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金奈米粒子合成

根據文獻所提到,金奈米粒子大小會影響成長出的矽奈米線直徑大 小24,而在矽奈米線成長的參數測試中,發現到合成溫度等參數也會有 所影響,我們期望矽奈米線的直徑約為 30-50 nm 左右,因此自行合成 的金奈米粒子大小範圍約落在 20-25 nm 左右;我們配製不同 citrate 濃 度來合成,再利用 SEM 拍攝粒子影像,以用於統計與測量直徑大小。

實驗中固定四氯金酸的量,改變檸檬酸納的量為 2 mL、0.5 mL 以 及 0.75 mL,將合成出的粒子灑在矽基板上送入 SEM,由圖 3-1 可看出 粒子大小及分佈的變化,其中(a1)、(b1)、(c1)為金奈米粒子的 SEM 影 像,而(a2)、(b2)、(c2)則對應左側影像所算出的粒子直徑大小統計表,

發現到當檸檬酸納的濃度越低時所合成出的粒子越大,其峰值從 10 nm 到 15 nm,再到最後我們所需的 20-25 nm,由此項實驗數據,我們可定 出合成時所需 citrate 的量為 0.75 mL,倘若未來需要不同大小的粒子,

則可以依循此趨勢做改變。

37

圖 3-1 SEM 影像以及粒子大小統計圖表。(a1)、(b1)、(c1) 為 SEM 影像,(a2)、(b2)、(c2)為依據 SEM 影像所計算出的 粒子大小統計圖,峰值依序為 10 nm、15 nm、20-25 nm。

38

合成出來的金奈米粒子,我們將其送去高解析度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做鑒定,得 到非常良好的晶格排列影像,如圖3-2。圖(a)為一個粒子尺寸的TEM影 像,其直徑大小約為20 nm,圖(b)為圖(a)中黑色方框之放大圖,可看到 金原子的規則排列,晶格面距離為0.217 nm、0.217 nm、0.236 nm,經 由資料比對後,可得知此影像為縱向[110]方向偏移些許角度的結果,非 常接近[110]方向,圖(c)為軟體使用傅利葉轉換後所得到的繞射點影像,

證明所合成的金奈米粒子為單晶結構。

圖 3-2 金奈米粒子之 HR-TEM 影像。(a)金奈米粒子全範圍影像;(b) 部份放大圖以及晶格常數量測值;(c)經傅利葉轉換後之繞射點影像,

為[110]方向。

39

3-2 矽奈米線合成

在合成矽奈米線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找尋出好的合成參數,能符合 我們需求,也能使成長出的品質最佳化,在電性上的表現足以達到可以 感測的標準。原先的參數是參考文獻後依我們的系統再做微調的22,分 別為反應時間 : 30 min、反應溫度 : 460 ℃、反應氣體總壓 : 25 torr、

氣體流量比 : Ar/B2H6/SiH4 = 10/4/6 sccm。而在本實驗中,我們是以矽 奈米線的直徑大小以及參雜上升後的晶性來做參數微調。

由於單條矽奈米線反應出的電流值較小且雜訊大,造成感測上的不 易,為了將電阻值有效的下降,因此我們希望增加硼參雜的量,以及將 直徑範圍控制在 30-50 nm 之間;起初我們再確定流量時,先嘗試數種 比例合成後,將其做成常用元件 (multiple-parallel-connection SiNW-FET) 後,利用 probe station 來測量電性好壞,發現到在總壓不變下調整比例 至 Ar/B2H6/SiH4 = 20/12/6 sccm,有著最好的跨導值(transconductance, 約 1000-2000 nS),再者我們將反應時間縮短至 20 min,使得合成長度稍短 一些,在轉印過程中會比較順利。固定其他參數後,我們對和直徑大小 及晶格完整性最相關的溫度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40

上圖為 440-460 ℃的條件下所成長的矽奈米線,左邊為 SEM 影像,

藉此統計出矽奈米線的平均大小;中間為 TEM 影像,可看出微結構的 結晶程度;右邊為傅利葉轉換後的繞射點影像,幫助我們判斷出晶格排 列是否整齊。在 440 ℃的 SiNW 直徑約 36 nm,結晶不明顯;450 ℃的 SiNW 直徑約 48 nm,結晶有明顯皺摺,依繞射點影像可判斷是為多晶 的結構組成,460 ℃的 SiNW 直徑約 53 nm,結晶排列整齊且完整,繞 射點影像可判斷出是為完美單晶結構。

圖 3-3 不同溫度矽奈米線之 EM 影像(上)。(a1)、(b1)、(c1)為 SEM 影像;

(a2)、(b2)、(c2)為 HR-TEM 影像;(a3)、(b3)、(c3)為 HR-TEM 影像經由 軟體做傅利葉轉換後的繞射點影像。

41

上圖為 470-490 ℃的條件下所成長的矽奈米線。在 470 ℃的 SiNW 直徑大小約為 65 nm,從 TEM 影像可以看到晶格成長並不理想,只有 部分小區塊有排列,繞射點影像可看出晶體的不連續性;480 ℃的 SiNW 直徑大小約為 114 nm,TEM 影像中幾乎沒有晶格;490 ℃的 SiNW 直 徑大小約為 120 nm,影像也是無晶格呈現。

可發現到矽奈米線直徑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是由於金奈米粒子 在溫度越高時,在矽基板聚集的程度越多,成長之催化核大小越大時,

圖 3-4 不同溫度矽奈米線之 EM 影像(下)。(d1)、(e1)、(f1)為 SEM 影像;

(d2)、(e2)、(f2)為 HR-TEM 影像;(d3)、(e3)、(f3)為 HR-TEM 影像經由 軟體做傅利葉轉換後的繞射點影像。

42

所成長出的矽奈米線直徑也會越大;我們也將其做成單條 SiNW-FET,

利用 probe station 測定其電阻值大小。

由上列圖表可看到,在 440-470 ℃電阻值有些許下降的趨勢,這是 由於直徑變大使得電阻值下降,但是在 480-490 ℃電阻值躍升非常多甚 至超過偵測範圍,是因為在晶性程度很差時,矽奈米線近乎無法導通,

趨向非導體性質,藉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矽奈米線在 460 ℃結晶性最好,

單晶程度最好也最完整,直徑大小與電性也能符合我們的需求,因此我 們的研究中都以此項參數來成長矽奈米線。

圖 3-5 不同溫度矽奈米線之電阻與直徑列表。長條圖為電阻與某溫度下成長之 SiNW 的關係圖;右方為其餘固定參數;下方表格某溫度下成長之 SiNW 的平均 電阻與平均直徑,490 ℃之電阻因大於儀器偵測範圍而沒有讀值。

43

之後我們將其此參數所成長之矽奈米線利用HR-TEM做了更詳細的 結構分析及電子繞射 (electron diffraction, ED),由圖3-6可看到其直徑大 約為45-50 nm,表面二氧化矽氧化層約為3-4 nm,晶格面距離為0.32 nm,

方向[111]且為軸向生長方式,電子繞射點為單晶成像。

圖 3-6 在 460 ℃下成長 SiNW 之 HR-TEM 與 ED 影像。(a)矽奈米線 直徑約為 45-50 nm;(b)表面二氧化矽氧化層約為 3-4 nm;(c) 矽奈米 線為[111] (黃色箭頭)的晶格方向且晶格面相距約 0.32 nm (白色箭 頭),成長方向 (藍色箭頭) 為沿著晶格方向 [111] (黃色箭頭) 軸向成 長,晶格面(紅色線)的形成則與奈米線成長方向成 90°;(d) 由電子繞 射影像可得知為單晶結構。

44

3-3 氣相修飾之矽奈米線

我們將合成完的矽奈米線破片切下一小片,其餘分一半後使用 APTMS 與 MPTMS 修飾,隨後將修飾前後的樣品,送至化學能譜儀 (ESCA)做元素測定;對於矽奈米線來說只有 Si、O、C 這幾種元素,已 知 APTMS 中含有胺基,因此我們能預期的是,若修飾成功則可以看到 N 的訊號,而 MPTMS 中含有硫醇,故能預期有 S 的訊號出現。

圖 3-7 APTMS 修飾前後之 ESCA 譜圖。黑色線為未經修飾之矽奈 米線的結果;紅色線為以氣相修飾 APTMS 矽奈米線之圖譜訊號。

依圖譜中,N1s (401 eV) 之訊號於修飾 APTMS 前後的差異,證明 氣相修飾的成功。

45

在圖3-7中,比較以氣相修飾 APTMS於矽奈米線上前、後之 ESCA 圖譜的差異,結果顯示,在 APTMS修飾完成後,圖譜中的 N1s (401 eV) 大幅增加,證明了我們可以成功地利用氣相修飾法修飾 APTMS於矽奈 米線上。

在圖3-8中,比較以氣相修飾 MPTMS於矽奈米線上前、後之ESCA 圖譜的差異,結果顯示,在 MPTMS修飾完成後,圖譜中的 S2p (168 eV) 大幅增加,證明了我們可以成功地利用氣相修飾法修飾 MPTMS於矽奈 米線上。

圖 3-8 MPTMS 修飾前後之 ESCA 譜圖。黑色線為未經修飾之矽 奈米線的結果;紅色線為以氣相修飾 MPTMS 矽奈米線之圖譜訊 號。依圖譜中,S2p (168 eV) 之訊號於修飾 MPTMS 前後的差異,

證明氣相修飾的成功。

46

3-4 電晶體元件製程結果

在交錯型矽奈米線場效電晶體製程中,最受到挑戰的是將矽奈米線 貼上晶片及後續的內層電極製作,因此本節以這兩部分做為討論重點。

起初我們以 PDMS 做為轉印工具時,所需克服的是將 PDMS 上奈米線 貼至晶片中心這項過程,由於使用肉眼對準使得成功率不高,因此我們 後來將黏貼方式改良,使得排列在 PDMS 上的 SiNW 有一尖端,如此在 對準成功率有明顯提升。

但是在一番努力下找尋出成功的交錯矽奈米線,做出內層電極後卻 時常有問題,第一點是在蒸鍍後除去光阻時,電極會不時的脫落,第二 點是做好之電極在量測時會有不導通的現象,而且是以第二道貼上的方 向居多。我們也將做好內層電極之晶片,利用 SEM 影像來確認電極與 矽奈米線接觸的情況。

圖 3-9 PDMS 轉印矽奈米線與二次轉印之影像。(a) 在 PDMS 上具有 尖端之 SiNW;(b) 尖端放大之 OM 影像;(c) 將 PDMS 上之 SiNW 轉印 至晶片上之 OM 影像。

47

我們製作了多組電極之後,量測後發現不導通的地方占了大多數,

由圖 3-10 可看到,在電極與矽奈米線交接處會有裂縫的產生,而經過 了多次不同片的製程,也會有相似的情況,猜想是因為在蒸鍍完去光阻 的步驟時,經過許多溶液沖洗使得交界處震動而裂開,位於上方之矽奈 米線出現率更高,因此我們合理推測因為下方矽奈米線的高低差,使得 上方矽奈米線的一端會懸空,電極蒸鍍時下方無法給予支撐,因此只要 有晃動就容易裂開。

圖 3-10 內層電極影像。(a) OM 明場 (bright field)影像;(b) OM 暗 場(dark field)影像;(c) SEM 影像;(d) 交錯奈米線與電極交界處之 SEM 影像。

48

我們源-汲兩端電極控制在 2-5 μm 的距離,因此可能會有像圖 3-11 的情形,在兩邊等距時懸空高度大約為兩倍 SiNW 的寬度,因此若是直 徑為 45-50 nm 之 SiNW,懸空高度就接近 100 nm,與我們渡上的 Ni 膜 厚近乎一樣,所以我們試著加厚蒸鍍金屬,希望能改善。

圖 3-11 矽奈米線因高低落差而懸空示意圖。

圖 3-12 內層電極 SEM 影像。(a) 電極在寬度較大處會脫落;(b) 非常完整 的電極與矽奈米線;(c) 電極與矽奈米線交界處緊密包覆。

49

將 Ni 之膜厚增加至 200 nm,結果如圖 3-12,可看到(b)與(c)在電極 與矽奈米線交界處沒有裂縫的情形。但在內、外層交接處,通常也是寬 度較寬的電極處,除去光阻後會完全的脫落,像是(a)的情況產生。因此 在膜厚增加後又衍生了另一項問題,我們推測是由於金屬厚度太厚,加 上原本存在於晶片表面的電極、奈米線等高度,光阻的高度不足,與電 極間無法形成落差,使得電極與光阻上金屬相連到,在去除光阻的步驟 中被拉扯而脫落;因為我們不想在金屬厚度上打轉,唯有改變製作的方 式才能排除這樣的不確定性,所以經過一番討論後想到了蝕刻凹槽的方 法,讓第一道矽奈米線落入凹槽,第二道橫跨過去,就能使電極對矽奈

將 Ni 之膜厚增加至 200 nm,結果如圖 3-12,可看到(b)與(c)在電極 與矽奈米線交界處沒有裂縫的情形。但在內、外層交接處,通常也是寬 度較寬的電極處,除去光阻後會完全的脫落,像是(a)的情況產生。因此 在膜厚增加後又衍生了另一項問題,我們推測是由於金屬厚度太厚,加 上原本存在於晶片表面的電極、奈米線等高度,光阻的高度不足,與電 極間無法形成落差,使得電極與光阻上金屬相連到,在去除光阻的步驟 中被拉扯而脫落;因為我們不想在金屬厚度上打轉,唯有改變製作的方 式才能排除這樣的不確定性,所以經過一番討論後想到了蝕刻凹槽的方 法,讓第一道矽奈米線落入凹槽,第二道橫跨過去,就能使電極對矽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