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效能的內涵與相關理論

在文檔中 壹、 決定的意義 (頁 34-57)

本節以學校效能的理論作為探討核心,分別就學校效能的義涵、學校 效能的評量模式及學校效能的指標作進一步的分析,並據此作為本研究之參 考。

壹、學校效能的意義

學校具鬆散結構組織特性,是一開放性動力系統,具有多元性、複雜性 與動力性(吳宗立,1999)。「學校效能」一詞的概念仍存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因此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也呈現多元的現象。以下列舉國內外學者對 學校效能的看法,並綜合歸納,提出本研究的觀點:

一、國外學者的看法

Purkey 與 Smith(1983)認為有效能的學校不單是有較高智育成 績的單一特徵,而是具有普遍而共同的多元特性;學校效能是由許多因 素所形成,諸如校長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課程與教學、學校文化與價

值等。

Reid,Hopkins 與 Holly(1987)提出學校效能可分為十一個範圍,

包括學校領導、學校管理、學校氣氛、紀律、教師和教學、課程、學生 學習與閱讀、照顧學生、學校建築及學校規模等。

Levine 與 Lezotte(1990)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生產性的學 校氣氛和文化、學生重要學習技巧的獲得、適切地監督學生的進步、教 職員的發展以實用為取向、傑出的領導、家長的積極參與、有效教學的 實施與安排、對學生有高度期望與要求等方面,都能達成目標。

Chapman(1990)認為學校效能應包括:辦學目標的性質與成就的 獲得、客觀目的的獲得、測量目標獲得所使用的標準。

Stoll 與 Fink(1993)認為有效能的學校應包括一般任務、引導 性學習氣氛與強調學習等三層面,若這三層面均能達到預期目標即是有 效能的學習。這三層面分別有若干細目及特質,一般任務層面種在教學 領導、清楚目標、分享價值和信念等;引導學習層面重在學生投入和有 責任感、物質環境、再認知和激勵、積極的學生行為、父母與社區的投 入和支援等;至於強調學習層面則是強調重視教學與課程、教師發展、

高期待、時常監督學生的進步等。

Young(1998)認為學校效能指的是學校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表 現於學生學業成就和提振教師工作士氣的程度。

二、國內學者的看法

方德隆(1986)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目標而產生預期的結 果,在顧及人性需求下,學校效能需兼顧教師個人目標及學校目標。

游進年(1990)認為學校效能乃學校為達成目的而產生的預期效 果,學校效能必須具有許多普遍而同時的特性。

劉春榮(1993)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增進教學效 果、強化行政效率、滿足師生需求、促進教育成長及學生良好成就表現 的預期效果。

沈翠蓮(1994)認為學校校能是指學校中校長、老師、家長、學生 都認為能夠完成教育目標及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而努力,而使學校獲 致良好績效。它包括學校的教學領域、參與溝通、課程與教學設計、學

生行為表現與學業表現都能有良好績效。

張慶勳(1996)指出「學校」組織效能是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的策 略,及各種有效的途徑,從學校外在環境中獲取必要的資源並統整學校 組織靜態、心理、動態、生態的層面,境過學校組織的運作,以達成學 校目標與滿足教職員生等個人的需要,及增進學校組織的發展。

黃久芬(1996)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方面的表現,所能達成 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它包括學校環境規劃;教師教學投入、教師工作 滿足、學生學習表現和學校氣氛等。

余瑞陽(1997)指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目標所表現的實 際情形。包括學校環境規劃、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表現(含學業與 行為表現)、家長參與和領導表現等。

吳宗立(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滿足成員需求、

發揮行政績效與促進組織永續發展的程度。

林偉人(1998)指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 效,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學校效能包含多層面,包括學生學業成就、

校長的領導、學校的氣氛、學習技巧和策略、學校文化和價值、成員發 展、教師工作滿足、學校環境規劃、學校與家長和社區的關係、師生以 及家長的需求等。

吳清山(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

它包括學生學業成就、校長的領導、學校的氣氛、學習的技巧策略、學 校文化和價值,以及教職員發展等,因而能夠達成學校所預定訂目標。

蔡進雄(2000)則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 度,它包括:行政溝通、環境規劃、教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 生行為表現、學生學習表現、家長與學校關係等方面的表現與達成的程 度。

林婉琪(2000)界定學校效能為學校達成教育目標而產生的教學、

行政上的預期效果,同時它具有許多普遍共同的特性,包括教師教學品 質、學生學習表現、教師工作滿足、師生溝通互動、社區家長支持、行 政溝通協調等。

鄭燕祥(2001)認為學校效能為學校能適應內在與外在的限制,並 於最後能夠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重要目標的程度。

李幸(2001)界定學校為學校內、外部經營、運作之結果與績效,

及其所達成學校目標之程度,程度高者則稱學校效能高;反之,則學校 效能低。

林蕙質(2002)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校園環境規劃、行政領導、

教師教學品質、學生學習與生活常規及學校與社區互動等方面都有良好 績效而言。

徐雅君(2002)認為學校效能即在學校運作過程中,經由學校中所 有成員參與及努力下,達成其所預設目標之程度。一般而言,目標是多 元的,包括有:有效的行政領導、和諧的學校氣氛、合宜的學校物質環 境、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等。

陳鐘金(2002)定義學校效能為學校有效的運用人力、物力、財力 資源,兼顧教師個人目標及學校組織目標,並在校長效能、行政效能、

教師效能、學生效能及社區參與效能等各方面,皆有良好的績效,且能 達成學校教育目標,並能滿足組織成員需求之程度。

陳群龍(2003)將學校校能定義為一所學校,在和諧安全的學校環 境中,擁有充分自主經費與資源運用,在卓越行政領導下,發揮有效的 教學效能,增進學生學習發展,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張賜光(2003)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它 包括行政溝通協調、環境規劃、學校氣氛、教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 質、學生行為表現、社區家長與學校關係等方面的表現及達成程度。

曾增福(2003)界定學校效能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在學校環境、

教學品質、學校氣氛、學生表現、家長與社區參與等各層面所努力表現 的達成程度。

江照男(2003)認為學校效能乃指學校能夠適應內在與外在條件限 制,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績效。其結果不外反映在學校行政管理績效、教 師教學服務品質、學生成就表現及社區認同支持與滿意等方面。

蔡宗興(2003)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所達成教育目標的程 度,它包括校長領導、行政溝通協調、環境規劃、學校氣氛、教師工作 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校文化與價值、學生學習表現、學生行為表現、

師生互動、家長與學校關係等,各方面表現成效與達成學校目標的程度。

林朝夫(2000)綜合學者的觀點為組織效能下一個定義,認為組織

效能為組織實際之表現,包括組織目標的達成、組織資源的獲得、組織 成員需求的滿足以及外部環境調適之程度。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研究者將學校效能定義為:「學校效能是學校 的實際辦學成效。學校為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在現有內外環境條件限制 下,整合運用各項資源,滿足組織成員的需求及達成預定教育目標的程度。

此一定義包含下列三項要點:

(一)學校效能是學校實際的辦學成效:所謂「學校實際的辦學成效」,

是指學校達成既定教育目標的真正程度。學校教育目標多元而複 雜,因此它學校效能的表現呈現多面向化,它包括學生學習、教 學的領導、價值澄清、家長與社區投入與支援等,均可涵蓋於學 校教育目標之中。

(二)學校效能必須兼重組織成員的需求滿足:學校效能的展現除了達 成既定教育目標外,亦需兼顧組織成員需求的滿足,因為學校的 效能是必須由成員分工而合作來達成的,唯能凝聚成員的心力,

共同為組織目標而努力,才能發揮學校效能,因此追求學校效能 也必須兼重組織成員需求的滿足。

(三)學校效能的目的在達成既定教育目標:學校教育目標是學校成員 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學校效能的目的就在達成學校既定教育目 標,當學校各項表現符合或超越既定組織目標時,就是有效能的 學校。

貳、有效能學校的特徵

吳清山(1998)於《學校效能研究》一書中指出,首位致力於學校效能 特徵的研究的學者是 1971 年的 Weber,其後陸續有不少學者針對有效能學 校的特徵進行研究。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一所有效能學校特徵的相關看法加 以說明。

一、國外學者

Weber(1971)所認定的有效能學校的特徵,包括:

1.強勢的課程領導。

2.對學生高度的期望。

3.良好的氣候。

4.重視閱讀。

5.拼音的利用。

6.個別化教學。

7.仔細的評量學生的進步。

McCormack-Larkin 與 Kritek(1982)指出有效能學校包含五大要素,

分別說明如下:

1.學校氣氛:以建立和諧的學校環境和氣氛,學校成員之間凝聚強烈向

1.學校氣氛:以建立和諧的學校環境和氣氛,學校成員之間凝聚強烈向

在文檔中 壹、 決定的意義 (頁 34-5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