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音樂科教學之相關理論

本節首先針對我國國小音樂科課程之理念、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逐一說明,

之後依據國小音樂教學之相關文獻分析,探究音樂教學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的 應用模式。

壹、八十二年國小「音樂科」學科課程

一、課程理念

八十二年國小新課程標準是依據下列六項價值理念而修訂(張煌熙,1997):

(一)未來化-應具前瞻導向:

考量學生未來發展,要以前膽性理念規劃課程,擺脫以過去的教材教導現在 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生活的弊病。

(二)國際化-應有世界胸懷:

培養兒童的世界胸懷,以適應及參與「地球村」或「國際社區」的新環境。

(三)統整化-應求周延完整:

應注重各科與國中、小之銜接性與統整性,課程規劃應力求周延有效,並兼 顧人文、科技、正式與潛在之統整化課程。

(四)生活化-應符合生活需求:

課程內涵應與生活結合,並符合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需求。

(五)人性化-應以學生為中心:

強調情意與審美教育之人文陶冶,激發潛能與自我實現的教育目標。

(六)彈性化-應尊重師生自主:

容許學校擁有課程之彈性自主權,教師擁有教育專業自主權以尊重教師專業 能力,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激發其潛能。

綜合以上所述,八十二年國小新課程課標準的基本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 且課程設計應以學生本位為主、充實課程目標之內涵、擴展學生宏觀的國際視 野、強調課程彈性化、多元化與鼓勵學校自主發展。

二、音樂教學目標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公布的「音樂科」新課程標準(詳附錄三)之課 程目標,包括總目標與各階段之分段目標,以下將逐一分述之(教育部,1993):

(一)總目標

1.培養兒童感覺音樂、理解音樂及表現音樂的興趣與能力。

2.輔導兒童認識、欣賞並學習傳統音樂。

3.培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愛好音樂、主動參與及學習音樂的態度。

4.啟發兒童智慧,涵養審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養成快樂活潑、奮發進取 的精神。

5.培養兒童增進群己和諧、服務社會的熱忱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 情操。

(二)分段目標 1.低年級目標

(1)培養兒童音感能力,著重聽力感覺與反應。

(2)培養兒童由耳聽到目視的學習興趣與能力。

(3)培養兒童輕聲歌唱的興趣與態度。

(4)培養兒童以簡易節奏樂器配合歌唱的興趣與能力。

(6)培養兒童聆聽音樂的興趣與態度。

2.中年級目標

(1)培養兒童音感能力,著重節奏、曲調與和聲的聽辨與表現。

(2)培養兒童認譜的興趣與能力。

(3)培養兒童頭聲發聲的歌唱能力。

(4)培養兒童演奏節奏樂器的技能,並學習簡易曲調樂器。

(5)培養兒童創作簡短曲調的興趣。

(6)培養兒童聆賞音樂的音色、節奏及曲調美。

3.高年級目標

(1)培養兒童音感能力,著重節奏、曲調與和聲的綜合表現。

(2)發展兒童認譜的能力與應用。

(3)增進兒童演唱的技能並能唱出明亮的歌聲。

(4)培養兒童節奏樂器與曲調樂器的合奏能力。

(5)發展兒童創作的興趣與能力。

(6)擴展兒童欣賞領域並著重樂曲結構及風格的認識。

依據上述內容得知,八十二年「音樂科」之課程分段目標分成三個年級來訂 定,每個年級分別列有六項,此六項目標分別對應於教材綱要之音感、認譜、演 奏、演唱、創作與欣賞等六大項目。縱觀不同年級之各項目標均有連貫性和層次 性,對於未來各年級教學目標、教材選擇與安排方面具有引導作用(劉英淑,

1995)。

姚世澤(2003)對課程目標亦有進一步說明:國小音樂科教學目標是培養學 童感覺音樂、理解音樂與表現音樂的興趣與能力,進而培養兒童愛好音樂,參與 音樂學習的精神,而陶冶兒童具有高尚情操為另一重要教學目標;其教學目標內 容是從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來訂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最後再綜合三大領域 的目標作成一統整指標,亦即陶冶高尚情操,愛家、愛鄉、愛國之博愛精神。

三、教學內容

國小音樂教學涵蓋了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作與欣賞此六個面向,

此種教學規劃相當重視學童全方位的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之建構,以下將針對此 六大教學項目之內容說明之(姚世澤,2003;張統星,2001;劉英淑,1995):

(一)音感教學

所謂音感(Tonal Sensibility),即是對聲音的感受、感覺和反應能力,音感 教學包含了節奏感、曲調感與和聲感等訓練。音感教學重視聽覺感應能力的培 養,藉由聽、辨的音感訓練導入節奏、視譜、聽音的感覺影像,進而理解音樂的 基本要素。八十二年音樂課程標準之音感內容相當明確,編排具有邏輯層次性,

於低年級方面,注重節奏與單音聽辨練習;中年級則導入音階與曲調教學;至於 和聲感的建立與和弦聽辨則為高年級之教學重點。

(二)認譜教學

認譜教學內容包括:認識五線譜的位置、基本拍子、五聲音階的認知、音高 關係以及三連音與六八拍子的辨識與常用術語記號,調性方面則介紹 C、F、G 大調與 a 小調。認譜教學之重點為建立學童對音樂的讀寫能力,教師可運用熟悉 的教材,將聲音的意象透過具體的視覺表徵轉化為音樂的抽象符號,基於上述理 念,認譜教學之編排特色如下:

1.認譜教學與音感教學需彼此聯絡、密切配合。

2.教學內容需依考量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性及歌曲特質,由淺入深、有少漸多 之次序編排。

3.教學法要把握先聽覺再視覺、從具體的身體動作作感應、歌曲習唱的體驗 來建立概念,接著以具體實物、圖形線條、唱名來表達聲音的意象,最後 才導入符號。

(三)演唱教學

國小演唱教學以仿唱(習唱)進階到歌唱技巧為主,除了培養個人歌唱的基 本能力外,培養與人合唱的興趣與能力亦是不可忽視的目標。歌唱曲目從三年級 開始規定習唱輪唱曲,目的是經驗和聲效果,為未來的合唱能力作準備。就歌曲 的分配比例而言,本國歌曲佔 60%,外國歌曲為 40%,二部輪唱曲目佔有 10 到 20%。歌曲的選擇與認譜的進度可以配合,但不一定要按照認譜教學的順序,而 要從兒童身心的發展來考慮音樂在音域、節奏、曲調、曲趣、歌詞等方面的是否 適合兒童。

(四)演奏教學

演奏教學之目的是培養兒童的樂器演奏技能、並具備和他人合奏之能力。低 年級是練習一般簡易的節奏樂器;中年級則加入直笛此種曲調樂器的習奏課程。

直笛攜帶方便、易學易吹,富有人聲般柔美的音色,適合獨奏、重奏和合奏,所 以被定為入門的曲調樂器。到了高年級,曲調樂器方面則增加口風琴的習奏,因 為口風琴具有鍵盤的功能,可以表現和聲,有益於音感和認譜的教學。除了西方 樂器的習奏外,到高年級還加入我國傳統打擊樂器的演奏訓練,並配合傳統音樂 的欣賞教學。

(五)創作教學

八十二年新課程標準的創作教學課程編排分成兩個層次:即興創作和創作。

即興創作是創作的預備歷程。這段歷程經驗的感受與基礎對於兒童在音樂以及個 人整體創造思考的潛能發展均具有重要的影響。低年級創作教學偏重自發性的即 興反應,激發兒童創作的樂趣及表達的意願,主要以語言遊戲、身體韻律模仿節 奏為主;中年級則引導兒童在某種形式或既有的材料上做即興的組合、變化,其 教學內容包括依簡短歌詞創作新曲調;高年級需進入較嚴謹的創作活動,如:集 體創作一段式或二段式曲調的練習。教師在進行創作教學時需考量下列步驟:

1.從機械的排列à模仿à創作 2. 從局部à整體

3.從節奏à曲調à和弦

4.從先寫後唱(奏)à即興唱奏 5.從照譜唱奏à變唱變奏

(六)欣賞教學

所謂欣賞是吸收他人的精髓,而表現則是展示自己的技能。在學習的次序性 上必須先吸收,然後才能有所表現,所以演唱、演奏與創作等音樂活動都必須建 築在欣賞之上,才能有穩固表現的根基。欣賞教學主要是重視學生的鑑賞能力,

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習慣與態度。低年級先從分辨各種聲音的音色開始,欣賞曲 目是以傳統兒歌童謠和一般器樂小品為主;中年級則對不同形式、不同音色的 中、外聲樂曲和器樂曲有更深入的聆賞;高年級欣賞教學的內容包括:大型規模 的聲樂曲、器樂合奏與二者綜合的作品,例如:西方歌劇或我國的歌劇、歌仔戲。

貳、「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民國八十七年所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大幅革新以 往課程修訂之內容,將以往採分科形式的音樂科、美勞科等,合併為「藝術與人 文」學習領域課程,此學習領域涵蓋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三大類別。以下 研究者將逐一說明「藝術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一、「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念

「藝術與人文」的基本課程理念是以生活為中心、以人文素養為核心,透過 多元化的藝術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知能。此課程領域是一種涵蓋生活、學校、社 會的整體性教育,所以首要重視藝術基本素養、生活藝術以及人文素養的教育內 涵。因此,「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必須從生活中取材來激發學習的興趣,並鼓

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拓展視野以及對社會、自然環境的認知等等,如 此才能真正增進個人的人文素養,培養出具備十項基本能力指標的現代國民。

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拓展視野以及對社會、自然環境的認知等等,如 此才能真正增進個人的人文素養,培養出具備十項基本能力指標的現代國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