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3 實驗規劃

圖 1.2:實驗規劃

圖 1.2 為實驗規劃流程圖,為動力系統及傳動系統之架構流程,由動 力系統開始架設,而後連結至傳動系統、配置油壓系統迴路,最後使用電 磁閥來控制整個油壓系統,車輛完成後為線控車輛,是以電子訊號控制車 身動態。

7

第二章『文獻回顧』:描述油壓傳動技術與油電複合動力車發展的回顧。

第三章『油壓傳動系統』:對於車輛傳動系統的設計方法、傳動方式及 動力的計算方式。

第四章『複合動力系統』:說明油電複合動力的種類以及電動馬達及引 擎的特性。

第五章『實驗結果』:針對實驗規劃的系統組裝後測試的結果及探討造 成理論與實際產生差異的原因。

第六章『未來研究方向』:針對可改良的部分提出具體改良的方法以及 提出新的油壓傳動設計方式。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油電動力複合車發展回顧:

一八九九年,斐迪南‧保時捷製造出第一輛混合動力的車輛,而大量生 產的混合動力車則要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才出現,HONDA、福特、賓士、保 時捷等國際汽車大廠都有開發油電混合車,但 TOYOTA 的開發最為成功,於 七零年代即發表了第一台整合引擎和電動馬達的汽車(S800/Century)。

80 年代開始研究電動車的實用性,並為第一款可大量生產 HYBRID 的車款做 準備。90 年代,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已被視為引起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 因素之一,促使 Toyota 加速研究 HYBRID 汽車的可行性,更奠定 Toyota 生 產 HYBRID 車輛的研究方向。1997 年 Toyota 發表了第一代 Prius,全世界 第一台正式量產的 HYBRID 車輛,提供優異的排放表現。第一代 PRIUS 的研 發以環境保護為優先。

第二代則以 HSD 油電複合動力為基礎,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車輛油耗 指南,平均每公升汽油可行使 24.7 公里[3],比傳統汽油車的油耗量節省 50%,並能完美切換汽油及電力兩種動力,提供更大爆發力。電動馬達的最 大扭力為 40.8 kgf-m[2],若與引擎配合則高達 48.7 kgf-m[2],且 0~100 km 加速只要 10.9 秒[2],在排氣方面,Prius 的 CO2 排放量為 104 g/km[2]。

9

2.2 油壓技術回顧:

1650 年,法國人帕斯卡(Pascal)首先提出了靜止液體中壓力傳遞 的基本規律──帕斯卡定理,為液壓傳動奠定了理論基礎[5]。1795 年,英

優點:

11

第三章 油壓傳動系統

3.1 油壓傳動系統

為了使引擎的轉速可以與車速匹配,引擎輸出動力必須經過齒輪變速

箱。在低速時轉換成大扭力低轉速以利加速,在高速時轉換為高轉速以響 應車速。換檔時必須借助離合器,自排的車輛另外還需加裝扭力轉換器,

以將引擎的動力平順的傳送到自排變速箱,傳動的部分是以鋼鐵作為傳動 軸,經由齒輪轉換方向到各輪傳動軸帶動輪胎,過彎時內輪與外輪因為半 徑不同,內、外輪速度要保持相同,必須要裝設差速器,如此一來,車重 將會造成引擎的負擔,所有迴轉的部件都有慣性力,在高速時會大幅的降 低傳動效率,部件齒輪間的接觸點也會有摩擦力的損失。實作車輛將改裝 成油壓傳動系統,可將離合器、變速箱、扭力轉換器由一鋁板介面取代,

僅需裝設油壓幫浦、油管、作動閥及油壓馬達。

3.2 油壓迴路規劃:

圖 3.1:油壓迴路

為避免不必要體積與重量負擔,此油壓迴路設計以簡單方便配置為取 向,用以達到傳動為目的,探知實驗傳動結果,因而僅具有前進及空轉兩 檔位功能。

3.3 油壓傳動元件:

油壓迴路系統一共僅使用六個元件,其中四個動力元件,兩個方向控 制元件,四個動力元件中兩個作為油壓泵使用、兩個作為油壓馬達使用,

容積皆為 24.6(c.c/rev),方向控制閥通電時為雙通,在空轉檔位使用,不 通電時為封閉,在前進檔位時使用。油壓泵的最大工作壓力為 210

(kg/ ),扭力為 6.64(kg-m),如需加強扭力需使用高壓油壓泵再經過變 速方能提升油壓傳動系統之扭力。

13

3.4 行星變速齒輪:

行星齒輪組如圖 3.2,由外齒環、行星輪、太陽輪及將行星輪連結在 一起的行星架所構成,其中外齒環、行星架或太陽輪都可輸入軸或輸出軸,

在此三部件都不固定的情況下為空轉狀態,如外齒環或太陽輪其中任一固 定,則能產生一固定傳動比,例如:以太陽輪為輸入軸,行星架為輸出軸,

在外齒環固定時,即能產生一固定傳動比,是故一個行星齒輪可以有兩個 傳動比。

此元件的設置可使油壓傳動系統的扭力提升三倍。在油壓馬達輸出與 輪胎傳動軸之間,裝設一行星齒輪減速座,將油壓馬達的輸出動力固定於 行星架,使用 2:1 的太陽輪與行星輪的半徑比,達到 3:1 的減速比(如圖 3.2)。

圖 3.2:行星齒輪組 下列算式證明太陽輪轉速三倍於行星架:

:太陽輪轉速 行星輪轉速

:行星架轉速 證明: =3

=2 (2.1) 2 (2.2)

(2.1)代入(2.2)後可得

2

15

又 ( ) (2.3) (2.3) 整理後

將(2.1)代入後,可得 =3

圖 3.3 為裝置在車輛上的行星齒輪座。

圖 3.3:行星齒輪座

3.5 鋁板介面:

圖 3.4:鋁板介面元件配置

電動馬達最高工作轉速為 1200RPM、油壓泵最高工作轉速為 3000RPM 及 引擎設定最大工作轉速為 8000RPM,為使兩動力源之間與油壓泵轉速能夠搭 配,因而設此三層鋁板作為搭配介面,其間裝設變速齒輪、離合器、油壓 缸、固定間距用鋁塊、鏈條及鏈條緊迫器。根據引擎、電動馬達及油壓泵 的最大轉速,設定齒輪比為 8000:1200:3000,第一個區間為引擎搭配電 動馬達的變速介面,齒輪比為 6.67:1,第二個區間為電動馬達搭配油壓泵 的變速介面,齒輪比為 1:2.5。

17

3.5.1 離合器:

圖 3.5:離合器

其使用方式為在第二層與第三層鋁板間,使用一傳動齒輪,不接合時,

僅馬達單獨出力,接合時則協力推動車輛,其接合推力是靠油壓缸推動傳 動齒輪使其接合,其運作方式為;在馬達與引擎轉速能配合時,經由通電打 開離合器電磁閥,手動壓下一端之油壓缸,將油之壓力推動另一端之油壓 缸,將傳動齒輪推進第二層鋁板,則可接收來自引擎的傳輸動力,達成引 擎與電動馬達共同出力。中間部分即為離合器咬合時的接觸面。

3.6 理論值計算:

最高馬力 32hp/10500rpm 最大扭力 2.4kg-m/8500rpm

表 3.1:引擎規格表

19

0.0002~0.001 Railroad steel wheel on steel rail 0.010 to 0.015 Ordinary car tires on concrete 0.02 Car on stone plates

0.03 Car/bus on tar/asphalt

表 3.4:各種路面之滾動摩擦係數[1]

3.6.2 車輛啟動所需之最小輪扭力:

由表 3.4[1]得知一般路面滾動摩擦係數μ為 0.03;車重 W 為 500kg;

車輪半徑 r 為 0.315;F 為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 N 為單位力量牛頓;T 為 扭力

W=mg=500∙9.81=4905(N) F=μW=147.15(N)

T=F∙r=46.35(N-m)=4.725(kg-m)

3.6.3 油壓系統之輪扭力計算:

因電動馬達可在低轉速時發揮扭力特性,故設定時速 0~20km/h 時,

由電動馬達獨自推動車輛,至時速 0~20km/h 後,引擎介入扭力輸出,共 同出力至最大時速 120 。

3.6.3.1 起步時之輪扭力:

油壓幫浦扭力為 6.64(kg-m),電動馬達所提供扭力為 10(kg-m)經由 升速 2.5 倍降為 10 =4(kg-m),又行星齒輪減速比為 3:1,故輪扭力 為 3=12(kg-m)。

而 12 (kg-m) 4.725(kg-m),油壓傳動系統動力可順利推動車輛。

3.6.3.2 引擎動力介入後之扭力計算方式:

引擎扭力輸出最大值為 2.4kg-m,經由變速齒輪減速 6.67 倍後扭力提 升為 16kg-m,混合電動馬達動力後扭力為 16+10=26kg-m,再升速 2.5 倍後,

扭力降為 10.4kg-m,推動油壓幫浦後再經由行星變速齒輪可將扭力提升至 31.2kg-m,此值為此台車設計的最大扭力輸出值。

21

3.6.4 輪胎與地面的最大抓地力計算:

輪胎與地面的動摩擦係數設為 0.8:

F=μW=0.8 500 9.81=3924(N)

故摩擦力 F 大於 3924(N)時才有可能產生打滑。

120 =120 =33.3

此時引擎動力介入,輪扭力值:T=31.2kg-m

摩擦力:F=

=

=971.66(N) 20~120 1.94 17.18 286.3 505~3032 253~1200 1695~8000

表 3.5:動力理論值計算

23

第四章 複合動力系統

所謂的複合動力車,2003 年聯合國將「複合動力車」的定義規定如下:

為了推動車輛的革新,至少擁有兩個能量變換器和兩個能量儲存系統的車 輛稱之[2]。

4.1 混合動力系統的種類:

HYBRID 系統可分成三個主要種類,包括:

4.1.1 混聯式混合動力[2]:

圖 4.1.1:混聯式動力系統[2]

利用電動機和發動機來驅動車輪,並可用發電機來發電及自行充電。

混聯式系統(Series Parallel HYBRID System),使用電動馬達、引擎、或 兩者同時運作為動力來源。由於混聯式系統已把發電機整合在內,因此系 統可根據行車狀況,在行駛中同時為 HYBRID 電池充電[2]。

系統的基本的組分包含(1) 電動馬達 (Electric Motor);(2)引擎 (Petrol Engine);(3)發電機 (啟動馬達) (Generator);(4)動力分配系統 (Power Split Device);(5)電力控制系統 (Power Control Unit:

inverter/converter);(6)HYBRID 電池 (Nickel -Metal Hydride

Battery);(7) 減速齒輪軸(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動力分配裝 置 (Power Split Device) 除了可將部分引擎所產生的動力驅動車輛,更 可把剩餘的動力轉換成電能傳送至電動馬達、發電機為 HYBRID 電池充電

25

4.1.2 串聯式混合動力[2]:

圖 4.1.2:串聯式動力系統[2]

使用電動機驅動車輪,電動機的電力來自發動機。

串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利用發動機動力發電,從而帶動電動機驅動車輪。其 基本結構是由電動機、發動機、發電機、HV 蓄電池、變壓器組成。由一個 小輸出功率的發動機進行准穩恆性運轉來帶動發電機,直接向電動機供應 電力,或一邊給 HV 蓄電池充電一邊行駛。

由於內燃發動機的動力是以串聯的方式供應到電動機,所以稱為「串聯式 混合動力系統」[2]。

4.1.3 並聯式混合動力[2]:

圖 4.1.3: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2]

用電動機和內燃發動機來驅動車輪,用發動機來給 HV 蓄電池充電。

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使用電動機和發動機兩種電力來驅動車輪。其基本結 構是由電動機、發動機、HV 蓄電池、變壓器和變速器組成。

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中利用 HV 蓄電池的電力來驅動電動機。因電動機兼用 為發電機,所以不能一邊發電一邊用來行駛。

動力的流向為並聯,所以稱為「並聯式混合動力系統」[2]。

27

4.2 電動馬達與引擎扭力特性:

引擎與電動馬達之扭力特性不同,引擎在低轉速時扭力低,而電動馬 達在低轉速即能發揮其扭力特性如圖 4.7[8],到高轉速時因反向電動勢的 作用降低電動馬達在高轉速的效能,而引擎在高轉速時卻能發揮其扭力特 性如圖 4.6[7],引擎與電動馬達恰好能互補雙方的缺點。

圖 4.2:引擎特性圖 [8]

圖 4.3:電動馬達特性圖[7]

相關文件