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是將材料分解成數個部分,並且確定其彼此之間,以及其與 整體結構間的關係。此一歷程類別包括辨別(differentiating) 、組織

(

organizing) 和歸因( attributing) 三種認知歷程。就認知目標而 言, ,.辨別」是在學習確定某一知識訊息中的相關或重要的部 分,.組幟」是在訓練如何將知識訊息中的各個部分合理整合:

「歸因」則是在掌握知識訊息中的根本目的 o

(一)辨別( differentiating )

指學生能夠從知識訊息中區別相關和不相關、重要和不重要 的部分 o 此一認知歷程的相關詞有:區別( discriminating) 、辨別

(

distinguishing) 、聚焦( focusing) 和選擇( selecting) 等。

教學目標舉例:區別不同游牧民族的政權本質與特色 評量試題舉例:

A 學者分析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關條時,指出:游牧民族以漸 進方式移入農業民族地區之後,會學習農業民族組織及管理技

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 41

巧,甚至進而建立政權。下列哪些屬於此種情形?

(A) 兩河流域亞述王朝 會 (B) 、羅馬帝國時日耳曼人 會 (C) 兩晉間的匈奴政權 (D) 晴唐時期的突厥政權

(E) 明代晚期後金政權

(

97 年大學指考試題) 教學目標舉例:辨別歐洲國家海外殖民地的屬性

評量試題舉例:

A 近代以來,歐洲國家為減輕國內人口及社會壓力,紛紛在海外 尋求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除了做為國內人民移民之用,還是原 料供應地和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下列哪些處於此類殖民地?

會 (A) 加拿大 (B) 香港 會(c)澳大利亞 (D) 印度 (E) 馬來亞

(

97 年大學指考試題)

(二)組織( organizing)

指學生能夠將資料訊息中的要素,合理妥適的組成系統性的 知識結構。此一認知歷程的相關詞有:結構化(structuring) 、整合

(

integrating) 、尋求連貫 (finding coherence) 、概述( outlining) 和 剖析 (parsing) 等。

教學目標舉例:概要評述臺灣新舊女性之異同 評量試題舉例:

A 一個 1930 年代受過新式教育的臺灣新女性,她在生活習慣、社 會關條、、藝文活動和思想觀念等方面,與 1830 年代的傳統臺灣 婦女有什麼不同?請具體舉證加以論述。

教學目標舉例:分析說明晚明的社會風氣 評量試題舉例:

A 明代晚期,由於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社會風尚發生巨大變

42 陳豐祥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化,傳統士大夫因此慨口其「偕份違常」、「風教不施」、「奢 華成習」、「浮誇成性」。然而當時也有文人如陸揖等,對江 南俗尚奢靡大為言贊嘆,認為禁奢節財不足以使氏富,奢侈卻可 助長社會經濟的發達,你贊成哪一種觀點?為什麼?

教學目標舉例:分析詮釋五凹時期的民族主義 評量試題舉例:

A 五四運動既是愛國的政治運動,也是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

「內除國賊、外爭主權」的政治運動,當然反映了民族主義的 愛國精神;而部分激進份子主張「否定傳統、全盤西化」的文 化運動,是否I! p 代表了背離氏族主義或叛國意識?請予以分析

討吉命。

(三)歸因( attributing)

指學生能夠確定資料訊息中隱含的觀點、偏見、價值觀念或 意圈。在此一認知歷程中,F8 於學生能夠確定作者的觀點或意 圖,因而難免使既有的評論敘述陷入解構。例如有關西安事變的 歷史解釋或史料論據,學生需要先瞭解作者或當事人的觀點、立 場或意圖;而瞭解之後,即可能對既有的觀點、論述提出不同的

見解。因此,歸因認知歷程的相關詞是解構(

deconstructing)

教學目標舉例:解構既有的偏見謬說並提出新義新解 評量試題舉例:

A 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不同。歷史事實是指客觀存在的種種現 象;歷史解釋則是根據各種歷史事實所做的闡述說明。歷史解 釋的成立,必須清楚的掌握知識內涵中相關部分的意義,然後 重新加以組織整理,並且賦予新義新解。下面就是一些似是而 非的歷史解釋,言青根據「歷史事實」加以澄清。

中國自古以農立圈,農業民族安土重遷、安貧守常的習性根深

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

祇固,所以中國工商業向來不發達,難與外人競爭。

中華文化發祥於黃河流域,所以中國人有強烈的大河情結,以 及閉關自守的心態。這是造成中國人不敢擁抱海洋,生存空間 只限於陸上的原因。

中國人普遍存有上國天朝的自大意識,對方t 域外的民族與文 化,向來持排斥、否定的態度。所以在整個世界文化體章中,

中國文化是唯一孤立發展的類型。

教學目標舉例:理解李蟄思想的觀點進而澄清中國政治傳統的根 本問題

評量試題舉例:

A 明代著明思想家李贊說: I 史言魏徵善諜,蔥、以為幸遇太宗 耳。不然,使遇好攻之主,未必不轉球為挾也。」請問:李賢 的話反映了中國政治傳統中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A) 白色納諜的君主可過不可求 (B) 人治重於法治的統治棋式 (c)政治人物的歷史不可盡信 *(D) 勢重於道的君主專制制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