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域における社会制度の形成》(京都:人文書院,2008)。

將日本地圖呈獻在眼前,弓形的日本列島映入眼簾,總長達三千多公里。列島東面 太平洋,直到遠洋航海技術發達,美國接觸日本帶來新文化衝擊的契機之前,東面海域 相對安定。居住在列島上人們,所關心的海外情形,是以面向西側海域為目的。日本列

,透過海洋相互交通。這片海 域的情形與歐洲南岸和北非之間所圍繞而成的地中海世界的情形有其共通性。本書所考 察的東亞內海,也包括鄂霍次克海、南海(南シナ海)。

ン)通過黑龍江往滿州(マンチュ リア)。第三,自薩摩出發,航行琉球島弧,到達中國東南沿海,再經由陸路往華北京 師前進。一方面,日本列島內部,從北方以昆布或鮭魚為中心的海產物;從南方作為輸 入藥種或砂糖的中心,利用船運進行商品流通,形成列島商業網路。另一方面,與大陸 之間,北海道所產皮毛供應貴族作為禦寒衣物;日本各地海產乾貨從薩摩、長崎出口,

作為高級食材供應。除此,還有日本刀、硫磺、蝦夷錦、磁器等商品在內海貿易中循環。

通過大量地域交易的網絡,促成了東亞內海世界的形成。

,社會習慣所形成安定的社會秩序。這些經過進一步昇華,成為國家制度、國際 禮儀、法規、形式的權利關係。

關西大學博士後研究岡本弘道 撰。第三章,〈愛奴的北方交易與愛奴文化-銅雀台瓦硯的再發現〉,由函館工業高等專 門學校教授中村和之撰。第四章,〈南島的交流與交易—關於環東海的位置〉,由元興寺 文化財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角南総一郎撰。第二部,〈人們所創造及維繫的社會〉,共分四 章。第五章,〈清代滿州人的「家」與國家—辭令書與系譜中話語的秩序〉,由駒澤大學 文學部專任講師杉山清彦撰。第六章,〈近世琉球的社會與身份—「家譜」與特權〉,由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渡辺美季撰。第七章,〈ダイチン·グルン時期のアンダ—從 帝國編成到活用交易〉,由總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上級研究員承志撰。第八章,〈臺灣事 件與漢番交易的仲介者—双溪口的人們與目光〉,由名古屋商科大學外國語學部准教授 林淑美撰。第三部,〈圍繞著日常營生的權利〉,共分四章。第九章,〈極東俄羅斯先住 民族的狩獵領域—從沿海地方ウデ的事例來看〉,由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佐々木史郎 撰。第十章,〈清末民國期的太湖流域漁民—漂泊‧漁撈生活與入漁慣行〉,由兵庫縣立 島西面海域,主要是日本海及東海(東シナ海)。這片海域可稱之為東亞地中海,以庫 頁島、北海道、本州、九州、南島與歐亞大陸東岸為範疇

本書以「日本」為起點,面向西側內海,有三個考察點。第一,從博多通過壱岐、

對馬,往朝鮮半島。第二,北海道、庫頁島(サハリ

本書進一步考察關於東亞內海世界交易權利制度是如何形成,權利含括了法律的規 定。從個人出發,包括家庭地位及交際關係等自然權利的確定。國家組成、國際關係等 權利、權益。還有,如何維持上述權利關係之制度的成立,以及彼此之間日常生活位置 的確立

本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擔負交流‧交易的地域之姿態〉,共分四章。第一章,〈愛 奴文化的成立與交易〉,由旭川博物館學藝員瀬川拓郎撰。第二章,〈關於琉球王國貢納 制的展開與交易—「琉球弧」域內統合與交易系統〉,由

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太田出撰。第十一章,〈關於愛奴社會川筋集團的自律性〉,由總合 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准教授大西秀之撰。第十二章,〈租界社會與交易—從不動產的買賣 談起〉,由總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助教加藤雄三撰。

本書作者小島晉治,生於 1928 年,1952 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目 前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到目前為止,其著作有《洪秀全 と太平天國》(岩波現代文庫)、《中國近現代史》(岩波出版)、《太平天國革命の歷史と思 想》(研文出版)、《太平天國運動と現代中國》(研文出版),並編有《原典中國近代思想 史》第一冊《アヘン戰爭から太平天國まで》、《近代中國研究案內》(以上岩波出版)等 書。

本書共分為九章,概述如下:

供英軍的軍馬。3.太平天國 與明治維新的關連性。第三章,〈中國人的明治維新觀〉。第四章,〈曾根俊虎與岡千仞 的杭州、浙江紀行-交流與論爭〉,下分兩節:1.曾根俊虎。2.岡千仞。第五章,〈明治日 本人的中國紀行〉,下分六節:1.岡千任的《觀光紀游》。2.尾崎行雄的中國批判。3.德富 蘇峰與勝海舟的中國論。4.辛亥革命的觀點。5.「滿州國」建國論與反對論。6.連續面與 斷絕面。第六章,〈民權派的朝鮮、中國觀-茨城縣的情況〉,分兩節:1.前史-水戶學派 的朝鮮、中國觀。2.自由民權派的朝鮮、中國觀。第七章,〈綜觀「滿州」事變(九一八 事變

22. 水羽信男, 《中国近代のリベラリズム》 (東京:東方書店,2007)。

本書主要從羅隆基與施復亮兩人關於自由主義之主張作為研究基礎。羅隆基於哥倫 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施復亮則在日本學習馬克斯主義,之後加入中国共產黨。兩人自 1920 年代後半期開始,對國民黨一黨獨裁進行批判,直到 1949 年因支持革命而留在大

21. 小島晉治, 《近代日中關係史斷章》, (東京:岩波書店,2008)。

第一章,〈日本人中國觀的變化-以幕末、維新時期為中心〉,以下細分為五節:1.

關於江戶時代的中國崇拜。2.直接見聞紀錄中所體現的中國觀-十八世紀琉球王國人與漂 流民的場合。3.儒學者、國學者、蘭學者關於中國崇拜的批評。4.「前車之鑑」-鴉片戰 爭的衝擊。5.幕末維新的中國見聞-幻滅與輕侮。第二章,〈太平天國與日本-靠近「明治 百年」的時段〉,分為三節:1.松陰的太平天國觀。2.幕府提

)的問題〉,分三節:1.日本方面的觀點。2.關於亞洲侵略思想的傳統。3.中國方面 的觀點-抗日國家主義的昂揚。第八章,〈臺灣籍日本兵及其家屬〉,下分三節:1.日灣及 日本兵士、軍屬等。2.中國對於臺灣人的抗日鬥爭。3.臺灣人菁英與「滿州國」。第九章,

〈近代日中關係史的遺產如何活用於二十一世紀〉,其下分五節:1.中國留學生與日本。

2.差別構造。3.日本人的中國觀。4.石橋湛山的卓見。5.以「普通關係」作為前提。

水羽教授 1990 年於廣島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於該校任教至今。其研究領域為 中國近代史,目前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關於近代中國民主黨派的研究,另一 則是關於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研究。本書中譯為《中国近代的自由主義》是水羽教授近 年來的力作。

本書共有七章,加上序章及結論共九部分,全書 224 頁。序章分為兩節:1.中國自 由主義研究的意義。2.本書的方法與課題。第一章,〈中國自由主義的概要〉,分為兩節:

家主義」—

抗日戰爭開始的羅隆基〉,分為三節:1.羅隆基的基本思想之形成。2.歸國後的國家構想 與抗日體制論。3.主體形成論。第三章,〈日本留學與「社會主義」—抗日戰爭開始前後 的施復亮〉,分為三節:1.施復亮的基本思想之形成。2.歸國後的中國變革構想。3.主體 形成論。第四章,〈憲政與自由—一九四0年代的羅隆基〉,分三節:1.抗戰期的羅隆基 之思想與行動。2.羅隆基、中國民主同盟的國家統合論與中國共產黨。3.羅隆基的政治 論之特徵。第五章,〈社會主義與自由—一九四0年代的施復亮〉,分兩節:1.施復亮之 思想的變化與民主建國會之成立。2.施復亮之「中間派」論的提起。第六章,〈革命與自 由— 節:1.「中間派」論批判的展開。2.爭論的結束與其 含意。第七章,〈關於中國自由主義的伏流〉,分三節:1.自由主義的到達點。2.自由主 義與秩序。3.上海大眾文化狀況與自由主義。本屬最後是,〈結論—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 與現代〉。

本書為 2005 年 7 月 4 日~5 日於櫻美林大學(位於日本東京都町田市)召開「關於近 現代史日中關係的再檢討」之會議論文集。會議參與學者包括於日本及美國取得學位的 中國學者,於北京及台北留學的日本學者,以及擁有日本或中國留學經驗的美國學者。

另外,還包括職業外交官、實務經驗者等。會議討論的議題包括,關於近現代的政治、

經濟、環境、國民情感、世論、文化、教育等多種不同的面向。本書收錄的論文包括從

「教育文化史」的觀點來看「近代史」與「戰後史」,檢視 20 世紀初到 21 世紀初的中 日關係,並從中討論未來中日兩國關於「東亞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

從近 代史的觀點〉,共收錄六篇文章。黃自進,〈蔣介石對日本的「理解」、「觀察」、「行動」〉。

橫山宏章,〈長崎與蔣介石傳說〉。邢麗荃,〈關於清末中國的師範教育與日本教師〉。服 部龍二,〈第一次近衛聲明前後的國民政府外交部〉。聞黎明,〈關於菁英內部階層對日 本認識的轉變—以 1931~1937 年平津地區的例子來看—〉。植田渥雄,〈北京無血開城與 清水安三〉。第二部,〈日中關係之再檢討:從戰後史的觀點來看〉,共收錄五篇文章。

宋志

1.中國的自由主義之系譜。2.中國的自由主義之課題。第二章,〈美國留學與「國

圍繞著「中間派」論〉,分為兩

23. 佐藤東洋士、李恩民編, 《東アジア共同体の可能性—日中關係の再檢討—》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6)。

本書兩位編者,佐藤東洋士為櫻美林學園理事長、櫻美林大學校長。李恩民為南開 大學歷史學博士、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櫻美林大學國際學部助教授,其研究領 域為中日關係史、中國近現代史、現代中國論。

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共收錄二十八篇論文。第一部,〈日中關係之再檢討;

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與 BC 級戰犯裁判〉。大澤武司,〈「戰後日中民間人道外交」

與岸信介內閣—「政冷經熱」的起源—〉。松金公正,〈對臨濟宗妙心寺派訪台團(1965 年)的監視報告—關於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本佛教的懷疑來考察—〉。菅沼雲龍,〈中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