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藍色磷光元件

實驗一的條件設計,目的在探討電子傳輸材料 OXD-7 對於藍色磷光元件的影響。

所調配的的發光層材料以高分子的主發光體PVK 為比例基準,以重量百分濃度 2wt%溶 於氯苯(chlorobenzene)中,且 PVK 與藍色摻雜物 FIrpic 的比例為 100:10,而實驗的操作 條件為OXD-7 與 PVK 的比例且分別為 100:10、100:40、100:70、100:100。其元件發光 層條件如下:

Device A -- PVK:OXD-7:FIrpic=100 : 10 : 10 Device B -- PVK:OXD-7:FIrpic=100 : 40 : 10 Device C -- PVK:OXD-7:FIrpic=100 : 70 : 10 Device D -- PVK:OXD-7:FIrpic=100 : 100 : 10

元件結構 -- ITO/PEDOT/Emission layer/Ca(30nm)/Al(100nm)。

4-1-1 電激發元件

[圖 4-1(a)]為元件 A~D 之量子效率-電流密度作圖,元件 A 到元件 C,其發光效率 以倍數增加,從元件A 只有 3.83cd/A,到元件 B 增加到 7.79cd/A,而到元件 C 時已大 幅提升至 17.1cd/A,可知其隨著電子傳輸材料 OXD-7 增加,對藍光元件的量子效率有 顯著的幫助,也是主要影響電性的參數條件,而到了元件D 時,其重量比例已達到跟主 發光體 PVK 相等,過多的 OXD-7 使元件衰退,此時的發光效率降至 11.28cd/A。而在 能量效率-電流密的的作圖[圖 4-1(b)],也有相同的趨勢,其詳細數值如[表 4-1]。

0 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20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Efficiency (cd/A)

C urrent density (m A/cm2 )

(a)

0 5 10 15 20 25 30

0.1 1

10

(b)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Power efficiency (lm/W)

Current density (mA/cm2)

4- 1 元件 A、B、C、D 之(a)發光效率-電流密度 (b)量子效率-電流密度

[圖 4-2]為元件A~D之操作電壓-電流密度作圖,隨著OXD-7 的比例增加,其元件在 相同的電壓下卻得到較低的電流,原本預期增加摻雜OXD-7 的比例,提升電子傳輸能力 後,會使電流上升,但在電激發光元件的的J-V曲線呈現相反的趨勢,推測是由於OXD-7 可能增加了藍色摻雜物載子捕捉的效率,而使載子流經元件受到更大的阻力,其阻力使 磷光摻雜物獲得更多載子,使更大量的電子電洞數目復合,提升了元件在相同操作電壓 下的發光亮度如 [圖 4-3],其為元件A~D之操作電壓-發光亮度作圖。由此可知元件 A~C,此段OXD-7 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在相同的操作電壓下,元件的電流密度越來越小,

且在發光亮度卻有大幅的提升,且元件C的最大亮度可以達到將近 2500cd/m2,由此透露 其發光效率大幅提升的原因,而在元件D的操作電壓與發光亮度的曲線上,似乎已呈現 衰退的現象,發光亮度驟減。

0 5 10 15 20 25 30

0 10 20 30 40 50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Voltage (V) Current density (mA/cm2 )

4- 2 元件 A、B、C、D 之電流密度-操作電壓

0 5 10 15 20 25 3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Voltage (V) Birghtness (cd/m2 )

4- 3 元件 A、B、C、D 之發光亮度-操作電壓

[圖 4-4]為元件 A~D 電激發發光光譜,元件 A 的發光峰值在 472nm,但其 CIE 色座 標為(0.27,0.40),並非我們所期待的青藍色磷光元件,推測是由於過多的 FIrpic 小分子 聚集(aggregation)所影響,可由本節接下來的 AFM 表面型態得到驗證;而觀察元件 B 跟 元件 C 的發光光譜,其發光峰值為 472nm 且 CIE 色座標分別為(0.20 , 0.37)及 (0.17,0.37),符合以 FIrpic 為摻雜物之元件所發出的青藍色光,但兩者的光譜圖仍有微 小的改變,同樣地在元件D 的發光光譜,其光譜的波峰已轉為 496nm,且色座標也是屬 於偏青綠色(0.18,0.40)。過去文獻中曾提到,此光譜上的改變與其發光位置(recombination zone)不同所導致的光學效應(optical effect)有關[23],[表 4-1]為元件 A~D 相關參數。

400 500 600 700 800 0.0

0.2 0.4 0.6 0.8

1.0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Wavelengh(nm)

Normalize count (a.u)

4- 4 元件 A、B、C、D 之電激發光光譜

表 4- 1 電激發藍光元件參數

Device Thickness (nm)

Efficiency Power efficiency

(cd/A) (lm/W) CIExy

A 153 3.83 1.17 (0.23 , 0.40) B 159 7.79 2.25 (0.20 , 0.37) C 163 17.1 5.18 (0.18 , 0.37) D 165 11.28 2.58 (0.18 , 0.40)

4-1-2 單一載子元件

過去文獻中提到OXD-7 增加會提升電子傳輸及注入能力[22],本小節將透過製作只 有電子傳輸的元件(electron only device),此元件結構及材料能階如[圖 4-5],量測各在 不同 OXD-7 比例下,其電流密度-操作電壓曲線,透過計算及輔助線證明 OXD-7 具有 此項功用。

4- 5 electron only 元件結構及能階圖

此元件結構是將原本磷光元件結構中的電洞傳輸材料PEDOT:PSS,以Cs2CO3替代,

此 層 的 製 成 方 式 是 將Cs2CO3的 粉 末 以 重 量 濃 度 0.2wt%溶於乙二醇單乙醚,再以 2000r.p.m轉速旋轉圖佈上ITO基板上,利用Cs2CO3的低功函數的特性,使電洞無法注入 發光層的HOMO,只有電子在元件中傳導,形成單一載子(電子)的元件。[圖 4-6]為不同

8εμV 2

表 4- 2 M-I-M的元件參數(面積為 0.12cm2)

OXD-7 Thickness (nm) double log 的作圖,由輔助線的交叉點,可以比較出電子注入所需的電壓高低,觀察元 件C 的輔助線交叉點,其電子開始注入的電壓,大約在 7V~8V 之間,而元件 A 的輔助 線交叉點,將近10V 的電子注入電壓,兩個不同比例下的元件有著大約 2V 的差異,明 顯有降低電子注入位障的趨勢,因此提升 OXD-7 的比例確實是可以降低注入位障進而 提升電子的注入的能力,如此得到與理論相同的結果。

1 10

4-1-3 表面形貌(morphology)

由第一小節中,各不同 OXD-7 比例下的藍色磷光元件,在效率表現上有極大的差

AFM 在高度模式及相位模式下,掃描不同 OXD-7 比例的表面形貌,其 OXD-7 的重量 百分濃度分別為(a)10% (b)40% (c)70% (d)100%,高度模式下每張圖的大小為 3um × 3um,比較下似乎在表面平整度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且其表面平整度相當的平滑,

粗糙度大約為只有0.5nm 左右[表 4-3],因此可以排除因表面粗糙度差異而影響元件效率 的因素。

4- 9 有機層在 OXD-7 重量百分濃度為(A)10% (B)40% (C)70% (D)100%下 AFM height mode (右下角的數字為其高度粗糙度).

而AFM的相位模式可觀察到當有機層表面因材料特性不同時,而造成探針跳動頻率 同時有效減少發光層內PVK及FIrpic的相分離情形,擁有此雙重功能(dual functions)。

C D

4- 10 有機層在 OXD-7 重量百分濃度為(A)10% (B)40% (C)70% (D)100%下 AFM phase mode (右下角的數字為其相位粗糙度).

4- 3 AFM 高度及相位形貌差與元件效率對照表

4-2 紅色磷光元件

接著嘗試將OXD-7 的功用應用在其他可發出其它波段的磷光摻雜物,因此實驗二的 條件設計是以紅色的磷光摻雜物Btp2Ir,替換原有機發光層中的FIrpic,進而觀察OXD-7 是否具有雙重的功能在此結構中,其發光層厚度,利用配置溶液的重量百分度及旋轉塗

元件結構 -- ITO/PEDOT/Emission layer/Ca(30nm)/Al(100nm)。

4-2-1 電激發元件

[圖 4-12(a)]為紅色磷光元件在不同OXD-7 的比例下其發光效率與電流密度的曲線 圖,在發光效率的呈現方面,較沒有藍光元件變化來的大,元件A與元件B的曲線幾乎 重疊在一起,其效率達大約為 3cd/A,而元件C與元件其效率有下降的趨勢,分別為 2.6cd/A與 2.1cd/A。但反觀能量效率與電流密度的關係圖[圖 4-12(b)],此時元件B能量效 率已超過元件A來到 0.86lm/W。[表 4-4]為元件各項參數。可知其最佳的條件為元件B,

PVK:OXD-7:Btp2Ir=100 : 40 : 10。

OXD-7 Parameter

EQE (%)

Thickness Roughness Roughness (nm) (degree) (nm)

10 1.05 160 25.486 0.47

40 3.47 185 18.09 0.58

70 7.88 215 5.36 0.578

100 4.25 240 7.21 0.562

0 5 10 15 20 25 30 1

(a)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Efficiency (cd/A)

Current density (mA/cm2 )

0.01 0.1 1 10

0.1 1

(b)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Power efficiency (lm/W)

Current density (mA/cm2 )

4- 12 元件 A、B、C、D 之(a)發光效率-電流密度 (b)元件能量效率-電流密度

[圖 4-13]為元件電流密度與操作電壓曲線圖,與藍光元件不同的是,隨著OXD-7 的 增加,並不會造曲線太大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兩種不同化學結構的摻雜物,依照能階位 置上的差異,導致載子捕捉上的機制有不同。[如圖 3-3]其FIrpic的LUMO為 3.4eV,比 PVK(2.3eV)及OXD-7(2.8eV)的LUMO值都還來的大,其載子捕捉的機制是為電子捕捉 (electron trapping),因此在藍光元件中隨電子傳輸材料OXD-7 的比例增加時,會增加藍 色摻雜物捕捉電子的機制,使電流密度-電壓的曲線向右移動,而Btp2Ir的HOMO為 5.5eV,較PVK(5.8eV)及OXD-7(6.5eV)的HOMO值小,其載子捕捉的機制是為電洞捕捉 (hole trapping),因此隨著OXD-7 的比例增加在電流密度-電壓的曲線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由於增加OXD-7 比例可以增加電子的傳導能力,增加電子注入量,因此在較低的操作 電壓下可以使元件達到載子平衡(charge balance)即電子電洞數目匹配,達到該元件的最 高發光效率[圖 4-14],導致元件的能量效率提升,這也是元件B之能量效率之所以比元 件A的能量效率高的原因。

5 10 15 20 25 30 35

0 20 40 60

80 device A device B device C device D

Current density (mA/cm2 )

Voltage (V)

4- 13 元件 A、B、C、D 之電流密度-操作電壓

10 12 14 16 18

0 5 10 15 20 25 30

400 500 600 700 800

0.0

Normalize count (a.u)

Wavelengh(nm)

4- 16 元件 A、B、C、D 之電激發發光光譜

4- 4 電激發紅光元件參數

Device Thickness (nm) Efficiency (cd/A) Power efficiency (lm/W) CIExy

A 99 3.05 0.68 (0.32 , 0.68) B 103 2.96 0.86 (0.32 , 0.68)

C 102 2.65 0.80 (0.32 , 0.68) D 105 2.06 0.64 (0.32 , 0.68)

4-2-2 表面形貌(morphology)

[圖 4-17]是在 AFM 高度模式下埽描元件 A~D 之發光層所得到的表面形貌,其面積 為0.5um × 0.5um,可以看到此四種不同 OXD-7 比例的發光層,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且其高度差的方均根值皆大約為0.3nm~0.4nm 之間,屬於相當平滑的表面,因此如同藍 光發光層的桔果,在不同 OXD-7 比例摻雜下,並不會使表面粗糙度造成影響,而對元 件效率有所作用。

A

C D B

0.302nm 0.330nm

0.335nm 0.339nm

4- 17 有機層在 OXD-7 重量百分濃度為(A)10% (B)40% (C)70% (D)100%下 AFM

[圖 4-18]是在AFM相位模式下掃描元件A~D之發光層所得到的表面形貌,其面積為 0.3um × 0.3um,觀察得到與藍光系統中不同的地方在於紅光的系統中,這四種條件相位 模式的表面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或與藍光系統有相同趨勢的地方,其在相位差的方 均根值介在 0.4o上下,沒有所謂相分離的現象,可知紅色的磷光摻雜物Btp2Ir與主發光 體PVK之間,並沒有像藍光系統中FIrpic與主發光體產生相分離的現象發生,紅色摻雜 物具有較高的互溶性,也因如此,增加OXD-7 比例,對於紅色磷光元件的發光效率的提 升沒有太大幫助,同時驗證了OXD-7 的比例增加,之所以大大提升了藍光元件效率,有 相當程度的原因出自於減緩其發光層相分離的情況,使主發光體與摻雜物之間有更好的 排列,有效率的放出磷光。

A

D C B

0.397o 0.369o

0.443o 0.412o

4- 18 有機層在 OXD-7 重量百分濃度為(A)10% (B)40% (C)70% (D)100%下 AFM phase mode (右下角的數字為其相位粗糙度).

4-3 白色磷光元件

紅色的磷光元件的電激發光譜,及兩個色座標的連線[圖 4-19],判 由前兩節藍色及

斷若同時加入兩種摻雜物,可以使元件發出白色的磷光。因此本實驗的操作條件為FIrpic 和Btp2Ir比例,且由於白光的磷光元件在不同電壓下光譜變動較大,因此在此小節的電 激發元件量測,無法使用silicon diode做感測器,只能由PR650 在數點不同操作電流,測 得發光亮度及對應之電壓。在電子傳輸材料的比例方面,由於FIrpic的比例遠大於 Btp2Ir,因此OXD-7 的比例設計為藍光元件的最佳化條件 70%,即PVK:OXD-7=100:70。

0.1 0.2 0.3 0.4 0.5 0.6 0.7 元件結構 -- ITO/PEDOT/Emission la

[圖 4-20]為量子效率-電流密度關係圖,device A 即藍色磷光元件,其效率(max)可達 16.5cd/A,而 device B 開始加入微量的紅色摻雜物,效率(max)隨即下降至 11cd/A,且 device C 和 device D 元件效率(max)分別為 8.96cd/A 及 5.16cd/A,同樣呈現逐漸下降的 趨勢,此結果是由於紅色磷光元件本身的發光效率較低,相較於藍光的16cd/A,紅光只

Current density (mA/cm2)

Efficiency (cd/A)

Power efficiency (lm/w)

Current density (mA/cm2)

4- 21 元件量子效率-電流密度

由於白光元件的電激發光譜會隨著操作點不同而有些微的改變,且白光在照明應用

由於白光元件的電激發光譜會隨著操作點不同而有些微的改變,且白光在照明應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