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合重力量測於濁水溪沖積扇比流出率檢定

4.2 地下水數值模式初步建置與檢定

4.2.1 地下水分層架構、邊界條件及網格劃分

MODFLOW 模擬的設定上,可將含水層型態設定為拘限含水層或非拘限含 水層,並需輸入各分層之上部和底部之高程值。本研究參考中央地質調查所於 民國 88 年出版之「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調 查研究報告」,以濁水溪沖積扇 72 站地層柱狀圖,完成平原地區水文地質剖面 一至十二(深度至 300 公尺左右),再依據丘陵及河谷區之 8 站地層柱狀圖,繪 製水文地質剖面十三至十五(深度約達 250 公尺左右),劃分出濁水溪沖積扇概 念分層,依深度分別為含水層一、阻水層一、含水層二、阻水層二、含水層三、

阻水層三及含水層四,濁水溪沖積扇模式共分為第一至七分層,如圖 4.2-1 所示。

本章將含水層一視為表層含水層,含水層二以下含水層視為深層含水層。並由 於含水層四之觀測井數量較少,僅有 11 口主要分布於沖積扇扇尾區域,不足以 提供建模所需資料,因此本計畫不將含水層四納入模擬範圍。

海 第一分層 第二分層 第三分層 第四分層 第五分層 第六分層 第七分層

模式概念分層 濁 水 溪 水 文 地 質 架 構

含水層1

含水層2

含水層3

含水層4 阻水層1

阻水層2

阻水層3

海岸 山麓

圖 4.2-1 濁水溪沖積扇概念分層 二、模式邊界條件與格網劃分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對於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邊界分析研判,提出概 念性之邊界,如圖 4.2-2 所示。

圖 4.2-2 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邊界之概念圖

a. AB 段

位於車籠埔斷層上,斷層以東除河床表層厚約 10 公尺之河道沉積礫石層有 地下水伏流以外,均為透水及含水不佳之砂頁岩,屬於零流邊界(No flow boundary)。

b. BC 段

圖 4.2-3 濁水溪沖積扇之模擬範圍

圖 4.2-4 濁水溪沖積扇模式第 1 分層格網與邊界條件

圖 4.2-5 濁水溪沖積扇模式第 2~7 分層格網與邊界條件

圖 4.2-6 濁水溪沖積扇模式 AA’段剖面圖

MODFLOW 模式所需參數為透水係數(Hydraulic Conductivity,K 值),因此本研 究以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所得之導水係數,再除以含水層厚度(b)

求得透水係數,後續再如同淨補注量分區之方法,以徐昇氏網格為分區方式,

將各井點之參數值作為其對應徐昇氏分區之參數值,圖 4.2-7 至圖 4.2-9 分別為 模式第 1、3 及 5 分層之徐昇氏分區圖。而概念分層中之第 2 及 4 分層為阻水層,

其分布範圍位於濁水溪沖積扇中、下游區域,模式於沖積扇中、下游區域阻水 層之透水係數乃參考 Fundamentals of Ground Water (Franklin W. Schwartz and Hubao Zhang, 2003)中建議之值域,在此設定為 4×10-3 (公尺/天)。此外,由於抽 水試驗所得結果為水平向之透水係數,故在此假設垂向透水係數為水平向之 1/50。

圖 4.2-7 含水層一徐昇氏分區

圖 4.2-8 含水層二徐昇氏分區 圖 4.2-9 含水層三徐昇氏分區

三、儲水係數

儲水係數輸入方式與淨補注量及透水係數相同,皆採用徐昇式網格分區,

將點位型式之資料給定至整個沖積扇。在數值方面,由於儲水係數必須進行複 井抽水試驗才能求得,因此儲水係數現地試驗數量,遠低於透水係數現地試驗 數量,僅有 10 口觀測井進行複井抽水試驗,如圖 4.2-10 所示,其值列於表 4.2-1(以

※符號標註)。

其餘水井之儲水係數必須藉由現有的試驗值,搭配經驗判斷加以補齊。首 先,針對其餘水井以拘限與非拘限進行分類。其次,水井之儲水係數以同分類 水井之試驗平均值給定,拘限水井包含線西(1)、莿桐(1)、田洋(1)與海園(1),其 試驗值分布於

1 . 91 10

4

4 . 48 10

3之間,其平均值為

1 . 8146  10

3,其餘水井即直 接給予

1 . 8146  10

3;非拘限水層也以相同方式推估,但由於東光(1)地處於古河道 流經之處,其地質架構較為特殊,比出水率高達 0.289,遠高於其餘 5 口現地試 驗值,為避免推估之比出水率偏高,故不予採用於計算平均值。因此比出水率

從 0.152 至 0.225 之間,其餘水井即以平均值 0.1824 給定。

圖 4.2-10 淺層含水層種類與已知儲水係數之分佈

表 4.2-1 濁水溪沖積扇淺層觀測井列表(33 口井)

崁腳(1) 202021 2612378 0.0018146 - 13911958.55 3.89952 1

※表示複井抽水試驗實測值,其餘無實測資料之站以平均值給定 含水層種類 (0:非受壓;1:受壓)

四、阻水層設定

本研究阻水層設定之依據乃藉由檢視水文地質鑽探柱狀圖、屏狀圖以 及同一觀測井之分層觀測水位差,綜合分析後,予以適當之調整。調整方 式說明如下所示:

首先檢視水文地質鑽探柱狀圖及屏狀圖後,若含水層內之某一範圍出 現厚泥層阻隔,本計畫則設定該範圍內之水力參數為阻水層等級之量值;

若含水層間為砂泥互層情形,則再進一步分析該處觀測井之不同分層間的 長期地下水位,若分層間之地下水位差異顯著,則代表該分層間有阻水效 果,故應視為有阻水層,若分層間之水位相近,則此處將不視為有阻水層。

五、起始地下水水位

對於暫態模式而言,初始地下水位代表模式之初始條件,不同初始條 件影響模擬結果極巨,因此應選取適當之初始水位以得到較佳之模擬結果。

本研究建置之地下水系統模擬期距為 2012 年,為月模擬,模擬起始時刻為 西元 2012 年 1 月,因此以西元 2011 年 12 月之平均水位作為起始水位。

4.3 現地重力量測結果

Hofmann-Wellenhof 與 Moritz(2006)指出,在布格平板之假設下,如重 力站高程上升 1(cm),重力量測值將減少 1.9( -Gal)。因此如 GPS 觀測值觀

測到 1(cm)之下陷量,重力值應減少 1.9( -Gal)作為校正。本研究將五月高 程設定為一基準點,結果之重力殘差值如表 4.3-2 至 4.3-4 所示。

圖 4.3-1 絕對重力儀(FG5)架設於客厝國小

圖 4.3-2 GPS 監測站架設於客厝國小

圖 4.3-3 重力測站於濁水溪沖積扇分佈位置

表 4.3-1 絕對重力儀施測地點 2012/5/23~24 4.7 56.431 978834152 2012/8/16~17 4.8 56.424 978834175 2012/10/24~25 4.8 56.416 978834163

表 4.3-3 土庫國中量測結果

量測日期 標準偏差

( -Gal)

GPS 高程

(m) 重力殘差( -Gal) 2012/5/22~23 4.8 40.966 978843350

2012/8/17 4.8 40.964 978843372 2012/10/25 4.8 40.947 978843359

表 4.3-4 客厝國小量測結果

量測日期 標準偏差

( -Gal)

GPS 高程

(m) 重力殘差( -Gal) 2012/5/21~22 5.1 36.147 978850626 2012/10/30~31 4.8 36.136 978850635 資料來源:101 年度重力基準維護及測量整合服務工作-期末報告

圖 4.3-4 GPS 連續監測地表高程變化曲線-客厝國小

圖 4.3-6 GPS 連續監測地表高程變化曲線-溪州國小

56.41 56.415 56.42 56.425 56.43 56.435 56.44 56.445

高程(m)

日期

溪州國小高程變化

移動平均線

4.4 應用重力變化於濁水溪沖積扇比流出率之檢定

接著,逐步增加與調整積分半徑,由 1000 公尺、3000 公尺、4000 公

舊庄(1) S=0.001815

莿桐(1) S=0.000707

4.4.2 比流出率檢定

庄(1),由於濁水溪沖積扇以東方為上游,西方為下游,因此三者依據東西 方之分布逐步遞減,客厝國小與宏崙(1)之上下游區位較為相近,故內插水 位亦與宏崙(1)之水位相類似。以搭配前述徐昇氏分區與內插水位,重新進 行濁水溪沖積扇淨補注量之自動檢定,本研究應用專家系統參數檢定系統 進行自動檢定。

圖 4.4-2 加入虛擬觀測站之徐昇式網格分區

圖 4.4-3 客厝國小內插水位與鄰近三站觀測水位之變化

對模擬重力變化之比值,可做為儲水係數或比出水量檢定之依據。

由少量現地試驗所得之比出水率及儲水係數,透過 MODFLOW 模擬 與檢定完成地下水系統,並配合重力積分公式進行演算後,由 33 個觀測水 位與 2 站虛擬水位站,分別展示分佈於濁水溪沖積扇之比出水率、水位振 幅及重力振幅在空間上的變化,如圖 4.4-5 至 4.4-7 所示。首先,由圖 4.4-5 可看出,扇頂皆為靠近山麓的地區,其地質多為礫石所組成,顆粒較扇央 或扇尾大許多,而扇央區域,在合興及竹塘也有較大的儲水係數。此外,

扇頂區域分別由田中、二水、烏塗、六合及古坑等站所組成,依照中央地 質調查所岩心柱狀圖搭配地質剖面圖判斷可知,該區域為非侷限含水層,

故水位的變化相較於扇央及扇尾來得大;而扇尾區域之東光站位於古河道 上,該區域有局部且特殊的地質架構,因此雖接近扇尾但其水位振幅也較 大,如圖 4.4-6。由圖 4.4-7 可看出,模擬重力變化與模擬水位變化及儲水 係數之間具有正相關。

圖 4.4-5 比流出量或儲水係數分布圖(修改前)

圖 4.4-6 模擬水位振幅分布圖(修改前)

圖 4.4-7 模擬重力振幅分布圖(修改前)

圖 4.4-8 至 4.4-10 分別為溪洲國小、土庫國中與客厝國小之模擬重力

線分隔。土庫國中之參數檢定分區,共涵蓋芳草(1)、舊庄(1)、宏崙(1)與九 隆(1)參數分區,檢定方式是以原始參數值,同乘前述之 1.8 倍。其原始參 數芳草為 0.1824,其餘皆為 0.0018146,修改後芳草參數則為 0.28,其餘 三區為 0.003266。

圖 4.4-9 土庫國中實測重力與模擬重力變化圖

圖 4.4-11 調整範圍示意圖 4.4.3 比出水率檢定成果

依據 4.4.2 所述,將各區域儲水係數及比出水率之分區,以一定倍數修 正過後,輸入 MODFLOW 模式重新模擬與建置地下水系統,再利用重力 積分公式,計算模擬地下水系統質量對於重力之影響,使重力模擬值與重 力實測值之振幅吻合,即完成儲水係數及比出水率之檢定。

土庫國中與客厝國小調整參數後,使其重力殘差與模擬重力變化相符,

換句話說,增加儲水係數與比出水率,亦相對加大系統水質量,使模擬之 地下水系統質量變化與現地之地下水質量變化趨近一致,即完成此區域儲 水係數與比出水量之推估,如圖 4.4-12 至 4.4-13。

首先,比較土庫國中之模擬重力與重力殘差,以三月份之重力值為最

低,而後重力值開始漸漸上升,以八月為最高峰,再逐步下降。重力殘差 分別於五月、八月及十月進行量測,其變化亦有相同趨勢,為八月觀測值 最高,其次為十月觀測值,最低則為五月觀測值,與溪州國小站之趨勢相 同。比較模擬重力與重力殘差,八月之殘差值略比模擬重力高約 3( -Gal),

而十月之重力殘差則約略比模擬重力高 1( -Gal)。雖重力殘差與模擬重力 未能完全吻合,但相較於溪州國小誤差以減少許多。

再者,比較客厝國小之模擬重力與重力殘差,重力值以一月份至三月 份為最低,而後逐漸抬升,至八月份重力值到達最高點,九月份開始漸漸 遞減。實測重力僅於五月及十月進行量測,其變化與模擬重力相同。且相

再者,比較客厝國小之模擬重力與重力殘差,重力值以一月份至三月 份為最低,而後逐漸抬升,至八月份重力值到達最高點,九月份開始漸漸 遞減。實測重力僅於五月及十月進行量測,其變化與模擬重力相同。且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