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與 與 與 與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二 二

二、 、 、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 學生就讀年級與 與 與 與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教師管教方式

青少年是人生成長中,步向成年的一個重要的轉換階段,在這個發 展的階段中,青少年要面對的挑戰包含未來生活的安排,目標的設定,

培養獨立的能力,以及建立社會關係(Spekman, Goldberg, & Herman, 1992)。由於青少年階段為生涯發展的轉型期,已具有邏輯思考的能力

(Ginzberg,1984),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性思維下,若是無法與現實生 活的框架配適,就會產生調適的問題。「生活適應」乃是個體為因應周 遭的環境變化,調和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達到生理的、心理的、社會 的需求,並趨於和諧一致的過程;依劉焜輝(1985)之觀點,生活適應 包括了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等的適應。Kaplan &

Stein(1984)將「適應」視為個人利用各種技能與策略,試圖應付、熟 練以及超越生活挑戰的歷程。國中階段之青少年,隨著年齡的成長,已 逐漸開始發展自我的認知體系,能夠開始評估自我的能力,對於父母已

不再言聽計從,有自我的主張是其特徵(李佩玲,2003)。

以學校生活適應為例,在學的青少年,對學校課業的認知、承受、

與調適是其生活的主要重心。一般而言,青少年在課業的生活形態可分 為「消極型」與「積極型」;屬於「積極型」的青少年對課業具有信心 與滿意;屬於「消極型」的青少年對課業通常不滿意,並且採取消極的 迴避行動(羅聿廷,2001)。Newman(2000)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檢討自己學習的成效,關心自己不能獨立解決困難的處境、要求他人的 幫助等尋求協助的行為等都是成熟的做法,亦有學者認為而這種行為是 屬於自律的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Boekaerts, Pintrich, & Zeidner, 2000; Pintrich, 1995)。然而有的學生在面對持續不斷的生活改變,可能 產生生活調整的不適應,所顯現的狀況包含低度的自尊、生活的不滿、

學習成績不良、焦慮、失望、自暴自棄、與父母衝突、懈怠等心理方面

、生理方面及行為方面的問題(Chan, 1998)。

當教師面對一群身心持續成長且生活尚在調適的國中學生,是否會 考量就讀年級上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管教方式。根據以往有關教師管 教的研究,甚少提到教師管教在國中學生就讀年級上的差異。僅邱心怡

(2007)以嘉義縣市公立國中學生為對象,在研究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 式與學生人權態度時,發現國民中學學生對教師管教方式的認知會因學 生年級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教師管教在年級上的差 異方面,莊燿隆(1998)、黃家燊(2004)、Chiu與Tulley(1997) 均指 出不同年級的教師在管教上是具有差異的。以黃家燊(2004)在研究國 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時發現,

五年級學童較六年級學童知覺到較多的支持型及協商型管教;而六年級 學童較五年級學童知覺到較多的放任型及強迫型管教。

若將議題擴大到與管教有相關之班級經營上,亦有研究說明學生年 級不同在知覺教師的作為是有差異的。劉素倫(2004)的研究發現,不

同年級國中生對教師之班級經營知覺具有顯著差異;一年級學生知覺教 師班級經營之「關懷導引」程度最高,二年級次之,三年級最低。

綜合以上學生背景變項之研究,學生性別或年級不同在知覺教師管 教或教師作為等相關因素是有差異的,然而針對國中階段學生部分仍嫌 不足,有待更多的探析。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學生的角度對教師管教的知 覺,探討教師對不同性別及不同年級學生採用之管教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以獲取更多之驗證。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因素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因素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因素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因素

學業成就表現是觀察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向來是許多研究者 關注的議題。本節旨在了解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因素。首先說明學 生學業成就的定義,其次則探討不同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