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寫作教學現況探析

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記載(教育部,2003),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培 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其中的「作」即是指寫作能 力的培養。由於寫作是一種運用文字將「聽」到、「看」到、「想」到、「讀」到 的材料,經過一番組織,然後透過「寫」的方式,「說」出作者心中的意念,這 種創造思考歷程,融合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可說是最高層次的語文能力綜 合表現。因此,寫作能力的好壞,一直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標。

如何落實寫作教學,也成為語文教師很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然而,寫作教學受 重視,並不代表學生的寫作能力相對提升;相反的,由於寫作時需要具備思維力、

觀察力、記憶力、聯想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還要有審題、立意、取材、謀篇…

等特殊能力(陳滿銘,2004),這些高層次多元能力,恐怕比聽、說、讀、寫等 單項能力更難達成,因此,如何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國文老師努力的目 標。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國中教學受考試制度影響甚鉅,寫作教學的實施,也因 作文考試命題的改變而有不同的變化,約可分為「命題制式僵化期」和「命題限 制引導期」兩階段,分述如下:

壹、命題制式僵化期

長久以來,語文教學肩負傳承中華文化的神聖使命,希望透過古聖先賢的文 章,教導學生培養忠君愛國的思想,因此,語文教學帶有濃厚的泛道德、泛政治 思想(范文芳,1993)。這些文化特質表現在高中聯考作文命題上,就出現極沉 重的使命色彩。例如:1971 年基隆區「復興國家人人有責」、1971 年五專中南區

「怎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1976 年台北區男生組「中華兒女的大擔當」、

1978 年師專「讀書與報國」、1979 年嘉義「如何端正社會的風氣」、1980 年中五 專「衝破橫逆創造光明」、1982 年台東「勤儉報國」、1985 年省職聯「消除髒亂 人人有責」、1988 年南五專「在和諧中求進步」、1992 年北職聯「安分守己」、1996 年省聯「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1997 年南五專「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2000 年中五專「打打造美好人生」1

從以上高中入學考試作文題目來看,1971 年至 2000 年間,無論是基隆區、

台北區、中區、南區、嘉義、台東;無論是高中、高職、師專、五專,作文考試 評量的重點不是情意的抒發、意見的傳達,而是思想的正確、使命的傳承。要符 合這類教條式作文題目的要求,學生只要多讀書,多記憶背誦名言錦句,再配合 文章的起承轉合,就可以拿到作文分數。因此,國文老師的寫作教學指導任務,

就是公佈寫作題目,然後幫助學生審題、確立各段中心主旨、擬定大綱,稍加說 明後就讓學生自由寫作。在這個寫作命題制式僵化時期,「寫作教學」充其量只 是「解釋題意」,很少有思路的引發和創意的想像。換句話說,寫作教學雖受老 師和學生的重視,卻因作文命題僵化,連帶也限制老師的寫作教學模式,此可從 國內以國中作文教學為研究題材的碩博士論文一窺究竟。從 1979 年到 1996 年將 近 20 年間,僅有蔡榮昌(1979)一篇「作文教學探究」碩士論文發表,該研究 以文獻分析法檢討學校作文教學的偏差,並綜述作文之方法、作文能力之培養及 習作命題、批改要點,多概念性論述,缺少教學實徵佐證。相較同時期國小有作 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方案(林建平,1985)、寫作過程教學法(蔡銘津,1991)、

活動式寫作教學法(陳鳳如,1993)、創造性作文教學法(蔡雅泰,1994)、修改 歷程教學(李嘉齡,1995)、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姜淑玲,1995)、班級小組討論 教學法(馬行誼,1996),國中的寫作教學顯得單調而呆板。

貳、命題限制引導期

由於國中教育長期受考試制度箝制,不符合時代多元、民主、開放等精神,

1994 年國內各界關心教育的人士發動「四一○教改大遊行」,提出廣設高中大學、

落實小班小校、制定教育基本法、推動教育現代化等四大要求。為回應教改需求 呼聲,當年九月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於兩年後(1996 年)編印「教 改總諮議報告書」,提出:一、教育鬆綁;二、帶好每位學生;三、暢通升學管 道;四、提升教育品質;五、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五大基本方針。其中「帶好每 位學生」及「暢通升學管道」等方針,便是在建議政府推動多元入學制度。

2001 年,高中入學方式產生重大變革,一試定終生的聯合考試制度走入歷 史,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入學制度。廢除聯考之後,以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作為入學 申請、甄選、登記分發的依據。由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全部以選擇題的方式測驗,

而作文考試評量偏主觀判斷,不符合標準化測驗精神,在評量信度及試務作業難 克服等雙重限制下,國民中學歷時多年的作文考試宣告廢止。

在「考試領導教學」情形嚴重的國中教學現場,宣布不考作文之後,連帶也 影響寫作教學的實施,有些學校國文老師減少作文篇數,甚至不再要求學生寫作 文2。國中階段的寫作教學首次呈現停滯狀態,令許多老師、家長十分憂心。2002 年 7 月 1 日,中研院院士會議分組座談中,許倬雲院士擔心國中基測不考作文,

可能造成國中不重視作文訓練,導致學生缺乏欣賞佳作的能力,也無法獲得語文

2 詳見聯合報 2001 年 8 月 4 日第 6 版新聞報導

交流的能力,為「防止將來的公民變成不能以文字表達的文盲」3,28 位與會院 士中,有 18 位投票贊成建議教育當局應該讓國中基測加考作文。由於中研院院 士的提醒,國中寫作教學問題再度受關切,報章雜誌上也常見學者專家或教師家 長呼籲基測應恢復加考作文。

姑不論加考作文是否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但學生國語文能力降低 卻是不爭的的事實。根據國語日報 2003 年針對全國北、中、南、東的 48 所國中 小語文教師的抽樣問卷調查顯示4,在 863 份有效樣本中,有八成教師認為九年 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學生的國語文程度有普遍退後的現象,有七成二教師認為國 中基測不考作文,對國語文教學的影響很大。另外,有九成多的教師認為,目前 多數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夠好,都需要加強輔導。

在各方期盼下,2004 年 6 月教育部長杜正勝指示:「不考作文是偏差,更是 危機」5讓基測加考作文有了起死回生的新契機。同年 10 月 14 日教育部發布新聞 稿,正式宣布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2006 年試辦加考作文,2007 年正式實施。根據 2005 年 8 月 3 日教育部公佈:2006 年國中寫作測驗試辦將採「引導式寫作」方 式命題,試題示例為:

題目:「一張舊照片」

說明:很多人會利用照片紀錄成長的經驗、與他人接觸的情景、環境的變遷以及美麗的 景象……等等。

請您寫出一篇涵蓋下列條件的文章:

◎ 選擇一張令你印象深刻的照片

◎ 說明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3 詳見聯合報 2002 年 7 月 2 日第 6 版新聞報導

4 詳見國語日報 2003 年 10 月 14 日第 1 版焦點新聞

◎ 詳述照片中的影像

◎ 說明背後的故事

※上述條件順序可自行調整

※不可在文中暴露私人身分

而考選部(2002:21)對「引導式作文」的定義如下:

在作文之前先提供材料,有的很簡短,只有一、二句話或格言,有的是一首新詩,有的 是一段短文或一段寓言,有的則是一段新聞或一種現象、流行的描述,或只是一小段說 明文句,也有的是二段短文或更多到七、八段的……,不一而足。而引言之後的題目或 採閉鎖式----題目已經固定;或採開放式----自訂題目;或採半開放式----如:請以「××的 啟示」、「我對××的看法」或「○○是什麼?」……為題;有的甚至除題目之外,還列出 題綱式的指引,讓應考人根據指引寫作。藉此可以測驗應考人在受到指定寫作方向限制 之下,類推、聯想、表達的能力。

從上述定義可知,新登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寫作命題方式,已非傳統制式 僵化的命題作文,而是提供寫作材料,讓學生自由命題;或題目雖限制,但也有 一段引導說明的限制式作文新題型。此命題方式的改變,應是受大陸地區考試制 度的影響。自 1978 年以來,大陸中考、高考傾向採取引導式或限制式寫作命題 型態,台灣則從 1994 年大學入學考試推薦甄選,開始出現引導式與限制式寫作 命題(仇小屏,2005)。

「限制式寫作題型」名稱的由來,是考選部於 2001 年成立「國家考試國文 科專案小組」,以十個月的時間研擬開發「翻譯、修飾、組合、改寫、縮寫、擴 寫、設定情境作文、引導式作文、文章賞析、文章評論、文章整理、仿寫、看圖 作文、應用寫作」等十四種限制式寫作新題型。這些新題型在寫作謀篇布局上有

一些限制和要求,對才思敏捷的優秀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寫作限制;但對大部分 寫作能力有待加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依據提示完成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或能 達到「溝通表達」的寫作目標。因此,從寫作訓練的角度來看,「限制」也是一 種「引導」(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林華峰,2005)。

除了寫作命題方式改變之外,國中階段的寫作教學實施狀況,也因 2003 年 教育部頒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而產生一些改變,分述如下:

一、在教學時間方面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前,國中國文教學每週有五節課,每節課 45 分鐘,教 師可每隔兩週實施一次作文教學課程。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根據綱要規定(教 育部,2003),國中語文領域只能佔全學習領域節數的 20%-30%,而這 20%-

30%的節數中包含國文、英文、鄉土語言。為配合綱要的規定,各校國文課調整 為每週 4-5 節,國文授課時數縮減,讓部分國文老師不得不犧牲寫作教學時間,

或減少寫作教學次數,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影響甚鉅。根據台北市教育局 2006

或減少寫作教學次數,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影響甚鉅。根據台北市教育局 20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