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夏 珍: 重要的是新聞究竟還能不能成為你的志業。我覺得研究生可能 比大學生好一點,大學生已經沒有感覺。我們自己用過很多剛 畢業大學生以及研究生,研究生確實會比大學生訓練要好,但 這不是指知識上的訓練,而是他們對於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想 得比較清楚跟透徹。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的。但麻煩的是,媒 體環境太壞了,讓人覺得把新聞當成一種志業的話像是「坑 人」,所以會有寧可工作隨時換、能跑就趕快跑的這種心態。

不知道要如何在學校裡讓學生知道,新聞這一行是嚴肅、重要 的,而且可以有使命感。

這也影響到實習制度,我不曉得現在大的媒體還收不收實習 生。我們有收實習生,但公司太小,因此有名額限制。我們去 年收了幾個,結果最後,讓總編輯在辦公室發飆、生氣地說不 要再收了、太累了。雖然實習生不支薪,但我們很認真地在 教。可是認真教的結果是,花費太多心力在看實習生所寫的、

不能上的稿。

若不能好好帶學生,其實也就沒有實習的意義。而且,若學生 他自己不想學,你去實習一兩個月更是完全沒有意義。到了其 他傳媒,若只是當個新聞小編,就跟工讀生一樣,抄《中央

社》、抄《自由時報》、抄《聯合報》,就把三家報紙整合,

重寫一遍,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所以說,究竟還需不需要實習制度、重不重要、怎麼做,我覺 得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像建教合作提供一個更 好的實務環境,讓學生去嘗試了解自己的性向到底適不適合這 份工作,這也是很重要的。

林照真: 實習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已經不願意隨便讓我們的同學到不 關心新聞正向發展的臺灣媒體實習。我們現在開始嘗試跟國外 媒體、國際性的媒體簽約,希望同學的未來發展不以臺灣自 限。我們也到社會上募款,為的就是提供學生經費去國際媒體 實習。就實習制度來看,在臺灣的媒體裡多數學不到東西,甚 至還會學到壞習慣,不知道新聞還有願景。很多的媒體也不把 實習生當一回事。當然我也不認為,學生到國際媒體上就一定 能學到什麼,但至少我希望他們能開開眼界,了解新聞的國際 脈動。

我最擔心的並不是國際媒體不跟我們簽約,我反而發現國際媒 體非常需要中英文俱佳的新聞人才,因為現在有很多媒體都在 發展中國市場,所以臺灣的新聞記者只要英文強、中文有一定 的能力,一定可以勝任。

我自己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生企圖心不強,已經沒有新聞 熱情,對新聞也沒有憧憬,只想找一份還可以的工作就行。這 種消極心態,跟社會價值觀很有關係。幾乎所有大學、學校老 師、新聞傳播科系、還有我們的新聞媒體,大家都在傳播一個 負面的、臺灣新聞工作沒有希望的氛圍,以致士氣愈來愈低。

我個人覺得我們不能以現在臺灣的新聞環境不足,作為新聞教

育工作者已經無力回天的理由。

當然,新聞生態以及新聞產業經營的不利,這是現實,這也是 為什麼我們臺大新聞所正在努力成立社會企業新聞媒體,提供 學生實習機會、產出有品質的新聞的初衷。當然我們還在準備 階段,內部也未好好討論,但我們真的想找到新聞的出路。

倪炎元: 實習問題確實存在。現在有時候甚至幫學生找好、安排了很好 的實習機會,學生還不想去、不願意去。我還有學生,剩一個 學期就可以拿到證書了,但他為了升店長,竟然休學,但也沒 辦法,他們有些觀念是變了。

這幾年我們也有一個問題。我們院內有一個研究所,報考率一 直下滑。也就是說新時代的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都非常的 低落。像我們院裡面的學生多數集中去拍片,大家都對拍片很 有興趣。雖然我跟他們說過,現在外面的流浪攝影師一堆,拍 片的這個含金量不高,但是目前他們也不管,即便其實知道出 路不好,他們也不在乎。我們所面對現在的 90 後的想法,跟 過去是不太一樣的。

那再加上我們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又是競爭力比較差的,一看 是銘傳的,自己就先矮了一截。所以我們這幾年開始要求學生 要去考證照,譬如說,新聞系必須拿到Premiere 證照,1 現在 我叫他們多要他們要考 GA(Google Analytics)證照。2 像廣 告系,在數位行銷這一個部分,我們已經走向跟電子商務結合 的模式,也盡量去跟業界做產學合作。這些產學合作的方式確 實帶來一些好處。

1 Premiere 為 Adobe 公司開發的非線性影片編輯軟體。

2 Google Analytics 是由 Google 所提供的網站流量統計服務。

張文強:我覺得學校必須堅守一定的創新或是其他邏輯,可是學術圈與 業界需要反覆去磨很多次,反覆去思考很多次,才可能有機會 實踐這些邏輯。這過程需要學術圈要有善意、業界也要有善 意,這種對話才有意義與意思。如果學術圈的東西要更有實踐 可能性,必須要有更多善意對話的機制,否則學術圈就只是在 某些場域裡批評,但缺乏真正實踐與改變的可能性,相對地,

實務圈也就是自己做,不管學術圈怎麼想。

另外,我同意理論跟實務不是對立的,也始終不覺得讓理論與 實務對立會是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只不過我覺得討論教學實踐 問題時,有非常多因素是要去考慮的,比方說老師想的,學生 願不願意去做,或能力、態度到不到。在這個層次上它不是一 個學術的問題,而是教學的實務問題。學校教育也有自己需要 考慮的實務問題。

陳韜文: 今年是我們學院內部新聞實習刊物找不到足夠學生選修的第一 年。如前所說,我們學院有兩個新聞實習刊物:一個叫《大學 線》,這是中文的、公開的紙本刊物,也有網絡版本,另一個 叫《Varsity》,是英文的,也同時出版線上與紙本版本。前一 年一個學期有 30 個人選《大學線》,今年卻招不滿,這或許 是代表著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對新聞感興趣的人真的漸漸少 了。未來會怎樣呢?我估計應該會再減少,這是整個社會趨勢 所致,不必強求。那學生對什麼東西更感興趣?新媒體及創意 媒體是他們目前興趣所在。我們十年前已看到那個趨勢,所以 當時提供了一個叫做「creative and new media」的專修課程,

讓同學選擇。

鍾蔚文: 實習要不要有哲學?其實實習就是怎麼教他做。在我看來,深

度報導、調查報導,很可能是未來 AI 所無法取代的,我們要 發展一些不可能被取代的東西。

我覺得今天環境再怎麼改變,再怎麼樂觀、再怎麼悲觀,學校 的老師一定要負起責任。尤其在一個非常年代,學校老師負起 得責任要更大,為什麼?因為今天業界也在一種徬徨無助的狀 態,在社會改變的時候,大學做為一個想像的殿堂,應該提供 多元的想像。因為實務界的做法,往往只是在歷史一瞬間的特 定做法,學校所教的則是多元的想像。另一方面,傳播學院教 的應該是實務。因為除了少數的博士生,大部分學生是到實務 界工作。但是我這邊講的實務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對實務的 定義並不是理論跟的對立面。理論和實務二分在我來看是一個 假命題,沒有人背後會沒有理論,只是他/她沒有察覺而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