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位論文主題分析

在文檔中 圖書資訊學研究 (頁 22-25)

94 年度學位論文共 75 篇,其中文獻學 5 篇,圖書館學 41 篇,資訊科學 23 篇,檔案學 6 篇,茲擇部份報告分析如下。

(1) 文獻學

在文獻計量學方面研究有四篇,皆以引用文獻分析法,研究引文特性。劉 瑞珍的《探析我國圖書資訊學期刊引用學位論文之研究》,針對我國圖書資訊學 1999 年至 2004 年 6 月間之期刊文章引用學位論文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圖書資訊 學各期刊之總引文量與總引用學位論文量並非成正比;平均每篇文章引用學位論 文量為 0.74 篇。於引用文獻方面,以引用英文文獻為多,但引用之學位論文則 以中文為主。就資料類型而言,中文學位論文以碩士論文為主,英文則以博士論 文為多。研究亦發現,學位論文以產出後的數年間為被引用的高峰期。至於學校 及系所分佈狀況,被引用之學位論文,以臺灣大學最多。而系所分佈,則是圖書 資訊學與非圖書資訊學之學位論文各占一半。

藏書史有一篇博士論文。陳冠智於《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 活動與藏書生活》中說明江南五府在明代由於經濟條件較佳、商業貿易的高度 發達,以及學術與文化的盛興等各種因素的交相影響之下,藏書事業呈現空前 的熱絡與發展,並進而在文人生活領域當中,成為一種主要的生活文化。

(2) 圖書館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方面有四篇。其中,林欣怡的《臺灣與日本圖書資訊學研究 之比較》探討臺灣與日本兩地 1991 年至 2002 年間圖書資訊學研究之特性與發展 情形,採內容分析法分析 12 年間臺灣出版之 26 種圖書資訊學專業期刊,共 2,016

篇研究性論文,以及日本出版之 43 種期刊,共 1,283 篇論文,並比較臺灣與日 本分析結果的異同,研究結果發現,兩地的圖書資訊學研究在文獻成長、文獻內 容、作者特性三方面皆呈現顯著的差異。

圖書資訊學教育議題上有三篇研究:張玉靖的《英美圖書館學會館員繼續專 業教育之比較研究》分析英美圖書館學會對於繼續教育的模式與認可制度。丁嘉 仁的《能力本位教育應用在圖書館員網路繼續教育課程設計》探討:①能力本位 教育的理論與應用;②網路教學的特質與理論;③能力本位圖書館員的網路繼續 教育課程設計;④圖書館員網路繼續教育課程的評鑑。吳凡的《從教師觀點探討 國內圖書資訊相關學系之資訊科技課程設計》闡述國內圖書資訊相關學系在 IT 課程開設與規劃、教學設計的障礙及對策,並與當今熱門教育理論的相符程度進 行探討。

在圖書館行政與管理方面,劉家寶的《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危機管理之研 究:以人為誘發型危機為例》探討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的危機管理情形,以及曾 發生的人為誘發型危機及管理階層的危機管理經驗與態度,進一步瞭解國內公共 圖書館危機管理相關工作的執行概況,並探討相關人員對危機管理的看法及建 議。高惠莉的《我國大學圖書館館員人格特質與職務選擇相關性之研究》旨在瞭 解大學圖書館館員的人格特質取向、職務選擇之相關因素,並建議大學圖書館在 職務調動時,適度考慮到館員的人格特質因素,且專業因素對大學圖書館館員具 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主管應該致力提升圖書館服務的專業性。

館藏發展上有陳淑貞的《爭議性書刊處理之調查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公共圖 書館為例》。資源組織與整理方面則有洪昭蘭的《電子期刊組織整理與使用之研 究:以中央研究院為例》和鍾季倫的《Topic Maps 與 RDF 之知識表徵比較研究》。

除了圖書館利用教育外,圖書館與閱讀研究方面達四篇。其中兩篇探討國中 生課外閱讀、一篇探討鄉鎮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另一篇則為黃國良的《大學生 紙本式與電子式課外閱讀研究》,共指出大學生紙本課外閱讀頻率高於電子式閱 讀,大學生可以比較長時間進行紙本閱讀,而無法長時間進行電子式閱讀,因此 目前課外閱讀還是以紙本式讀物為主,值得圖書館未來在館藏規劃、讀者服務及 推廣電子式閱讀之參考。圖書館行銷議題上,黃慧娟的《網路行銷應用在大學圖 書館電子資訊服務之研究》擬定出適用於圖書館電子資訊服務網路行銷之模式。

圖書館與出版相關議題有四篇。林新倫的《臺灣地區圖書出版產業行銷通路 策略與績效之研究》深入解析:①圖書通路策略;②通路結構策略;③通路成員 任務;④圖書通路績效;⑤通路廣度顯示;⑥通路成員任務與行銷通路績效的關 聯性。陳微麗的《網路書店書目資訊使用研究》發現:①使用者用以篩選資料的 項目為封面、書名、出版資訊;②進一步判斷資料相關性之項目則為內容簡介、

目次、作者、書評、導讀等資訊;③影響受訪者修正查詢策略的項目包括:前次 查詢結果清單所提供的關鍵字、網路書店所提供的資訊項目中所提及的其他資訊

之超連結;④書的內容資訊中,作者簡介及目次資料,是研究者或專業領域使用 者判斷是否為所需資料的重要依據。劉盈吟的《數位媒體對大學出版社營運影響 之探討》在瞭解大學出版社之經營管理、合作和服務內容等,探討大學出版社受 到數位化影響的程度和改變的內容為何,並利用網頁分析方式佐證大學出版社在 數位化時代經營管理模式的改變。

(3) 資訊科學

在資訊科學 23 篇研究中,資訊尋求行為研究在資訊科學領域中占有相當份 量,共 11 篇,次為資訊檢索及數位圖書館,各有四篇,資訊科學總論、圖書館 自動化、電子資料庫及數位學習各為一篇。

資訊檢索方面,陳凱誌的《網路搜尋引擎對取閱學術資訊之影響:以 Google Scholar 為例》,以 Google Scholar、OCLC WorldCat、ACM Digital Library、

IEEEXplore 為研究對象,選取圖書、非書與電子期刊等三種資料類型,對題名 項、著者項及系統功能與服務等面向進行分析,以歸納此四種檢索系統在取閱學 術資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以 Google Scholar 對於檢索的提供最好,其次在介 面和檢索結果呈現方面以 OCLC WorldCat 最好。此外,虛字控制和標點符號等 詞彙控制,則以 Google Scholar 最為優越。

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對象則延伸至各領域,包括有文化紀錄片工作者、高教 學歷視障者、國民中學教師、高職學生、家庭主婦、喬丹商品收藏迷、電視棒球 球評及數位學習者等。劉嘉馨的《高教學歷視障者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指出 透過網路可以幫助視障者解決學業或事業問題,滿足他們在生活應用、吸收新 知、人際互動方面的需求。徐嘉琳的《數位學習者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以政大 遠距教學網為例》,旨在辨識分析數位學習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探討 其對於圖書館的認知與需求;進一步分析數位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與特質,以作為 數位學習資源整合與圖書館規劃資訊服務之參考依據。

在數位化典藏方面,沈威宇的《歷史性報紙新聞數位典藏商務平台之研究:

以北平世界日報為例》及黃瓈萱的《歷史性新聞數位典藏商業化之研究:以北平

「世界日報」為例》,皆以《北平世界日報》為例,前者配合商務模式與報紙數 位化計畫之文獻探討,檢視現有數位典藏管理系統之優缺點,以分析歸納出歷史 性報紙新聞數位典藏商務平台之整體架構,提升歷史性報紙新聞數位典藏之管理 效率與利用之便利性。

網路資料中心研究方面有林惠玲的《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網站使用研 究》檢視與分析國內外科學技術資訊中心網站的資訊架構及服務內涵,並透過網 站取用記錄,對 STIC 網站的使用進行分析,以瞭解其使用現況及不同使用者族 群之資訊行為。

(4) 檔案學

檔案資源研究方面,劉純芬的《臺灣地區典藏古地契資源研究》發現:①各 典藏機構所藏古地契之特色不明顯,主題易有重疊現象;②古地契徵集方式以捐 贈、購買為主;③各典藏機構所持分類方式不盡相同;④古地契目錄建置現況以 線上目錄較為普遍;⑤古地契編目欄位視各館需求而異;⑥古地契推廣應用主要 有:策劃展覽活動、印製刊物發行、舉辦相關研討會等三種。

檔案的組織與管理上共有三篇。其中,葉美珠的《檔案控制層次在歷史檔案 編排之應用》指出:①各機構均會參酌最新理論與應用先例進行檔案編排;②對 於檔案控制層次除運用在實體歷史檔案編排外,並逐漸延伸到數位檔案影像編排 上;③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中的控制層次名稱更為明確;④控制層次邏輯可以作 為檢索工具製成的基礎,並可應用於數位檔案的命名上;⑤層次關係以樹狀結構 呈現;⑥多數機構著重在較低層次的描述;⑦並彙整出各機構檔案編排的層次圖 表。

檔案的保管與利用包括:葉俊宏的《美國、英國、澳洲國家檔案館檔案網路 開放應用之比較研究》分析三國國家檔案館檔案在網路上開放情況,再探討三國 之間的差異。蔡宜娟的《歷史檔案策展研究:理論、概述與實例》運用個案研究 法與深度訪談法,針對民國 89 年至 93 年故宮歷史檔案展進行調查,訪談這五年 當中的故宮檔案策展人,瞭解故宮的策展情況並分析其優缺點,藉以瞭解檔案策 展實際情形。

此外,由於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近年研究主題朝多面向發展,因而逐漸跨出圖

此外,由於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近年研究主題朝多面向發展,因而逐漸跨出圖

在文檔中 圖書資訊學研究 (頁 22-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