉等,皆將用於悼亡 之〈壽樓春〉誤作祝壽詞。55

三、押韻問題

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在押韻方面,常見以下情形:(一)第 6 部、11 部、 13 部韻字合併通押;(二)第 3、5、10 三部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三)相鄰兩部之韻字 予以旁轉通押;(四)其他特殊現象之押韻。茲分敘述如次:

(一)第 6 部、11 部、13 部韻字合併通押

欲了解此情形,首先須了解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際,可能依據之韻書為 何?如依「前言」界定可見清領時期之詞篇係作於 1683 至 1895 年之間,則當時已刊行確 54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遺書‧詩文類‧詞集》,卷 2,頁 1413。 55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云:「〈壽樓春〉,始見史達祖《梅溪詞》,題為『尋春服感念』,殆是悼亡之作。 一百一字,前後片各六平韻;中多拗句,尤多運用平聲之句,聲情低抑,全作淒音。有用以填壽詞者, 大誤。」(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頁 50。

(11)

屬詞韻之書,明代有胡文煥《文會堂詞韻》,刊行於明萬曆 20 年(1592)56 。清代,首見 沈謙《沈氏詞韻》(又稱《詞韻略》),有順治 5 年(1648)毛先舒《韻學通指》本57 ;李 漁《笠翁詞韻》58 ;仲恒《詞韻》,刊刻於康熙 18 年(1679)59 ;吳烺、江昉、吳鏜、程 名世等合輯《學宋齋詞韻》,刊刻於乾隆 30 年(1765)60 ;許昂霄《詞韻考略》,刊刻於 乾隆 43 年(1778)61 ;吳應和《榕園詞韻》,刊刻於乾隆 49 年(1784)62 ;戈載《詞林正 韻》,刊刻於道光元年(1821)63 ;葉申薌《天籟軒詞韻》,刊刻於道光 9 年(1829)64 ; 謝元淮《碎金詞韻》,刊刻於道光 28 年(1848)65 ;王訥輯、陳祖耀校正《晚翠軒詞韻》, 有舒夢蘭《白香詞譜》附錄本。66 至於日治時期,由於未發現由臺灣文人編撰之詞韻書, 自無從引介。 56 明‧胡文煥:《文會堂詞韻》(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 20 年(1592)刊本),按:沈 際飛《草堂詩餘四集‧發凡‧研韻》稱:「錢唐胡文煥有《文會堂詞韻》,似乎開顏,乃平、上、去三 聲用曲韻,入聲用詩韻,居然大盲,世不復考。將詞韻不亡於無而亡於有,可深歎也。願另為一編正 之。」然沈氏終未重編詞韻,殊可憾也。 57 清‧沈謙:《沈氏詞韻》(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順治 5 年(1648)毛先舒《韻學通指》 本)。 58 清‧李漁:《笠翁詞韻》,見《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10 月),卷 18。按:李漁 生於明萬曆 39 年(1611),卒於清康熙 18 年(1679),約與沈謙(1620-1670)同時,其《笠翁詞韻》 成書晚於《沈氏詞韻》。 59 清‧仲恒:《詞韻》,見查培繼:《詞學全書》(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4 月)。 60 按:《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載:「《學宋齋詞韻》一卷,清吳烺、江昉、吳鏜、程名世輯,清乾 隆刻本,一冊,七行十六字,自口左右雙邊。」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 更云:「書前有金兆燕寫於學宋齋之序一篇,稱『觀四子所輯,考核既精,刪并更確』是書附入《白 香齋詞譜》,有乾隆 30 年(1765)刻本。」見《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年 10 月),頁 469。 61 清‧許昂霄:《詞韻考略》,見張宗橚:《詞林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 6 月)。 62 清‧吳應和:《榕園詞韻》(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乾隆 49 年周春序青山館刊本)。 63 清‧戈載:《詞林正韻》,見清‧舒夢蘭輯,謝朝徵箋:《白香詞譜》(臺北:世界書局,1956 年 3 月)。 按:此書前有一雲散人顧千里〈詞林正韻原序〉,標示書寫時間為道光辛巳(1821)7 月。又,本文 所涉詞韻分部,皆以戈氏《詞林正韻》為準,除有必要,不再附注,以省篇幅。 64 清‧葉申薌:《天籟軒詞韻》,收入《天籟軒詞譜》,初刻於道光 9 年(1829)。見馬興榮、吳熊和、曹 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頁 473。 65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臺北: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俱藏道光 28 年戊申(1848) 刊本)。 66 清‧王訥輯,陳祖耀校正:《晚翠軒詞韻》,其成書年月不詳。諸葛憶兵考證其版本云:「清嘉慶 13 年(1808)小西山房藏板木刻本、宣統元年(1909)春草軒石印本。後附陳栩等《考正白香詞譜》。」 又考述《考正白香詞譜》云:「陳栩、陳小蝶考證。1918 年春草軒石印本,上海古籍書店 1981 年據 振綺堂版影印。該譜編排仍依《白香詞譜》體例。每調之後附『考證』和『填詞法』考辨詞調源流, 訂正前人錯誤,詳敘平仄、句法等等,末附《詞人姓氏錄》、《晚翠軒詞韻》。」以上引述,見王洪:《唐 宋詞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年 1 月),頁 594-595。按:《晚翠軒詞韻》嘉慶刻本、 宣統石印本未見,筆者所見,係清‧舒夢蘭撰,丁如明評訂:《白香詞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所附《增訂晚翠軒詞韻》。考《白香詞譜》最早刊印於乾隆 31 年(1766),《晚翠軒詞 韻》何時附於該書後,亦不得而知。

(12)

以上諸韻書,大抵可分為兩派:一為求合於古調,一為求合於今音。求合於古調者, 係歸納唐宋詞之用韻,以定詞韻韻部。然因陽聲韻之分韻,寬嚴不一,又可分為「從嚴」、 「從寬」兩派。從嚴派,韻分 19 部,且依詩韻韻目,並將第 6 部「真、諄、臻、文、欣、 魂、痕」等韻,第 11 部「庚、耕、清、青、蒸、登」等韻,第 13 部「侵」韻,嚴格予以 區分;此派以沈謙《沈氏詞韻》為宗,仲恒《詞韻》、謝元淮《碎金詞譜》、陳祖耀《晚翠 軒詞韻》等皆屬之;另吳應和《榕園詞話》,將平聲為一部,上、去合為一部,各得 14 部,入聲 7 部,凡 35 部,合而觀之,亦沈氏之流裔也。至道光元年(1821)戈載《詞林 正韻》刊行,凡 19 部,係歸併《集韻》韻目而成,大抵亦承襲《沈氏詞韻》,而後出轉精。 從寬派,亦從唐宋詞實際用韻,依詩韻韻目分類,唯將前揭第 6、11、13 合為一部,並將 第 7 部「元、寒、刪、先」等韻、第 14 部「覃、鹽、咸」等韻,合為一部,計得 15 部; 吳烺、江昉、吳鏜、程名世合輯《學宋齋詞韻》、葉申薌《天籟軒詞韻》等皆屬之。 至若求合於今音者,其分韻或多或少皆參考當時實際之語音,甚或以方音為依據,顯 然別成一系;李漁《笠翁詞韻》、許昂霄《詞韻考略》等皆屬之。此派雖自視融通,然亦 備受譏評,如戈載《詞林正韻‧發凡》即稱:「若李漁之詞韻四卷,列二十七部。……以 鄉音妄自分析,尤為不經。至前此胡文煥《文會堂詞韻》,平、上、去三聲用曲韻,入聲 用詩韻,騎牆之見,亦無根據。近又有許昂霄輯《詞韻考略》,亦以今韻分編;平、上、 去分十七部,入聲分九部。曰:『古通古轉』、曰:『今通今轉』、曰:『借叶』,自稱本樓敬 思《洗硯集》中之論。大旨以平聲貴嚴,宜從古;上、去聲較寬,可參用古今;入聲更寬, 不妨從今。但不知所謂古今者,何古何今?而又何所謂借叶?痴人說夢,更不足道。」67 了解清領時期詞韻書之狀況,吾人進一步欲探究者,係當時臺灣文人填詞用韻之趨向 為何?依筆者所見,當為求合於古調之「從寬派」。首先,盱衡當時詞壇,正值晚清四大 家:王鵬運(1849-1904)、鄭文焯(1856-1918)、朱祖謀(1857-1931)、況周頤(1859-1926) 活躍之年代。渠等無論詞篇之創作、詞籍之整理、詞論之建設,均薪傳前賢,崇古是尚, 因之「求合於今音」之主張,終難成氣候。其次,戈載《詞林正韻‧發凡》對於求合於古 調之「從寬派」,雖多有批評,然亦稱:「今填詞家所奉為圭臬、信之不疑者,則莫如吳烺、 程名世諸人所著之《學宋齋詞韻》;其書以學宋為名,宜其是矣!」68 此等風潮,證諸同 時臺灣文人之作品,亦頗契合,尤以第 6 部、11 部、13 部韻合併通押之情形,最足以證 明。而第 6 部「真、諄、臻、文、欣、魂、痕」等韻,與第 11 部「庚、耕、清、青、蒸、 登」等韻,以及第 13 部「侵」韻字合併通押,宋詞已然如此。如朱敦儒〈西江月〉: 67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發凡〉,頁 4-5。 68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頁 6-5。

(13)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 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朝中措〉: 紅稀綠暗掩重門。芳徑罷追尋。已是老於前歲,那堪窮似他人。 一杯自勸,江湖 倦客,風雨殘春。不是酴醾相伴,如何過得黃昏。69 以上兩詞,〈朝中措〉係平聲韻一部到底,其中「門、人、春、昏」等韻字,屬第 6 部; 「尋」字屬第 13 部,明顯通押第 6、13 兩部韻字。〈西江月〉為同部平仄通叶之詞調, 然「雲」、「新」、「親」等韻字,屬第 6 部平聲;「心」屬第 13 部平聲;「命」、「定」 兩韻,屬第 11 部仄聲,顯將第 6、11、13 部韻字通押。考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 為北宋南渡人士。據戈載《詞林正韻‧發凡》稱:「詞始於唐,唐時別無詞韻之書。宋朱 希真嘗擬應制詞韻十六條,而外列入聲四部。其後張輯釋之,馮取洽增之。至元陶宗儀曾 譏其混淆,欲為改定,而其書久佚,目亦無自考矣!」70 可知朱敦儒曾擬應制詞韻,顯示 係通曉聲韻者,然其《樵歌》所著詞篇,繩之以清人韻書,乃多未合,豈不可怪!夏承燾 曾依其作品,歸納其用韻現象云: 朱希真應制詞韻不傳,從《樵歌》用韻,可測其書之髣髴。《樵歌》十三部侵沁與十 一部庚清青登靜徑、六部真諄文魂痕混隱問皆合用,七部元桓寒山先仙霰願與十四部 鹽銜凡沾忝豏敢合用,三部支脂微齊灰與五部皆咍合用,十七部陌與十八部月曷薛 帖合用,故陶宗儀譏其濟混,欲為改定。其列入聲韻四部殆屋沃燭為一部,覺藥鐸為 一部,質陌德等十七部併月曷帖等十八部合盍狎乏等為一部,惜其平上去分條,無可 考矣。朱韻張輯曾為之作釋,而張詞用韻,皆不依朱氏之濫,馮取洽曾增朱韻,今花 庵所載馮之〈沁園春〉,辰分盟同叶,其子艾子之〈雲仙引〉亦馨、成、身、雲、心 同叶,正合朱作也。希真詞平仄多不拘,〈柳梢青〉且以也叶月說,開元曲之先聲 矣。71 69 以上兩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2,頁 1097、1109。 70 清‧戈載:《詞林正韻》,頁 2。 71 夏承燾:《天風閣日記》,見《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冊 5 「1932 年 9 年 13 日」欄下,頁 304。

(14)

由上引述可知,南宋詞壇不惟朱敦儒,甚至馮取洽之〈沁園春〉72 、馮艾子之〈雲仙引〉73 , 亦復將 6 部、11 部、13 部之韻字通協。茲更舉南宋中後期之劉過,其作品中仍見第 6、 11、13 部通押之情況。如〈柳梢青〉(送盧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 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又如〈四字令〉: 情深意真。眉長鬢青。小樓明月調箏。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 暖雲屏。更那堪酒醒。74 以上兩詞,〈柳梢青〉係平聲韻一部到底,但此詞「深」韻屬 13 部,「城、萍、情、驚、 行」等韻屬 11 部,顯係合 13、11 部韻而通押。〈四字令〉又名〈醉太平〉,亦平聲韻一 部到底,其中「真、君」兩韻屬第 6 部,「青、箏、聲、縈、屏、醒」屬第 11 部,亦係 合 6、11 部韻而通押。可見此乃宋詞押韻之實情,自不能依清人韻書,斷為作者出韻。 今查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亦有合第 6、11 兩部韻而通押者,如許南英〈臨 江仙慢〉(春宵): 花影雲拖地,夜痕似水,月色如銀。約鄰女、瓣香卜紫姑神。黃昏。環肥燕瘦,驚鴻 影、滿院釵裙。儂心事,想柔情欲訴,細語難聞。 溫存。滿庭瓜果,酹向花下芳魂。 問今生、薄命未卜他生。丫鬟。春風料峭,空庭外、猶怯衣單。送神去,且呼姊妹, 灰紙齊焚。 72 馮取洽,字熙之,號雙溪擬巢翁,福建南平人。其〈沁園春〉(二月二日壽玉林)詞引錄如次:「稟氣 之中,具聖之和,生逢令辰。算三春仲月,方纔破二,百年大齊,恰則平分。立玉林深,散花庵小, 中有翛然自在身。詩何似,似蘇州閒遠,庾府清新。 青鞋布襪烏巾。試勇往蓉溪一問津。有心香一 瓣,心聲一闋,更攜阿艾,同壽靈椿。劫劫長存,生生不息,寧極深根秋又春。聊添我,作風流二老, 歲歲尋盟。」,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4,頁 3385。 73 馮艾子,即馮偉壽,字艾子,號雲月,馮取洽子。其〈雲仙引〉(桂花)原詞如次:「紫鳳臺高,紅鸞 鏡裡,馡馡幾度秋馨。黃金重,綠雲輕。丹砂鬢邊滴粟,翠葉玲瓏煙剪成。含笑出簾,月香滿袖,天 霧縈身。 年時花下逢迎。有遊女、翩翩如五雲。亂擲芳英,為簪斜朵,事事關心。長向金風,一 枝在手,嗅蕊悲歌雙黛嚬。遶臨溪樹,對初弦月,露下更深。」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 補輯:《全宋詞》,冊 4,頁 3824。 74 以上兩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3,頁 2769、2770。

(15)

又〈憶王孫〉(別南社諸子): 離筵祖道別王孫。後會何時不可憑。舟子鳴鉦報展輪。最銷魂。燈下猶看舊酒痕。75 以上兩詞,〈臨江仙慢〉係平聲韻一部到底,然此詞「銀、神、昏、裙、聞、存、魂、焚」 等韻屬第 6 部;「生」韻,屬第 11 部,亦合兩部而通押,正符宋人用韻「實況」。所異 者,雜入第 7 部「鬟」、「單」兩韻,形成「間韻」,應屬施氏創格,然藉鄰韻旁轉通押, 乃臺灣文人填詞普通之現象(詳參本節(三)),誠不足怪也。至於〈憶王孫〉詞,亦為 平聲韻,一部到底之詞調,然施氏此詞,以「孫、輪、魂、痕」6 部韻,協 11 部「憑」 韻,顯合兩部而通押,係步宋人押韻之後塵,絕不可視之為出韻。又如吳鍾善(1879-1935) 〈更漏子〉: 暑邊秋,圓後月。空砌蟲聲初熱。蘭露白,桂雲黃。步帷回淺涼。 移茶鼎。攜水 枕。更趁西闌餘影。天欲老,夢無憑。亂鴉山幾層。76 〈更漏子〉詞調為轉韻格,此詞押韻方式為 18 部入聲(月、熱),轉第 2 部平聲(黃、 涼),轉 11 部仄聲(鼎、枕、影),轉 11 部平聲(憑、層)。然 11 部仄聲中,「枕」 係 13 部韻字,是知此詞亦屬 11、13 部通押之例。 雖然,第 6、11、13 部之韻字,詩韻係嚴格區分,因之臺灣文人填詞時,清楚區分 者仍多,惟見宋人已多通押之例,固不為所拘耳。如林朝崧〈踏莎美人〉(春草): 綠映波光,碧連嵐影。春工繪出郊原景。芳菲又逐歲華新。換卻一番裙屐、踏青人。 南 浦魂銷,西堂夢醒。采香無復年時興。天涯何處望王孫。最恨萋萋沒盡、馬蹄痕。77 此調首見於顧貞觀(1637-1717)《彈指詞》,係由〈踏莎行〉與〈虞美人〉各半闋拼接 而成78 ,其押韻方式係屬遞韻格。以林氏此詞為例,上片起兩韻(影、景)為 11 部仄聲 75 以上兩詞,見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03、211。按:〈臨江仙慢〉原 作〈臨江仙引〉,然此調凡 93 字,上片 11 句 5 平韻,下片 11 句 6 平韻,《詞律》逕作〈臨江仙〉(又 一體),卷 8,頁 144;《詞譜》則作〈臨江仙慢〉,僅柳永填製,無他首可校,清‧康熙帝御製:《詞 譜》,冊 3,卷 23,頁 1572。茲從〈詞譜〉改調名。 76 吳鍾善:《荷華生詞》,見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九州出版社,2004 年),第四輯,冊 11,卷下,頁 7。 77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附《無悶草堂詩餘》,頁 291。 78 清‧顧貞觀撰,張秉戍著:《彈指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1 月),卷上,頁 293-299。

(16)

韻,後兩韻(新、人)為第 6 部平聲韻;下片起兩韻(醒、興)為 11 部仄聲韻,後兩韻 (孫、痕)為第 6 部平聲韻,形成交遞互協之形式。林氏填作時,既守遞韻格,又嚴分第 6 及 11 部韻字,顯有意為之,非兩部通押也。

(二)第 3、5、10 三部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

「求合於古調」之韻書,不論從寬、從嚴,皆可見同屬一韻之韻字,跨兩部歸類之 情況。譬如《學宋齋詞韻》,第 3 部上聲「海」韻,半歸第 5 部;去聲「泰」、「隊」、「廢」 三韻,亦半歸第 5 部。第 5 部上平「佳」韻字,半歸第 10 部;去聲「卦」、「夬」韻字, 亦半歸第 10 部。又如《詞林正韻》,第 3 部「太」韻字,半歸第 5 部。第 5 部平聲「佳」 韻字,半歸第 10 部;去聲「卦」韻字,半歸第 10 部。臺灣文人填作之際,恒將此跨部之 韻字,予以通押,顯不以跨部為然。蓋詩韻並未見韻字分屬之情形,故渠等乃以作詩之押 韻習性,據以填詞。如施士洁〈摸魚兒〉(題倪雲臞大令〈水天躍馬圖〉): 忒楞楞、酸寒一個,爛銀夢入仙界。青衫皁帽長安道,儘寫酣嬉故態。乾坤大。這落 拓、迂倪放眼壺天外。冰蟲幾輩。笑玉戲漫空,紇干山雀,凍殺奈何奈。 花糾背。 得意加鞭者再。飛黃無無雋快。如龍骨格封侯貌,各有千秋不壞。凌煙在。倩右相、 丹青把汝鬚眉繪。鯫生相對。便強作東施,效顰阿堵,面色總如菜。 又〈買陂塘〉(為林二眉生題摩耶山踏雪真影): 個人兒、是何神勇,踏碎頗黎世界。玉樓銀海扶桑影,萬軍壯游如畫。渾無賴。笑眼 底、空花一白乾坤隘。冬烘措大。看鱗甲漫天,飛行絕跡,嚇倒下風拜。 賢昆輩。 拍掌稱奇道快。阿連作此狡獪。金身丈六摩耶頂,五岳真形不壞。千秋在。有耐叟題 詞,筆墨森光怪。披圖至再。便嚼雪和梅,朗吟梁苑,寒氣灑心肺 。79 以上兩詞,〈摸魚兒〉係押仄聲韻一部到底,其中「界、態、大、奈、再、快、壞、在、 菜」九韻字,屬第 5 部;「外、輩、背、繪、對」五韻字,屬第 3 部。〈買陂塘〉,實即 〈摸魚兒〉之同調異名,其中「界、賴、隘、大、拜、快、壞、在、怪、再」十韻字,屬 第 5 部;「輩、肺」兩韻字,屬第 3 部;「獪」韻並見於第 3、第 5 部,「畫」韻屬第 10 79 以上兩詞,見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33、349。

(17)

部。可證凡跨韻部歸類之韻字,施氏皆予以通押。次如許南英〈柳梢青〉(遊關嶺): 浮嵐積翠。楓林坐晚,停車還愛。桑柘村間,桃花源裏,問今何世。 嫩紅一樹櫻花, 亦稍慰、客中風味。如癡似笑,飯後酒餘,任人調戲。 又〈霜天曉角〉(憶舊) 已無生氣。進退真狼狽。半壁東南已去,忍不住、牛山淚。 汐社杜鵑拜。河山悲 破碎。多謝安平漁父,蕩雙槳、來相濟。80 以上兩詞,〈柳梢青〉係押仄聲韻一部到底,其中「翠、世、味、戲」四韻,屬第 3 部; 「愛」字,屬第 5 部。〈霜天曉角〉係押仄聲韻一部到底,其中「氣、狽、淚、碎、濟」 五韻,屬第 3 部;「拜」韻,屬第 5 部。可見許南英亦將跨韻部之字,予以通押。 又如黃福林〈滿庭芳‧重陽〉: 籬菊芳芬。江楓葉赤。霜凝摔草千堆。月明南浦,塞外雁飛回。露濕銀塘疎柳,羅幃 裏,枕冷心灰。正逢值、重陽佳節,誰不憶傳杯。 時催。當此際、登高覽眺,攜酒 追陪。應把筆題糕,共賞詩懷。莫負龍山盛會,喜吟侶擊缽懸猜。明年約茱萸舊侶, 健壯喜還來。81 此調係押平聲韻,一部到底,本詞應以押第三部平聲字為是,然下片「懷」、「猜」、「來」 皆為第五部平聲字,顯亦屬三、五部通押之例。

(三)相鄰兩部之韻字予以旁轉通押

吾人翻閱詩韻,常見附注「通」、「轉」之情形,如一「東」韻下注明:古通「冬」 轉「江」;十一「真」韻下注明:古通「庚」、「青」、「蒸」轉「文」、「元」。82 而臺灣文人 無論參與詩社雅集,或朋友間之酬酢賦詩,最常依賴者即詩韻;習染既久,詩韻「通」、「轉」 之規矩,亦影響其填詞。此中或緣漳、泉兩州發音有別之故,如長、陽兩字,漳州音讀第 80 以上兩詞,見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06、210。 81 此詞見《臺灣日日新報》,1940 年 5 月 10 日,8 版。 82 余照輯:《詩韻集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 年 10 月),〈目錄〉頁 1。

(18)

一部「東、冬」韻,泉州人讀第二部「江、陽」韻,即是其例;或緣閩南音系有文、白音 之故,如公、工兩字,白話讀音屬第二部「江陽」韻,文言讀音屬於第一部「東、冬」韻, 亦是其例。茲就筆者所見,將臺灣文人填詞「通」、「轉」之情形,舉例說明如次; 1. 第 1、第 2 部韻字旁轉通押 如施士洁〈一翦梅〉: 倚醉眠香對瑣窗。花影惺忪。月影惺忪。一春無夢不成雙。花也憐儂。月也憐儂。 月 墜花梢小院東。燭底殘紅。衾底殘紅。驀然春盡五更鐘。一醉匆匆。一夢匆匆。(作 者自注:戊戌三月十有六日) 又〈齊天樂〉(和林小蜦上舍): 老傖又是塵根累,匆匆便圓夢癡。雨膩雲甜,紅慵翠澀,一段韶華輕送。頑苗自種。 偏不信桃花,劉郎入洞。枕曲燈坳,綺懷岑寂阿誰共。 蘭因絮果何在,莫迷離棖 觸,當日門巷。結冷同心,雙銷半臂,悔殺風流小宋。葳蕤伯仲。但邢尹相逢,寄聲 珍重。悄割情絲,料伊難忍痛。83 許南英〈點絳唇〉(陪徐貢覺夜宴聯詩): 肅客開筵,主人盛饌情何重。烹龍炮鳳。異味恣供養。 自到南洋,祗有今宵暢。醉 嘉釀。形骸放浪。佳句宜賡唱。84 以上三例,施士洁〈一剪梅〉之韻腳為「窗、忪、忪、雙、儂、儂/車、紅、紅、鐘、匆、 匆」,此中「窗」、「雙」兩韻字屬第 2 部(詩韻上平第 3 江韻),餘皆為第 1 部平聲韻 字(詩韻上平第 2 冬韻),即因旁轉而予以通押。至於〈齊天樂〉詞,其第二句末兩字, 本皆作「夢癡」,然該句係起韻所在,故「夢癡」宜正作「癡夢」為是。如此,則該詞之 韻腳為「夢、送、種、洞、共/巷、宋、仲、重、痛」,此中唯「巷」字屬第 2 部(詩韻 去聲第 3 絳韻),餘皆為第 1 部仄聲韻字(詩韻去聲第 2 宋韻),亦旁轉通押之例。次如 許南英〈點絳唇〉,韻腳為「重、鳳、養/暢、釀、浪、唱」,此中起兩韻「重、鳳」, 83 以上兩詞,見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35、336。 84 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16。

(19)

係屬第 1 部仄聲(詩韻去聲第 1 送韻),餘皆為第 2 部仄聲韻字(詩韻去聲第 23 漾韻), 亦出現旁轉通押之情形。 2. 第 3、第 4 部韻字旁轉通押 如施士洁〈買陂塘〉(乙卯三月三日,菽莊修禊,用禊序字分韻,得「此」字): 莽神州、滄桑劫後,不期簪盍於此。此間況是腥羶地,鮫市蜃樓而已。重三禊。藉曲 水、流觴祓盡金銀氣。主人誰是。是世外逋仙,山中謝傅,吟社執牛耳。 千秋事。 為問芳園雋侶。何如春宴桃李。而今也有蘭亭會,肯讓右軍專美。群賢至。更童冠聯 翩,風浴詠歸矣。文豪詩史。把浪嶼林泉,洞天圖畫,收拾管城裏。85 許南英〈望湘人〉(聞沈琛笙重修《龍溪縣志》,作此誌慰): 信文章有價,名士無虛,傲樵尚未歸去。史席重臨,薌江再至。 安硯依然龍署。徐孺 文雄,胡瑗學粹,陳遵才裕。記曩日、冷宦初來,著意朝縈夕慮。 搜羅新朝掌故。 奈饑傖謠諑,僉壬含妒。負白石菽莊,牝擲千金挹注。斯文未喪,舊人尚在,佇看鸞 翔鳳翥。笑跖犬、高吠神堯,知否自承謬誤。86 陳懷澄(1877-1940)〈隔浦蓮〉(步癡仙韻) 莫愁今尚待字。好泛秦淮去。金粉江山麗,春申浦,曾遊處。回首仙境似。鮫人淚。 勿買青樓醉。 且牢記。養生真訣,勉加餐飯濃睡。徵歌選色,爾我中年過未。得 寶宏農原易易。滿擬。浪遊須到燕市。87 以上三例,施士洁〈買陂塘〉(即〈摸魚兒〉)之韻腳為「此、已、禊、氣、是、耳/事、 侶、李、美、至、矣、史、裏」,此中唯「侶」字屬第 4 部,餘皆為第 3 部仄聲韻字,即 因旁轉而通押。許南英〈望湘人〉之韻腳為「去、至、署、裕、慮/顧、妒、注、翥、誤」, 此中唯「至」字屬第 3 部,餘皆為第 4 部仄聲韻字,亦因旁轉而通押。陳懷澄〈隔浦蓮〉 之韻腳為「字、去、處、似、淚、醉/記、睡、未、易、擬、市」,此中除「去、處」兩 85 施士洁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後蘇龕合集‧詞草》,頁 349。 86 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13。 87 陳懷澄此詞,見《臺中詩乘》,頁 338。按:陳懷澄,字槐庭,又字心水,號沁園,彰化鹿港人,有 《沁園詩存》傳世,見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輯,「詞鈔」見頁 70-80。

(20)

韻屬第 4 部,餘皆為第 3 部仄聲韻字,亦屬旁轉通押之例。三例中,許南英〈望湘人〉與 陳懷澄〈隔浦蓮〉同時用「去」字作韻腳,然許氏顯將此字讀第 4 部音,陳氏則將此字讀 為第 3 部音,蓋「去」字於閩南語系本有兩讀,一為「ㄧ」結尾,一為「ㄨ」結尾,故有 歸屬 3 部、4 部之情形,端依作者鄉音予以歸類。 其次,陳懷澄〈隔浦蓮〉係步林朝崧之作,經查林氏《無悶草堂詩餘》,並未見此詞 牌。復查該詩餘凡押第 3、第 4 部韻腳之作品,確乎出現不少通押之情形,如〈疏影〉(瑤 臺曾過)、〈蝶戀花〉(妾住吳頭君楚尾)、〈瑤花慢〉(美人何處)、(山遮水隔)等,皆是其 例。88 茲錄〈蝶戀花〉(學南唐馮延巳三首)之一如次: 妾住吳頭君楚尾。來是空言,去也非容易。縱使夢魂能識路,清江碧嶂重重阻。 漏 斷空堂聞燕語。似解憐人,被冷銷香炷。滴盡銅荷紅蠟淚。錦書沒箇征鴻寄。(同注 51,頁 272) 考〈蝶戀花〉為仄聲一韻到底之詞牌,林朝崧凡填詞三闋,另兩闋之韻腳,一為「蝶、別、 缺、熱/絕、葉、說、爇」,全屬 18 部入聲韻字;一為「小、調、杳、了/料、照、老、 好」全屬 8 部仄聲韻字,可謂涇渭分明。及查上引作品,韻腳為「尾、易、路、阻/語、 炷、淚、寄」,此中「尾、易、淚、寄」屬第 3 部仄聲韻字,「路、阻、與、炷」屬第 4 部仄聲韻字,以「一韻到底」之規矩度之,即是旁韻通押之現象。可見陳懷澄所和〈隔浦 蓮〉一詞,雖未見收於今傳《無悶草堂詩餘》,然林氏第 3 部、第 4 部韻字旁轉通押之情 形,亦信而有徵也。 3. 第 6、第 7 部韻字旁轉通押 本文於「第 6 部、11 部、13 部韻字合併通押」節,曾舉許南英〈臨江仙慢〉(春宵) 詞為例,發現於一韻到底之詞牌中,竟出現 6 部、11 部通押,甚至間入第 7 部韻字之情 形。而此並非孤例,今查許氏其他作品,亦見第 6、第 7 部韻字旁轉通押之情形。如〈沁 園春〉(過木棉菴): 矯矯虎臣,為國除奸,的是可人。喜清漳道上,炎陽酷烈,木棉菴外,劍影生寒。辛 苦瘴鄉,郎當遣戍,私意君恩奉赦還。西湖上,悵笙歌散盡,夢冷湖山。 蘭亭玉 枕誰觀。與金籠、蟋蟀一例殘。嘆平章誤國,養奸縱敵,彌天罪案,有口難分。一世 稱雄,六州鑄錯,聚鐵添如鑄佞臣。停蕭寺,看將軍斷碣,苔蘚生斑。 又如〈殢人嬌〉(恆心園品茗): 88 以上引詞,見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附《無悶草堂詩餘》,頁 269、272、273、274。

(21)

謖謖松風,涼生庭院。挈都籃、安排茗戰。閒情顧渚,舊臺陽羨。煮鳳餅、龍團一甌 香嫩。 竹裏樵青,引泉送炭。借熏風、輕輕熬煎。盧仝七碗,清風腋畔。鎮日功 夫,坐拋一半。89 以上兩詞,〈沁園春〉係「一韻到底」之詞牌,其韻腳為「人、寒、還、山/觀、殘、分、 臣、斑」,此中「人、分、臣」三韻,屬第 6 部平聲韻字,「寒、還、山、觀、斑」五字 屬第 7 部韻字,即是旁轉通押之例。至於〈殢人嬌〉,亦係「一韻到底」之詞牌,其韻腳 為「院、戰、羨、嫩/炭、煎、畔、半」,此中唯「嫩」字屬第 6 部,餘皆為第 7 部仄聲 韻字,顯亦旁轉通押使然。他如陳懷澄〈意難忘〉(櫟社同人以銀瓶呈贈鶴亭社長并媵以 詞): 喚醒吟魂。亙敲鐘擊鉢,響應林園。龍頭師友重,牛耳主盟尊。功勒石、德旌門,僅 及刻銀樽。何似佗、鑄金賈島,絲繡平原。 正聲雅叶箎塤。歎涇清渭濁,異派同 源。糊塗新世界,渾沌舊乾坤。人境事、總難言,任雨覆雲翻。幸漢學、千鈞一髮, 賴以長存。90 此詞屬平聲「一韻到底」之詞牌,其韻腳為「魂、園、尊、樽、原/塤、源、坤、翻、存」, 此中「園、原、源、翻」四韻字屬第 7 部,餘皆為第 6 部平聲韻字,顯亦因旁轉而通押。 綜上舉證論述,可見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之際,即便依詞韻填詞,亦採「從 寬派」之主張,故出現第 6 部、11 部、13 部韻字通押之情形。尤常見者,係依作詩習性, 以詩韻通押觀念填詞,包括詞韻第 3、5、10 三部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以及相鄰兩部之 韻字予以旁轉通押;蓋詩韻韻字原不見互屬之情形,而鄰近韻字確常見通、轉之故也。

(四)其他特殊現象之押韻

清領、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填詞押韻,亦出現少數特殊現象,茲舉數例供參酌。其一, 王少濤〈離亭宴〉(訪幽谷子於叶東路中即事): 綠水青山如畫。惹我心情瀟灑。萬里長江天盡處,雲影波光相思 。古岸小舟橫,繫住 89 以上兩詞,見許南英撰,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集:《窺園留草》,頁 208、215。 90 此詞不見《臺中詩乘‧沁園詩存》載錄,然高志彬主編,王國璠總輯:《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四 輯所收《沁園詩存》手抄本,則錄有此詞,頁 78。

(22)

橋邊漁舍。 柳漾夕陽斜掛。裊娜炊煙低□ 。客路風光無限好,寫入寄樓詩話。 憶友望簝東,幾點啼鴉飛下。91 此詞見於《王少濤全集‧雜錄》及《臺灣日日新報》,皆未標詞牌;上片第四句皆作「雲 影波光相思」,「思」字未協韻;下片第二句,「裊娜炊煙低□」,皆空缺一字,且為押 韻字。今依字數查《詞譜》所錄〈離亭宴〉下,收有宋‧張昇詞,並移錄如次: 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霽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隱映竹籬 茅舍。 天際客帆高掛。門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危 樓,紅日無言西下。92 取之與王少濤所作相較,發現王氏顯係步韻張昇之作,於焉「雲影波光相思」之「相思」, 宜正作「相射」;「低」後空缺之字,宜作「亞」為是,「低亞」,低垂之意。由是觀之, 臺灣清領、日治時期文人所填作品,許多遣詞用韻,因手民誤植,以致誤認作者出律、出 韻之現象,所在多有。茲更舉王少濤〈減字木蘭花〉(愧怙先生淚墨書後)為例: 盈淚墨。歷敘平生事愴惻。垂訓箴言。絕勝黃金與子孫。 蔡公知命。道德性情兼孝 行。仰止高山。留得芳名在世間。93 詞中「垂訓箴言」,各本均無異詞,然「言」字出韻,必正作「言箴」為是,「箴」與「孫」 協韻,此亦手民誤植之例也。 其二,王霽雯〈蝶戀花〉: 二十五絃彈夜月。際此中秋,一曲珠簾下。寶篆香勻蟾影射。丫環報道人來也。 手亂心荒音不雅。暗問靈犀,何事深牽惹。故意發嗔私語罵。 良辰美景能孤寡。94 此詞押韻字為「月、下、射、也/雅、惹、罵、寡」,此中唯「月」韻屬第 18 部入聲韻, 91 此詞見王少濤撰:《王少濤全集‧雜錄‧詞》,頁 571;又見《臺灣日日新報》第 5253 號,1915 年 2 月 7 日。 92 見清‧康熙帝御製:《詞譜》,冊 2,卷 18,頁 1241。 93 見王少濤撰:《王少濤全集‧雜錄‧詞》,即見吳福助、楊永智主編:《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 集 73》;又見《臺灣日日新報》第 5648 號,1916 年 3 月 18 日。 94 此詞見《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 年)。所引詞見 1934 年 12 月 1 日,94 期,頁 14。

(23)

餘皆屬第 10 部仄聲韻。然依戈載《詞林正韻》所載,入聲韻未獨用時,可派入平、上、 去聲之韻部。今查「月」韻未獨用時,係派入第 10 部平聲及去聲韻,95 則知王氏此詞「月」 字係派入去聲,並未出韻。他如陳懷澄〈離別難〉(送蔡伯毅之中華),三、四句云:「捧 來毛義檄,為娛親所激。」96 即以入聲「激」派入第 3 部上聲韻,故能與「檄」字互協, 亦同此例。 其三,絳秋〈虞美人‧閨情〉: 楊花柳線傷離別。耐到秋時節。小樓人靜獨徘徊。喜見雙雙相識燕歸來。 韶光 倏忽催人老。共訴相思苦。從今聚首勝鴛鴦。舊恨銷除長樂未央宮。97 按:〈虞美人〉之押韻,屬兩句一換韻之「轉韻」格。此詞上片起兩韻「別、節」屬第 18 部入聲韻;三、四句「徊、來」兩韻,一屬第 3 部平聲韻,一屬第 5 部平聲韻,係依 詩韻將互屬之韻字予以通押。下片末兩韻,「鴦」韻屬第 2 部平聲韻,「宮」韻屬第 1 部平聲韻,亦符合前舉「相鄰兩部韻旁轉通押」之原則。唯起兩韻,「老」字屬第 8 部仄 聲韻,「苦」字屬第 4 部仄聲韻,均未符合前揭三現象之押韻原則。細考之,蓋以閩南語 系文讀之「老」韻,與白讀之「苦」韻互協,顯係以方音為據而予以互協,現象極特殊。 自現代漢語方言加以觀察,此二字以代表方言之廈門話為例,苦字音讀 、老字音讀 、 ,苦字與老字文讀音韻母上,苦字主要元音為舌面後半低圓脣元音,老字為 舌面後半高圓脣元音,音近可協。98 而此現象,宋人已有前例,如同屬閩籍之葛長庚,所 作〈賀新郎〉(倚劍西湖道),韻腳為「道、草、袍、老、破、坐、那、個、過、暮、麼、 帽」,此中屬第 4 部魚模韻之「苦」、「暮」兩字,與屬第 8 部蕭豪韻之「道、草、袍、 老、帽」,以及屬 9 部歌戈韻之「破、坐、那、個、過、麼」等韻字互協;另一閩籍詞人 陳合所作〈寶鼎現〉(神鰲誰斷),韻腳為「造、左、棗、報、補、藻、到、鎖、做、老、 過、考、早」,此中屬第 4 部魚模韻之「補」字,亦與屬第 8 部蕭豪韻之「造、棗、報、 藻、到、考、早」,以及屬第 9 部歌戈韻之「左、鎖、做、過」,相互協韻99 ,皆是文音、 白音互協之例證,此亦讀者所宜知也。 95 見清‧戈載:《詞林正韻》,頁 82。 96 此詞見《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11 月 20 日 3 版。 97 《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1934 年 12 月 1 日,94 期,頁 14。 98 詳參《漢語方音字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年 2 版),頁 125、180。 99 上舉葛長庚詞,見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4,頁 2580;陳合詞,見唐 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冊 4,頁 2989。通協論點,可參考魯國堯:〈論宋 詞韻及其與金元韻的比較〉,見《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年),頁 385-425。

(24)

四、詞句問題

詞之句子結構,凡四言至七言,泰半承襲自詩句,如四言「上二下二」、五言「上二 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等,皆是其例。然詞體亦自行發展,形成獨有之句式,如五言 作「上一下四」,六言作「三、三」、七言作「上三下四」等句式,皆詩中未成定律者;尤 以「領調字」(又稱「領字」)之運用,更屬詞體極大之特色。然欲清楚判定句子之結構, 必先將詞作予以斷句;而斷句又需有「樂節」之觀念,亦即以每一押韻字為一單元,進行 斷句,方能確定其句子結構,了解其句式。以〈念奴嬌〉詞為例,起韻以 13 字為一樂節, 該如何斷句?茲舉鄭騫、鄧廣銘兩先生對辛棄疾所作〈念奴嬌〉22 闋詞為例,表列觀察 其斷句情形: 辛棄疾〈念奴嬌〉起韻兩名家斷句比較 序號 原詞句 鄭 騫 先 生 《 稼 軒 詞 校 注》100 斷句句式 鄧廣銘先生《稼軒詞編 年箋注》101 斷句句式 備註 1 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 7、6(65) 4、5、4(11) 2 晚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璧。 7、6(87) 4、5、5(17) 3 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 7、6(172) 4、3、6(174) 4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 7、6(232) 4、3、6(216) 5 道人元是道家風,來作煙霧中物。 7、6(246) 4、3、6(273) 和東坡韻 6 為沽美酒過溪來,誰道幽人難致。 7、6(323) 4、3、6(399) 7 未須草草賦梅花,多少騷人詞客。 7、6(407) 4、3、6(499) 8 是誰調護歲寒枝,都把蒼苔封了 7、6(409) 4、3、6(450) 9 兔園舊賞,悵遺蹤、飛鳥千山都絕。 4、9(155) 4、3、6(162) 10 洞庭春晚,舊傳□、恐是人間尤物。 4、9(246) 4、3、6(274) 和東坡韻 11 對花何似,似吳宮初教,翠圍紅陣。 4、5、4(186) 同左(182) 12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 4、5、4、(245) 4、3、6(274) 和東坡韻 13 風狂雨橫,是邀勒園林,幾多桃李。 4、5、4(248) 同左(302) 14 江南盡處,墮玉京仙子,絕塵英秀。 4、5、4(278) 同左(335) 15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太真顏色。 4、5、4(278) 同左(336) 16 看公風骨,似長松磊落,多生奇節。 4、5、4(348) 同左(498) 17 龍山何處,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 4、5、4(398) 同左(459) 18 君詩好處,似鄒魯儒家,還有奇節。 4、5、4(399) 同左(490) 19 野塘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4、5、4(483) 同左(52) 20 西真姊妹,料凡心忽起,共辭瑤闕。 4、5、4(549) 同左(570) 21 論心論相,便擇術滿眼,紛紛何物。 4、5、4(550) 4、3、6(571) 和東坡韻 22 妙齡秀發,湛靈臺一點,天然奇絕。 4、5、4(550) 同左(570) 製表人:王偉勇(按:表中括弧內之數字為見於該書之頁碼) 100 鄭騫先生:《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年 1 月),上、下兩 冊,頁 1-870。 101 鄧廣銘先生:《(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7 年 2 月 2 版),頁 1-8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Nowadays Nan-Gan Island and Bei-Gan Island are in Matsu archipelago called Gan-Tang-Shan by Ming Dynasty. Gan-Tang-Shan located on the sea out Min-Jiang estuary in Fu-Jian Province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