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驗方法與步驟

在文檔中 dySs JFds (頁 124-134)

115,116 碼頭船席水深圖

3. 實驗方法與步驟

方法與步驟:

沈降實驗(1 day)

0.20.3 0.4 0.5 0.6 0.7 0.8 0.91 1.1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時間(min)

高度

B.第一船渠口與新碼頭交會處 C.愛河口

D.第五號船渠口 E.新舊港交會處

F.前鎮河口 G.前鎮漁港口

H.二港口出外港處 I.大林發電廠與中船前交會航道

K.中鋼河道口 中鋼排水溝上游

前鎮河上游

淤泥沈降曲線圖(一天)

4.結果討論-沉降速度

高雄港區地理位置之示意圖 C-Map資料庫實測地形 水深點的分佈圖

工作四:淤泥之污染源傳輸分析

模式150×50水平網格點的區域分佈 圖。紅色星形符號代表潮汐觀測站 的位置。藍色點符號表示模式輸出 結果做為小範圍模式的邊界條件

模式區域的地形水深圖

工作四:淤泥之污染源傳輸分析

模式結果展示

模式二十天時的潮流與潮位分布圖。

模式結果展示

第一港口高解析模式潮流流場在第四小時之分布圖。

左圖為表面流場,右圖為底層流場。小方格表示當時 的表面水位高度。

模式結果展示

模式結果展示

考量數值模擬結果在一港口與二港口附近的淤 積影響及濬挖量分析顯示之第二、三與四貨櫃 中心碼頭船席之經常濬挖作業,可得知淤泥之 來源已從過去以愛河為主要對象,逐漸偏重於 從第二港口與前鎮河之輸入為主要淤泥來源。

由於前鎮河口位於港區之中段,從一、二港口 傳入之海流影響在此區域均相對較微弱,因而 其河川輸砂相對較易堆積在附近之第二貨櫃中 心。

位於二港口迴船池附近的第三與第四貨櫃中心 碼頭船席,因受迴船池水域變大影響,易致使 輸砂在附近船席區域沈降。

工作五:防治對策評估與建議

二港口區域之波浪以夏季波浪為主,然而海流 卻以NW至SE為主,故夏季時波浪將兩港口南側 之沿岸漂砂輸送至二港口南防波堤堤頭附近,

在冬季時則易藉由海流之輸送而進入港區,造 成淤積。

故因應之道應分從兩個部份:

a) 前鎮河加強整治,減少入港之輸砂量,可進 而減少在第二貨櫃中心碼頭船席之淤積。

b) 二港口南防波堤頭之定期濬挖將可避免港內 船席之濬挖作業,尤其二港口北側旗津海岸 有明顯之侵蝕現象,因而堤頭外海側濬挖之 土方可做為該海岸之人工養灘之砂源。

工作五:防治對策評估與建議

敬 請 指 正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研究計畫

…

期中

„

期末報告審查意見處理情形表 計畫名稱:高雄港港池淤沙調查研究---底泥流動特性研究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參與審查人員 及其所提之意見

合作研究單位 處理情形

本所計畫承辦單位 審查意見

一、邱永芳委員:

1.防治對策應再詳述,如何 防治其對策影響程度應 有探討,否則對防治後會 有何成果無法預先評估。

2.建議部份請具體化。

3.圖表之說明請圖示清楚。

1. 已增加說明於第五章之 內容。

2. 照辦如第五章第三節所 示。

3. 已照辦。

符合

二、莊甲子教授

1.各項資料內容及提供單 位應加敍明(例:P.3-1 淤 泥底質或地形,P.3-16 地 形,P.3-23 潮汐)。

2.圖表分析結果的分析過 程應加說明(例:表 3-1

∼表3-5,圖 3.2∼3.6,

3.7∼3.8 等)。

3.部份引用資料嫌較老舊 (例:P.3-20 波浪資料)。

4.侵淤分析結果所依據的 原始地形資料宜以附錄 形式附於報告後以達報 告的完整性。

5.第五章名稱建議改為結 論與建議,並將本研究各 項次的分析結果加以摘 述之,最後再作防治對策 的評估。

1. 已照辦並已補充敘明 2. 已照辦,加上流程圖 3.1 補充說明。

3. 風浪流的部份已用較新 的資料更換,如章節 3.2.1、3.2.2 及 3.2.4 所示。

4. 已將全區水深圖放在附 錄 A(但因此圖是由大型 的圖紙掃描所得,無法

在文件檔呈現原貌,因 此放示意圖,原檔則放 至於隨報告繳交的光碟 片中)。

5. 第五章章名並未更動,但 內容已將各項次的分析 結果先做結論性之描 述,才再做防治對策評 估。

符合

三、許泰文委員

1.第一章計畫緣起,建議能 增加五項主要工作項 目,以便瞭解本計畫所要 處理的問題。

2.第二章文獻回顧應改為 POM 數值模擬簡介,參 數介紹和率定以及邊界 條件如何設定和輸入條 件應增加篇輻詳加說明。

3.報告指出,港池浚挖主要 在夏季,是否表示冬季淤 積,冬季流場較強,將外 海懸浮載帶往港池,並沉 積港區。

4.第三章波潮流調查資料 整理分析,建議能找到更 data,因大環境變遷波 潮流已有很大變化。

5.第四章 4.3 模式結果使用 六個分潮,基本上高雄海 域比較接近混合潮,故是 否以四個分潮計算較能 掌握潮流現象。潮汐模式 驗證建議增加流速和流 向比對,並增加風力計 算,參數如何選擇應有明 確交待。

1.已照辦,如 1-4 節所示。

2.(1)已增加表格說明參數 與率定。

(2) 邊界條件之設定與輸 入條件於第四章第二 節說明。

3. 港池浚挖作業主要是考 量冬季歲修之時程,故

冬季淤積區域與冬季漂 砂活動之關聯尚需更多 研究方能確認。

4. 已用較新的資料更換,如 章節3.2.1、3.2.2 及 3.2.4 所示。

5.(1)模式考慮六個主要短 週 期 分 潮(M2 、 S2 、 N2、K1、O1、P1),以 高雄港觀測潮位的調 和分析結果顯示,振幅 分 別 為 (0.1805 、 0.0685 、 0.0407 、 0.1533、0.1330、0.0558 公 尺 )( 請 參 考 表 3.14) , 主 要 分 潮 為 M2、K1 及 O1,因此,

高 雄 港 區 為 混 合 潮 區。模式結果得知,模 擬的水位高程與實際 觀 測 結 果 相 當 的 合 理,至於流速與流向,

因為無現場觀測的海 流資料,所以無法做比 對。

(2) 增加風力計算,模式結 果在第四章第三節補充

符合

四、何良勝委員

1.請增列中、英文摘要。

2.文內應修正或補充說明 之處:

1第二章之參考文獻,建議 放在全文最後。

23.3∼圖 3.6 與圖 3.2(全 區域)有重複之嫌,建議 作修正。

3請增列船席位置說明圖。

44.13∼圖 4.18 補充說明 圖說內容。

3.請加強說明第二章與第 四章計算模式之關連性。

4.加強說明模式計算結果 與現場地形侵淤之對應 關係。

5.建議於文內相關章節,加 強說明第五章所得之結 論。

1.已照辦,如 1-2 頁所示。

2.

1已照辦。

2已照辦,如圖3.4 至圖 3.7 之放大結果。

3已照辦,如圖3.8 所示。

4已照辦。

3.第二章第二部份為第四 章所應用的計算模式之 介紹,以利提供讀者較清 楚的背景。

4.已加強說明於第四章 4.3 節。

5.已照辦,在第五章中所得 之結論已在文內各章節 加強說明。

符合

五、詹森委員

1.圖 4.10(P.4-13)水位驗證 可再計算NA099b 與驗 潮站和POM 結果與驗潮 站水位差的均方根差 (root-mean-squareel error),以增進讀者對模 擬結果的信賴。

2.除模擬水位的驗證外,更 應加入海流的驗證,大模 式可採用港研中心、成大 水工所、臺大海研所,以 往在一、二港口附近的海 流觀測成果為依據,驗證 潮流橢圓的差距、模擬潮 流的均方根誤差等。以此 流場校驗結果的好壞,能

1. 已照辦,於第四章第三 節補充說明。

2. 無 現 場 觀 測 的 海 流 資 料,所以無法做比對。

符合

令淤泥擴散,傳輸模擬的 結果更具說服力。

3.第五章建議之 b.(P.5-1),

人工養灘的過程是否應 提防懸浮淤泥對海域造 成的污染?如果是,則提 出此項建議應特別審慎 小心。

3.謝謝指正。因該項建議是 針對防治對策提出的原 則性建議,至於人工養灘 的工程實施,理當會對懸 浮漂砂進行環境影響評 估作業。

六、王玉懷委員

1.page 2-1:參改文獻 Wang et al.(1985)、陳(1999)未 附。

2.page 2-1:Cohesive sediment 之中譯?與 page2-2“有粘著力”之 區別?

3.page 2-8:式(2.38)中 Ukb-1

之說明。

4.page 2-8∼:細泥運送模 式之公式,邊界條件 (E,D)及(2.42)沉降速度 Ws=α(CsG)β,α=2.42,β

=0.22 等,是否有用在模 式中?為何選用這些公 式?能否提出其可靠性 或計算結果之驗證?

5.P3-1:章節 3.1.2.1 分析方 法簡介請重寫,電腦檔之 流程可作為例子說明。

6.P3-1:增加計算:假若未 浚挖,則浸淤量為何?

7.P3-1:增加計算:以歷年 水深資料,計算各船席之

1.增列在參考文獻中。

2.已統一使用名詞,分別 為”凝聚性”及”非凝 聚性”沉滓。

3. 公式(2.38)中的ukb1 改為 u,u 為接近海底底 層的流速場

4. 細泥的沉降速度以

( )

β

α

C G

W

s= s 經驗公式 求得,係數α、β的率定 是依據Burban et al.

(1990) 量測各種凝聚性 沉積物所求得。此外,

HydroQul Inc.也針對此 經驗公式進行模式比 對,模式結果與實驗結果 相當合理。

5.已增加圖 3.1 之流程圖

符合

在文檔中 dySs JFds (頁 124-1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