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界秩序與德國所應該佔有的為至稍作交代;第二章將焦點回歸 Ernst Wilhelm Bohle,

不僅將其在英國的出生加以描寫,並談及他加入納粹海外團(Auslandsorganisation der NSDAP)的歷

一個 的另一條發展脈絡

也因此投身 Hans N 的成員;第四章談 逐漸擴張其經濟及

則談及納粹於掌權之後,在對內進行控制之餘,如何在對外政策上開始展現其實

,使得國際上對德姑息

40. Josie McLellan, Antifascism and Memory in East Germany: Remembering the International Brigades 1945-1989,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來支撐日益脆弱的政體。對冷戰迷而言是必讀的書,而書的長度也恰到好處。

41. Ralf Blank, Jörg Echternkamp, Karola Fin

einemann, Tobias Jersak, Armin Nolzen, Christoph Rass and Derry

Cook-Radmore,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VOLUME IX/I: German

Wartime Society 1939-1945: Politicization, Disintegr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卷,主要議題為在戰時的德國社會(1939-1945)中的政治與為生存的奮鬥。關注點在於第 二次世界大戰所影響的數百萬德國人的生活與經驗,包括士兵、女人及小孩,以及在工 廠裡長時間勞動的奴隸、在集中營的囚犯、清理被轟炸城市的戰俘等。

從 1943 年初期開始,在德國本土遭遇越來越多的空襲,納粹黨從政策、管理部門、

審判庭等各種層面鼓舞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其所使用的方法即宣傳「復仇」此一思想,

並努力維繫住社會秩序以避免社會解體。對於在史達林格勒後方的坦克連則是使用一種 被強化意識形態,而此軍隊的概況之研究則是透過分析一個典型的步兵師。該卷最後描 述數種抵抗希特勒政權的來源,有社會上的也有軍事上的,直到希特勒於 1944 年生命 結束為止。

俄羅斯帝國中的農民如何經歷及引導俄羅斯的戰爭、革命和內戰?為何最終仍同意 生活在布爾什維克政權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內戰結束為止,是個統一時代的革命,

方式,提供了布爾什維克政權的資源來源及哲學基礎,以使其得以進行蘇 維埃試驗並重建國際政治關係。作者不認為農民希望能從革命中獲得更多的土地,而是 他們想要成為積極的公民。藉由此書的探討,有助於瞭解俄國革命的性質以及農民與國 家之間的關係。

此書所探討的主題是 1930 年代後期在遠東的蘇維埃政權所發起婦女移民運動。作 者運用有力的證據,揭示這群移民者對於蘇維埃權力與文化之延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此類議題在此之前未經徹底 此卷從「底層的史觀」考察了德意志帝國在整個戰爭期間如何影響及形塑個人的心 理及行為。德國工人不斷被徵加而加入了德國的國防軍,後來由被迫加入的外籍勞工、

工廠裡的奴隸及集中營的囚犯所取代。此書探討上述這些被脅迫的群體與平民老百姓在 日常生活中的互動關係,就如同是社會關係中的「大屠殺」。

42. Aaron B. Retish, Russia’s Peasants in Revolution and Civil War :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oviet State, 1914-1922,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此書關注的焦點在於此時期的農奴社會以及農奴他們自身如何對「公民」逐漸形成理 解,群眾革命、政府的崩解也是本書探討的主題。作者表示,個人參加革命的決定或順 應革命的生活

43. Elena Shulman, Stalinism on the Frontier of Empire : Wome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Soviet Far East,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藉由這群移民者出色的故事、檔案信件、政府資料、回憶錄、新聞報和電影等,闡明 1930 年代蘇聯婦女對於國家的形成、在邊境的作用之重要性,同時也可瞭解史達林主義中理 想的性別結構與性質為何。這群在史達林政權的前沿、被莫斯科政權所限制的婦女生活 其實非常的錯縱複雜,然而作者仍透過故事等方式細緻地描繪出她們的生活樣貌,對於 在古拉格(前蘇聯的勞改營、集中營)同樣也有精采的闡釋。

的探

44. Jeffrey A. Engel, The China Diary of George H. W. Bush: The Making of a Global President,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喬治布希在中國的日記,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的窗戶,而這也是他的職業生涯中最 精采的部份。1974-1975 年,身為在北京的美國聯絡處負責人,布希目睹了兩個超級大 國在冷戰時期的高級政策交峰與日常社會生活互動。此書提供了一個屬於個人且詳盡的 觀點來看此時期的國際關係,同時也能瞭解當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另外,也揭示 出理想中具世界觀的總統樣貌。

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布希的深思遠慮及務實的現實主義,而這兩個方針也引導他 接下來數十年的發展。他認為越南危機所造成的國際關係的緊張,已逐漸和緩,但中東 的緊張關係卻會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之下,造成全球股市下跌的悲劇。他規劃重要的國際 聯盟以及個人外交,而他也努力與中國的高層領導人維持有意義的關係。即使對小細節 仍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著,而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關鍵性的政治人物,例如福特 (Gerald Ford)、拉姆斯菲爾德( Donald Rumsfeld)及鄧小平。然而貫穿他整本日記的,卻是

角度來看此時期的美國外交歷史,同時 也可

45. R. J. B. Boswort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ascis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法西斯國家」,並比較納粹德國與蘇聯共產政權以及其在南斯拉夫的

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提供任何有關於法西斯的解答,在書中也沒有簡潔快速的定 義,而是提供了許多的歷史辯論供讀者參考。作者雖不同意彼此的觀點,但也沒有任何 強迫的共識,使讀者能夠一同參與這一辯論,以瞭解帶領人類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 的浩劫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

討,作者可說是開啟了社會主義前沿中的婦女史。

他對中國的印象和感想,例如他在北京騎自行車的經驗、中國食物、語言課以及乒乓球。

在布希所寫的序言裡,以及該文章作者 Jeffrey Engel,皆指出布希的中國經驗是布 希的政治生涯的起源。此書提供了一個中間者的

探究出他在此一關鍵時期的影響力為何。對於此時期的美國與中國關係,提供了另 一種詮釋。

這本法西斯主義的指南,是由傑出的國際研究團隊聯合完成的,探討當代對法西斯 主義的研究,並指出可繼續發展的領域與討論。從義大利開始著眼,至少在時間的先後 順序上為「第一個

繼任者。此書還考察了 1914 年之前法西斯主義的根源,以及在 1945 年之後法西斯主義 的擴展方式,無論是經由實踐或內化,皆是討論的範圍。分析法西斯主義的理想與實踐,

以及兩者之間矛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