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序論

1-1 矽奈米線場效電晶體之生物感測器

1-1.1 工作原理與簡介

場效電晶體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是一個透過電場效應來控 制電流的電子元件,所有的 FET 都包含了三個端點,分別為源極 (source)、汲極 (drain) 和閘極 (gate),這些端點的名稱和它們的功能有 關,源極和汲極為施加偏壓的兩電極,而載子通道的寬窄會受到閘極的 電壓所控制,所以閘極被認為是控制一個物理柵門的開關,調控源極與 汲極之間電流的大小,故名場效電晶體。

FET的種類依閘極的結構來區分,最常見的稱為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OSFET),大多使用於 電腦與通訊相關的電子設備中,閘極是由金屬、氧化層和半導體依序疊 在一起所形成類似電容的結構 (氧化層當作介電質),現代的半導體技術 能在矽晶圓表面形成結構緻密的二氧化矽 (SiO2) 層,而且介面的品質 可以有效的被控制,故 MOSFET 元件均以矽晶圓作基板材料,而依據 導通用的載子不同, MOSFET 可區分成利用電子流工作的電子通道 MOS (n-channel MOSFET, NMOS),以及利用電洞流工作的電洞通道

2

MOS (p-channel MOSFET, PMOS)。圖1-1為 n 型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NMOS) 的截面圖,若於閘極慢慢加上正電壓,閘極的金屬導體會堆積 一些正電荷,而氧化層另一邊則會吸引等量的負電,使得靠近氧化層的 p 型半導體內形成通道,此時載子數目增加使通道加寬,造成源極和汲 極間電流增加;相反的,若在閘極施以負電壓則會使電流減少。

由於奈米科技的發展,人們漸漸了解到當材料粒子縮小到奈米等級 (10-9 m)時,材料的物性與化性也會跟著發生改變,在過去十多年間,奈 米材料 (例如:量子微粒、奈米粒子、奈米線、奈米管、和奈米薄膜…

等) 1-7 亦被導入生物感測器的製備當中。而隨著奈米技術的進步,也為 生物感測器的改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由於這些尺寸約在1-100 nm的 奈米物質,與核酸、蛋白質、病毒、和細胞…等生物分子大小相若,所

圖 1-1 n 型金氧半場效電晶體 (NMOS) 示意圖

3

以對於這些生物分子所造成的相對作用也特別的顯著。正因如此,以奈 米材料和技術做成的生物感測器,在偵測生物分子上顯得更加靈敏。

而生物感測器 (biosensor) 係指利用感測元件將生物訊息、或溶液中 特定生化分子的改變量,轉換成電訊號以便紀錄分析的一種裝置,目前 field-effect transistor, 簡稱SiNW-FET),是在矽奈米線的表面修飾上特定 的受體分子 (receptor) 做為感測元件,其工作原理和 MOSFET 相似,

差別在於以矽奈米線取代傳統 MOSFET 的二維材料,並可藉由參雜 (doping) 不同的元素來控制通道的載子種類11。由於SiNW-FET元件具有 一維載子通道的性質,外界分子在閘極所施加的電場較能貫穿通道,而 非侷限在表面的區域,因此造成的電場效應會遠大於二維平面 FET12。 當系統暴露在含有目標分子 (target),例如:蛋白質13、DNA14、RNA12 等溶液環境中,目標分子會與受體結合於 SiNW-FET 的表面。此時,

4

生物分子所帶的電荷形成之電場,便會影響 SiNW-FET 內之電子或電 洞數目,進而引發電導度的上升或下降,如圖1-2 15。因此可透過對電訊 號的監控,來判定目標生物分子與SiNW-FET表面上的受體分子是否相 結合,進而藉由計算電導度的變化量,便可定量地計算出目標生物分子 的濃度。此外,奈米線場效電晶體的靈敏度16,17也會受到半導體通道粗 細的影響,直徑粗的通道,因其表面容積比減小,所以當帶電粒子接近 時,此外來電場所影響的通道截面積,僅止於離表面不遠處,致使導通 與截止比 (on/off ratio) 不高;相反地,當通道直徑縮小至奈米等級時,

表面容積比急速地增加。因此同樣的帶電粒子接近時,相同的外來電場 強度,就可以很容易地影響到奈米線的全部橫截面,致使導通與截止比 大幅增加,同時靈敏度也會大幅提升。

圖 1-2 以 p-type SiNW-FET 感測目標生物分子之示意圖15。左圖表示在緩衝 溶液中,目標生物分子結合到表面修飾有受體之 SiNW-FET 感測器;右圖顯 示,源-汲間在固定電壓下,目標分子接近前後的電訊號變化 : (a)為尚未結合 時的電訊號;(b)為帶負電的目標分子結合使得電訊號上升;(c)為帶正電的目標 分子結合使得電訊號下降。

5

1-1.2 製備方法與發展

SiNW-FET 有兩種主要製程方法,分別是由上至下 (top-down) 和由 下到上 (bottom-up),如圖1-3 8所示。Top-down 的方法是藉由黃光顯影 (photolithographic) 技術結合電子束微影的技術,對單晶矽晶片做物理 蝕刻來定義 SiNW-FET;而 bottom-up 則是先合成矽奈米線,隨後進行 組裝,經由光顯影或電子束顯影法來刻劃電極並完成元件。

圖 1-3 (a) Top-down 製程流程8 : (i) 在矽層摻雜低密度的硼或磷;

(ii) 以光罩定義電極位置,並高度摻雜於此區域;(iii) 以 RIE 蝕刻出 微米級的電極;(iv) 以電子束蝕刻完成奈米級 SiNW。

(b) Bottom-up 製程流程8 :(i) 以CVD系統運用VLS 機制合成SiNW;

(ii) 將SiNW 鋪於晶片表面;(iii) 光罩定義出電極位置;(iv) 熱蒸鍍沉 積金屬於晶片表面;(v) PG remover 除去光阻完成電極。

(a) (b)

6

Top-down

以 top-down 方法製造 SiNW-FET,主要運用於絕緣體層上覆矽晶 圓 (silicon-on-insulator, SOI) 施予光刻加工。SOI 晶圓結構包含三個部 分:矽晶圓基底、二氧化矽夾層 (約200-400 nm) 、頂部矽層 (約50-100 nm)。如圖1-3 (a) 所示,top-down 之製程需要經過蝕刻的標準程序,包 括:反應離子蝕刻 (reactive ion etching, RIE)、離子植入 (ion implanta-tion)、電子束微影製程 (electron-beam lithography)、和熱蒸鍍 (thermal evaporation),以連結矽奈米線和電極形成 SiNW-FET 裝置。

典型的 top-down 製程方法,其第一步將頂部矽層摻雜低密度的硼 或磷,種類及比例會決定其為 p 或 n 型半導體屬性和性質;第二步是 在光罩設計圖案上之電極預留處,予以高密度摻雜,定義出高導電度的 源極和汲極;第三步係利用反應離子蝕刻出微米等級區塊;下一步則是 利用電子束蝕刻,刻劃出奈米級的矽奈米線;最後,利用熱蒸鍍法製作 背向閘極 (back-gate),並於晶片之正面鍍上一絕緣層於SiNW-FET上。

top-down 方法由於要仰賴高解析度的光顯影技術而變得較為複雜,

因而需選用電子束顯影法等昂貴的設備來製備。此外,此方法所製作出 的矽奈米線寬度大多約為100 nm,因此克服這兩項缺點成為此製程方法 的首要課題。不過利用此方法製造出的元件較穩定且再現性高,具有較 高的耐用度,而能與現今工業製程接軌。

7 ,過程係依據氣-液-固 (vapor-liquid-solid, VLS) 的生長機制來完成18。此法利用金屬奈 米粒子做為合成矽奈米線的催化劑,金屬奈米粒子之粒徑同時亦可控制 合成的矽奈米線之直徑大小;隨後將矽奈米線散佈在矽基底的表面;接 下來將兩層光阻 (分別為LOR3A和S1805) 利用旋轉塗佈法將其覆蓋於 矽基底上,並透過光罩曝光後顯影,定義出微電極之位置與圖案;下一

8

1-2 交錯型矽奈米線場效電晶體之製備

1-2.1 研究動機

在目前所做的 SiNW-FET 生物感測的研究上,都是以偵測一個目標 分子來進行,針對這樣的研究,我們不論在偵測極限或靈敏度上都有很 好的表現。選擇適當的受體分子及與其配合的緩衝溶液是很重要的,但 是這樣的效果有限,因此本實驗室在元件的改良下了很大的工夫,傳統 的 SiNW-FET 是以單組源-汲電極接收矽奈米線的電訊號,這樣的雜訊 (noise) 稍嫌大了點,也使得在低濃度偵測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經過學 長們的巧思及良好的設計,將電極圖案改製成多組源-汲交錯並聯的方 式,並且配合直接接觸轉印矽奈米線的方法,讓接收到的電訊號增強數 倍,跟先前的元件比起來,訊噪比 (signal to noise, S/N) 上升且訊號穩 定,因此對於提升靈敏度有極大的幫助,也使得偵測極限能夠推進到更 低,生物分子上的研究也就更有貢獻和幫助。

9

基於這樣的經驗,我們希望能改良元件,結合先前本實驗室發展出 之選擇性表面修飾 (selective surface modification, SSM)。由於基板材質 與矽奈米線相同,使用傳統修飾方法會讓受體分子不只固定於矽奈米線 上,在以外的矽基材區域也會有受體分子修飾上去,而基材面積與矽奈 米線表面積比例約為 106:1,如此在目標分子感測進行時,有絕大部分 的分子被基材處消耗而沒有實質作用,若能使用選擇性表面修飾的方法,

就不會有目標分子無故被消耗的情況,既可以減少樣品使用量及偵測時 間,更能夠使得偵測靈敏度提高,在感測研究上有很大的益處。

為了使新型元件能夠同時偵測兩種目標生物分子,最終願景是想要 將其應用在生物細胞的釋放上,因為有許多的細胞在接受刺激後,會釋 放不只一種分子,倘若能建立起雙分子偵測系統,可同時偵測到電訊號 的變化之外,更重要的是配合即時偵測的優點,我們可以對前、後釋出 分子的刺激之反應時間的做相關研究,這對矽奈米線場效電晶體的感測 有著很大一步的突破,往後還可以依循這樣的概念,朝著偵測三種以上 目標分子去發展,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及未來性的研究方向。

10 器中以蒸氣的方式進行修飾,也稱為氣相修飾 (gas-phase modification),

此方法不在元件完成後進行修飾動作,而是在矽奈米線合成後先個別修 俗稱矽膠的 polydimethylsiloxane (簡稱 PDMS) 做為轉印工具,由於 PDMS 有良好的伸縮能力,將其拉長後以接觸轉印 (contact printing) 方 式將奈米線貼至上方,隨後將其放開,藉由回復的力量排列成同方向,

如此具有方向性的矽奈米線,將其以水平與垂直兩方向貼至晶片上,即 可得到交錯型矽奈米線組。

11

在經過多方考量以及尋找適合方法後,對於交錯型 (cross) 矽奈米 線場效電晶體已有了初步的構想,如圖 1-5;而在製作元件每一道過程 裡,碰到了不少問題,我們會做一些改良及調整來克服,最後得以製備 出可量測之交錯型矽奈米線場效電晶體,後續配合電訊號量測系統,感 測兩種不同目標分子,以電訊號變化來檢視此種雙分子感測系統成功與 否,確立此電晶體製程方法的標準流程。

圖 1-4 使用 PDMS 轉印矽奈米線流程示意圖19。(a) 施予一個力將 PDMS 拉長;

圖 1-4 使用 PDMS 轉印矽奈米線流程示意圖19。(a) 施予一個力將 PDMS 拉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