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夏》指揮詮釋以及技巧說明

第四章 《夏》樂曲架構與分析、詮釋及指揮技巧

第三節 《夏》指揮詮釋以及技巧說明

樂曲從〝pp〞開始左手掌向下,左右手距離稍近不開離,雙手置於胸口與腰 際間以微弱的第四拍預備拍動作帶進引子段落,隨著音量的漸強與漸快左手手掌

55

56

【譜例 4–3–2】mm. 7–14 模進詮釋

第 16 到 28 小節快板樂段的速度恰為前一段行板速度的快一倍,由每分鐘 72 拍轉為 144 拍,因為速度轉快指揮動作要縮小以小臂與手腕為揮拍之主軸,演奏上 需注意第 21 到 23 小節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演奏十六分音符與快速三連音,要求須 有弓的長度加上適度的弓壓使得每一個顆粒要求清晰精準,參見〔譜例 4–3–3〕。

【譜例 4–3–3】mm. 21–25 十六分音符與三連音要求清晰精準

另外進入第 24 小節作曲家又讓速度慢了一倍,從每分鐘 144 拍放慢一倍為 72 拍,彈撥樂器之四分音符輪音需特別要求,每一拍帶一個音頭,不可使其含含糊 糊的輪音,參見〔譜例 4–3–4〕。

57

【譜例 4–3–4】mm. 21–25 彈撥樂器不可含糊的輪音

第 27 小節低音聲部作了一個突強弱,指揮要在前一個小節的第四拍將手勢拉 高準備在正拍上將大小臂順勢下壓後突然收回靠近身體,並以小臂輕微畫動著拍 子同時左手要提式第二拍的定音鼓準確地在時間上打進來,更要在第 27 小節第四 拍時準備將左手掌下翻並置於胸口前以提示定音鼓在第 28 小節改變力度為

〝mp〞,在這小節的第四拍上在詮釋上讓三連音帶了微微的漸慢,其目的是筆者為 了下一段的標題【大地枯乾】作速度上轉折之交代,作曲家盧亮輝先生原先對此 段的速度雖無任何轉換之表示,但筆者認為這一段應將速度調整為一分鐘 60 拍,

使得在整段音樂的所有演奏得以更貼近作曲家為段落所記載之標題,參見〔譜例 4–3–5〕。

【譜例 4–3–5】mm. 26–30 調整速度得以貼切的表示【大地枯乾】

58

59

60

行作音量上之自然律動,參見〔譜例 4–3–9〕。

【譜例 4–3–9】mm. 55–60 強弱層次隨著音程作自然律動

另外,需注意第 66 小節起出現的兩聲部卡農與第 77 小節起出現之三聲部卡 農,留意主從聲部之交替與樂器出現時間前後參差之造成音量分配,尤其指揮者 須以敏銳的聽覺作為判斷依據,隨時以左手手勢提醒各聲部音量比例分配。

在音樂行進時要注意第 53 小節起,次中音與低音聲部演奏手法,低音笙與大 提琴二分音符與全音符之小二度其裝飾倚音在音頭上宜給予一點點的重音表示指 揮者要在第四拍與第二拍後半拍拉長距離,使手臂以較快的速度進到第一與第三 拍的拍點上,造成重音之指揮法,這情形正也恰好對應第二、第四拍的阮咸、定 音鼓、低音大提琴等聲部演奏八分音符持續音時,得以在節奏上相互呼應,參見

〔譜例 4–3–10〕。

【譜例 4–3–10】mm. 53–55 第一、三與二、四拍重音之對應

61

62

63

64 此段落時注意,定音鼓在第 137、139、141 小節裝飾音的使用,不斷的增加與音高 的擴充。在音量表示上,要使得漸強的呈現更顯著,音量力度表情從〝f〞轉〝ff〞

到〝fff〞,而吊鈸、彈弓盒、風鑼等樂器刻意突兀的強奏與不甚合理的節奏時間模 式對於【暴風雨來臨】銜接【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情景】都發揮了畫龍點睛之作用,

參見〔譜例 4–3–16〕。

65

【譜例 4–3–16】mm. 131–140 打擊樂器發揮了畫龍點睛之作用

這個段落裡指揮動作上除由右手掌握自由速度時間上之長短外最要緊的是左 手動作上許多的突強弱、漸強後再漸弱,以左手給了重音點狀後突然放鬆回手勢 上的低點,再依時間長短快慢作上揚與放下之動作。

第 142 節起【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情景】,標題既然謂之搏鬥,在演奏詮釋上首 要注意不同音形間的撞擊,如八分音符與三連音的撞擊,參見〔譜例 4–3–17〕。

【譜例 4–3–17】mm. 141–145 八分音符與三連音的撞擊

又如三連音與十六分音符的撞擊,參見〔譜例 4–3–18〕。

66

67

胡、中胡、大提琴作十六分音符半音階下行的經過樂句,要刻意突出每小節的第 一個音,須加重作拉扯撕裂感,參見〔譜例 4–3–19〕。

【譜例 4–3–19】mm. 159–162 刻意突出每小節的第一個音,作拉扯撕裂。

另外指揮者在手勢上要給予第 160、162、與 164 小節管樂以〝ff〞的音量演奏 並充滿整個小節。

第 169 與 170 小節【自由地表現風沙遠離消逝的情景】在演奏上當注意兩件事,

其一是定音鼓與琵琶絞弦,作為對唱的四組,表現遠離之景象,音量上每一個音 必須演奏音頭再作漸弱呈現,而且四組對唱須要求音量消退的比例,〝f〞轉〝mf〞

到〝mp〞最後以弱奏結束樂段:〝p〞。而且以二胡聲部自由地滑奏,並加以顫弓和 往高把位漸弱的演奏手法,表示風沙的消逝不見。指揮在掌控上需注意,在層次 律動上,由強轉弱時,時間長度的表示需呈現緊縮現象。,手勢上要求由稍高的 位置慢慢往低處移動,參見〔譜例 4–3–20〕。

68

69

70

71

胡的十六分音符之中,筆者多次閱讀總譜仔細推敲後發現,主要聲音被隱藏起來,

嗩吶的兩個四分音符帶一組切分音符的演奏方才是主要聲響,指揮者不得不慎,

參見〔譜例 4–3–22〕。

【譜例 4–3–22】mm. 226–235 嗩吶為主要聲響

而定音鼓在第 229 到 232 小節這四個小節裡,切記要凸顯第三拍後半拍的十六 分音符與第四拍的八分音符,其聲音的作用在於和嗩吶聲部作節奏聲響上之互 補,特別強調在第 233 與 234 兩個小節中,當一切聲響都演奏長時,唯獨定音鼓以 八分音符最強奏之音響型態展現。指揮動作在最後強奏長音時左右手臂張開使左 手掌上揚,並將右手置於較高位置,刻意製造雙手位置落差,以彰顯寬廣豐盛的 聲響作為結束,參見〔譜例 4–3–23〕。

【譜例 4–3–23】mm. 231–235 寬廣豐盛的聲響作為結束

72

7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