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

第一節 女性公眾人物

1960 年代以降的女性運動,力求女性參政、自主決定墮胎和工作機會。數 十年後的今日,美國和台灣女性投票權普及,女性能自由選擇婚姻伴侶、墮胎與 否,外出工作的職業婦女已司空見慣。女性站穩兩性平權的基礎後,根植於意識 形態和文化習俗的性別歧視仍像鬼魅般陰魂不散。

索尼(Sony)2014 年遭到駭客入侵電腦系統,大幅內部訊息和文件散佈於 網路。自由主義大國遭到恐怖份子恐嚇的新聞,披露好萊塢隱而不顯的性別歧視,

媒體公布好萊塢影星同工不同酬的真實。以電影《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

2013)為例,導演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 布萊德利古柏(Bradley Cooper)和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的片酬為 9%,

兩位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和艾美亞當斯(Amy Adams)的 片酬卻為 7%。除此之外,索尼超過六千名員工中,有十七位員工薪水超過一百 萬美元,其中僅有一位是女性。哥倫比亞影業(Columbia Pictures)亦出現類似 情形,兩位工作內容一樣的總裁,作為男性的 Michael De Luca 薪水高達兩百四 十萬美元,較女性總裁 Hannah Minghella 的一百五十萬美元多出近一百萬美元

(Boot, 2014)。

除了薪水之外,同年不知名駭客入侵蘋果公司的雲端 icloud 系統,散佈珍妮 佛勞倫斯、歌手蕾哈娜(Rihanna)等知名女星裸照。珍妮佛勞倫斯向雜誌《浮 華世界》(Vanity Fair)表露身為公眾人物和女演員,不代表她接受這些騷擾,而 且事關她的身體,一切應由自己決定(Kashner, 2014)。由駭客入侵所接露的同 工不同酬事實和散播的女星裸照引起的喧然大波,皆見到女性公眾人物飽受的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視和隱私侵犯。

女性理想被塑造乖巧溫順的模樣仍然盛行。如童星出生的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和麥莉希拉(Miley Cyrus),因為出道多年不同於童星時純真可愛的模樣,

紛紛被貼上「崩壞」標籤。知名年輕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因寫給前男友 的情歌廣受歡迎,每段戀情被媒體大篇幅報導,冠上噬男魔(maneater)。女明 星不只工作公開展演,私生活也被放大鏡徹底檢視。

回首台灣演藝圈,近年盛行「性感人妻」和「美魔女」等稱號,扭轉過去已 婚人妻黃臉婆的形象。以小 S 與孫芸芸為例,每當出席公眾場合面對記者詢問,

這些完美嬌妻總回答凡事以丈夫和小孩為重,提醒眾人在她們產後保有的性感外 表下,仍保有傳統女性美德(周郁蘋,2015;翁羽,2013;張弦、吳文昌,2014;

蘋果日報,2014)。這些女性擁有專業工作領域,仍須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以 及完美外型。尤其事事以家庭為重的形象,成為保佑女性公眾人物不受「不守婦 道」或是「失職媽媽」的批評。即使她們渴望大聲誇耀自己工作的表現,仍叮嚀 自己不得「本末倒置」,因為她們的輝煌只能留在單身過去,現在的成就即是丈 夫與孩子。

除了螢幕前的公眾人物,傳播媒體產業構成當代大眾文化的重要推手。根據 教育部統計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多年來傳播學門的男女比例,大多維持三十六比 六十三男弱女強的比例(〈大專院校學生人數---按性別與學門別分〉,教育部,

2013)。進入產業界,男女比例急遽變化。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 2013)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統計女性 員工於傳播產業的比例從民國 99 年至 102 年,平均為 42%。除了學科男女比例 至就業市場劇烈變化的有趣現象外,女性於傳播產業仍佔近一半的比例。深入新 聞產業的性別結構,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International Women's Media Foundation, 2011)發表全球新聞產業的男女比例,統計全球的新聞產製機構,其中男性佔了 64%,女性僅佔 35%。然而,在新聞內容的採訪和製播工作,女性比例升高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

41%,相近我國女性傳播產業的就業比例。除了新聞產製的男女比例外,我國傳 播產業管理階層中,NCC 統計數據顯示男女比例分佔 10.8%和 8.9%,女性主管 雖然偏低,但並未大幅落後。至今不乏報導女星走光或是大篇幅女體性感裸露的 照片刺激銷量和收視率,背後有近半數的女性媒體工作者負責供應。這類大量展 示女體的媒體產製方式不見得是高收視率或高點擊率的萬靈丹。然而,媒體深信 不疑的產製文化,受到習以為常的「男性觀點」支配,潛移默化女性媒體工作者 和女性消費者觀看她人方式。

男性觀點誕生於以男性主導的社會,最初的歷史難以考證,卻綿延不絕流傳 至今。約翰伯格以歐洲寫實派的裸體油畫為例,分析當時的畫家和繪畫擁有者多 為男性,女人通常為作畫的主題。由繪畫中女體的姿勢和表情窺見畫家特意呈現 女性嫵媚、柔美的眼神。此類不對等關係建構女性意識,女人習慣以男性觀點檢 視自我,把自己變成一個對象(object),與眾不同的景象(sight)(Berger, 1972;

陳志梧譯,1991)。即使現在女性普遍擁有獨立經濟能力,女性仍然是「被看」

的對象。眾星雲集的頒獎典禮紅地毯,男明星經常是一成不變的深色西裝,女明 星則是爭奇鬥艷,禮服深究露腿或是露胸,甚至兩者皆露。女性在「看」與「被 看」中游移,透過觀看其他女性,學習如何「被看」。這解釋為何許多女性喜歡 欣賞美女,男性則較少坦言崇拜的帥氣偶像。現今倡導女性做自己的各式廣告文 案充斥,卻少有探討女性如何「看自己」。唯有改變看的方式,才能影響做的方 式。

男性觀點影響兩性看的方式,其中隱含著名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涉人被賦予較高的期待,亦會表現的更好的心理預期效果。其典故來 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的神話作品《變形記》(Metamorphoseon libri;呂健忠譯註,2008)。雕刻家畢馬龍(Pygmalion),雕刻心目中理想的女人 雕像,當他悉心完成後,再也找不到比他的作品更完美的女人,無可自拔愛上他 雕刻的石頭。希臘的愛神阿弗羅黛蒂(Aphrodite)眼見畢馬龍的可憐處境,賜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雕像生命,雕像變成具有絕美外表的女人,畢馬龍得以和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 相戀。伍迪艾倫(Woody Allen)改編《變形記》的電影作品《非強力春藥》(Mighty

Aphrodite, 1995),英文名稱直譯為「無敵的阿弗羅黛蒂」,援引希臘愛神阿弗羅

黛蒂的強大法力,實現畢馬龍的渴望。故事內容為男主角藍尼發現領養的兒子,

生母竟是一名妓女琳達,怕兒子長大發現生母琳達的不堪,藍尼急欲幫她從良,

找個好人家結婚生子。藍尼就像畢馬龍般,寄望將可憐的琳達改造成理想的好女 孩,冥冥中阿弗羅黛蒂的法力生效,故事最後琳達終於找到不計較她過往的好男 人。男性網友發掘素人正妹或是展場上的 Show Girl,利用網路效應把女孩送上 電視螢幕前。這些網友就像是畢馬龍不斷發掘質地良好的石頭,細心雕刻作品,

愛上自己發掘的素人女孩。當這些女孩因為網路效應成名,轉型或是不再如原本 的清純模樣,宅男開始尋找下一個開發的原石雕刻。台灣原祖宅男女神瑤瑤,靠 著「殺很大」廣告爆紅,成名之累讓她出席活動,媒體關注焦點無非服裝尺度。

有志氣的瑤瑤靠著演出電影《志氣》(2013)獲得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

晉身電影咖的她,身價翻倍,扭轉宅男女神的花瓶形象。瑤瑤下了神轎,到了金 馬殿堂,宅男們立刻哄抬其他新的女祭品進入神廟。

粉絲的支持成就演藝人員的成功。然而,明星於螢幕前光鮮璀璨的表演,螢 光幕後為了揣摩演技和表演,虛實交錯的人生和掙扎卻鮮為人知。默片時代著名 的傳奇女演員阮玲玉,演活不同階級的女性,私生活糾結的情愛關係和眾說紛紜 的死因至今未解。日本導演今敏(Kon Satoshi)的動畫電影《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1998),描述類似 AKB48 偶像團體出生的女主角未麻,因為公司安排轉型

為演員,歌迷排斥未麻的改變,她也猶豫不決演藝路線的轉變。未麻幾經考慮擺 脫花瓶角色,演出一名脫衣舞孃在表演過程被強暴。幾可亂真的強暴戲,帶出未 麻被隨意宰割的演藝歷程,甚至拍攝三點全露寫真集。沒想到身邊的男性工作人 員接連遭到殺害,皆以利刃戳瞎眼睛。未麻不斷看見從前身為偶像歌手的自己出 現在眼前,懷疑真正的凶手就是自己。驚悚又真實情節刻劃女明星活在粉絲、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作方和自我期待的拉扯。

粉絲對於公眾人物的形象辨認的衝突,往往冠上「形象崩壞」的新聞標題。

「崩壞」由地質的異動挪用至網路用語,指涉原本美型的動畫人物因為畫質歪斜 影響觀看,後被挪用泛指螢幕上公眾人物形象差異。當前新聞引用「崩壞」常直 指童星長大後,負面新聞或是表演與童年時的差異,亦指公眾人物私生活的偏差,

螢幕前觀者認定的美好形象不同。約翰伯格以馬內(Manet)受到提香(Tiziano Vecellio)的畫作《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 1538)啟蒙,創作另一 幅構圖相似,意涵卻大為不同的《奧林匹亞》(Olympia, 1863)為例(Berger, 1972;

陳志梧譯,1991)。同樣是裸女躺在畫作中,《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的裸女側臉且 眼神嫵媚看著畫作外的觀者。馬內的《奧林匹亞》則以妓女為主角,臉朝正面,

眼神直率無感,毫無情緒盯著觀者。畫中的妓女彷彿自願裸露,主動展示自我,

不同於《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中女子被動的曖昧氣息。馬內畫作引起當時的爭議,

他改變過去女子被觀看的繪畫風格,坦言他不願打破傳統,只期望呈現真實。《崩

他改變過去女子被觀看的繪畫風格,坦言他不願打破傳統,只期望呈現真實。《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