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節將就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的發展過程簡述如下,分別說明選擇 研究題材、發展晤談大綱、以及製作正式晤談工具之過程。

一、選擇研究題材

研究者首先參考過往基因概念之相關文獻,區分古典遺傳學和分 子遺傳學之間概念的相異處(表 3-3-1),分別是:1.遺傳典範(研究範 圍、模式生物、研究方法、知識性質、普適性)。2.基因(物質實體、

角色、定義、主被動、染色體構造、成對、橫槓)。3.基因的表現(產 物或性狀)。4.基因與其表現的關係(機制、調控、環境影響、基因決 定論)。

接著按照這些概念整理出十條由古典遺傳學到分子遺傳學之概 念發展線,並繪出遺傳概念發展線相關圖(圖 3-3-1)來呈現十條概念發 展線之間的關係。這十條概念發展線分別是:1.遺傳學典範:概念改 變。2.基因概念:概念改變。3.基因實體:概念改變。4.基因角色:概 念改變。5.性狀:概念發展。6.基因與性狀的關係‧機制:概念發展。

7.基因與性狀的關係‧調控:概念改變。8.基因決定論:概念改變。

9.顯隱性:概念消失。10.染色體構造:概念發展。

接著由這些遺傳學內容概念中挑選出基因相關概念,針對這些基 因概念設計一些粗略的問題,進行第一次的試晤。一開始並不確定要 以什麼年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以先晤談一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

試晤結果發現學生有一些有趣的先備概念。

表 3-3-1:古典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之概念相異表

概念,因此將研究對象的年齡往上設定,提高到七年級以上,並確定 研究對象已學過生物教材中的遺傳學部分。

圖 3-3-1:遺傳概念發展線相關圖

二、發展晤談大綱

在進行正式晤談前,配合基因概念發展晤談大綱(附錄一),並設 計題目。題目大多採用開放型問題,減少設限、以便能更深入瞭解學 生真正的概念。為了找出晤談大綱可能遺漏之處、並提前瞭解學生作 答時的情況與晤談時可能遭遇的問題,以兩名確定已學完國中教材遺 傳學的八年級學生進行試晤,並在試晤過程中一邊修改晤談題目。晤 談結果顯示過於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會使學生困擾於難以回答,因此針 對晤談大綱,作晤談問題上的修改。除了大部份的開放型問題之外,

亦採用一些「先問封閉型問題再追問」的方式,但為了避免封閉型問 題中已有研究者的選擇傾向、會限制住學生的思考,因此封閉型問題 盡量減少,並且會告知學生不一定要按照題目做選擇,亦可有自己的 想法。並鼓勵學生,若不知道如何選擇也要告知研究者,再說明為什 麼無法針對此封閉型問題作出選擇。接著進行高中部分的試晤,同時 亦一邊修改晤談題目。以兩名十二年級文組學生,以及一名十二年級 自然組學生為對象,發現十二年級文組學生的回答內容,與自然組學 生回答的內容有部份不同。則推測是由於高中生物學教材在十一年級 以及十二年級皆有提到遺傳學,且範圍有所不同,又因為十二年級文 組的學生應該不會有比十一年級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遺傳學教材,因此 決定選擇十一年級學生、與十二年級自然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表 3-3-2:晤談題目對應項目與目的

瞭解學生心目中基因

1.探討學生心中認為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節悉介紹本研究之資料蒐集方法與分析方式。

一、研究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方式為半結構式晤談,採用開放性題目詢問,

研究者於 97 年 3 月至 7 月間,晤談 10 位國中八年級學生、11 位高中 十一年級學生、11 位高中十二年級自然組學生、11 位大學一年級生 物相關科系學生。晤談時蒐集學生對基因相關概念之瞭解的資料,並 深入探究學生之思考歷程、作答原因、其作答時遭遇的困難、想法之 改變,以及學生經過晤談與思考後產生的結論。因為開放性問題較需 要思考,因此晤談過程中不限制學生思考、應答時間,學生亦可在思 考後修正其回答。晤談題目之問卷有四頁,皆按順序作答,但若受訪 者先前已提出關於其他問題的答案,則視情況跳過某些問題。每位學 生只晤談一次,採取一對一晤談,每個學生進行晤談的內容皆不會被 其他學生聽見,而晤談時間長短則按個別情況有所不同。國中八年級 學生採用午休時間進行晤談,每個學生大約晤談 20-30 分鐘不等。高 中學生則採用午休、考試結束的下午等時間進行晤談,每個十一年級 學生大約晤談 30-40 分鐘不等,而每個十二年級學生則大約 35-45 分

鐘不等。大學一年級學生則利用其未修課的時間進行晤談,每個學生 大約晤談 50-180 分鐘不等。

晤談開始前會先告知受訪者本晤談之目的,是在於取得學生內心 真正的想法而非學科之正確知識,所以請學生在晤談時盡其所能坦誠 告知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思考歷程。並告知學生,其任何想法皆與對 錯、成績、評量無關,並且不會透露其姓名,亦不會未經其同意讓其 同學、教師、家長等人得知其回答。過程中全程錄音,並讓學生能夠 在問卷上書寫、圈選或畫圖,以得到更詳細深入的資料。

根據文獻顯示(Southerland et al., 2000),若要求學生機械式背出定 義,常無法得知學生真正的概念,因此晤談採用半結構式晤談法,首 先依照晤談大綱進行,但研究者會按照當時的情況、學生的特質、反 應以及回答,做隨機的調整,在不給予提示的情況下,可能提出開放 性的問題或修改提問的順序,盡可能追問以獲得完整的資料。過程中 並不斷給予學生正面的回饋,鼓勵學生放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過 程,並告知學生,研究者非常想要知道的是學生自身的想法,而非教 材中的知識,所以才不使用考試或問卷的方式,因此學生真正的想法 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資料的分析

晤談結果採用質性研究的分析方式,結束晤談後將學生繪製的圖 片拍照存檔,並將晤談內容轉成逐字稿,並保留學生的懷疑或疑問語 氣、停頓、以及思考猶豫的口吻,以幫助分析學生遭遇的困難以及其 思考歷程。分析前先熟讀逐字稿全文四-五次,並在過程中紀錄各種 發現,且探討學生語義層面所要表達的完整意涵,瞭解學生在語句中 可能遺漏的訊息。

分析方式為跨個案分析,首先分別將不同年級的學生資料分開,

按照每個年級分析該年級每位學生的晤談內容。若學生的回答是按照 問題,則直接依該問題所屬的項目,分別歸類;但若學生的回答並未 依循該題目,則依其回答的內容與情境再歸到四個大項目下。接著將 同年級學生在同樣項目下的回答作分析整理,以瞭解不同年級學生的 回答是否有異同之處。

以上晤談蒐集之資料將於第四章分析整理,為使讀者在閱讀時能 夠明顯區分引用之晤談內容與研究內文,本研究中引用晤談者與學生 對話之內容皆以 12 號字標楷體呈現,研究者之發言以 R 開頭表示,

學生之發言則以 S 開頭表示。此外,為便於分辨學生談話中的重點,

因此重點處以底線標示,關鍵字以粗體字顯示。此外,亦將對話當中,

語詞不斷重複且無幫助傳達內容、或與該晤談問題及分析無關聯的詞

句與以連續三個刪節號(………)替代。

例如:

編號:高二 7

S:基因會做什麼?基因就是會…就是…它在複製…就是在複製的時候,它 會複製出蛋白質嘛…

將波浪底線處字句刪減、標上重點後:

編號:高二 7

S:基因會做什麼?基因………在複製的時候,它會複製出蛋白質嘛…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討論

本章主要根據半結構式晤談的結果,分析國中二年級學生、高中 二年級學生、高中三年級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基因相關概念所呈 現的差異,以及學生在學習基因相關概念時產生的問題。本章分為五 節,前四節針對基因相關概念的四個大項目分析學生的概念,四個大 項目分別是 1.一般基因概念、2.基因物質、3.基因與表現,以及 4.基 因決定論。第五節則是探究學生接觸了分子遺傳學與古典遺傳學當中 不同的基因概念後所產生的困惑。本章從這五個方向,探究與評述不 同年齡學生的概念。

第一節 學生「一般基因概念」之概念分析

本節由三個不同方向的問題探測學生對基因的整體認識,並瞭解 不同年齡學生分別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認識基因:

1. 學生心目中的「基因」:第一個部份目的在探究不同年齡學生 對基因的整體印象,晤談題目包含第一題以及第二題。

2. 學生心目中「基因的功能」:第二個部份目的在呈現並比較不 同年齡學生對基因所扮演的功能以及角色的概念,晤談題目包括第四 題、第五題、還有第六題。

3. 學生對基因的比喻:第三個部份目的是探究學生對基因的聯

想,晤談題目是第十三題。

一、學生心目中的「基因」

經過對學生晤談內容之分析,發現隨著學生年齡增長,由國二到 大一,學生心中對基因的概念越來越豐富而複雜,部份學生對基因的 概念逐漸由較偏向古典遺傳學的定義,增加了較偏向分子遺傳學的定 義,學生越來越能夠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描述基因,但卻無法給予基因 一個完整而清楚的定義,部分學生明確提及很難給基因下個定義。以 下將分別討論學生基因概念的來源、以及學生心目中的基因是什麼。

(一) 「基因概念」的來源

四十三位受訪的學生全都表示聽過基因這個名詞,而學生接觸到

四十三位受訪的學生全都表示聽過基因這個名詞,而學生接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