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室內實驗結果與討論

將取自於北埔實驗樣區的水樣,分別加入兩個 30cm×24cm×18cm 大小 的玻璃水缸。玻璃水缸中,有加入圓蚌的水樣為實驗組I,無加入圓蚌的水 樣為實驗組II。

有放置圓蚌的實驗組 I (圖 4.1 三角形標記),在第一小時濁度值由 52.8(NTU)降至 18(NTU),第三小時降至 5.17(NTU)。實驗開始的三小時內,

濁度下降速率平均為15.87 (NTU/hr)。實驗開始的第三小時之後,水樣的濁 度都在3~5(NTU)跳動,濁度已無再下降的跡象。推測實驗開始三小時內導 致濁度值下降的原因,應是圓蚌濾食水中藻類,以及泥沙沉澱。無放置圓 蚌的實驗組 II (圖 4.1 X 標記),進行實驗時間第三小時,濁度也只降到 47.2(NTU),實驗開始的三小時內,濁度下降速率平均為 3.93(NTU/hr)。從 圖4.1 兩組實驗的比較,有圓蚌的水體比無圓蚌的水體濁度下降較快,由楊 小時,應是水中泥沙沉澱,使得濁度值由 59(NTU)下降到 49(NTU)。而實 驗組 II 在實驗第三小時之後,應是水中藻類逐漸死亡,使水樣的濁度值下

平時現地的水體濁度值,應該會如同實驗開始時所取的水樣濁度值,不會 像實驗組II(無圓蚌)的濁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圖4.1 水樣實驗濁度變化圖

4-2 有底泥時水族箱中濁度變化

兩個 30cm×24cm×18cm 大小的玻璃水缸,將玻璃水缸分為兩組,有用 底泥覆蓋圓蚌的為實驗組A,無底泥而只有加入圓蚌的為實驗組 B。再將北 埔實驗樣區的水樣,倒入於兩玻璃水缸。有底泥的實驗組 A(圖 4.2 菱形標 記),因有加入底泥於水樣中,故起始濁度為 368(NTU),無底泥實驗組 B 的濁度為 75.8(NTU)(圖 4.2 正方形標記)。

觀察實驗組B 之每小時濁度,可發現實驗組 B 放置圓蚌於水樣中,可 使水體濁度有下降的功能。實驗至八小時平均下降速率為 8.48 (NTU/hr),

之後八到二十四小時,濁度下降緩慢,平均速率為0.32(NTU/hr)。觀察實驗 組A 每小時濁度變化,實驗至八小時平均下降速率為 43.33(NTU/hr)。之後 八到二十四小時,濁度下降緩慢,平均速率為0.53(NTU/hr)。

有底泥的實驗組 A 之濁度,實驗至八小時濁度的下降速率,變化比實 驗組B 較快,應是懸浮的底泥沉澱。在底泥存在時,實驗組 A 濁度一直較 高,但實驗至三小時,濁度也會降至無底泥之初始濁度。實驗時間八到二 十四小時,兩組的下降速率也差異不大。故知圓蚌在有底泥覆蓋時,仍有 相同的濾食和淨化行為。

圖4.2 底泥實驗濁度變化圖

4-3 水族箱中水色變化

水色變化說明是以當時的水色,用肉眼觀察的方式,說明顏色變化。

相機由上往下垂直拍攝水缸,以紀錄當時的水體顏色,藉此了解水色的色 彩變化。

水樣實驗組I,置入 707.49g 圓蚌,水樣約 7L。起始水色為黃綠色如圖 4.3,實驗一小時後,水色變為淡黃色如圖 4.4。實驗二小時後,水色只有些 微的黃色如圖4.6。水色的濃度每小時都越來越淡,置入圓蚌後的水體顏色 與起始水色也不相同。等到實驗三小時後,水色變化為透明無色如圖4.8,

之後20 小時的水色,也維持著透明無色。

水樣實驗組 II,水樣約 7L,無置入圆蚌,作為實驗對照組,起始水色 如圖 4.3。實驗開始一小時後,水體的黃色所佔比例逐漸下降,如圖 4.5。

實驗二小時至三小時,水色是由黃綠色組成如圖 4.7、圖 4.9。在前 0~3 小 時因沉澱,黃色所佔比例逐漸下降,之後21 小時水色仍是由黃綠色組成。

水色會隨時間變化,推論應是藻類結構的改變所導致。

比較同時段有、無放置圓蚌的水色,以肉眼觀看水色有明顯的差異,

可得知圓蚌可以使水色淡化或顏色轉化。

圖4.3 起始水色圖

圖4.4 實驗組 I 1 小時水色圖

圖 4.5 實驗組 II 1 小時水色圖

圖4.6 實驗組 I 2 小時水色圖

圖4.7 實驗組 II 2 小時水色圖

圖4.8 實驗組 I 3 小時水色圖(透明無色)

圖4.9 實驗組 II 3 小時水色圖

4-4 室內實驗結果討論

結果討論

將依據本章中的室內實驗檢測因子,包含濁度、水色等實驗 結果,再參考楊東妹等(2008)研究圓蚌可濾食水中藻類的實驗結果,判斷圓 蚌對於改善水色的定性研究。

首先比較圖4.1 中的實驗組 I(有圓蚌)與實驗組 II(無圓蚌),兩組的濁度 變 化 , 可 發 現 實 驗 三 小 時 內 , 兩 組 的 濁 度 濁 度 下 降 速 率 平 均 差 為 17.67(NTU/hr)。再比較實驗開始一小時的水色圖(圖 4.4 與圖 4.5),開始二 小時的水色圖(圖 4.6 與圖 4.7),開始三小時的水色圖(圖 4.8 與圖 4.9),可發 現經過相同的實驗時間,有加入圓蚌的水缸與無圓蚌的水缸,水色有明顯 的差異。故推想實驗組I 水色變化以及濁度下降,並非單純只是懸浮物質沉 澱,而是由於圓蚌濾食藻類,使得兩組的濁度下降速率與水體顏色,有明 顯的差別。

因第四章的實驗結果發現,經過相同的實驗時間,實驗組 I(有圓蚌)與 實驗組II(無圓蚌)之水色有明顯差別,所以假設圓蚌因濾食藻類,而具有減 輕水色過濃與改變水色的功能。接著,第五章進行實驗組(有圓蚌)與對照組 (無圓蚌),其水體中藻類之種類與數量鑑定。說明圓蚌所濾食藻類之種類,

與水色變化的關係。進一步評估圓蚌濾食藻類,使水體的視覺滿意度與景 觀美質偏好的提升。

第五章 藻類與水色變化實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