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宜蘭縣地方派系之發展與演進

早期在國民黨一黨獨大下,與國民黨聯盟的派系依序為盧纘祥的「盧 派」、林才添的「林派」、陳進東、陳進富的「陳派」及許文政、羅文堂的

「許派」,在宜蘭縣為國民黨主政時期各派系與國民黨的關係,及各派系的 發展情況試分述如下:

壹、「盧派」:

日據時代的盧纘祥曾經擔任過許多政治職位,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

因為盧纘祥在地方上的勢力基礎,因此,在 1945 年 11 月即被國民政府派 任為頭城鄉長,隨後於 1946 年,當選為台北縣參議會議員,當時並擔任副 議長之職務。在 1951 年,盧纘祥被國民黨推舉出來競選第一屆宜蘭縣民選 縣長。

盧纘祥與陳旺全競選在第一次投票中,陳旺全得到了 48324 票,盧纘 祥得到了 45119 票。依照當時的選舉法規,縣市長選舉須有全縣過半公民 出席投票,得票超過投票人總數之過半數者當選。選舉結果,無人當選時,

應就得票較多之前二名候選人舉行第二次投票,以得票較多者當選。由於 陳旺全及盧纘祥兩人的得票皆未過半數,必須重新投票。第二次投票時,

盧纘祥得到 68692 票,陳旺全得到 29175 票,盧纘祥當選縣長。34

因此,宜蘭縣最早成為派系的是以頭城鎮為根據地的盧派,盧派始祖 盧纘祥是頭城的大地主,在宜蘭屬於台北縣管轄時曾任台北縣參議會議 長,在 1951 年擔任宜蘭縣長時,逐漸哉陪同為頭城出身的林才添。在盧纘

34 引自《中央日報》,1951.4.23,版 1。

祥協助林才添當上宜蘭水利會主委後,同時也協助溪南的陳火土競選省議 員,逐漸形成全縣性的盧派雛形。而「盧派」成員的組織發展圖大致如【圖 3-7】所示:

▕‾林才添(第四屆宜蘭縣長)

盧纘祥(第一屆宜蘭縣長)———▕

▕▁陳火土(前省議員)

【圖 3-7】:宜蘭縣「盧派」成員組織發展圖

盧派雖是宜蘭縣第一個可影響全縣的派系,但在當時宜蘭沒有其他的 派系下,盧派卻不再繼續發展,其主要原因為其本身於縣長任內,對某些 不合理的政策及國民黨不肖黨工感到無力,故於縣長任期屆滿時,放棄爭 取連任之機會,一個人回到頭城並堅持不再參選,只接受省府派任的省政 府委員一職,最後於 47 年 5 月 26 日突患腦溢血而過世(許智富,1997:

76)。而後,所以盧派對地方派系的經營僅曇花一現,之後盧派的地方政治 資源便由同為頭城出身的林才添所接收,而形成所謂的林派。

國民黨在 1951 年提名盧纘祥競選縣長,另則吸收「八大勢力」之一的 甘阿炎,甘阿炎在國民黨的提名下,當選第一屆宜蘭縣議會議長。而 1954 年當盧纘祥不再競選連任時,國民黨即提名甘阿炎,當選第二屆宜蘭縣長,

並於 1957 年連任第三屆宜蘭縣長。甘阿炎擔任縣長期間,國民黨則回過頭,

找林才添擔任縣議會議長。林才添 1953 年到 1960 年,歷任第三屆、第四 屆議長。當甘阿炎兩任縣長任滿後,國民黨則提名林才添競選第四屆(1960 年)宜蘭縣長,並且當選。

貳、「林派」:

宜蘭縣的盧派在盧纘祥決定放棄爭取縣長連任之後,逐漸由林派所取 代,林才添世居頭城,曾擔任頭城中學校長、縣教育會理事長,並曾先後 擔任頭城合作社理事主席、頭城農會理事長、頭城鎮長、頭城調解委員會

主席、宜蘭水利委員會主委等。林才添因為受到盧纘祥的幫助在水利會迅 速竄起後,又於 1955 年、1960 年間擔任兩屆縣議會議長,並於 1960 年當 選縣長,由於林才添與盧纘祥同為頭城人,所以在盧纘祥退出政壇後,林 才添便順利繼承盧纘祥的勢力。而林派真正的形成是於林才添擔任縣長時 逐漸累積而成的,而其主要的政治資源來自水利會系統。

林才添於 1964 年爭取縣長連任時,國民黨卻提名當時縣議會議長陳進 東競選第五屆縣長。此事與林才添的勢力擴張過於快速有關,原來林派的 勢力在溪北,尤其是頭城,但是林派的林才添於 1949 年當上宜蘭縣水利會 主委後,由於職務的關係使林才添的勢力迅速擴張到溪北各鎮,而林派在 林才添的經營下,與溪南的羅文堂、許文政聯盟,使林派的勢力可以橫跨 蘭陽溪成為影響全縣的派系。也因此國民黨為了平衡地方上的勢力,遂於 1964 年開始壓抑林才添,並提名陳進東參選縣長,自此林派的勢力便由隨 後興起的許派所接收,成為另一個影響全縣的地方派系。

地方派系的恩庇侍從情形是,擔任「恩主」的被追隨者,享有擔任「派 下」的追隨者所提供的「服務」,而恩主要有能力給予派下「禮物」。派下 對恩主的服務,表現在選舉時候的「抬轎」;而恩主給派下的禮物,則是協 助派下選上較恩主層級低的民選公職人員,或者給予一些政治職位。例如 國民黨接收台灣時,盧纘祥在台北州接管委員會中擔任頭城庄代理庄長,

林才添是副庄長。之後,盧纘祥當選台北縣參議員後,林才添擔任頭城鄉 長。最後,盧纘祥當選縣長之後,協助林才添擔任宜蘭水利會主任委員中 即可明白看出。

依照上述這樣的定義來看宜蘭縣地方派系形成,以盧纘祥為恩主的派 系,可以算是宜蘭縣的第一個派系。而盧纘祥可以成為派系恩主係起源於 1951 年第一屆宜蘭縣長選舉,盧纘祥被國民黨提名而當選。因為擔任縣長,

手中所握有的行政資源,自可以充當恩主給予派下的禮物。

參、「陳派」:

而宜蘭縣陳派最早領導人為已故「老縣長」陳進東,在 1963 年接任第 五屆縣長後,因作風平易近人,一改過去「縣長大人」的官僚習氣,所以 想參與政壇的地方人士經常相偕到陳進東開設的大同醫院聚會請益,久而 久之,自然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孔健中,1997:14)。

陳派早期的勢力在冬山鄉,對於鄉內各種選舉,無論職位大小陳派都 會派代表出馬參選,以維持其組織的經常性動員基礎。陳派在經過陳進東 與陳進富的經營後其勢力範圍慢慢擴及羅東鎮,但其主要範圍還是以羅東 及冬山為主,但此時與陳派結盟的地方勢力卻遍及全縣各鄉鎮。

陳派在陳進東擔任兩屆縣長間迅速擴展勢力,因有行政資源的奧援,

派系實力擴張的快速且順利,陳派鼎盛時期在宜蘭市結合了曾任縣議會議 長、立法委員的邱永聰,縣議員簡添榮;在礁溪結合了吳派的吳金地鄉長,

縣議員吳阿土、林景嵩、吳坤鐘,鄉代會主席吳昌南、楊錫銘;在蘇澳結 合了縣議員謝阿旺、陳東淵、陳銀圳等合作;此外,羅東的盧東燦、陳愛 珠;三星鄉的江圳欽;冬山鄉的林學德;五結鄉的黃阿熱,員山鄉的簡俊 琳都是陳派在各鄉鎮合作的對象(謝志得,1996:135)。

因此,當陳進東取代林才添成為宜蘭縣第五屆(1963 年)宜蘭縣長之 後,逐漸地以陳進東為恩主的陳派開始成形、茁壯;尤其是陳進東連任第 六屆(1968 年)宜蘭縣長之後,陳派的力量,更是日漸壯大(孔健中,1997:

14)。當時的縣議會議長仍由陳派的邱永聰擔任,雖然陳進東出自於溪南,

而邱永聰則出自於溪北。陳派的恩主和派下關係,從本人研究的訪談及文 獻整理,其成員組織發展圖如下【圖 3-8】所示:

▕‾邱永聰(第一屆立委)

▕—簡添榮(前縣議員)

▕—吳金地(前礁溪鄉長)

▕—吳阿土(前縣議員)

▕—林景嵩(前縣議員)

抑,相對的,許派的崛起,應源自於 1969 年國大代表補選,羅東博愛醫院

【圖 3-9】:宜蘭縣「許派」成員組織發展圖

許派在許文政擔任縣議會議長其間,對於農會、漁會、省議員、縣議 員、鄉鎮長、鄉鎮民代表等選舉幾乎都有介入,因此勢力迅速膨脹,取代 陳派的地位。此外許派各鄉鎮也吸收不少地方上的領袖,如許派在羅東結 合前羅東鎮長、國大代表黃義聯,宜蘭市結合前縣議會議長林榮星,五結 鄉結合前縣議員、國大代表張瓊文等(許智富,1997:79)。雖然許派勢 力在 1970 年代達到鼎盛,卻從來未在縣長一職上,獲得國民黨的提名。

許派因此難以一展其影響力,亦逐漸凋零,至今許派之聲勢已不如往昔,

猶如昨日黃花。

由以上的宜蘭縣地方政治變遷過程來看,國民黨為了鞏固統治,收編 地方派系勢力。一旦某一股地方政治勢力逐漸形成氣候,變成恩庇侍從主 義下的恩主和派下的結盟關係時,國民黨立即扶持另一股政治勢力,與之 對抗或競爭。台灣的地方派系正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成形。但是,從上 述幾個派系在逐漸萌芽及茁壯之際,就受到國民黨的壓抑,似乎也可以看 出國民黨並不希望地方上任何一股政治力量,強大到無人能予以駕馭。

實際上,國民黨當時不僅在宜蘭壓抑有實力的地方派系,在全省各縣 市都對實力強大的地方派系進行壓制。在 1957 年第三屆縣市長選舉中。國 民黨在十九名現任縣市長中只提名了九人競選連任。在 1960 年以及 1964 年的縣市長選舉中,現任縣市長獲得提名的比例都只有 28.6%。此外,幾 乎所有試圖在地方上擴展個人勢力的現任縣市長都無法獲得國民黨提名競 選連任。在十個地方派系開始出現的地區,十個縣市長中只有三個獲得國 民黨提名競選連任。而其中有兩個是黨中央有意扶持以對抗既存地方勢 力。故實際上只有一個派系領袖被國民黨提名競選連任(Wu,1987:

322-324)。

當然,國民黨除了收編地方勢力,讓他們有機會形成派系之外;也刻

意扶植相互競爭的地方派系,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國民黨刻意培植不同地 理位置的地方政治勢力。在宜蘭縣就是利用溪南、溪北的地理位置的差異,

扶植了不同的地方勢力,也避免了全縣型,難以駕馭的地方派系的出現。

扶植了不同的地方勢力,也避免了全縣型,難以駕馭的地方派系的出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