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力的根基,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0 年在【達喀爾 行動綱領】中揭櫫:「教育的發展應由菁英教育轉向全民教育、應由基礎教育全民化走向中等 教育全民化」。我國政府為能因應世界延長國民基本教育的潮流、符應國人對教育革新的期待 強化優質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提升國民基本知能與現代公民素養及厚植國家永續發展的競 爭力,教育部遂擬定以「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為願景,「精緻、創新、公義、永續」為目標 之「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前瞻地擘劃黃金十年教育發展藍圖,推動百年教育大業,並周 延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未來願景與發展藍圖,落實推動各項砌磚奠基配套措施,期能全 面提升後期中等教育品質、促進高中職學校優質發展、協助每位學生適性揚才。為實現並落實 這些願景,總統馬英九亦在民國 100 元旦正式宣告,自 103 學年度起,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要旨,最重要的事是要滿足每位國中畢業生適才適所、就近入學、
適性揚才的進路需求,換言之,每位國中畢業生在他的生活社區內,要讀高中就有高中可讀 , 要讀職業學校就有職業學校可讀,而且,每個縣市都有特殊教育學校(班)的設施,體現我 國在後期中等教育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多元智能、務實致用及全人發展的教育理想。
由於「適才、適性、適所」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想的實踐,在後期中等教育上,其重 要的關鍵因素,為創造教育機會的公平、優質及均等,爰此,政府規劃在103 年實施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後,理想高中職學校的發展願景有下列六點:
「適才適所」就是兼顧學生的能力、興趣及性向。「有教無類」就是國中畢業生,不分其種 族、城鄉、階層,也不論其智能、起點、背景,都要輔以多元價值、多元能力的學習,藉以包容 接納每一位學生,把每一位學生都帶上來。「因材施教」就是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了解學 生不同的程度及學習需求,建構多元學制、多元課程、創意教學與多元評量的學習鷹架;提 供每位學生優勢發展、創意發想、實踐力行、做中學的學習介面,以培育行行出狀元的學生。
「務實致用」就是學習力、就業力、實踐力及競爭力的軟實力,要鼓勵學生理論實務兼學、能力 品德兼修、知識技能兼備、學力學歷兼得、就業升學兼顧。所以,政府在實施高中職優質化及
41
均質化的方案後,每一所高中職學校都要有充分、多元、適性的類群課程,每一位學生也都 有充分、多元、均等、適性的免試就近入學機會;協助每個學生成功陶冶身心、發揮天賦、自我 實現、適性揚才,奠定厚實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的基礎,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厚實國家 競爭力。
適才適所、適性發展、就近入學、優質銜接等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重要理念,所以高 中職學校課程類群的多元特色、優質學校的社區定位、教學品質的家長認知、高中職學生多元 發展成就(基本學力、人文素養、術德兼修、專業證照、專題製作、創意研發……)的社會評價 高中職教育專業特色的學生認同等因素,都關鍵影響著國中畢業生進路選擇與就近入學之意 願。所以,每個免試就學區,都應有優質、多元、特色、專業的高中職學校,優質銜接導引國 中畢業生就近入學高中職學校。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多元進路、適性揚才、行行狀元是高中職教育的重要實踐。所以,每 一位高中職老師都應該是學生的良師、人師,在面對不同能力起點的學生,透過不同的課程 與教學,教師都能因材施教、適性輔導,引導學生瞭解自我的性向、興趣,了解社會職場和 產業結構的變遷趨勢,適性揚才發展學生優勢能力、培育行行狀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精神以普及、自願、免試為主、就近適性入學,定位為國民的權利 與國家的責任。為符應多元社會的變遷與產業結構的改變,教育部應發展多元類型學校,提 供優質豐富的學習環境,所以對於全國15 至 18 歲的國民,不分種族、性別、地區、階層,不 論智能、性向、興趣、起點等,學校都要提供充分、多元、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選擇機會,在此之 前,政府會先對社區內的學校,輔以優質及均衡的教育環境,使國中畢業生要讀高中就有高 中可以讀,要唸職業學校就有職業學校可以唸,達到「適性選擇、就近入學」的目標,而且會 透過免試入學制度,深化新世紀國民所需的關鍵能力、涵育世界公民的知能素養、厚植學生 未來在學術或職場發展的永續競爭能力;培養高中職學生兼具務實致用、解決問題與創發思 考能力及敬業態度,期以適性發展、學養兼具,並為未來高等教育階段奠基。
近年來高中職學生專業能力、敬業態度不符企業需求與社會期待,缺乏務實致用、解決
42
問題、創發思考的能力,高中職教育要符應多元能力社會的變遷與產業結構的改變之趨勢,
調整課程及教學方向。高中職學校普通科、藝才班、正規班要精緻創新,高中採領域整合教學 高職採分群而不分科教學,以跨領域、類群整合之課程,奠定學生基礎學力與學習能力,進 入大學、科大或技術學院後,再深化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之學習。高中職學校附設之實用技 能班與建教合作班要務實致用,則採分科課程教學,深化專業技能與就業準備之學習。
依照經建會人力規劃處進行之 99 年臺灣高齡社會民眾的未來生命歷程研究分析,傳統 的國人生命歷程已由出生、入學、畢業、就業、65 歲退休結構,轉變為出生、入學、畢業、就業、
再教育、再就業、75 歲退休的未來生命歷程。這些再教育、再就業的非學齡人口,正好是少子 女化、高齡化社會趨勢的高中職教育可以接手的重要生源。高中職學校的務實致用、專業技能 的教育功能,可以擔負起再教育、再就業的職業技能訓練任務,成為終身學習社會的社區學 習中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政府將會以下列的支持系統持續推動未來理想高中職的教 育願景:
教育部為引導學生適性就讀鄰近的高中職,舒緩國中畢業學生升學考試壓力,並增進學 生適性學習發展,將以「學生主體」及「多元適性」原則,持續推動高中職免試入學制度。另為 配合免試入學之推動,本於確保權益、延續發展、彈性漸進及適時調整等原則,政府將由教 育部與直轄市、縣(市)政府協調,規劃「高中職免試就學區」;且為因應各校發展特色、實 際需要及發展重點等不同因素,部分學校、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及稀有類科等,得跨學校所在 地之免試就學區範圍招生,以利學生選擇就讀的入學機會。
教育部為促進國民教育機會均等,保障弱勢家庭子女就學,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以利學 生更專注於校園生活之學習,進而提升私立高中職的競爭力,精進公立高中職發展,故將分 階段逐步實施高中職免學費方案,自100 學年度先從高職免學費做起,預定 103 學年度達 到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目標,藉以營造符合社會公平正義之教育環境。
43
教育部為提升高中職教育品質,平衡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期透過經費補助體質偏弱的學 校提昇水準,使學生都可以就近選擇社區內的高中職學校入學,自95 年度起,特別推動高 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藉以創造社區內更多優質學校,達到校校普遍優質的目標。預定103 學年度時,無論公私立,全國優質高中職學校的比率能達到80%,且有 75%以上的學生能 透過免試入學方式就近就讀,達成校校優質、降低升學壓力、提供學生充足且類型多元之適 性選擇目標。
教育部為均衡後期中等教育品質之城鄉落差,在達成高中職社區化政策之階段性目標後,
持續推動教育資源均質化及資源分布調整等方案,鼓勵高中職特色發展及職類科調整,並輔 助社區內的高中職持續既有的橫向整合,並延伸至縱向垂直的連結,建立高中職與國中的夥 伴關係,達成師資、課程、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共享,以縮小學校資源落差,提供學校特色辦 學資訊,並導引國中畢業生依學校建議、性向、興趣及能力適性就近入學。
教育部為因應國內少子女化趨勢,以「尊重市場」與「學校發展」為前提,對於招生情況 不佳、經營出現困難之學校,階段性循序漸進實施「發展輔導」、「轉型輔導」及「退場輔導」等 措施,協助各校發展學校特色,俾符合當地學生需求,吸引社區內學生就讀,俾使各高中職 學校均能朝更優質的目標發展。
教育部為強化高中職弱勢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生學習素質,並縮短弱勢家庭及低學習 成就學生之學習落差,特推動 高中職學生學習扶助方案 ,提升高中職弱勢學生基本學習能「 」 力,縮短學習成就落差,使弱勢學生得到照顧,體現教育正義,間接降低輟學率及青少年犯 罪率。
4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須有下列的策進措施,才能達到理想高中職的發展願景: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項方案之穩健推動,均仰賴充分之經費挹注及完善的財務規劃,
始得落實成效。教育部為發揮預算支援計畫之功能,並兼顧政府之財力負擔,已實施財務規
始得落實成效。教育部為發揮預算支援計畫之功能,並兼顧政府之財力負擔,已實施財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