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大腸桿菌去活化分析

本論文目的為改善殺菌效率,故希望能用較少能量、較少時間消 滅較多細菌,故本節內容以光通量所能消滅細菌數、消滅單位細菌所 需要的能量以及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要的脈衝數三方面來探討隨時間 變化的實驗結果。

1. 隨著照射時間增加,光通量取對數與所消滅細菌數取對數的變化 細菌或病毒在一段時間內單位面積獲得的能量是很常被研究 且可用來分析殺菌效率的物理量,在生物實驗中我們稱它為光通 量。

瀏覽文獻後我們發現不同的殺菌方法下,殺菌效率各有不同,

但與光通量都有一定關係,例如 2008 年 Natasha Vermeulen 使用 458nm 可見光連續波雷射對 0.1ml 體積的大腸桿菌照射,在光通量 取對數為 2.5 時有 90%的殺菌量[27]。2009 年 Michelle Maclean 使 用 405nm 發光二極管陣列對 2ml 體積的大腸桿菌照射,在光通量 取對數為 2.03 時有 90%的殺菌量[28]。因此我們設計此實驗希望 結果是更有效率的。

32

33

Acapillary -2.8 BCapillary 11

Amicro-fluid -0.9 Bmicro-fluid 7.7 y=Ax+B

34

性的負相關(由於是雙對數圖故可知為非線性吸收),而在毛細管 系統中,需要超過臨界的光通量才會有顯著的殺菌效果。

ii. 本實驗細菌數取對數的初始值為 7.56,在殺菌率達到 90% 也就 是細菌數取對數的值為 6.56 ( 見圖 4.3 中 LD 90:6.56 紅色橫向虛 線 )時,微流道系統需要的光通量取對數為 1.25(見圖 4.3 中紅色 縱向虛線)即光通量為 17.8 J/cm2,而 毛細管系統需要的光通量取 對數為 1.61(見圖 4.3 中紅色縱向虛線)即光通量是 40 J/cm2。推測 是由於毛細管系統處理的菌液量是微流道系統的十倍,故毛細管 系統對光通量的利用率較低。

iii. 雖然毛細管系統對光通量的利用率較低但一次可處理較多體積 的菌液,比前人的殺菌效果都要好,達到預期的改善殺菌效率的 目標。而微流道系統對光通量的利用率較高但一次可處理的菌液 體積較少,殺菌效率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但由於此系統尺度較小 在光通量小於 10 時仍可做出精確的數據,可補全毛細管系統數 據的不足,故以下實驗仍會繼續討論。

2. 隨著照射時間增加,平均一隻細菌所接收到的能量變化

上一個實驗我們算出殺菌率達 90%時,脈衝雷射所需的能量 以及照射時間的乘積,也就是光通量的數據。但光通量這個物理 單位對一般人而言並不直觀,因此我們將橫軸光通量單位轉為平

35

均一隻細菌所接收受的能量,如此可直觀感受到在我們實驗中單 一細菌所需的能量非常小即可達到 90%殺菌效果。

微流道系統(大腸桿菌菌液處理量為 0.1ml)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6.0 6.5 7.0 7.5

Log(cfu/ml)

nJ/per bacteria (nJ)

圖 4.4 微流道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能量對細菌數取對數做圖。

36

毛細管系統(大腸桿菌菌液處理量為 1ml)

0.0 5.0E4 1.0E5 1.5E5 2.0E5 1

2 3 4 5 6 7 8

Log(cfu/ml)

nJ/per bacteria (nJ)

圖 4.5 毛細管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能量對細菌數取對數做圖。

37

Acapillary -2.94 BCapillary 16

Amicro-fluid -0.9 Bmicro-fluid 9 y=Ax+B

微流道系統&毛細管系統

0.0 5.0E4 1.0E5 1.5E5 2.0E5 1

nJ/per bacteria (nJ)

圖 4.6 微流道系統&毛細管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能量對細菌數取

38

A 代表每增加 10 倍能量,細菌數的衰減量取對數。

Bmicro-fluid代表細菌數取對數的實驗初始值,約為 7.56。

BCapillary等於 16 並非為細菌數取對數的實驗初始值,這是由於毛細管

系統中存在臨界光通量的現象(見章節 4.2 有較詳細說明),故在能量 取對數為 2.9 時帶入的求得的 BCapillary才是細菌數取對數的實驗初始 值。

由圖 4.4、4.5、4.6 和 4.7 可看出三件事情

i. 兩個系統在殺死一隻細菌所需能量取對數相對於細菌數取對數做 圖方面都是線性的負相關(由於是雙對數圖故可知為非線性吸收),

特別地是在毛細管系統中,需要吸收超過臨界能量才會有顯著的 殺菌效果。

ii. 本實驗細菌數取對數的初始值為 7.56,在殺菌率達到 90% 也就是 細菌數取對數的值為 6.56 ( 見圖 4.7 中 LD 90:6.56 紅色橫向虛線 ) 時,微流道系統平均每隻細菌所接收的能量取對數為 2.77(見圖 4.7 中紅色縱向虛線)即能量為 589nJ,而 毛細管系統平均每隻細菌所 接收的能量取對數為 3.18(見圖 4.7 中紅色縱向虛線)即能量為 1513nJ。推測是由於毛細管系統處理的菌液量是微流道系統的十 倍,故毛細管系統對能量的利用率較低。

iii. 2008 年 Natasha Vermeulen 對 0.1ml 體積的大腸桿菌照射,平均每

39

隻細菌所接收的能量為 10625nJ 時有 90%的殺菌量,2009 年 Michelle Maclean 對 2ml 體積的大腸桿菌照射,平均每隻細菌所接 收的能量為 3600 時有 90%的殺菌量,與毛細管系統相比,相同的 殺菌效果下,毛細管系統所需的能量較小,顯示我們的系統提高 了能量利用率。

3. 隨著照射時間增加,殺死一隻細菌所需的脈衝數

前兩個實驗探討能量與殺菌率的關係,而要提高效率我們還 希望能縮減實驗時間也就是縮減所需打的脈衝數,故接下來我們 將橫軸換成脈衝數做討論。

微流道系統(大腸桿菌菌液處理量為 0.1ml)

0.0 5.0E4 1.0E5 1.5E5 2.0E5 6.0

6.5 7.0 7.5

Log(cfu/ml)

# of pulse/per bacteria

圖 4.8 微流道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脈衝數對於細菌數取對數做圖

40

毛細管系統(大腸桿菌菌液處理量為 1ml)

0.0 5.0E7 1.0E8 1.5E8 2.0E8

1

# of pulse/per bacteria

圖 4.9 毛細管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脈衝數對細菌數取對數做圖 微流道系統&毛細管系統

0.0 5.0E7 1.0E8 1.5E8 2.0E8

1

# of pulse/per bacteria

圖 4.10 微流道系統&毛細管系統:消滅單位細菌所需脈衝數相對於 細菌數取對數做圖。

41

Acapillary -2.78 BCapillary 23.5

Amicro-fluid -0.9 Bmicro-fluid 10.8 y=Ax+B

Log(# of pulse/per bacteria) LD(90):6.56

42

吸收)。

ii. 本實驗細菌數取對數的初始值為 7.56,在殺菌率達到 90% 也就 是細菌數取對數的值為 6.56 ( 見圖 4.11 中 LD 90:6.56 紅色橫向 虛線 )時,微流道系統每隻細菌所接收的脈衝數取對數為 4.77(見 圖 4.11 中紅色縱向虛線)即脈衝數為 53700 個,而 毛細管系統每 隻細菌所接收的脈衝數取對數為 6.1(見圖 4.11 中紅色縱向虛線) 即脈衝數為 1288000 個。推測是由於毛細管系統處理的菌液量是 微流道系統的十倍,故毛細管系統對脈衝數的利用率較低。

iii. 脈衝數除以脈衝重複頻率即為曝光時間,故殺菌率達到 90%時,

微流道系統每隻細菌平均受照射時間為 0.655ms,毛細管系統每 隻細菌平均受照射時間為 15.7ms。微流道系統中單一細菌所需的 處理時間較短,以單一細菌所需的處理時間作為效率最重要考量 的話微流道系統較有效率。

4-2 臨界能量&臨界光通量

臨界光通量

由圖 4.1 和 4.3 可知在毛細管系統中,需要超過某個特定的光通 量才會有顯著的殺菌效果,此值即為臨界光通量。如圖 4.12 所示。

計 算 結 果 顯 示 臨 界 光 通 量 取 對 數 為 1.32 , 即 臨 界 光 通 量

=21(J/cm2)。

43

44

45

脈衝雷射照射 1 小時、使用能量為 10mW 的脈衝雷射照射 2.5 小時 以及使用能量為 5mW 的脈衝雷射照射 5 小時這四項實驗。

0 50 100 150 200 250

0 1 2 3 4 5 6

Fixed Fluence to 810 J/cm2

Log ( cfu/ml)

Power (mW)

y=Ax+B

A 0.001 B 6.5

A 代表隨著能量改變,細菌數取對數值的變化,在此圖中 A 趨近於 零,代表細菌數取對數的值不隨能量改變。

B 顯示目前能量下(50mW-250mW)照射一小時後細菌數取對數值。

46

Fixed Fluence to 125 J/cm2

Viability (%)

47

4-3 最佳化設計流道

利用 4-1 與 4-2 所做實驗,我們得到結論,首先雷射能量要大於 臨界值 25mW,並妥善利用雷射光束即可得效率的流道設計。

毛細管系統中能量的利用率較低是因為流道太深,且菌液經過來 回抽取易有已死亡的細菌與尚未死亡的細菌混合不均勻的現象,使目 前毛細管系統的效率只能達到 5 個小時殺菌 1ml 的菌液(相當於 1 小 時殺菌 200μl),而微流道系統中脈衝數利用率較低是因為流道太淺,

故每次雷射脈衝能打到的細菌太少。結論是要設計新的系統,其尺寸 介於毛細管系統與微流道系統之間。如圖 4.14 所示

圖 4.14 最佳化流道示意圖

設計新流道寬度與雷射光點大小相同,深度擴增為 2400μm,此 時的截面積將為最大(能量均在尖峰能量 = 1GW 以上)。

由圖 4.16 可知原本微流道系統在流速為 0.02ml/Hour(光通量

=64.5(J/cm2))時殺菌效果為 LD99 (細菌衰減量對數 Log reduction = 2),

故重複流 2 趟細菌衰減量對數(Log reduction) 可達到 4。

由於截面積增加,此時新流道在相同光通量、相同殺菌率(LD99)

Inlet Outlet

Length: 24µm

Width: 24µm depth: 2400µm Spot size

48

Survival Rate (%)

Velocity (ml/hour)

4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