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教材與參考資料

以語文來看世界史課程的參考資料,不論教科書或是專書,

大多數都以英文的參考書目為主,法文、日文的參考書目較少。

其次使用較多的是中文譯本的外文專書,其中又以英文或日文的 翻譯著作為主,法文、義大利文、拉丁文也有,但都數量不多。

24 http://www.princeton.edu/history/graduate. 2011. 3. 17.

世界史學生們喜歡使用中文寫作的西洋史著作,因為容易閱讀理 解;可是中文著作的數量不多,有一些世界史的中文著作是國內 史學專家的著作,也有不少中國大陸學者的著作。中國大陸這些 年來積極出版西洋史的翻譯書籍,使得數量增加,但品質不齊,

目前國內西洋史書籍的增多,許多即來自於此。在國內期刊論文 的參考資料方面,英文比中文多,這是因為國內世界史的期刊論 文出版量也不算多,國際上的英文期刊種類繁多,論文數量更是 相當豐富。25

以課程綱要的參考資料型態來看,有少數課綱會列出參考資 料的型態類別,如教科書、專書、期刊論文,原始史料,檔案、

政府公報或回憶錄等等。而教科書與史學家寫作的專門著作、學 術論文等,比較多出現在基礎課程的通史或斷代史、國別史的課 程中採用。原始史料的介紹與使用,在不少課程綱要上出現,但 比例並不很高,有的則融入一般的參考資料中。在比較具知識深 度的課程,如高年級的專史課或研究所的專題課,則有較多老師 會採用原始資料並要求學生閱讀。

網路資源在目前數位化及全球化發展下日以普遍,但在世界 史課程中使用的情形來看,似乎沒有想像中的普遍,或許在研究 所的課程中會較多。政大的(世界通史-希臘羅馬文明)、〈英 國 史 〉 以 及 ( 後 殖 民 史 學 專 題 ) 等 課 程 , 都 使 用 較 多 的 網 路 資 料。師大的(西洋藝術史)則充分使用西方各個重要的博物館、

大學藝術史學系的相關網站。數位資料的運用在現代學術領域的 教學與研究工作上,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數位化的資料庫與電 子期刊等,都能夠提供教學、研究上非常多的資料來源,尤其對

25 楊肅獻與彭明輝的研究論文都指出了這個現象。

世界史的教研帶來極大的便利。不過世界史的網路資料多以英文 為主,若具備好的英文能力,方才能善加利用。

歷史課程中藉助影片進行教學,經常會產生不錯的效果,所 以屢屢成為很好的教學輔助教材。不過在世界史課程的課綱資料 中,發現使用影片教學的老師並不很多,顯然配合教學的影片放 映,沒有想像般的受到歡迎。不過也有可能是老師在上課時使用 影片教學,但並沒有在課綱上呈現。有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觀看 影片,也有的要求學生自行先去圖書館欣賞,再來課堂上課進行 討論。如師大的〈西洋現代史〉、〈俄國史〉、〈美洲史〉一學 期看 2 部電影,電影作業占成績的 10% 到 20%。政大的(世界通 史-近東文明),〈英國史〉也是 1 學期看 2 部影片;〈後殖民 史學專題〉、〈近代歐洲醫療、社會與文化史〉等課程,也都列 有影片教學。

世界史的教材不論是教科書、專書、期刊論文、網路資源、

影片等,通常都會使用到外文,特別是英文資料。所以英文能力 的培養也成為世界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若能夠結合外文學系 的訓練,或能增強效果。不少學生在吸收世界史知識上,仍然喜 歡閱讀中文,因為理解較為容易,以致中文參考資料不能缺少,

這也是世界史學者需要增加研究成果的努力方向。

綜合上文所述是觀察四間大學歷史系在 95-98 年內,世界史課 程大綱的內容,從世界史教什麼以及如何教等問題,進而討論世 界史開授課程的教學目標、授課方式、成績評量、教材與參考資 料等實際的情況。而由以上的分析來看,歷史系的教學課程好像 也是有個模糊的規範,教師授課大致依循先有講演內容,然後加 上期中、期末考試,再附加一些作業或寫一份學期報告,偶而安 排一些時間由同學口頭報告,或看影片,或與同學討論相關的專

門議題等,如此安排整個學期課程的流程,學生的學習情況似乎 也不錯,畢業後也都有出路。這種情況也持續了好一段時間,直 到最近遇到新的挑戰後才開始進行反省,也的確發現一些可以改 善之處。

最近幾年(96-99 年)全國的大學歷史系都由財團法人高等教 育評鑑中心基金會進行了評鑑工作,因而引出碩博學生的課程同 開,並一起上課的問題。26 以國內各大學歷史系碩博班開授課程 的情況來看,碩、博研究生幾乎都一起上課,如何以及為何形成 這樣的制度並不清楚,但也從未有人質疑過、檢討過這種制度。

直到大學評鑑實施之後,才引發了有的學校這樣上課可以通過,

而有的學校則成為待觀察。這也是因為對碩士生與博士生訓練目 標的差異不明確,所開課程的類型沒有區分,進而對學生的要求 差別也不明朗,最後形成許多學生認為碩博生的差別,就在於他 們完成論文的字數多少和作品大小的不同。卻在培養學生知識或 能力方面的目標,反而變得更加模糊了。

這樣訓練制度上的不明確,也影響到碩、博學生們自身也對 學 習 目 標 並 不 確 定 , 一 再 延 遲 修 業 時 間 而 造 成 在 校 學 習 時 間 太 常,許多碩士生在學時間長達 4 或 6 年,博士生則長達 9 年。這 種情況在民國 94、95 年時非常普遍,也引起史學界的關注。27等 到學生畢業時已有相當的年紀,又恰逢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社會

26 http://epaper.heeact.edu.tw/aboutus.aspx.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於民國 94 年 12 月正式成立,95 年開始進行全國大學校務評鑑以及系所評鑑。2011. 3.

12.

27 民國 95 年國科會歷史學門召集人陳弱水教授曾召集全國歷史學門的系所主管會 議,討論國內研究所碩士生修業時間太長的問題,在政大歷史系由唐啟華主任 負責舉辦。因應這個問題,臺大歷史系已經在 96 學年首先開始新的碩博士研究 生的培育計畫。

出現的少子化現象,間接的影響中等學校減少師資的需求,從而 也減少他們從事教職的機會,這項歷史系畢業生主要出路的就業 機會受到影響,造成畢業後就失業的危機,所以學生們也不急著 畢業。這樣的人才訓練過程和時間都太長久,又無法與當前社會 的需求配合,形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及人才無適當處所貢獻所學,

生涯規畫也變得徒具形式,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都值得進一步 深入的檢討才是。

結語

從觀察以上四所大學世界史課綱的內容,所綜合出來的幾個 問題,說明歷史學系的教學課程,仍然有繼續努力的空間。歷史 學門的其他領域,如中國史、台灣史或許也有課程類似的情形,

則需要另外進一步的研究討論。各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設計,是否 依據系所發展特色以及教育理念的引導來規劃,教學上是否有明 確的目標,以及目標所引導的適當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來達成,

這些都值得我們再進一步的研究與思考。

以國內臺大、師大、政大、輔仁等四所大學所開授世界史的 課程來看,各校課程設計的結構形態相似,都包含了基礎必修的 世界通史與斷代史、國別史、專題等。因為國內世界史師資的難 求,各校也隨自己師資的專長,在課程安排上,或強調基礎必修 課 , 或 偏 向 教 師 專 長 開 課 。 臺 大 偏 好 史 料 、 經 典 、 與 專 史 的 課 程,師大與政大都沒有臺大師資的優勢,除了基礎必修課外,偏 向斷代史與專史課程,且數量遠不及臺大。輔大歷史系長期以來 都以西洋史為發展重點,不僅有專任師資,也延聘臺北附近多所 大學的西洋史教授支援開課。所以,在大學部及碩士班都開出相

當多樣的課程,充分顯示了該系發展西洋史特色的企圖心。

有 關 國 內 歷 史 學 系 碩 、 博 士 班 的 研 究 生 , 在 校 學 習 時 間 太 長,無法如期畢業的問題,已有許多相關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歷史 系所對碩、博生的訓練目標不夠明確,碩、博課程也沒有釐清差 異,以致於學生的學習,由於方向不明而不斷拖延,導致滯留學 校、虛耗光陰,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都形成浪費。這樣的學習過 程,既影響學生缺乏自信,更難以激勵他們發展潛力,當與國際 社群接軌時,自然就會出現缺乏競爭力的情況。

針 對 這 些 問 題 的 改 善 , 不 論 是 培 養 歷 史 專 業 的 學 術 研 究 人 才 , 如 史 學 專 家 、 學 者 、 研 究 員 ; 還 是 應 用 歷 史 知 識 的 推 廣 人 才,如記者、導遊、文史工作人員等,都須要回到檢視歷史系所 的課程設計和目標。先需瞭解歷史學科在社會上的貢獻與學術上 的地位,進而區別在大學歷史學系的教育體制上,包含大學生、

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三個層級不同的培育目標,並能釐清不同訓 練的課程規畫。不論在專業知識、研究方法,或是未來進入社會 生存所需的各種能力等的方面,都因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在開 授課程時能有不同的思考和設計,進而產生更好的效果。這些問 題或許也是大學歷史系所的老師們,除了自己的專業研究之外,

都會關心的問題,長期以來處於人力不足困境的世界史領域的教 師們,似乎也得承擔這個難以避免的責任與使命。

附表

臺大

表2 95~98 學年度師大歷史系世界史師資及課程一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